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釋源

2017-01-27 11:56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金剛山使臣朝鮮人

李 好

“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釋源

李 好

金剛山是朝鮮半島的名山之一。元末明初以來,朝鮮一直流傳著一句所謂的中國詩句“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20世紀末始,韓國大眾媒體將此句引附為中國大詩人蘇東坡之語。事實上,此語的確切源頭雖不可詳考,但從元末明初特殊的時代背景、中國使臣常游金剛山等歷史事實以及金剛山本身的佛教內(nèi)涵三個方面來看,它源于中國的可能性很高。這句詩從產(chǎn)生到風(fēng)靡朝鮮半島,一方面與朝鮮人自身的民族情感密切相關(guān),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中國文化對朝鮮半島深遠的影響。

朝鮮 金剛山 中國 釋源

金剛山在朝鮮半島諸山中地位很高,有著“海東第一名山”的美譽。筆者曾于前年赴金剛山旅游觀光,不論是在旅行社的宣傳冊上,還是在朝鮮導(dǎo)游的解說詞中,都提到了一則有關(guān)金剛山的逸聞。據(jù)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金剛山美景仰慕有加,留下了“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的詩句。①《2008年世界主吹中國風(fēng)》,《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8月7日,第8版。韓國旅游發(fā)展局北京支社首席代表安镕煇在文中提到,有人這樣說過:中國的山是欣賞的山,而朝鮮、韓國的山是體驗的山。例如金剛山,“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這是中國宋代文人蘇軾對金剛山的評價。這句詩引起了筆者的疑惑,即使對當代中國人而言,朝鮮金剛山也是一處較為陌生的異國山水,更何況是近千年前的宋代人。為了尋找這句詩的確鑿出處,筆者翻閱文獻,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著作都僅提到該書的作者據(jù)傳是古代中國人,或進一步稱之為唐代某位詩人,也有少部分提到該詩的作者是蘇東坡,但還有一部分認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才是真正作者。②持蘇軾作者說者如張愛國、李鐵,見《圖說世界地理文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頁。持李白作者說者如張效民,見《艾蕪傳:流浪文豪之謎》,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02頁。再檢索網(wǎng)絡(luò),不少網(wǎng)站言之鑿鑿稱作者為蘇東坡或李白。③http://www.baike.com/wiki/金剛山。同一首詩自然不可能有兩個作者,何況是兩位鼎鼎大名的詩人。為此,筆者又搜索了韓文網(wǎng)頁。韓國網(wǎng)絡(luò)中充斥著該詩是蘇東坡或李白作品的相悖之論①如編(蘇東坡,軾)(願生高麗國 親見金剛山)”。,但也有少部分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首爾大學(xué)中文科柳種睦教授認為,這句詩和李白或蘇東坡詩歌的表達方式不太一樣,可能是后代人沒有勘正而誤作其作品。更何況蘇東坡從未踏足過朝鮮半島,還強烈反對宋麗之間的交往,不太可能留下這樣的詩句。檀國大學(xué)中文科安熙珍教授更是直接點出,在蘇軾現(xiàn)存的文集中,根本就找不到這句詩。②http://news.nave.com/main/read.nhn?mode=LSD&mid=sec&sid1=100&oid=001&aid=0000111048。如此看來,金剛山所謂的蘇東坡留詩的故事完全是后人編造的。那么這句詩的源頭到底在何處?

通過對朝鮮古籍的梳理與比對,筆者發(fā)現(xiàn)“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這句話的雛形至少在高麗王朝末年,也就是14世紀晚期就流傳于朝鮮半島。權(quán)近出生于高麗末年,是李朝建國初期的重臣。在他的文集《陽村集》中,對金剛山有著這樣的記述,“金剛山在本國東海上,其形勝冠絕天下,故其名聞天下。嘗聞天下之人,無不愿其來觀,而嘆莫之得,至有垂其圖而禮之者矣……丙子秋,予入中國……于是知茲山之名果重于天下,予幼時之所聞殆不虛也。”③[朝鮮]權(quán)近:《陽村集》卷17《送懶庵上人游金剛山詩序》,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7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80頁。依權(quán)近所言,其幼時即聽過天下人皆有見金剛山之愿,雖然這則史料中未見:“愿生高句麗,一見金剛山”這句話,但兩者的表義完全一樣,很可能是權(quán)近在行文之時改寫了這句詩。又《高麗史·地理志》載,“金剛山:一云楓岳、一云皆骨。千峰雪立,高峻奇絕,寺剎甚多,名聞中國”④[朝鮮]鄭麟趾著,孫曉主編:《高麗史》卷58《地理志·三》長楊郡條,重慶:西南大學(xué)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44頁。。《高麗史》編修于李朝前期,這至少能夠反映出當時乃至于高麗末年以來的人文地理情況。所以“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一語雖未正式定型,但金剛山聞名于中國的傳聞,卻早在高麗時期就盛行于朝鮮半島。

