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 張先敏
摘 要:作為大學靈魂與象征的大學校長,對于一個大學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選拔什么樣的大學校長以及怎樣選拔大學校長,對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至關重要。選拔大學校長,不僅要堅持一定的原則,更要有可量化的標準,只有經過公開、公正的程序,才能選拔出最優(yōu)秀和最合適的大學校長。
關鍵詞:大學校長;選拔;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102-02
談到美國370多年波瀾壯闊的高等教育,哈佛、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等著名高等學府的名字就會立即浮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中,可是我們對這些“龍樓寶殿”的歷代“掌門人”卻往往知之甚少。縱觀東西方大學發(fā)展的歷史,一流的大學校長,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其某一領域的專家角色,而是教育領域的教育思想家與教育管理家的角色。他們深諳教育的職能,擁有前瞻的教育理念、獨特的辦學思想[1]。正所謂“振興高等教育,希望在教師,關鍵在校長”。因此中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的改革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一、中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的現(xiàn)狀分析與存在的問題
中國目前的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是政府直接行政委任制,即由上級行政部門對校長候選人加以考察、選拔與任命?!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制度,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步伐。因此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啟動了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的試點工作。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大學校長,可以為更多優(yōu)秀人才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拓寬了候選人的來源,客觀上加大了競爭的激烈程度,達到優(yōu)中選優(yōu)的目的。這次試點實行政府主導、大學和社會力量積極介入的新模式,既是高校民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高?!叭バ姓钡囊粋€具體而生動的體現(xiàn)。
但是,由于體制的局限性,當前我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具有不可避免的“特色”缺點。第一,在候選人標準上,職稱、學歷等外在因素所占比例過重,輕學術成就而重管理,忽略候選人的內在素質;第二,職務上把校長等同于行政機關首長,過于行政級別化,對大學校長的選拔僅僅是對政府各級官員選拔制度的簡單復制與套用,不重視候選人的教育理念;第三,基本民意難以體現(xiàn),用人是否得當不得而知。選拔工作易教條化、形式化,如民意測驗的有選擇性、人選來源的小范圍性、決策時的相對性等;第四,高校話語權不強,盡管學校領導和師生代表也參與到選拔工作中,但發(fā)揮的作用微不足道。
二、大學校長公開招聘的選拔標準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梅貽琦先生1931年12月到清華大學就任校長時說的一席話,被后人理解為“大學校長既是群師之一,也是群師之‘長,理應是一位教育家”。
毋庸置疑,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校長,也即一流的教育家。那么什么才是一流的教育家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教育家,他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經驗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边M而,他認為一流的教育家必須具備以下兩種素質之一:“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即創(chuàng)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開辟精神……在教育界,有膽量創(chuàng)造的人,即是創(chuàng)造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p>
由此可見,一所大學能否成為一流著名大學,關鍵在于大學校長,而大學校長的選拔標準和程序是能否選拔出最優(yōu)秀和最合適的大學校長的關鍵??v觀世界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沒有優(yōu)秀的校長就很難有優(yōu)秀的大學,而沒有優(yōu)秀的大學,國家與社會也會失去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推動力。中國大學校長的選拔標準應該劃分為以下五條。
第一,正確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大學校長們確保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性,結合中國國情,使大學既能培養(yǎng)人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各種高級知識分子,也能培養(yǎng)合格的守法、誠信、道德、正義的社會主義勞動者與創(chuàng)業(yè)者。
第二,高效的財政與行政管理能力。在行政管理中,大學校長應深諳人力資源管理技巧,不局限于閱讀文件,要協(xié)調好學校行政、教學與科研三方面,對不同意見,要倡導對話與辯論,做到“兼容并包”,從而管理好結構復雜關系多樣的大學系統(tǒng)。在財務管理上,大學校長要提高大學經費使用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與資金分配、使用效率,以保障經費為核心,構建支出更合理、結構更優(yōu)化、財政制度更規(guī)范、經費使用程序更公正、消費更透明、服務更高效的財政支出管理新機制,實現(xiàn)資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第三,有力的學術管理能力。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天然應有學術包容的環(huán)境,更需要完善的學術評價標準與程序。大學校長,在尊重學術規(guī)律與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對大學的學術事務與教育事務進行學術治理、民主遴選與決定院長和系主任、考核與評價大學教授,改“管理”教授、“指揮”教授為服務教授,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科研支撐條件、治學環(huán)境等。學術問題上,要廣泛組織教師開展民主會議討論,進一步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權與專業(yè)課程權,接受學生就教學問題提出的申訴等。
