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春
韓國是一個美麗的半島國家,與我國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由于豐富的旅游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經濟實惠的旅游成本,成為國內旅行商推介的熱點線路。最近隨河北康樂國旅的團隊到韓國,游覽了韓國江原道、濟州島和首爾等地的名勝古跡,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里壯麗的山岳海岸風光,十幾天走馬觀花般的旅行,盡管匆忙也是獲益頗多。
雪岳山的山巖
我們乘坐由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出發(fā)的飛機經過約2個小時的飛行,到達韓國襄陽機場。旅行首站是位于江原道束草市的雪岳山國立公園。
雪岳山是韓國山岳旅行的典范,以最高峰海拔1708米的大青峰為中心,分東西雪岳兩大區(qū)域。雪岳山由于積雪長年不化,巖石也是像雪一樣的白色,所以被稱為雪岳。因豐富的物種資源于1982年8月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生物圈保存地區(qū)。
雪岳山也是朝鮮名山金剛山的延續(xù),有著南金剛的別稱。在形成時間上,雪岳山要晚于金剛山,所以韓國人也擬人化地把雪岳山看作是金剛山的弟弟。雪岳山兼具金剛山的秀麗和雄偉。正如多數名山大川一樣,雪岳山也擁有獨特的地形地質特征。無數的奇巖怪石、瀑布、水潭等,變化豐富得讓人稱奇。經歷長期的風化作用而形成的花崗巖山巖,是半島上分布最為廣泛的代表性巖石景觀。
雪岳山的旅行共有4個入口,以束草地區(qū)的新興寺最為有名,因為時間和體力的原因,短線的游客只能選擇乘坐纜車到達大青峰,或在新興寺內外游覽,遠觀山岳的雄奇。
大青峰無暇登臨,千年古剎新興寺倒也很值得一看。這里有挺拔的金剛松,有精美莊嚴的青銅大佛和金剛寶塔,黑熊的塑像也引得眾人駐足留影。當我邁出新興寺極樂寶殿的門檻時,猛抬頭看見北面遠處的山巒之上,有一面巨大的石巖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下半部分被密密的叢林遮住,我想要是有個制高點看到全貌,該是非常壯觀的景象。好奇心吸引我沿著溪谷邊的小路拐過幾道山彎,看路旁指示標牌上的漢字得知,前方的目標就是“蔚山巖”。爬山時,有種動力的驅使,即使再累,看到山間的美景也會勁頭十足,這里本來也是一條很好的徒步路線。當我大汗淋漓登上古寺繼祖庵前的山坡時,未能完全顯露的蔚山巖闖入眼簾,雄奇壯美的景觀還是讓我驚嘆不已,當我把蔚山巖看作是耗時千萬年的鬼斧神工的紀念物時,對高山的想象便充滿敬畏。
“蔚山巖”位于海拔873米的高處,是一座峭壁形成的巖石山,四周沒有一塊立足之地。山周圍約4千米,由6個山峰形成的獨特景觀,使蔚山巖成為雪岳山的象征,同時也是江原道的標志。隨著季節(jié)或天氣的變化,此地景觀也變化多端,令人想起澳洲烏魯魯國家公園的艾爾斯巖。
“蔚山巖”有個美麗的傳說,說這座山巖原來是在慶尚南道的蔚山郡,聽說金剛山要聚集12000峰,為了躋身于金剛山,便不遠千里飛來,但途中聽說12000峰名額已滿,只好落到雪岳山安身,由此得名“蔚山巖”。“蔚山巖”飛落雪岳山,以其壯美的雄姿傲立山巔,引來人們無數敬仰的目光,也不失為一件幸事。登上蔚山巖,可以看到雪岳山和東海、達摩峰遼闊的景觀,而我所遺憾的是沒有時間更近距離地接近它。
濟州島的火山遺跡
