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熾越
當(dāng)世界被躍上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超大平臺后,“微”什么成了時尚。從微博到微信,再到微電影,還有微內(nèi)容、微創(chuàng)新等等,真是“微”字滿天飛。但或許你沒察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微行動,卻也在演繹著許許多多的微感動。
那是個西北風(fēng)呼嘯的中午,天陰沉沉的,街上行人稀少。我從圖書館出來,裹緊衣領(lǐng)朝家中疾走。這時一個拾荒老人騎著一輛前后載滿紙板盒的自行車從我身旁駛過。突然,一陣風(fēng)刮過,老人的自行車不由得晃了幾下,隨即扎在車后的一塊紙板掉了下來。老人見狀,猛地剎住自行車,車停了下來,但老人被夾在前后的紙板盒中間,一時跨不下車,他把頭扭向后面,目光盯著離自行車幾米遠的那塊紙板盒。
這時,一位白領(lǐng)模樣的姑娘已從人行道上走過去,正彎下腰,撿起了那塊紙板盒。見老人夾在車上動彈不得,她趕忙急走幾步,拿著紙板盒來到自行車前,幫老人把紙板盒塞進車后的紙板堆里,又把捆扎的塑料繩緊了緊。老人沒想到一位漂亮?xí)r髦的姑娘,會幫他撿起這塊對她來說是“垃圾”的紙板盒,一時呆住了,只是對她傻笑,連謝謝也忘了說。姑娘扎緊繩子后,拍了拍手上的灰,轉(zhuǎn)身走了。
我望著她遠去的背影,不禁在心里為她點了個贊!
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我走出地鐵站,要到不遠處的公交終點站換車,趕去參觀一個展覽??斓焦徽緯r,一輛穿梭巴士正好進站。不一會兒,一位八旬模樣的老太太走到車門前欲上車。只見她用手抓住門旁的車把,一只腳蹬上踏板,另一只腳卻怎么也跨不上,一下、兩下……還是沒跨上。老太太換了個腳,緊了緊抓車把的手,一使勁,人還是上不去。
我見狀,趕走幾步,想上前扶一把老太太。忽見旁邊閃出個小伙子,從后面攙著老太太,把她扶上了車。我上車后,只見小伙子把老太太安頓在靠窗的位子,幫她刷好敬老卡后,俯身對她說:“阿婆,你一個人出來要當(dāng)心。”老太太感動得連聲向他道謝。
我開始以為小伙子也是乘這輛車的,誰知他與老太太打完招呼后就下車走了。我用贊許的目光送他下車,看著他走進燦爛的陽光中……
有一年深秋,我去太湖畔的一家療養(yǎng)院體檢,早晨空腹在檢驗科抽血。因排隊人多,為方便護士操作,排隊者都事先把外套的一只袖子脫了,衣服就披在肩上。輪到我抽完血,我忙著用右手按住左胳膊上的抽血處,站起身時,忙亂中左邊原搭在肩上的衣服脫落了,衣角垂在地上。
我見衣服拖在地上,正想抽開按在抽血處藥棉上的手去拉衣服,這時從后面疾步走來一位小護士,輕輕地幫我把垂在身后的半邊衣服拉起,重新披在我的肩上。我頓時有一種在家般的溫馨感覺。我轉(zhuǎn)過身正要向她表示感謝,她輕盈的身影已飄走了。不一會兒,又看到她微笑著在為其他療養(yǎng)員服務(wù)。
我鄭重地把對她的感謝存放在了心里。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類似的“微行動”有許多,如扶一把上車踉蹌的老人、等一等趕末班車的乘客、讓一讓乘輪椅的殘障者,或者把路旁的香蕉皮扔進垃圾箱、把撒在路上的碎玻璃撿起來……這些“微行動”看上去都是些極其細微的小事,有時候,往往會被一些人所忽視。
或許,就是這些微小的行動,啟動了微傳播,展示了微價值,讓生活有了微變化,讓社會產(chǎn)生了微進步。
當(dāng)每個人都用自己散發(fā)著微溫暖的行動去暖和世間這條大被窩時,這被窩就會被漸漸地焐熱……
(孤山夜雨摘自《新民晚報》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