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林,李志娟,漆 強,錢會絨,朱剛明
(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東莞 523110)
正常內耳64層螺旋CT表面透明成像最佳重建參數研究
鄒玉林,李志娟,漆強,錢會絨,朱剛明
(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東莞523110)
目的:探討正常內耳64層螺旋CT表面透明成像最佳重建參數。方法:選擇30例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無異常耳,采用64層螺旋CT容積掃描后,進行放大重建,比較不同重建算法(高分辨率骨算法、標準骨算法、軟組織算法)及重建間隔(0.1 mm、0.2 mm、0.3 mm、0.4 mm、0.5 mm)對內耳表面透明成像(RaySum)三維圖像質量的影響。結果:三種不同重建算法的內耳三維透明圖像質量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其中以高分辨率骨算法圖像質量最佳。0.1 mm與0.2 mm重建間隔組圖像質量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0.1 mm、0.2 mm重建間隔組圖像質量明顯優(yōu)于0.3 mm、0.4 mm、0.5 mm重建間隔組,差異均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64層螺旋CT內耳表面透明成像以高分辨率骨算法、0.2 mm重建間隔為最佳成像參數。
迷路;體層攝影術,螺旋計算機
內耳結構精細復雜,位置深而隱匿。隨著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及任意間隔重建的普遍應用,表面遮蓋顯示(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容積再現(VR)等三維重建技術已經可以重建出內耳三維立體結構[1],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面透明成像(RaySum)技術以往常被用于胃、結腸、氣道等空腔臟器的三維立體顯示[2],在內耳的應用尚屬少見。本研究利用64層螺旋CT及其后處理軟件,對30例正常內耳行表面透明成像,并比較不同成像參數對其圖像質量影響,探討其最佳成像參數,為直觀觀察內耳解剖結構提供更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技術。
1.1一般資料
28例(56耳)臨床懷疑顳骨病變患者行顳骨CT掃描,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13~68歲,平均34.3歲。在其中選取臨床檢查無異常,CT軸位高分辨率掃描顯示無異常者30耳,應用其原始數據以不同參數重建,行內耳表面透明成像。
1.2檢查設備與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層螺旋CT掃描儀,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做顳骨軸位CT容積掃描,掃描基線平行于聽上眶耳線,掃描范圍自乳突下緣至巖骨上緣,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200 mA,層厚0.5 mm,螺距因子0.641,視野120 mm,矩陣512× 512。在Toshiba批處理工作站中對原始數據分別以高分辨率骨算法、標準骨算法、軟組織算法進行圖像放大重建,重建間隔分別為0.1 mm、0.2 mm、0.3 mm、0.4 mm、0.5 mm;重建視野40 mm,重建層厚0.5 mm。重建出不同重建算法及重建間隔組合的容積數據包,每一例共計15個容積數據包。
1.3表面透明成像方法
將重建的容積數據包傳送至Vitrea version 3.8工作站。在Study Directory中雙擊其中一個容積數據包,進入Gallery界面,在預設計劃中選擇Larynx Airway CT→3D TransParent Wall,即可進入Viewer界面。首先將TransParency設為“0”,Image Quality設為“5”,適當調整閾值;應用“Trim”工具將內耳周邊骨質進行立體修剪,然后,再交替應用“Free”、“SculPt”工具對三維模型進行局部修剪后得到內耳的三維立體透明圖像,整個過程約耗時8分鐘。重復上述方法分別對其它容積數據包進行三維透明重建。
1.4圖像評價
在內耳表面透明三維圖像上對以下10種結構進行評分,包括耳蝸底圈、耳蝸中圈、耳蝸頂圈、前庭、前庭窗、蝸窗、外半規(guī)管、上半規(guī)管、后半規(guī)管、內耳道。評分標準包含三項:圖像是否清晰、邊緣是否銳利、結構是否完整,“是”則評為1分,“否”則評為0分,每種結構最高3分,最低0分,每耳滿分30分。由兩位高年資醫(yī)師進行盲法閱片評分,取兩者平均值。
1.5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統計分析軟件。各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為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
不同重建算法及重建間隔內耳表面透明三維圖像評分及質量對比分別見表1及圖1。
表1 不同重建算法及重建間隔內耳表面透明三維圖像質量評分
圖1 不同重建算法及重建間隔內耳表面透明三維圖像質量對比。A:高分辨率骨算法,B:標準骨算法,C:軟組織算法。a:重建間隔0.1 mm,b:重建間隔0.2 mm,c:重建間隔0.3 mm,d:重建間隔0.4 mm,e:重建間隔0.5 mm。Figure 1. The inner ear RaySum three-dimensional image qualit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and reconstruction interval.A:High resolution bone algorithm,B:Standard bone algorithm,C:Soft tissue algorithm.a:Reconstruction interval 0.1 mm,b:Reconstruction interval 0.2 mm,c:Reconstruction interval 0.3 mm,d:Reconstruction interval 0.4 mm,e:Reconstruction interval 0.5 mm.
