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詩雯
摘 要 了解中英語言習慣差異,是進行翻譯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甚至是翻譯工作者,由于缺乏對源語和目的語間語言習慣差異的了解,出現(xiàn)了許多誤譯或錯譯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對中英之間的交流以及文化的傳播造成了巨大障礙。因此,要想突破這一障礙,必須把培養(yǎng)全面了解中英語言習慣差異以及具備高素質(zhì)和高水平的翻譯人才,作為翻譯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本文從中英語言間的習慣差異出發(fā),淺析其對翻譯的影響,并結合具體方法進行翻譯技巧的分析。
關鍵詞 翻譯 語言習慣 差異 技巧 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9.076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Habits to Translation
GUAN Shiwe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00)
Abstract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language habit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the basement and premise for translation work. We have experienc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nd translators have emerged lots of mistranslation or wrong translation, because they lack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habits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nd their phenomenon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between England and China. Therefore, in order to break the barrier,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who ha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language habits and high-quality ability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starting point and objective in translation work.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t language habit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ses their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and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skills with specific methods.
Key words translation; language habit; difference; skill; influence
0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和重要標志之一,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而語言的迥異,為各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交流造成了巨大阻礙。在這一基礎上,翻譯工作以及翻譯工作者就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翻譯不僅要將外國的語言文字翻譯過來供國人學習和借鑒,更重要的是要將我國千百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形成的具有正能量的“中國夢”精神傳遞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驚人的成就。因此,翻譯實踐活動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而進行翻譯實踐活動的前提即:充分了解和掌握兩種語言間的習慣差異。只有清楚地了解兩種語言間的習慣差異,才能真正解決翻譯實踐活動中,由于語言習慣差異導致的翻譯問題。鑒于中英語言之間存在差異,連淑能在《英漢對比研究》中論道,翻譯教學與研究的經(jīng)驗表明:翻譯理論和技巧必須建立在不同語言和文化對比分析的基礎上。①因此,分析和研究中英語言習慣差異對翻譯具有重要意義。
1 中英語言習慣的差異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jīng)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②從中我們可以得出,英語注重的是結構,而漢語注重的是語義。因此,中英語言習慣的差異,說到底,主要是語法層面存在差異。英語中的語法規(guī)則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范疇論”,其結構為“主語+謂語”。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結構中的思維方式是演繹式。而從中國人直覺性的思維方式中可以得知,漢語結構中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為隱喻式。③以上是中英語言習慣不同的主要原因。
所謂翻譯,就是將兩種及其以上語言進行轉換的過程,如何運用正確的技巧將不同的語言轉換得忠實和通順,是每位譯者在實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要想將譯作翻譯的多一字狗尾續(xù)貂少一字意猶未盡,譯者就必須具備掌握這兩種及其以上語言的能力。譯者的源語和目的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譯作的質(zhì)量。因此,譯者必須具有較高的語言功底,并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語言習慣的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國著名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茅盾先生認為:“精通本國語文和被翻譯的語文是從事翻譯的起碼條件”。④這再次證明,作為合格的譯者,掌握兩國語言習慣的差異是做好翻譯的關鍵。
