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輝??王玉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情況,探索有效改善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措施。 方法 選取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接受為期半年的心理干預,并進行對照研究。 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PSP、ADL及BPRS基線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12周后,兩組患者PS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ADL、BPRS評分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24周后,兩組患者PSP、ADL及BPRS評分研究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實施心理干預可以提高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 心理干預;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4-210-0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ZHU Shihui1 WANG Yu2
1.Haidian District Qing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Beijing 100085, China; 2.Haidian District Mental Health Prevention-Treatment Hospital, Beijing 10019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and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Methods Select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as study objects,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with a view to mak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half a year and then carry out control study.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of general condition, PSP, ADL and BPRS baseline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i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of PSP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after 12 weeks does not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difference of ADL and BPRS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cause ADL and BPR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fter 24 weeks, the difference of PSP, ADL and BPR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cause these three indicators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精神分裂癥患者隨著病情的演變,逐漸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社會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往往存在認知功能缺陷、情感交流障礙和意志行為異常[1-2],各類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盡管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癥狀,但對于患者社會功能缺損及精神殘損癥狀卻難以奏效[3-4],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隨著病程的遷延,患者陰性癥狀越來越突出、精神衰退越來越嚴重,不但可以導致患者喪失社會功能,造成精神殘疾,而且還會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嚴重者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5]。為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筆者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為期半年的心理干預,并進行對照研究,以期了解心理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情況。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對象 于2014年3月,選取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38.8±7.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50±1.72)年,平均病程(17.23±9.15)年,平均住院次數(6.87±2.36)次;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38.9±7.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30±1.70)年,平均病程(16.23±8.75)年,平均住院次數(7.56±2.47)次;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病程、住院次數等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2 入選標準 (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BJ-臨床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18~60歲;(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35分;(5)精神癥狀基本緩解,病情穩(wěn)定;(6)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
1.1.3 排除標準 (1)嚴重的心血管、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軀體疾病者;(2)腦器質性疾病者;(3)癲癇者;(4)酒精及藥物依賴者;(5)對本研究不合作者。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預具體實施方法 (1)對照組:遵醫(yī)囑堅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2)研究組:除了遵醫(yī)囑堅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外,接受以情緒管理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干預,每周1次,每次60min,主要內容包括:了解和識別自己的情緒,通過詳細的解釋和說明使患者認識、管理自己的情緒;開展情緒接力活動,使患者掌握自我分析理性思維模式的方法,避免走入非理性的誤區(qū);通過心理干預使患者了解情緒的鐘擺效應,掌握情緒運動法則,使患者學會應付不良情緒的方法;開設情緒管理課堂,使患者了解負性情緒及消極應對,擺脫負面情緒。在心理干預的空閑時間,每2周組織1次情緒沙龍, 交流情緒的產生機制、應對不良情緒的技巧以及對憤怒、焦慮、抑郁等嚴重不良情緒反應和不當行為的自我分析和改進等內容[6]。
1.2.2 測查工具 (1)自制一般情況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及住院次數等。(2)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7]: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采用18項的版本,所有項目采用1~7分的7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①無癥狀;②可疑或很輕;③輕度;④中度;⑤偏重;⑥重度;⑦極重。(3)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有四個維度:①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包括工作和學習;②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③自我照料;④擾亂及攻擊行為。是個1~100分的單項評定量表,總分越高,指患者的人際社會功能越好[8]。(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9]:是近年WHO所推薦的作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評估內容,量表共14項內容,20分以上為有異常,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2.3 測查方法 于入組前采用一般情況問卷、BPRS、PSP及ADL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另外,分別于入組4周后、12周后及24周后采用PSP、ADL及BPRS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基線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基線評分比較
