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金剛山作品集》。
這是金剛山最新的一本畫集,也是他本人非常滿意的一本,因為其中“思想性表達得更為清晰”。
翻開畫集,其題材以花鳥為主,海棠紫藤山石麻雀,荷竹蘭柳鷺鷥飛燕,題材平易樸實,家常自然。
平常心與禪意
和金剛山聊,他并不一開口就講他的繪畫、藝術(shù),反而是從“統(tǒng)攬歷史還有幾人能被世人記在心里說起,比如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孔夫子,當年也不過是個平常人?!痹趦蓚€小時左右的采訪里,“平?!贝蟾攀墙饎偵娇谥谐霈F(xiàn)頻率最高的詞。
他提了兩次兩個平常人,這兩個“平常人”一個是當年王府井百貨大樓里的“一抓準”張秉貴,另一個是一位“平平常?!彼土?0年信,卻沒送錯過一封的郵遞員。金剛山說這樣的平常人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大成績,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有追求,對自己有要求。
談及中國金融美術(shù)家協(xié)會時,金剛山說自己在主席這個位置上已有十年,協(xié)會發(fā)展已經(jīng)基本就緒,該做的已經(jīng)做完了,自己不能總在位子上,該把這個位置讓出來?!耙豢脴溟L大后,會吸引眼球,這個時候更應(yīng)該把它交給能維護好的那些人,就像建筑師一樣,把房子建起來了,就應(yīng)該去別的地方建房子了。位置是虛的,人不一定非要在某個位置上才能做事情。平常人境界到了,一樣可以做成事,做成重要的事?!?/p>
這么高頻率地對“平?!钡年P(guān)注與強調(diào),不由想這對他的作品有什么樣的影響嗎?
細讀金剛山最新的這本畫冊,以花鳥為主,整體風格平和、安詳,畫面里處處洋溢著謙和清靜的暖意。當問到金剛山為什么喜歡畫花鳥時,他說:“限于工作,并不能自由地四處去游歷。而花,最常見不過,辦公室里、馬路邊、小區(qū)里,四處可見,可以隨時觀察,方便入畫。而鳥,日常也能看到,動物園里也可以看?!贝_實,金剛山的畫中多是些常見的鳥類或是禽類,燕子、麻雀、八哥,珍奇些,也就是鷺鷥、仙鶴了,可是說不出為什么,題材雖平常,卻能讓人心底留下印跡,感受到溫暖與安靜。
金剛山隨手拿過桌邊的一本畫冊,指著其中一幅給我看,畫面明快,筆墨簡約,不過是春日的海棠,兩只燕子在中間飛過。金剛山說那就是他身邊的畫面?!澳菚r,我住的地方,院子里有很多海棠樹,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很漂亮,紅的,白的,粉的,有雀鳥在花間穿來穿去,本來就已經(jīng)是一個畫面了,我不過是把它們放在了紙上?!边@些畫面“盡管就是平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卻能夠反映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和諧與美好。畫中成雙嬉戲追逐的燕雀也反映出家庭的美好。我希望看到我畫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祥和與溫暖?!?/p>
到這里,似乎能捕捉到一點金剛山的書畫為什么能讓人停下來靜下心體會的原因了。接著他又給我講了一個畫石頭的故事。
在一些作品中,他有時會在花花草草之間,用幾筆勾出一塊石頭,或者畫上就僅僅是畫一塊石頭。有人不理解,說黑乎乎的一塊石頭有什么可畫可讀的呢?他曾在一幅“石頭畫”的題款上寫下“你讀懂了石頭,也就讀懂了人生”。金剛山說那是他根據(jù)對石頭的觀察,結(jié)合筆墨寫意,反映創(chuàng)作出的自己對石頭的理解和創(chuàng)意。追問金剛山讀出了什么,他說:“人在花花世界里,大部分人對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對情感的東西,都是有欲望的,有些人欲望很強烈。但人能不能沒有那些欲望呢?尤其不利于他人的,能不能沒有呢?很難。那就得學習、修煉。眼睛看到的,周邊的物體全是老師。
這個石頭,屹立在那里幾十年、上百年,風風雨雨,它根本不再在乎,不論是好天氣,還是壞天氣,它就在那里,這是種精神,值得學習。反過來看,我們能做到嗎?僅僅是讀石頭就能讀很多很多東西,不只是我剛講的這一層。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感悟的,在生活中,當遇到一些難解的問題的時候,去看看石頭,思考思考石頭的精神,能夠得到啟發(fā)的。
生活中有很多很平常的場景,很多似乎很普通的故事,如果我們?nèi)タ?,去想,都會得到很多有益東西?!?/p>
金剛山的很多作品的取材都是平日里生活中的景色或是事物,當有某種觸動,他就會進到書房把它畫下來,也有時是某種感受在心中積累了很久,產(chǎn)生了一個畫面,他就把這個畫面記錄下來。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畫作有些像是金剛山的日記,記下某個時刻里的心境和體悟,然后在看似平淡平常的題材中“藏聲隱跡”地述說那一剎那間的人生感受,這其中有種和生活融于一處的自在安寧的“禪意”。
50歲前,金剛山的作品多介于小寫意與大寫意之間,而在50歲之后,大寫意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向。在技法上,表現(xiàn)以水墨為主,設(shè)色次之,以行草書筆入畫,有時甚至大量運用枯筆,以更融匯個人情感的蘊發(fā)。他通過抓住物象的特征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比如他畫的八哥,是繼承傳統(tǒng)大師的筆墨,再深入觀察生活,通過自己的認知與感悟,繪寫提煉出具有自己語言的形象,并通過這種形象來傳遞對“意味”的詮釋。