筆者檢索文獻,發(fā)現(xiàn)完整的“愿生高麗國”一句最早出現(xiàn)在李朝《太宗實錄》中。太宗四年(永樂二年,1404年),國王向臣下詢問,“中國使臣來則欲見金剛山,何也?諺曰:‘中國人有云:“愿生高麗國,親見金剛山”者’然乎?”⑤《太宗實錄》卷8,太宗四年九月二十一日,首爾:國史編撰委員會,1961年。國王居于深宮之中,亦聽說這句傳言,還向臣下確認是否有這個說法,足可見該詩流傳范圍之廣。由此可見,這句話至少在李朝太宗時即已基本定型,唯與后來普遍流傳的有一字之差,是“親見”而非“一見”。這個差別一直延續(xù)到了16世紀,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記述都是“親見”。譬如洪裕孫在《篠?遺稿》中提到,“中原之人,常祝禱以為‘愿生高麗國,親見金剛山’云者?!雹轠朝鮮]洪裕孫:《篠?遺稿》上《尊者庵改構(gòu)侑因文》,《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2冊,第525頁。朝鮮大理學(xué)家李珥游歷金剛山后,在他的詩中亦有,“佳名播四海,咸愿生吾國。諺傳中華人有言曰,愿生高麗國,親見金剛山云云?!雹遊朝鮮]李珥:《粟谷全書·拾遺》卷1《余之游楓岳也懶不作詩登覽既畢乃擴所見成三千言非敢為詩只錄所經(jīng)歷者耳言或俚野韻或再押觀者勿嗤》,《韓國文集叢刊》第45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467頁。不僅如此,這句話還出現(xiàn)在了《世宗實錄地理志》中,“以佛書有云無竭菩薩所住之說,世遂謂人間凈土,諺傳中國人亦云:愿生高麗國,親見之”①《世宗實錄》卷153《地理志》江原道·淮陽都護府條。。以上材料,足以證明李朝中前期,該詩已基本定型,不僅文人墨客多有征引,國王對此也有所了解,并將之列入國家總志中。

16世紀中葉以來,“一見”基本上取代了“親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里僅舉兩例。梁大樸在《金剛山紀行錄》中言,“嘗聞中國人施佛而祝曰,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則茲山之名,重于天下,概可想也”②[朝鮮]梁大樸:《青溪集》卷4《金剛山紀行錄》,《韓國文集叢刊》第53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564頁。。李朝英祖三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承政院日記》中,亦出現(xiàn)有“華人言,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之語。③《承政院日記》第65冊,英祖三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首爾:國史編撰委員會,1961年。此后,這句話在朝鮮社會流傳得越來越廣,尤其是在文人的金剛山游記中,常常會征引這句話,來夸贊金剛山的美名。同時,這句詩也出現(xiàn)了多種變形,如“愿生東方,一見金剛山而死”,或改前半句為“愿生朝鮮國”“愿生三韓國”等等。這些句式的變形并沒有改變這句詩原有的意思,反而說明了這個傳聞更加深入人心。

近代以來,朝鮮封閉的國門被西方勢力打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朝鮮。尤其是日本合并朝鮮后,在金剛山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F(xiàn)代化的開發(fā)與建設(shè),意圖將之打造為世界風(fēng)景名勝地。這時的朝鮮人在宣傳金剛山時,仍然常常提到這句話。1935年12月9日的《東亞日報》上,記者著文要求對金剛山進行保護,在談到金剛山風(fēng)光冠絕天下時,就提及“不是和昔日交通不便時代下一位中國詩人所言的‘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的希望可以相比的。”④《金剛山保護》《,》1935年12月9日。不僅如此,朝鮮人走出國門,遍覽歐洲山水時,也化用這句古諺,來贊美他國美景。1922年,朝鮮人樸勝喆在德國期間,以中國人羨慕金剛山為對比,說明萊茵河的風(fēng)光在歐美世界廣受贊譽:“從古往今來中國人‘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這樣的詩句來看,即使歐美人產(chǎn)生‘愿生獨逸國,一見萊茵江’這樣的詩句也絕非妄言?!雹輀韓]樸勝喆《:獨逸地方二週間》《,》第26期,1922年8月1日。