濟州島是韓國旅行的重要一站。乘飛機從高空俯瞰,濟州島呈橄欖形,是一座120萬年前火山活動而形成的典型的火山島,島中央是海拔1950米的韓國最高峰——漢拿山。濟州島四面環(huán)海,由堆積巖層、玄武巖、火山暗流及火山碎屑巖等構成了奇特地貌,擁有世界自然奇觀所涵蓋的所有元素,猶如大海中的一座天然寶庫,以豐富的資源孕育著淳樸的島民。踏上濟州島的地面,處處是火山噴發(fā)留下的遺跡。在濟州島,田間、果園、住宅、牧場都是用黑色火山石作為建筑材料,甚至島上所有石頭爺爺的雕像也都是用火山石雕成的,別有一番風味。
漢拿山是韓國三大名山之一,又稱瀛州山,據說站在山頂就能觸到銀河,言其高聳。漢拿山有火山地形、河川地形、濕地地形、冰緣地形和風化侵蝕地形等,在濟州任何地方都能看見山的形象??吹慕嵌炔煌絼菥筒煌竟?jié)變化山色也變,是座神秘莫測的山。1970年被定為國立公園,周圍分布著386座寄生火山山峰。山頂上有約25000年前因火山爆發(fā)而形成的直徑500米的火山湖白鹿潭。山頂上的白雪到初夏也不化,景致獨特,人稱這里一天有四季,可同時領略溫、熱、涼、冷,這里又是瀕危珍稀植物的樂園,不同的高度生長不同的植物,有濟州寒蘭、珠朋、漢拿松耳草等只有濟州島才有的珍稀植物70多種。
大巴車帶我們到達東海岸的城山日出峰,最初以為是島旁一座凸起的山峰,沿石階登上海拔182米高的山頂,才知道這里原來是一座直徑600米、深度90米的火山口,城山日出峰是因水中噴發(fā)活動而形成的寄生火山之一,在突出于海面的火山口可以清晰地觀測到山體側面的層理結構,山頂周邊是圓形的山脊,像屏風一樣環(huán)繞,形成天然的城堡,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城山”之稱。火山體大部分被侵蝕,東南北三面都是矗立在海面上的絕壁,西面是草坪山脊,與城山村連在一起。
在城山日出峰登山路周圍,可以看到許多垂直豎立著的尖尖的巖石。在形成城山日出峰的火山爆發(fā)時,火山體周圍有很多還未凝固的火山灰形成陡峭的斜面,而后雨水順著斜面在火山灰層表面流淌,侵蝕著火山灰層,逐漸向下深入,而侵蝕較少的地層則形成了垂直豎立的巖石形狀,在登山路周圍有很多這類形狀獨特的巖石,都是未凝固的火山灰在雨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的。
城山日出峰凝灰丘是大約5000年前淺海下的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潮濕的火山灰陡峭地堆積在火山口周圍,有時火山灰層向傾斜面坍塌,或像沙塵暴般從四面流下來,而形成了城山日出峰凝灰丘。噴發(fā)之后的城山日出原來是一座島嶼,經數千年的時間受海水的侵蝕而變小,被侵蝕掉的物質往西南流動,堆積在濟州島的東邊海岸,最終日出峰與濟州島連成一體,形成了現在的地形。在山腳下觀看城山日出峰,通過裸露的地層可以看到火山噴發(fā)、堆積以及堆積后被侵蝕的全部過程。
游走在濟州島的海岸公路上則是另外一種風景,清澈湛藍的大海邊,是黑黢黢的火山石海岸,這是當年山噴發(fā)遇到海水迅速凝結而成的巖石,還有幾千萬年前堆積而成的砂巖層。矗立在濟州市西海邊的龍頭巖,恰似一頭龍昂首騰空。傳說這條龍盜了漢拿山玉珠后要騰空逃跑,被漢拿山神靈一箭射下掉進海里,只有頭部以朝天的姿勢凝固在那里。
龍頭巖因風化作用和海浪侵蝕作用形成,在200萬年前,熔巖噴發(fā)冷卻形成高約10米、長30米的巖石,凸出獨立于海面,巖石的一端很像龍頭,因此得名龍頭巖,黃昏時分,海浪輕拍礁石,在晚霞中凝視龍頭巖,讓人預感即將出現龍出生天的磅礡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