程坤
摘 要: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教學目標是發(fā)掘學生熱愛生活、樂于探究的潛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置身于實際的社會情境中,使其在逐步認識和了解社會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工作經驗,深入淺出地例談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相比較,其突出的特點是以育人為本,重視培養(yǎng)兒童文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fā)展,目的是發(fā)掘學生熱愛生活、樂于探究的潛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系生活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學生的體驗和實踐,培養(yǎng)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簡而言之,即教師引導學生置身于實際的社會情境中,使其在認識和了解社會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我對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有如下想法。
一、精心設計導語,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
良好的導語設計會使枯燥乏味的教學變得興趣盎然,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四年級品德教學中有這樣一課:《今天,你安全嗎?》。在這節(jié)課中,我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每天我們背上書包離開家門時,關心你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要對你說什么?他們希望你安全,你的健康平安就是所有關心你的人的快樂幸福。所以對于你們而言健康平安地長大尤為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今天你安全嗎?》,學完這課后,你們會知道很多知識。”當孩子們聽完了這段導語,頓時求知欲提升,激發(fā)了孩子探尋的興趣。
二、挖掘教學資源,讓課堂更精彩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對于教學資源的認識主要局限于教科書、教學掛圖等,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要因素,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他們本身就是珍貴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中產生的情感體驗,活動中對某方面思維的觸動等。教學資源的挖掘,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更精彩。在講《溫暖的家》一課時,我先出示了自己的家庭合影,這樣首先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緊接著我結合照片上的人物對學生進行了分析,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成員進行發(fā)言。這樣讓學生明白了每個人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為下面整個單元的教學做了鋪墊。
三、增加生活體驗,促進認識的深化
只有實踐之后才有真實的體驗和感悟,才能使道德的認識逐步轉化為道德的行為。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努力彌補知行脫節(jié)現象,填平認識與行為之間的鴻溝,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學《學校里的工作的人們》一課時,我首先布置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老師的一天工作情況,真切感受他們的勞動,了解他們工作中的苦與樂,然后課堂上讓孩子們充分交流。教室里呈現出老師和學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相互關心、師生情深的動人場面。通過這樣的教學,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學生認識生活的體驗,了解老師及其他工作人員工作的苦與樂。
四、改革品德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對學生品德進行評價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且要發(fā)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如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運用這樣的鼓勵語言進行評價:你真棒!太好了!有道理,別急,相信自己。你能行的……使之成為習慣行為。口頭評價時,特別注意保護“弱勢”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評價的語言上非常謹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進步,對未來學生充滿信心。教學的態(tài)勢語言也可以成為鼓勵評價的一部分,比如對學生點點頭、搖搖頭,拍拍肩膀、摸摸頭,拍手鼓掌,豎起大拇指,都能取得語言難以表達的效果。
五、組織課堂討論,增強交流能力
討論是《品德與社會》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討論也是兒童最常用的學習及交流形式,《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防止形式上的討論,在教學中應合理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可以是針對課本的,也可以是相關延展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的體驗,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另外,結束討論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信息的反饋,整理活動安排。在活動教學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單就活動實施的過程而言,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分析總結活動前、中、后期的各類問題,對于《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學方法的持續(xù)性優(yōu)化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品質的提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和人的素質,教學方法的價值體現在能使師生用最少的時間、空間、物質與精力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正如俄羅斯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所說:“好的方法將為人們展開更廣闊的圖景,使人們認識更深層的規(guī)律,從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這一角度而言,我們都應當十分重視《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技巧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邦樹.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J].新課程學習(上),2013-12-08.
[2]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08-05.
[3]蔣建英.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信息技術整合策略研究[J].高考(綜合版),2015-03-01.
[4]覃俊學.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點滴思考[J].苑教育,2012-02-01.
[5]王華政.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方法例談[J].甘肅教育,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