如此我們就基本梳理出這句話的源流脈絡(luò)。至少在高麗末年,朝鮮國內(nèi)就已出現(xiàn)中國人仰慕金剛山的傳聞。到了李朝太宗年間,這個傳聞逐步發(fā)展與擴散,并以“愿生高麗國,親見金剛山”定型。不論是在官府還是民間,這句話都深入人心。世宗年間編修地理志,還將這句話編入金剛山的條目之中。16世紀中葉后,這句詩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在朝鮮文人的金剛山游記中,往往會化用此句作為全文破題之語。這一時期,這句詩在形態(tài)上有所變化,從“親見金剛山”變成了“一見金剛山”,還衍變出了多種句式。近代以來,金剛山的美景開始真正為世界熟知,朝鮮人在介紹或自夸時仍然喜歡引用這句諺語。

既然這句詩的作者既非李白,也非蘇東坡,那么真正的作者究竟是誰?筆者認為這句詩可能源自中國,后在朝鮮長時期的傳播與衍變中,最終定型,其確切源頭恐難尋覓。

結(jié)合前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朝鮮古人也不了解這句話的具體作者,甚至可以說他們根本就不關(guān)注這個所謂的作者,只要這句詩源自中國就心滿意足了。朝鮮人引用這句詩,為了突出其中國的屬性,往往會在前面提一句其來源,或是“中國人”“華人”,或是“唐人”“中州人”“中朝人”等等,雖然強調(diào)了這句話源于中國的性質(zhì),但很少有人會提到確切作者。當然,朝鮮文人沒有留下具體的作者名,我們也不能斷然認為該詩沒有一個確鑿的源頭。也有極少數(shù)材料提到了這句詩的作者,但這些記錄與史實相距甚遠。道光八年(1828),朝鮮人樸思浩以正使從事的身份出使中國。在華期間,他與中國文人筆談,有人向他詢問朝鮮金剛山的情況,“因問余曰,貴邦有金剛山,為第一名勝,其風(fēng)景可得聞乎?《明史》朱之蕃詩云: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良有以也”①[朝鮮]樸思浩:《燕薊行程》,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86,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52頁。。朱之蕃是明末重臣,曾于萬歷年間奉詔出使朝鮮。在朝期間,朱氏與朝鮮士人以文會友詩歌贈達,還為漢城的迎恩門與明倫館題寫了牌匾,獲得了朝鮮士林的高度贊譽。雖然朱之蕃的確與朝鮮交往密切,還留下過一部《奉使朝鮮稿》,但翻閱其文集,未見任何與該詩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再者,朱之蕃出使之時,“愿生高麗國”一詩早已在朝鮮廣為傳播,這樣張冠李戴,必不可信。

和朝鮮人言之鑿鑿的“中國人常言”完全不同,中國史籍中不僅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一條相關(guān)記載,就連金剛山在中國史籍中也鮮有提及。就筆者目之所及,“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一詩最早見于民國年間。②露存:《心文》,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第87-88頁?!案啕愔饎偵?,名勝地也。風(fēng)景不亞于瑞士,亦不亞于法國之亞爾潑,故有東方亞爾潑之稱,西人又稱之為鉆石山。人為我述一古詩曰,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睘楹螘霈F(xiàn)這么大的差別?歷史上是否有中國人來過金剛山?中國人對金剛山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從史料記載來看,元明時期,有不少中國官員借出使之機踏足金剛山,但明中期后,史料鮮見中國人游覽金剛山的記錄。蒙元與高麗關(guān)系密切,兩國上層都盛行佛教,元朝皇帝經(jīng)常會派使臣前往金剛山上香、祈福等。高麗大臣李谷有言,“天子之使,降香幣絡(luò)繹于道”③[高麗]李谷:《稼亭集》卷3《創(chuàng)置金剛都山寺記》,《韓國文集叢刊》第3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15頁。。元末,“(順)帝命(廉悌臣)降香金剛山”④[朝鮮]鄭麟趾著,孫曉主編:《高麗史》卷111,《諸臣列傳·廉悌臣》,第3377頁。,又有“至正六年春,資政院使姜公金剛、左藏庫副使辛侯裔奉天子之命,以金幣來,鑄鐘于金剛山”⑤[高麗]李谷:《稼軒集》卷7《演福寺新鑄鐘銘并序》,《韓國文集叢刊》第3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47頁。。還有“圣天子龍飛之七年,皇后奇氏以元妃生皇子……聞金剛山長安寺最為殊勝……出內(nèi)帑楮幣一千錠,俾資重興”⑥[高麗]李谷:《稼亭集》卷6《金剛山長安寺重興碑》,《韓國文集叢刊》第3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37頁。。即至明代,中國使臣間或前往金剛山游覽的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朝中期。有的使臣是私人請求,如建文朝使臣溫全等,自請前往金剛山,“于金剛山燃臂,所以召西天佛也”⑦《太宗實錄》卷4,太宗二年十一月十日,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還有的使臣則是受命進山禮佛,如成化朝使臣金輔等,“金剛山拒王城幾日程?皇帝令臣等掛幡,雖遠當往”⑧《世祖實錄》卷45,世祖十四年四月九日,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韓國學(xué)者李相均在其文《朝鮮初期外國使臣的金剛山游覽及其引發(fā)的弊害考察》中,對李朝前期中國使臣前往金剛山游覽的情況進行了梳理。據(jù)他統(tǒng)計,從建文至弘治朝,共有8批17位明朝使臣來過金剛山。⑨[韓]李相均:《外國使臣金剛山遊覽弊害》,《》第101期,2011年3月,第127-169頁。