語言是不同文明的產(chǎn)物,語言的不相通為各國之間的往來與合作造成了巨大阻礙。要想避免這一現(xiàn)象,譯者往往需要掌握不同語言之間的語言習慣。在英漢翻譯中,語言習慣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詞類使用
(1)英語多用介詞,漢語多用動詞。無論是在閱讀英文佳作還是進行英漢翻譯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句子中通常多用介詞,而漢語句子中通常多用動詞。例如:...,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我們要使國家在上帝的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本句引自林肯葛底斯堡演講的最后一句,在“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中,三個介詞of,by,for組成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的排比結構。漢語將他們譯為三個動詞“民有、民治、民享”,既簡練大方,又生動傳神。Party officials worked long hours on meager food, in cold caves, by dim lamps.(黨的干部吃著粗茶淡飯,住著寒冷的窯洞,點著昏暗的油燈,長時間地工作著。)在本句的翻譯中,譯者分別將介詞“on”,“in”,“by”,譯成了動詞“吃著”,“住著”,“點著”。如果不把以上英語中的介詞譯為漢語中的動詞,而單純地直譯為:“黨的干部在粗茶淡飯上,在寒冷的窯洞里,通過昏暗的油燈,長時間地工作著。”那么就偏離了源語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從而造成誤譯的后果。A bill now before Congress would g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foreign students with advanced degrees in science an engineering who want t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份議案已遞交到了國會,這一議案要求給予那些想在美國工作、具有理科和工程學科高級學位的外國留學生以優(yōu)厚待遇。)該句在翻譯時,把介詞“before”轉換成了漢語中的動詞“遞交”,形象而準確地表達了該詞的意思。如果按其字面意思譯為“國會面前的一份議案”,則不如前者翻譯的更加傳神。從以上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句子中的一些介詞,在譯成漢語時往往需要譯為動詞。
(2)英語多用代詞,漢語多用名詞。英語中多用代詞,而漢語中多用名詞。在復雜句中,為了使句子語義清晰、結構完整,在表達上避免重復,英語往往使用許多代詞。漢語句子中雖然也有代詞,但由于表達習慣和句子結構的不同,則更傾向于使用名詞。例如: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屆時,將出現(xiàn)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訪談節(jié)目及裝有污染監(jiān)測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污染超標,監(jiān)測器就會使其停駛。)在英語中,為了避免重復,經(jīng)常使用代詞來代替其前面的先行詞。此句中,代詞“that”在英語中代指它前面的先行詞“pollution monitors”。在翻譯時,我們需要將“that”譯出來,這樣才會符合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
1.2 邏輯結構
(1)英語多被動句,漢語多主動句。英語中多用被動句,而漢語中多用主動句。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英譯漢的時候化被動為主動。反之,在進行漢譯英的時候要化主動為被動。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英語被動句譯成漢語時,不能一味地直譯,應根據(jù)漢語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地處理,有些可以譯為被動句,而很多情況下可譯成主動句。⑤例如:The risk of the global nuclear conflict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全球核沖突的危險性已經(jīng)大大減小。)Trust, support, encouragement and inspiration are given to the government.(人們給予政府信任、支持、鼓勵和鞭策。)以上兩個句子,英語都是被動句。在翻譯時,都將其譯成了主動句。這是由于中英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因此,在英譯漢時應化被動為主動。但這并不是絕對的,要根據(jù)具體語境來分析。
(2)英語果因關系,漢語因果關系。根據(jù)英漢不同的語言習慣,我們不難看出,英語中通常先說結果,再說原因,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恰恰相反。例如:He entered the room with no shoes on.(他光著腳進了房間。)The window of that room was never open.(那個房間的窗戶總是關著的。)由于中英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語言習慣的差異。英國人習慣于先說結果,進而解釋原因;而中國人習慣于從各種原因中導出結果。如果不去研究二者間的差異,而是粗略地將以上兩句分別譯成“他進入了房間沒有穿鞋?!焙汀按皯粼谀莻€房間的總是關著的?!本蜁a(chǎn)生語病,甚至是誤譯。因此,在翻譯時要特別注意這一問題。
(3)英語雙重否定,漢語則為肯定。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英漢表達習慣有所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習慣運用雙重否定,而漢語則更加習慣直接肯定的表達。例如:I will never go without you.(我永遠和你在一起。)There can be no sunshine without shadow.(有陽光就有陰影。)There is no rule but has exceptions.(所有規(guī)則都有例外。)Nothing from nothing.(事出有因。)在翻譯時,如果分別將以上四句直譯成“我不能走沒有你?!薄皼]有陽光就沒有陰影?!薄皼]有規(guī)則是沒有例外的”,“沒有事情是沒有原因的?!本筒环蠞h語的語言習慣,也就沒有實現(xiàn)準確地從源語向目的語轉換的目標。