第四,優(yōu)秀的社會交際能力。大學校長是大學之行政首腦,代表了大學的外在形象。大學校長應該具備能夠與教師、學生、校友、其他大學領導、各級政府官員或社會各界人士建立并保持平穩(wěn)、高效工作關系的能力。大學校長要時刻關注國家政策與教育界的動態(tài),處理并協(xié)調大學與外部的各種關系,同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發(fā)展要相輔相成,同時配置好各方資源,形成校內外優(yōu)勢互補,從而不斷改革,實現(xiàn)大學持續(xù)、健康乃至大踏步跨越式發(fā)展。
第五,豐富的辦學治校經驗。大學組織的教育性特征決定了大學校長的選拔標準的首要一點是懂教育[2]。大學校長是教育機構的最高領導人,教育是其本職工作,懂得教育理論和教育規(guī)律對于大學校長是至關重要、必不可缺的。大學校長必須具有一線教學經驗,他必須能完美組合大學教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等功能,完善大學的組織文化,還要能夠把握高等教育的規(guī)律和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洞察出高等教育的走向和脈絡。
三、大學校長的公開選拔程序
大學校長的公開選拔標準十分重要,這是選拔出合適的大學校長的基礎與前提,但公正的選拔程序卻是選拔出合格的大學校長的基本保證。根據國外大學校長公開招聘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大學校長公開選拔程序可以劃分為成立選拔委員會、確定候選人資格、發(fā)布信息、確定候選人、面試考核、決定校長人選和結果公示共七個步驟。
(一)成立選拔委員會
當因故某大學校長即將離職、校長職位將出現(xiàn)空缺時,大學校長的選拔程序立即進入第一步驟,即成立選拔委員會。根據大學的級別和主管單位的不同,校長選拔委員會組成有所區(qū)別。一般情況下,由部省級教育主管單位領導、大學黨委領導、大學行政領導、大學民主黨派代表、大學教師代表、大學職工代表和學生代表按一定比例組成。
(二)確定候選人資格
校長候選人的資格應嚴格按照大學校長公開招聘的選拔標準來制定,新校長應具備的條件可分為政治素養(yǎng)、財政與行政管理能力、學術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辦學治校經驗五個方面。根據這五個方面,選拔委員會在成立之后首先需制定遴選的具體標準,將五方面的標準細化。一些著名大學在校長遴選時,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結合大學當前的形勢重新審視大學的使命,同時向教師、學生、員工、校友、甚至是其他大學的校長等不同群體廣泛征求對校長遴選的意見。
(三)發(fā)布校長招聘信息
由校長選拔委員制定出完整細化的候選人標準后,應在大學所在部或省教育廳官方網站、著名的高等教育雜志、大學官方網站和其他有影響的報紙媒體上發(fā)布公開招聘校長的新聞與廣告,同時還要寫信給一些知名的校友、其他學校的校長以及科研機構的負責人等,請他們根據具體的候選人標準推薦相關的人選。
(四)確定候選人
經過以上三步程序后,校長選拔委員會就會得到一個范圍比較大的候選人名單。校長選拔委員會的主要成員根據每一個候選人的資料,包括個人的背景材料,進行客觀打分,將初步候選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打電話、實際訪問等方式對這些候選人進行較為全面的考察,確定10人左右的面試名單。
(五)面試考核
這些經過“大浪淘沙”的“未來校長”會被邀請到學校做正式訪問,并就學校教師、學生、財政、校舍、待遇、學術等具體問題進行探討。校長選拔委員會對候選人的高等教育理念、行政與財務管理能力、學術管理能力等方面以類似公開學術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核,同時要留有錄像以備后期查驗。校長選拔委員會成員最后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3名候選人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
(六)決定校長人選
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根據選出的3名候選人的情況,公平公正地進行比對研究,選擇一人,發(fā)布行政任命。
(七)結果公示
教育主管部門任命結果出來后,應在此大學所在部省教育廳官方網站、著名的高等教育雜志、大學官方網站和其他有影響的報紙媒體上發(fā)布任命結果,并留下60天的公示期,以待民主監(jiān)督。
四、大學校長的角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好壞并非可以短期見效的。而把一所大學改造并提升為一流大學,這期間所要的時間也一定不是短暫的。一個大學校長要實現(xiàn)自己的辦學理念,必須有長期的實踐與努力[3]。這就對大學校長角色提出了新的時代內涵:首先是根據中國國情做政治方向的把握者;其次是要做到與時俱進,做改革創(chuàng)新的開拓者;再次,要突出自己學校的特色,做學術管理的主持者;最后是要追求高校的長遠發(fā)展,持續(xù)推動大學的發(fā)展。總而言之,大學校長是教育家、學者、社會活動家、領導者、管理專家、改革家和國家政策執(zhí)行者。
五、結語
大學校長公開招聘制度應建立在扎實的實證研究之上,比如對大學校長候選人推薦信函的發(fā)布、選拔流程的具體細化步驟、校長合約的簽訂、任命公函的發(fā)布等細致的技術性的研究必須加強。只有通過對國外大學先進用人制度的剖析,并以中國三十多年的大學特有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礎,中西結合,才有可能跨越式地解決中國大學校長招聘的問題,目前中國大學校長公開招聘的制度創(chuàng)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王少梅,杜學輝.大學校長的首要角色是教育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8):108-109.
[2]李巧針.從大學的組織特性談我國大學校長遴選制改革[J].江蘇高教,2011(5):23-26.
[3]牛維麟.世界一流大學校長特征及其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03(2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