明弘治年間后,朝鮮史料中再也沒有中國使臣前往金剛山游覽的記載。從歷史記載來看,親見過金剛山的中國人很少,且他們的身份都是赴朝使節(jié)??上攵?,普通中國人應(yīng)當對朝鮮金剛山不甚了解。明清時期,朝鮮赴華使臣常與中國文人筆談,這些文人的知識水平想必要高于當時的民眾,而他們對金剛山似乎也了解不多。通常是中國人詢問使臣朝鮮有何名山大川,朝鮮人便開始夸耀金剛山,而中國文人卻全然不知,只能隨聲附和。比如《入沈記》中,中國人問,“東國有何名山?”使臣便回答道,“金剛山在敝邦東海濱,為一國名山之最”。①[朝鮮]李田秀:《入沈記》,《燕行錄全集》卷30,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218頁。再如《赴燕日記》中,中國人問,“貴邦勝境何處為最?名山大川有幾?”使臣答道,“金剛山有聞天下,余外則樓臺江山間間有之”。②[朝鮮]金老商:《赴燕日記》,《燕行錄全集》卷85,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78頁。

雖然不了解金剛山的中國人居多,但也有部分人知道“愿生高麗國”這句話。《燕薊行程》中記載,使臣樸思浩書法甚佳,他為中國主人揮毫潑墨后,“主人喜不自勝曰: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今得此紙,如見其山水”。但從這位中國主人詢問朝鮮使臣,“樸貞蕤同宗否?”③[朝鮮]樸思浩:《燕薊行程》,《燕行錄全集》卷86,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19頁??梢钥闯鏊c朝鮮人有過一定交往,或許正是由此,他才能將這句話脫口而出。遍覽中國文獻,金剛山遠非朝鮮人所言的聞名于中國。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定這句詩根本不是中國人所作,完全是朝鮮人的附會呢?我想也不能如此武斷地下結(jié)論。筆者前文提到過的,這句詩有一定的中國因素存在,它的原型——或許并不像后來流傳的句子那般精煉——有可能來源于中國。

朝鮮文人常常會提到,這兩句詩常是中國人“施佛而祝禱”時所說的話。金剛山之名本身就源自佛教經(jīng)典,再結(jié)合元末明初中國皇帝派使或使臣私自前往金剛山拜佛的情況來看,筆者不免懷疑,這句話的產(chǎn)生與演變或與佛教存在密切聯(lián)系。翻開佛經(jīng),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愿生(某地)……見……”這樣的句式比比皆是。如《佛說無量壽經(jīng)》里就有:“(佛告阿難)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修行功德,愿生彼國?!雹芑蹆舴◣熅?,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jīng)》,自刊本,1997年,第57-59頁。再如《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中:“是故曼殊室利,若有凈信男子女人,應(yīng)當愿生彼佛世界……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雹萘x凈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蒲正信注釋:《藥師經(jīng)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第104-106頁。不僅僅佛經(jīng)中常出現(xiàn)這樣的話,“愿生……見……”也是佛教徒禱告的常用句式之一。宋人黃策《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可見“夫人,荊王之妻……歸依無量壽佛,愿生西方⑥(北宋)黃策:《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四川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卷2989,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第336-337頁。”一句。如此看來,朝鮮人所說的中國人“常祝禱而曰”并非空穴來風(fēng)。