(4)英語正話反說,漢語正話正說。由于英漢語言思維方式的不同,在長期的語言交流與運用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達方式。英語習慣于正話反說,而漢語則習慣于正話正說。例如:You are the last one I want to see.(我再也不想見到你)。It couldnt be a better place than university.(大學是最好的地方)。在解決這一問題上也要根據(jù)語境進行分析。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從而完成把一種語言信息忠實、通順地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這一過程。
2 中英語言習慣差異下的翻譯技巧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為了實現(xiàn)這一活動,在翻譯中,我們要遵循“以源語的語境為依據(jù),以目的語的約定成俗為準繩。”這一準則。然而,受中英語言習慣差異的影響,譯者在進行翻譯創(chuàng)作時就需要學習和研究翻譯方法。本文將從句子出發(fā),介紹在翻譯中譯者應掌握的翻譯技巧。
2.1 詞義選擇
漢語一個詞在英語中可以找到多種與之相對應的詞,英語亦是如此。這時我們就要運用詞義選擇的技巧,將其中最符合源語語境的詞找出來與之對應。選詞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著譯作質(zhì)量的好壞。因此,詞義選擇在翻譯技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維持朋友親密關系的最好方法是往來有節(jié),互不干涉。(The best way to keep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is to keep contacts with restraint and mutual non-interference.)本句,往來有節(jié)中的“節(jié)”字是指“節(jié)制、限制,克制”,而不是“禮節(jié)、禮法,禮數(shù)”。如果譯成了“禮節(jié)、禮法,禮數(shù)”,就會背離源語的語境和語義,從而造成誤譯的后果。
2.2 詞類轉換
詞類轉換是翻譯中常見的技巧。根據(jù)詞類,可以將詞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具體和抽象。在翻譯過程中,正確使用詞類轉換技巧,可以有效提升譯作的質(zhì)量。例如:人和動物的區(qū)別,除了眾所周知的諸多方面,恐怕還在于人有內(nèi)心世界。(What distinguishes men from animals, apart from the much well-known, also lies in the inner world.)本句中的“區(qū)別”為名詞,而為了適應英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在英語中將其譯成了動詞“distinguishes”。
2.3 詞的增補與減省
由于英漢之間存在差異,為了縮小這種差異,譯者在進行翻譯創(chuàng)作時,往往會采用增補與減省的翻譯技巧。即根據(jù)表達和語法的需要,將省略的詞補充進來,將多余的詞省略掉。例如:紅酒越陳越美味,生活越豐富越美好。 (There is a remarkable resemblance between life and wine: The taste becomes more delicious as the wine mellows, just as life gets better as it is more enriched.)從本句中,我們不難看出,為了達到源語的表達效果,在翻譯時,譯者增補了一句“There is a remarkable resemblance between life and wine”。精妙的表達出源語作者認為“紅酒和生活有相似之處”這一特點。再例如:就讓孩子留下來吧,這里有善心的神父和修女,這里將來會擴充為有醫(yī)療作用的看護中心,這里是留住孩子最好的地方。(”Just leave him here” , she told herself, “It is the best shelter for him, not only because of those kind priests and nuns, but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its developing into a protector with medical care.”)在本句中,為了滿足語氣和語法的需要,共出現(xiàn)了三次“這里”。而在英語中為了避免重復,我們將其做減省處理。
3 結束語
翻譯實踐活動,是人類特有的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維活動。為了加強思維活動的準確性,從而達到忠實、通順地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目標。在翻譯中,我們要遵循“以源語的語境為依據(jù),以目的語的約定成俗為準繩?!边@一準則。結合中西方在語言習慣差異上的不同,力求科學準確地進行翻譯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語言習慣的差異為翻譯活動的完成造成了巨大障礙。分析和研究中英語言習慣差異的目的在于,從本質(zhì)上提高語言學習者和翻譯愛好者的翻譯水平,同時有利于進一步深化譯者對中英語言習慣差異的認知,從而實現(xiàn)從源語到目的語的完美跨越。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在翻譯實踐中應不斷提高譯者的專業(yè)素質(zhì),拓寬其知識面,以便從實質(zhì)上提升譯作的質(zhì)量。
注釋
①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
② 王力.王力文集[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11).
③ 徐通鏘.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0).
④ 茅盾.在全國文學翻譯工作會議上的報告[R].1954.
⑤ 江曉梅,楊元剛.英漢交替?zhèn)髯g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