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重建算法所得圖像質量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F=199.513,P<0.01)。高分辨率骨算法優(yōu)于標準骨算法及軟組織算法,標準骨算法優(yōu)于軟組織算法,其差異均有極顯著意義(P<0.01)。應用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所得內耳三維透明圖像透明度高,立體感強,邊緣清晰、銳利,內耳結構完整,無明顯偽影,結構細節(jié)顯示清晰。軟組織算法所得圖像最差,內耳透明度低,立體感欠佳,邊緣模糊,甚至出現鋸齒狀偽影,結構細節(jié)顯示不清晰。
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同樣應用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間隔越小,內耳三維透明圖像質量越好,其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F=73.349,P<0.01)。但0.1 mm與0.2 mm重建間隔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0.05)。0.1 mm分別與0.3 mm、0.4 mm、0.5 mm重建間隔組比較,差異均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0.2 mm、0.3 mm、0.4 mm、0.5 mm重建間隔組分別作兩兩比較,差異均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
3.1表面透明成像優(yōu)勢
64層螺旋CT各向同性掃描及高分辨率重建的應用,使得內耳三維立體顯示更加精細[3]。以往常用的三維重建方法有SSD、MinIP和VR。SSD是將一定閾值范圍內的容積數據進行三維成像,成像時有大量的數據損失,僅利用了大約10%的數據[4]。生成的立體圖像表面粗糙,層次感不強。MinIP成像原理是基于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密度差異,在原始容積數據基礎上,取每個象素的最小值進行投影。其圖像部分容積效應明顯,立體感不強,空間關系不夠明確[5]。VR是將容積數據的所有體素加以利用,采用不同的透明度與彩色編碼,同時顯示表淺和深在結構,圖像立體感強。但VR成像時需在斷層圖像上手動逐層描繪、勾勒內耳結構,操作費時,重建醫(yī)師的主觀性對圖像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6-7]。
表面透明成像是對所選擇的三維組織或物體內的所有像素進行投影,通過調整閾值使周圍組織透明化,目前主要應用于胃、結腸、氣道等空腔臟器[2]。內耳雖然結構細小、復雜,但其內、外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及其周圍骨質存在較大密度差異,對比反差較大,與空腔臟器結構類似。因此,筆者將表面透明成像技術應用于內耳三維成像,通過調整閾值、立體修剪和三維切割后得到內耳三維透明圖像。本研究中采用與VR成像類似的雙閾值顯示技術,一為衰減閾值,一為顯示閾值,高于衰減閾值的高密度結構與低于顯示閾值的低密度結構都被衰減掉,而處于兩者之間的結構被顯示[8]。本研究還發(fā)現,不同重建算法需采用不同的閾值。經反復嘗試,筆者認為高分辨率骨算法與標準骨算法閾值在-300~300 HU之間時內耳三維透明圖像顯示最佳,而軟組織算法閾值在-1 000~1 200 HU之間時內耳三維透明圖像方能顯示清晰。在上述兩組閾值條件下,內耳周圍骨質均被透明化,而鼓室、乳突氣房呈透明空腔結構,與內耳之間呈透明間隔,分界明顯,在三維圖像上通過快速、簡易切割就能被去除。由于未對內耳結構及邊緣進行直接手工切割、涂色及描繪,此法所得內耳結構完整,透明度高而立體感強,邊緣銳利、清晰,無明顯偽影,后處理速度快。重建醫(yī)師的熟練程度及主觀性僅僅影響重建時間,對圖像質量無影響,圖像保真度較高。
3.2不同重建算法圖像質量的比較
在全身各部位的常規(guī)三維重建中,原始容積數據重建多采用軟組織算法,所得三維圖像表面平滑,不同密度組織之間過渡柔和,層次豐富,特別在骨關節(jié)、肌肉、肌腱、血管等的顯示中,能較真實反映實際解剖形態(tài)。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不同重建算法所得圖像質量的比較,認為在內耳的三維重建中,骨算法所得圖像質量明顯高于軟組織算法,其中又以高分辨率骨算法最佳;其圖像透明度高,立體感強,邊緣銳利,對耳蝸底圈、中圈、頂圈顯示明顯優(yōu)于標準骨算法;其圖像后處理過程簡單、快速。而軟組織算法圖像透明度低,立體感不強,邊緣模糊,甚至出現鋸齒狀偽影,并且由于所使用閾值范圍較大,周圍冗余結構顯示較多,后處理過程中局部切割明顯較骨算法圖像困難,后處理時間較長。
3.3不重建間隔圖像質量的比較
64層螺旋CT采用各向同性容積掃描,最薄層厚0.5 mm,應用其原始容積數據可以進行任意平面及任意間隔重建,獲得與軸位掃描同樣高分辨率的圖像,滿足日常診斷[9]。但由于內耳結構精細,半規(guī)管極為細小,采用重疊重建可以有效減少部分容積效應,重建間隔越小部分容積效應影響越小,獲得的圖像質量越高,在此基礎上進行三維重建所得圖像也越精細。本組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重建間隔所得到的表面透明三維圖像均能顯示內耳的三維立體結構,但其圖像質量有所差異。重建間隔越小,圖像質量越好,但0.1 mm重建間隔組與0.2 mm重建間隔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1)。0.3 mm重建間隔圖像上逐漸出現部分半規(guī)管局限性變細、不連續(xù),隨著重建間隔的增加半規(guī)管出現節(jié)段性缺失,部分半規(guī)管邊緣還出現了波浪狀偽影。雖然0.1 mm重建間隔組與0.2 mm重建間隔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0.1 mm重建間隔容積數據量大,重建耗時較多,需耗費強大的網絡傳輸力量傳送至后處理工作站,加重了工作站的容量負擔,對圖像質量卻無明顯提升[10]。而采用0.2 mm重建間隔,在保證內耳三維透明圖像質量的同時,減少了容積數據重建時間,減輕了后處理工作站容量負擔。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相對于SSD、MinIP和VR等技術,應用表面透明成像技術可獲得更高質量的內耳三維透明圖像,其最佳成像參數為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間隔0.2 mm。