佛教經(jīng)典很早就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朝鮮人對這樣的句式也不陌生,他們在拜佛求經(jīng)的時候,也經(jīng)常使用類似的話。宋代筆記《石林燕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朝鮮和中國一樣,在上元節(jié)都會舉辦盛大的觀燈慶典。高麗國王王徽某日夢到宋都開封的燈會勝景,感嘆不已,并“誦《華嚴經(jīng)》,愿生中國”⑦(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43頁。。那么“愿生……見……”這個常用的句式,是如何與朝鮮金剛山聯(lián)系其來的呢?筆者認為這與金剛山本身濃厚的佛教色彩有密切關(guān)系。

“金剛”一詞本就是佛教詞匯,指的是古印度的一種堅固的鉆石。在《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中有提到:“佛問,何謂金剛?答言無能截斷者,以故名曰金剛。佛不可議,諸法亦不可議。以是為金剛?!雹侔彩栏咦g:《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大正藏·十二》,日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日本大正年間,第238a頁。而“金剛山”也出自佛教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中有“法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于中?!雹趯嵅骐y陀譯:《大方廣佛法華經(jīng)》卷45,《大正藏·十》,日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日本大正年間,第241頁?!度A嚴經(jīng)疏》中對“金剛山”有更為詳盡的介紹:“金剛山,謂東海近東有山,名為金剛。雖非全體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間流水砂中,皆悉有金,遠望即謂全體是金。又海東人自古相傳,此山往往有圣人出現(xiàn)……海中有二住處,一名枳怛那,現(xiàn)有菩薩名曇無竭,有萬二千菩薩眷屬?!雹郏ㄌ疲┏斡^撰:《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卷47,《大正藏·三十五》,日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日本大正年間,第860頁。朝鮮金剛山臨近日本海,恰與佛經(jīng)中金剛山的地理位置一致。再者該山全由花崗巖構(gòu)成,山體嶙峋、風(fēng)光秀麗,其間萬二千峰姿態(tài)各異,懸崖、瀑布、石門、溪流掩映其間,與佛經(jīng)中對金剛山的介紹確有幾分相似??赡苁鞘艿健度A嚴經(jīng)》的影響,朝鮮僧人便稱此山為金剛山,被奉為圣地并喚之曰“人間凈土”。

金剛山為菩薩駐地的說法早在新羅年間就已廣泛流傳。④郭磊:《〈華嚴經(jīng)〉》之菩薩住處信仰》,載呂建福主編《華嚴研究》第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164-165頁。當然,也有朝鮮儒士排斥佛教,揭露金剛山之名的荒誕不經(jīng)。高麗詩人崔瀣在《送僧禪智游金剛山序》中,批駁僧侶假借佛經(jīng)的行為:“近有以普德庵僧所撰金剛山記來示予者,就都之則皆不經(jīng)誕說,無一足信者。于中云,佛金像五十三軀自西域浮海,以漢平元始四年甲子至山,因而立寺。夫佛法東流,始于漢明永平八年乙丑,而行東國又始梁武大通元年丁未。其后乙丑,有四百一年之久。茍信彼說,是中原寥寥未知有佛六十二年以前,東人已為佛立廟,其最可笑者,他如是也。”⑤[高麗]崔瀣:《拙稿千百》卷1,《送僧禪智游金剛山序》,《韓國文集叢刊》第3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13頁。且不說佛經(jīng)中所言地理事物的真?zhèn)?,單從年代來看,朝鮮金剛山也不可能是佛經(jīng)所指之山。李朝初期大臣河侖就批評道:“楓岳之見稱為金剛山者,假中之假耳?!雹轠朝鮮]河侖:《浩亭集》卷2,《送楓岳僧序》,《韓國文集叢刊》第6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460頁。朝鮮重臣徐居正也說,“間有假經(jīng)說,巧為眩鬻之徒,誑誘愚俗曰,一睹此山,死不墮惡業(yè)”⑦[朝鮮]徐居正:《四佳集·文集》卷5,《送峻上人游妙香山序》,《韓國文集叢刊》第11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357頁。。雖有有些士人對金剛山的佛家神話大為光火,但金剛山的盛名卻在朝鮮人中越傳越大,不僅信佛之人“發(fā)愿祈福者,蹄轂相磨”,就連文人也“愛其楓岳之奇秀,慕其金剛之假說”⑧[朝鮮]河侖:《浩亭集》卷2,《送楓岳僧序》,《韓國文集叢刊》第6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460頁。。朝鮮人一股腦地跟風(fēng),甚至還稱金剛山為蓬萊。由此可見,在一般朝鮮人心中,金剛山不單單風(fēng)景秀麗,更是有一座蘊涵宗教意義的神山。⑨韓國學(xué)者金鐸《金剛山由來宗敎的 意味》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金剛山與佛教的淵源,載《東洋古典硏究》第1期,1993年,第215-261頁。