項目 研究組
(n=30) 對照組
(n=30) x2/t P
性別 0.067 >0.05
男性[n(%)] 16(53.33) 17(56.67)
女性[n(%)] 14(46.67) 13(43.33)
年齡(歲) 38.77±7.29 38.93±7.55 -0.087 >0.05
受教育年限(年) 10.50±1.72 10.30±1.70 0.453 >0.05
病程(年) 17.23±9.15 16.23±8.75 0.433 >0.05
住院次數(次) 6.87±2.36 7.56±2.47 -1.115 >0.05
入組時BPRS評分(分) 27.80±1.63 28.53±1.25 -1.956 >0.05
入組時PSP評分(分) 51.47±2.46 51.37±1.79 0.180 >0.05
入組時ADL評分(分) 35.03±4.66 34.80±5.08 0.185 >0.05
表1顯示,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基線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入組4周后、12周后及24周后,兩組患者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比較
表2顯示,入組4周后,兩組患者PSP、ADL及BPR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12周后,兩組患者PS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ADL、BPRS評分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24周后,兩組患者PSP、ADL及BPRS評分研究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也隨之發(fā)生根本性改變,不少學者認為現代社區(qū)康復治療的重點應不僅局限于疾病的本身,而之較大的endprint
表2 入組4周后、12周后及24周后,兩組患者PSP、ADL及BPRS量表評分比較(,分)
項目 組別 n 4周后 12周后 24周后
PSP 研究組 30 58.37±2.77 62.93±2.98 74.10±4.17
對照組 30 57.00±2.68 61.80±1.88 69.67±2.71
t 1.942 1.760 4.882
P >0.05 >0.05 <0.05
ADL 研究組 30 30.43±4.15 25.57±3.62 18.63±2.41
對照組 30 31.07±4.46 27.67±4.46 22.40±3.60
t -0.569 -2.058 -4.763
P >0.05 <0.05 <0.05
BPRS 研究組 30 26.70±1.44 24.17±1.37 19.73±1.55
對照組 30 27.20±1.30 25.70±1.32 23.83±1.46
t -1.412 -4.425 -10.525
P >0.05 <0.05 <0.05
成分在于患者的受益中[10]。精神分裂癥是一類高患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疾病負擔的重性精神障礙[11]。在疾病發(fā)作期,患者普遍存在著社會功能的障礙[12],其中日常生活能力的缺陷較為突出。隨著病程的遷延,大多數精神分裂患者陰性癥狀越來越突出,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給患者本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康復治療成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治療領域心理干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可以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13-14]。
為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以情緒管理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干預,并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心理干預的進行,在入組12周后ADL、BPRS評分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入組24周后PSP、ADL及BPRS評分研究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以情緒管理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干預一段時間后效果開始顯現,并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效果更加明顯。
分析取得效果的原因是情緒管理訓練幫助患者消除煩躁、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和社會刺激,并用建設性的方法指導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強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糾正導致患者長期情緒障礙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面對現實??梢妼ι鐓^(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以情緒管理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不足之處是樣本量相對較小,今后還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遠期效果還有待觀察。
[參考文獻]
[1] 謝蓓芳,方永年,王建林,等.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執(zhí)行功能與精神癥狀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9(21):3296-3298.
[2] 王麗俊,潘臘英.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10):1051.
[3] 陳浩.精神分裂癥院內康復策略及其療效初探[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2):839-842.
[4] Juan Rb,John L,Wioo Iam Ph, et al. The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 2001,15(8):163-175.
[5] 聶鳳嬌,余娟娟.工娛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15): 153.
[6] 張帆,陶艷玲,吳文娜,等. ABC心理干預對護士壓力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04,4(6):36-37.
[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D].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63-267.
[8] 郭平.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08,2(10):77-78.
[9] 王善澄.實用康復精神醫(y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00.
[10] 高云,任賜兒,張獻強.96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社會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追蹤觀察[J]. 廣州醫(yī)藥,2005,36(5):54.
[11] 季建林,吳文源. 精神病學[M].第2版.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04-105.
[12] 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78-280.
[13] 劉娟,顧培,吳彥清.社會心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8,21(3):161-163.
[14] 鄭麗松,朱轉娥,陳瑞蓮,等.醫(yī)務社工介入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33):132-135.
(收稿日期:2015-0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