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劉大為曾評論金剛山的作品說:“他努力從生活和大自然中尋求自我、完善自我、追求個人風貌。從作品中可以窺見他的畫來自于大自然。他的有些寫意畫僅寥寥數(shù)筆,但細細品讀后卻能夠使人感受到畫面流露出的深層內(nèi)容。欣賞金剛山的畫,需要抱有虔誠和寧靜致遠的心態(tài)?!?/p>
積極與修為
金剛山身上似乎有一種天然存在的溫和與積極。問他是否與他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還是天生如此?金剛山幾乎沒怎么想,說,“從小就這樣?!?/p>
金剛山的爺爺年輕的時候在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廠做過監(jiān)制,對陶器等藝術(shù)有一定的底蘊。他自幼,爺爺就總給他講那些瓶瓶罐罐上的故事,講八大山人、揚州八怪,講這是什么圖案、那是什么花鳥,各種樣式是如何畫出來的。老人沒刻意,金剛山卻從那時起就日漸喜歡上了筆墨,而且總是比年長的哥哥畫得像,畫得好。小學二三年級,他就憑想象畫了黑白額頭、橘色花紋的老虎,還拿到市集去賣,在幾乎看不到錢的年代,“一張能賣到五毛錢”,結(jié)果“人家不讓賣給沒收了?!眴査y受嗎?金剛山哈哈笑著說:“好玩兒?!眅ndprint
金剛山早期畫過一幅備受好評的作品《殘荷》。為了畫好這幅畫,他在北京后海反復(fù)觀察過荷花,從它“初長成”到亭亭綻放的過程,花蕊和蓮蓬的形貌,有風與無風時的不同,初枯時的模樣,光線光影間荷花形態(tài)的流轉(zhuǎn)變化,如此種種,金剛山把荷花的各樣姿態(tài)印在了自己的心上?!皻埡伞保谠S多畫家筆下,或者多數(shù)人心里,是秋之蕭瑟、衰敗、冷清等這樣稍顯抑郁的情感的代名詞,但在金剛山筆下,荷的每條枝葉都寫著“積極”,他為畫還配了長達幾百字的長詩,其中寫盡了荷的一生,筆意積極溫暖,他畫出的是自己對“殘荷”的獨特理解。這幅作品得到了李可染和陳維信的肯定,也在后來的“新時代畫展”和“九江連展”上連受好評。
這幅作品的特點反映的也正是金剛山自己的藝術(shù)追求,“藝術(shù),要積極、向上,它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生活,它最大的功能是詮釋真善美,藝術(shù)家承擔著很重的責任?!?/p>
而要承擔起、承擔好這份責任,在金剛山看來,“修為”是藝術(shù)家一生都要不斷進行的努力。金剛山認為中國的哲學智慧是老祖宗在接觸自然和與自然相處中總結(jié)出來的一些經(jīng)驗。中國人在看問題、認識問題上,和西方人不一樣。比如繪畫,中國人畫的是大山大水,是一種精神,歐洲人畫的是光影下更局部的景象。中國人是把自己所知的天下的大美匯總于心,凝聚成一幅作品。而這樣,就對畫者的個人品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金剛山說追求藝術(shù),畫品即人品。首先就要解決好如何做人的問題。只有這樣,藝術(shù)水平才能慢慢提升,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味和格調(diào)。如果心里有雜念,在作品中也會表現(xiàn)流露出痕跡。真正有眼光的人,有一定鑒賞力的人,通過作品就可以了解作者的特點、喜好、素質(zhì)等,真正的藝術(shù)家一定要修行自己的不足,豐富自己的智慧,通過自己的作品詮釋出真善美來,然后給觀者以啟發(fā)。從藝術(shù)的角度來說,藝術(shù)的學習過程就是修行,修行不足則難以擔負責任。
做事與作畫
在金剛山漸行漸進的講述中,有兩個關(guān)于工作的細節(jié)。
1978年,金剛山參軍入伍。因為書畫特長,新兵連訓練一結(jié)束,他就被調(diào)到了軍區(qū)參加軍事展覽的美術(shù)籌備工作。正是在這一時期,金剛山很幸運地結(jié)識了李苦禪、李可染、劉開渠、周懷民、啟功、張朋、陳維信、白雪石等一批知名老藝術(shù)家。老前輩們不僅引導金剛山更深入地走入藝術(shù)世界,還在為人處世上深深地影響了他?!斑@些老藝術(shù)家,都很樸實,從來沒有地位、年齡之分,對我這個后輩從來知無不言?!痹谶@些前輩的感染下,金剛山非常勤奮,1983年上半年6個月的時間里,他就在幾十家報刊上就發(fā)表了147幅作品,成為當年軍區(qū)發(fā)稿數(shù)量最多的一位,分別被北京軍區(qū)司令部、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友報社等評為年度新聞報道一等獎。而這樣的成績是在他完成工作任務(wù)之余,利用業(yè)余時間加班加點完成的。
在部隊養(yǎng)成的嚴謹、勤懇工作的習慣,他一以貫之。在他轉(zhuǎn)業(yè)到中國金幣總公司之后,工作依然很忙,修改各樣幣章的圖稿,像編輯一樣做著嫁衣工作,有時候一干干到半夜一兩點鐘,有一次他竟然暈倒在地鐵里,但他第二天從來都會按時上班,“我不能說我加班了,就不按時上班,那是我的職責和工作?!睂Υ耍饎偵秸f日常的工作才是最修煉自己的地方。
金剛山曾寫過一首詩《禪意人生》,“幼握竹管習到今,五十酸苦皆在心。茅塞一開生禪意,水墨藏聲行跡隱。”這首詩也許是他這些年藝術(shù)追求路程的最好概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