以往中國人了解的金剛山是佛教中的金剛山,朝鮮金剛山的盛名應(yīng)當是蒙元時期傳入中國的。高麗和元朝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不僅高麗國王必須迎娶中國公主,而且世子在即位之前,都必須由高麗官員陪伴,在北京生活一段時間。當時通過科舉進入中國為官的朝鮮人也為數(shù)不少。元朝皇室也崇信佛法,或許就是這些在華朝鮮官員將金剛山的盛名傳到了宮廷之中。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入金剛山拜佛的中國使臣不絕于路。不僅如此,元順帝的皇后奇氏就是朝鮮人,她多次以天子的名義派使臣入金剛山祈福,還撥出經(jīng)費在金剛山修建佛寺。雖然此時朝鮮金剛山的盛名已傳入中國,并得到了蒙元皇室的認可與供奉,但大部分的普通中國人對金剛山依然沒多少了解。

李成桂取代高麗恭讓王登基后,命權(quán)近出使明朝。洪武皇帝“知近有學(xué)識,命題賦詩二十四篇”①《太祖實錄》11卷,太祖六年三月八日,首爾:韓國國史編撰委員會,1961年,。,其中就有《金剛山》一篇。據(jù)李相均統(tǒng)計,只有17位明朝赴朝使臣朝奉過金剛山,只有兩位是文官,其他都是宮廷宦官。更有趣的是,15位宦官中,至少有9位是朝鮮進貢的宦者。這樣一來,游覽過金剛山的所謂中國使臣,絕大多數(shù)都是宮廷宦官,而且一半以上都是朝鮮本國人。這些朝鮮籍的宦官必然知曉金剛山的美名。他們久居皇宮之中,很容易向皇帝宣揚金剛山的神力。中國皇帝派這些朝鮮宦官出使,他們有可能利用這樣的便利條件,游覽早已心向往之的金剛山。我們還要注意到,這8批使臣團隊中,只有兩批完全沒有朝鮮籍使臣,而這兩批中國使臣仍大多由宦官構(gòu)成。顯然中國文官對金剛山的興趣遠沒有宦官大。中國宦官應(yīng)當受到了朝鮮籍宦官的影響,才會想到前往金剛山拜佛祝禱。同時期中國派往朝鮮使節(jié)次數(shù)遠超百次。相比之下,金剛山對中國使臣的影響力并沒有朝鮮人認為的那么大。②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韓國史·二十二》,《朝鮮王朝的成立和對外關(guān)系》,1995年,第300頁。

明弘治年間后,朝鮮史料中便再也沒有中國使臣前往金剛山的記載。明朝中期以后,朝廷選派前往朝鮮的使臣多是文官,改變以往多由宦官(多為朝鮮籍)出使的慣例。中國文官對金剛山并不了解,所以不會自行請求游覽金剛山。再者,明中期后,中國宮廷內(nèi)的朝鮮籍宦官逐漸凋零,金剛山的盛名在宮中消失殆盡,故而后來皇帝也沒有再派出使臣前往金剛山禮佛。清朝對赴朝使臣管理十分嚴格,在朝期間,清朝使臣不能任意改動既定的路線,因此清朝使臣從未踏足金剛山。

通過前文對“愿生……見……”句式、金剛山的佛教含義,以及元明清三代中國人前往金剛山的情況三個方面整理與分析,筆者對于“愿生高麗國”這句話的緣起,有如下推論:其一,源于中國的可能性比較大。雖然現(xiàn)有的中國文獻中,并不能找到“愿生高麗國”或者近似的記載,但從朝鮮人言之鑿鑿的語氣來看,很可能是中國使臣在赴朝鮮親見金剛山時,題書留墨,帶出佛教常用之祈禱句式。元末之際,朝鮮就已流傳中國人仰慕金剛山的說法,再結(jié)合當時元朝皇帝常派使臣前往金剛山禮佛之事,可能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其二,該詩乃朝鮮人捏造而成。金剛山在朝鮮人心中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其宗教內(nèi)涵。朝鮮佛教徒也留下了“一睹此山,死不墮惡業(yè)”③[朝鮮]徐居正:《四佳集·文集》卷5,《送峻上人游妙香山序》,《韓國文集叢刊》第11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1961年,第257頁。之言。元朝使臣前往金剛山禮佛的使團不絕于路,朝鮮人或許因此認為中國人和朝鮮人一樣都仰慕金剛山。再因佛經(jīng)中的金剛山地名,而捏造出這樣一句話。但此推測存在明顯的邏輯缺環(huán),從中國使臣的頻繁往來于金剛山至朝鮮人捏造“愿生高麗國”此詩,連間接證據(jù)都沒有。相較之下,筆者更傾向于前一推論。