[1]Lane JI,Lindell EP,Witte RJ,et al.Middle and Inner Ear Im-Proved DePiction with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of Volumetric CT Data[J].RadioGraPhics,2006,26(1):115-124.
[2]李松年,唐光健.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1174-1175.
[3]劉凱,柳澄,陳青華,等.顳骨高分辨率CT各項同性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1):96-100.
[4]BerndFT, HastreiterP, EberhardtK, etal.Virtual LabyrinthoscoPy:Visualization of the Inner Ear with Interactive Direct Volume Rendering[J].RadioGraPhics,2000,20(2):547-558.
[5]王土興,吳金興,華曉.成人內耳結構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方法初探[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6,17(8):425-427.
[6]曹紹東,王丹,申寶忠,等.64排容積掃描多向調整多平面重組在內耳結構全程顯示中的評價[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21(5):345-348.
[7]胡明秀,曹厚德,莊奇新,等.顯示內耳結構的CT后處理技術探討[J].放射學實踐,2011,26(3):264-266.
[8]馬輝,韓萍,田志梁,等.多層螺旋CT掃描正常內耳容積再現技術成像參數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8,23(9):955-958.
[9]吳莉,何波,陸琳,等.SSD與VE混合重建圖像與MPR圖像結合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錘、砧骨破壞評估 [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33-37.
[10]劉傳亞,馬新武,趙永霞,等.多層螺旋CT顳骨冠狀面影像重組最適重建間隔的算法表達 [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6):541-544.
Study of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parameters of normal inner ear RaySum imaging with 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ZOU Yu-lin,LI Zhi-juan,QI Qiang,QIAN Hui-rong,ZHU Gang-m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ungWa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n Yat-sen University,Dongguan Guangdong 52311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Parameters of normal inner ear RaySum imaging with 64-slice sPiral CT.Methods:30 cases of normal ears underwent 64-slice sPiral CT volume scanning.The images were amPlified reconstruction,a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high resolution bone algorithm,standard bone algorithm,soft tissue algorithm)and reconstruction interval(0.1 mm,0.2 mm,0.3 mm,0.4 mm,0.5 mm)on the 3D image quality of the inner ear RaySum imaging.Results:The differences were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inner ear three-dimensional RaySum image quality of three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P<0.01),and the high resolution bone algorithm image quality is the bes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age quality between 0.1 mm and 0.2 mm image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grouPs(P>0.05);the image quality of 0.1 mm and 0.2 mm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0.3 mm,0.4 mm and 0.5 mm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The high resolution bone algorithm and 0.2 mm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were used as the best imaging Parameters of inner ear RaySum imaging with 64-slice sPiral CT.
Labyrinth;TomograPhy,sPiral comPuted
R322.923;R814.42
A
1008-1062(2015)09-0620-03
2015-01-28
鄒玉林(1985-),男,江西贛州人,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