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天
教學工作歷來被視為學校教育的中心,教研活動是有效促進學校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指引與有效的管理監(jiān)督,教研活動常常被簡化為聽課評課、研制教學計劃、交流教學重難點、邀請專家做報告等內(nèi)容。程式化的教研活動讓教師總感到被外在于自身的負擔裹挾著,找不到自發(fā)參與的熱情與動力。鑒于此,筆者以為,開展好教研活動重在營造濃郁的教研氛圍,以此調(diào)動師生參與的積極性,讓教研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一、讓教研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
從走上工作崗位那一刻起,教師就進入了一種教學研究狀態(tài)。面對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多樣的學生個體,如何將知識通過課堂教學恰當?shù)貍魇诮o每一個學生,需要教師針對具體學科進行相應的教學研究。各年級、各學科組開展的教研活動為教師們分享教學心得、交流疑難困惑搭建了互動平臺。但僅僅依靠每次集體教研活動,對教師個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集中的學習與研究只能解決教學的普遍共性問題,并不能切實有效地改進每一個教師的教學。讓教研成為教師自覺的生活方式的核心意旨,就是要引導他們在教學中始終堅守神圣的研究責任與使命感。一方面,要把教學工作上升到研究問題的高度,用學科教學專家的眼光審視教學,把每一次備課與課堂教學都當作一次探究未知世界的旅程。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教研自信,增強研究的愉悅感與幸福感,讓教學研究成為他們愿意去做的一件快樂的事情。當教師不再畏懼教研,而是把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作為完善教學、促進反思的工作常態(tài),主動、自發(fā)地進行研究,教研便作為一種文化自覺真正地融入每一個教師的生命之中。
二、構(gòu)建師生教研共同體
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關注的問題。然而,教研活動的主體一般都是各學科的任課教師,學生針對教師教學的實際訴求往往被忽略。構(gòu)建師生教研共同體,就是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師的教研活動中,將師生間的對話與互動從課堂內(nèi)拓展延伸到課堂外,讓教師的教研與學生的探究學習相融合。在師生教研共同體中,教師一方面要潛心鉆研所教學科的內(nèi)容與教法,有選擇地利用學科教研組集體備課的優(yōu)秀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傾聽他們的學習體驗,了解他們對哪些知識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發(fā)現(xiàn)共同問題,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案,并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訴求。課改以來,我們一直倡導探究式學習,其目的也是要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能力。教研共同體的建立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開辟了新領域,他們不僅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更能為教師的教學出謀劃策。這些來自與教師關系最緊密的學生群體的意見,是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教學的智慧庫。師生之間存在疑惑的問題契合點,將成為課堂教學需要重點攻克的堡壘。因此,學校要努力發(fā)揮好師生教研共同體作為信息交流平臺的重要作用。
三、在多元匯集中彰顯教學個性
教師的教學活動既是集體教研智慧的結(jié)晶,又蘊含著每一個教師獨到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能合理、辯證地對待集眾家之所長的教研成果,在多元匯集中彰顯自己的教學個性。在教研活動中每一個教師應該充分表達自己的教學思想,與同事、學生交流在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最終達成一定的教學共識。同時,教師在汲取集體教研成果時又存在著一個與自身教學價值取向相磨合的過程。其實,集體教研活動的關注重點是對具體學科的教學目標、進度、深度及考核標準與規(guī)范做宏觀的統(tǒng)籌安排,并不是對教學細節(jié)的硬性限制,每節(jié)課究竟如何操作,需要綜合具體的教學實際。每一個教師都有各自偏好的知識領域與擅長的教學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結(jié)合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與思維能力,在準確傳達統(tǒng)一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充分展現(xiàn)自己獨特的教學魅力。此外,對集體教研中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可以借鑒,切不可生搬硬套。集體教研的智慧要與教師個人教學風格有機融合,才能產(chǎn)生理想的效果,發(fā)揮每一個教師的長處,在成果共享、倡導多元的價值取向中彰顯個人獨特的教學思想。
著力打造學校教研文化是當前學校教學工作的一項重點工程。眾多別具特色、個性鮮明的教育教學思想各領風騷又相互融合,共同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泉源。學校應引導師生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讓富于生機與活力的教研活動成為師生交往的紐帶與伴隨教師成長、學生發(fā)展的良師益友。(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本欄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