為何“愿生高麗國”這句詩會在朝鮮流傳那么久,且熱度不減?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四個方面來分析。首先,此語在元末就已在朝鮮傳播開來,入明之后,中國前往金剛山的使臣依然絡(luò)繹不絕,給朝鮮人的感覺就是中國的確流傳著這句話,不然這些使臣為何總來金剛山游覽?朝鮮世宗就曾向臣下詢問“愿生高麗國”這句中國詩是否為真?大臣也答之以,“金剛山在東國之語,載在《大藏經(jīng)》故云爾”①《太宗實錄》卷8,太宗四年九月二十一日,首爾:韓國國史編撰委員會,1961年,。。不僅國王感受到了中國使臣對金剛山的偏好,民間也流傳著相關(guān)的故事。鄭必達的《八松集》中記錄了這樣一則趣聞,“傳華使鄭同之來此也。有一從者誓天曰,此真佛境,愿死于此,后身作高麗人。遂自沉于普德窟下淵”②[朝鮮]鄭必達:《八松集》卷3《穴望峰》,《韓國文集叢刊續(xù)》第32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7年,第173頁。。不論該故事真?zhèn)闻c否,我們都能明顯察覺到中國使者在這句話的傳播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金剛山本來就是朝鮮人十分喜愛的游覽之地,上到國王,下至奴婢皆以一游金剛山為愿。國王自不必說,常有國王巡幸金剛山的記錄。朝鮮文人的文章贈達,詩詞往來中,往往會引述“愿生高麗國”這句話。這里僅舉一例,李滉是朝鮮大儒,在其《洪應(yīng)吉上舍游金剛山錄序》中,開篇就寫道,“關(guān)東山水之勝,甲于東方,而金剛山獨鳴于天下。竺書之所記載,元帝之所舍施,大明高皇帝之所嘆異。夫處天下之絕域,而騁天下之雄名,何其偉哉?世之士茍有志于方外者,咸愿一窺于此山”。③[朝鮮]李滉:《退溪集》卷42《洪應(yīng)吉上舍游金剛山錄序》,《韓國文集叢刊》第30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432頁。身份卑賤的妓生也對金剛山頂禮膜拜。朝鮮中宗時期名妓黃真伊,她對金剛山格外喜愛,留下了“吾聞中國人,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況我國人,生長本國,去仙山咫尺,而不見真面目,可乎?”④[朝鮮]柳夢寅:《于于野談》,手抄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古朝56-89)。朝鮮正祖年間,“濟州妓萬德,散施貨財,賑活饑民,牧使啟聞。將施賞,萬德辭,愿涉海上京,轉(zhuǎn)見金剛山”⑤《正祖實錄》卷45,正祖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黃真伊成長于文化繁盛的古都開城,受到過良好的古典教育,而萬德居于偏僻海島,她們或許在文化層次上相距甚遠,但對金剛山的熱愛卻別無二致。現(xiàn)朝鮮國民無論階層上下,皆對金剛山追慕不已,使這句詩流傳甚廣。

金剛山在整個朝鮮王朝時期,從國家祭祀、神山傳說和民族感情等方面來看,在朝鮮官方和民眾心中的地位都顯著提高。世祖時期,大臣梁誠之上疏,請定朝鮮“岳鎮(zhèn)海瀆名山大川之祀”,以“金剛山為東岳”。⑥《世祖實錄》卷3,世祖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金剛山的地位上升為五岳之一,被列入朝廷祭典。他們往往征引“愿生高麗國”一句,將金剛山與中國的名山大川比較,認為金剛山的美景絕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李朝中期文人任弘亮,在《關(guān)東紀行》中這樣記錄,“天下名山,不為不多。而蓬萊、方丈、瀛洲三山,即神仙之所窟宅,俗客之所不到,真象外異境也。第未知其山的在何處,而吾東方頭流稱以方丈、耽羅稱以瀛洲、金剛稱以蓬萊,故世傳三神山在海東。……且中國之人從古迄今,祝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乃知三山之在我東無疑。而三山之中,金剛為最勝,亦可驗也”①[朝鮮]任弘亮:《鄙帚遺稿》卷3《關(guān)東紀行》,《韓國文集叢刊續(xù)》第40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585-586頁。。近代以來,朝鮮人來到中國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飽覽中國山水同時,也常將之于朝鮮山川,尤其是金剛山對照,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是“愿生高麗國”所言不虛,金剛山真乃天下名山。②《中國行》,《》1923年8月5日;《長江萬里》,《》1931年9月11日。文中朝鮮人來到中國山東,見泰山而感嘆金剛山風(fēng)景不遜于此。

金剛山還成為朝鮮民族的情感寄托。仁祖時期,文人李命俊對朝鮮名山進行排名,得出“吾東方有三名山:嶺南之智異、關(guān)西之妙香、東海之金剛。三山之中,金剛為最勝。故中國人有愿生朝鮮國,一見金剛山之句。是則山之勝致,非但為吾東之最,在中國亦不多得,可知也”③[朝鮮]李命?。骸稘摴冗z稿》卷3《游山錄》,《韓國文集叢刊續(xù)》第17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390頁。。金剛山不但成為朝鮮第一山,親見金剛山也成為朝鮮人一大幸事。朝鮮后期文人許愈也說,“士生東國有三幸焉。得箕子而為君師,一幸也。得不為左袵之人,一幸也。得見金剛山,亦一幸也。夫子之欲居,中朝人之愿生,非偶然也”④[朝鮮]許愈:《后山集》卷14《書尹忠汝金剛錄后》,《韓國文集叢刊》第327冊,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325頁。。朝鮮人能夠親見金剛山,被作者認為是與箕子教化、中華衣冠一樣的幸事,足見其山在朝鮮人心中的情感之重。

最后,同時也是貫穿朝鮮歷史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中國文化對朝鮮半島的巨大影響。其一方面促使朝鮮人不斷向中國學(xué)習(xí),以中國為尊,并以中國的稱贊為榮,自稱“小中華”。所以當朝鮮人聽說這句中國的俗語后,很少有人深究這句話的真?zhèn)?,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所謂中國人的贊美。另一方面,尤其明清易代后,朝鮮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從近乎完全的膜拜轉(zhuǎn)變成自認為的繼承與獨立發(fā)展,也就是認為清朝占據(jù)的中國已是蠻夷,而朝鮮則保留中華禮儀。正是這種獨立發(fā)展的趨勢,使得朝鮮人的民族自尊、自強感同期高漲,而金剛山恰在此時越發(fā)成為朝鮮人的民族標志。加之在這句中國俗語在朝鮮本流傳甚久,如此一來,這句俗語成為與金剛山相關(guān)聯(lián)的標準話語。

結(jié) 語

還有,“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一詩何時攀附上蘇東坡的呢?筆者見到一份1988年的韓國報紙將蘇東坡與該詩聯(lián)系在一起。⑤“”,見《》:《》1988年8月4日。但文中僅提到該詩可能是蘇東坡之作??梢?,蘇東坡與金剛山的淵源純屬現(xiàn)代人編造,部分韓國作家甚至將此虛構(gòu)史事編入書中。如姜泰全(音)《閱讀東方古典3》據(jù)此推測蘇東坡雖反對宋麗外交,但亦愛慕金剛山美景,即賦此詩。⑥,2006年,227頁。這樣似是而非的觀點在韓國相當盛行,這也從側(cè)面也反映出即使到了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對朝鮮半島有著巨大的影響。

責(zé)任編輯:趙 欣

K93

A

2096-434X(2017)02-0065-09

李好,北京大學(xué)城市與環(huán)境學(xué)院,2015級歷史地理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化地理、東北亞史;北京,100871。

猜你喜歡
金剛山使臣朝鮮人
靈渠胡人俑與貢道的外國使臣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介紹
——明清朝鮮使臣漢詩整理與研究(20BWW023)
美國對日占領(lǐng)時期“在日朝鮮人”政策研究(1945-1952)
金正恩要求拆除金剛山韓建設(shè)施
清末民初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移民情況概述趙
淺論越南使臣與花山巖畫
唯一的要求……
19世紀中葉朝鮮人向俄國遠東移民原因探析
金剛山:平常心有真意
近代在津朝鮮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