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要:2014年是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簽訂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70周年。這70年可分為兩個時期。1943~1973年的30年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從建立到崩潰的時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從建立一開始就有著無法克服的內(nèi)在缺陷,意味著它將最終解體。1973年到現(xiàn)在的40年是第二個時期。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斗爭的時期,也是一個經(jīng)濟、金融危機頻繁發(fā)生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矛盾、斗爭和危機的根源在于美國為自身利益而讓美元匯率不斷地強勢與弱勢的轉換。國際社會應該就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匯率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認真的討論,以預防貨幣戰(zhàn)爭的發(fā)生。
關鍵詞: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指數(shù);匯率理論
2014年7月是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簽訂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70周年。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兩國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國際貨幣制度的構建分別拋出了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的國際穩(wěn)定基金方案和凱恩斯的國際清算聯(lián)盟計劃。1944年7月,美國憑借它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取得的壓倒英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優(yōu)勢,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的度假小鎮(zhèn)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召開了有44國參加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方案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本質與內(nèi)在缺陷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質上是以美元為中心的畸形金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從而通過美元與黃金間接掛鉤。這樣,紙幣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黃金的地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與此同時,各國固定了各自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樣,“在70年前的7月簽訂的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幫助迎來了一個長久而相對平靜的經(jīng)濟增長時期”。
然而,正是這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埋下了它必然崩潰的隱患。
第一,從貨幣價值基礎看,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歷史上劣幣(美元紙幣)驅逐良幣(硬通貨黃金)的重演。
從表1可看出,1960年是美國黃金儲備向不足以應付對外流動負債轉變的一年。從此以后,美國黃金儲備與對外流動負債的差距越來越大。到1971年,美國對外流動負債是黃金儲備的6倍多。美國不得不賴賬,宣布停止各國政府將持有的紙幣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美元的黃金基礎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也就在所難免。1973年2月挽救美元危機的“史密森協(xié)議”(美元貶值7.9%,匯率波動范圍擴大到2.25%)于3月破產(chǎn)(美元再次貶值10%,全球外匯市場關閉17天,為控制投機資本的暫時匯率浮動永久化),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1976年1月的“牙買加協(xié)議”確認了黃金的貨幣地位不復存在(最終取消黃金的官方價格)和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IMF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匯率制度)。
第二,從經(jīng)濟運行機制看,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著無法求解的“特里芬難題”。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行初期,美國經(jīng)濟學家特里芬教授就提出了有名的“特里芬難題”。美元的堅挺或疲軟關系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是否動搖。而美元是堅挺還是疲軟與美國國際收支密切相關。美元要堅挺,美國必須是國際收支順差。美國國際收支順差就意味著美國出口大于進口,美元就不是從美國流向其他國家,而是從其他國家流回美國。這樣,國際市場美元的供給減少,出現(xiàn)所謂的“美元荒”。而要滿足世界市場對美元的需求,讓美元大量流向其他國家,美國必須是國際收支逆差。美元流出雖然解決了國際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問題,但美國大量的國際收支赤字可能導致“美元泛濫”,美元最終必然疲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也就必然發(fā)生動搖。
從表1可以看出,1948~1971年的24年間,美國國際收支只有3年順差(1年為0),且順差額很小;而逆差達到20年,且逆差額比順差額大得多。1971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達到創(chuàng)記錄的220億美元。這時美國所關心的不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能否繼續(xù)存在下去的問題,而是美國自身的經(jīng)濟增長和就業(yè)問題,因此它不可能采取緊縮政策來消除國際收支逆差。這實際上就是美國任由美元泛濫和疲軟。美元的泛濫與疲軟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從而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塌。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教訓
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成立到崩潰不足30年,這期間的教訓還是引人深思的。如果把國際貨幣體系的命運維系于一個國家貨幣,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不可能長久地維持下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成”還是“敗”,得到最大好處的都是美國。
第一,美國正是利用布雷頓森林體系取得了至今仍然雄踞于世界各國的金融霸權,掌握了世界經(jīng)濟、金融命脈: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通的60%的美元使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憑借美元執(zhí)行的價值尺度職能,美國牢牢地控制住了世界一切商品(實物商品和金融商品)的定價權;憑借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職能和美國發(fā)達的金融市場,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一些國家將大量外匯儲備投資于美元資產(chǎn),從而被美國“綁架”;無論美元匯率是貶還是升,獲利的都是美國。正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所說,美元是我們的,問題是你們的。
第二,美國憑借美元的獨特地位向其他國家轉嫁危機,而美國卻及早從危機中抽身。遠的如1980年代中期美國為了走出美元升值帶來的經(jīng)濟困境,強迫日元升值,從而導致日本經(jīng)濟步入“失落的十年”,而美國卻迎來了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兩高一低”的所謂“新經(jīng)濟”時期。近的如為了走出2008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美聯(lián)儲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穩(wěn)定了美國經(jīng)濟,但由此而來的美元貶值和投機資本的涌入給新興經(jīng)濟體經(jīng)濟復蘇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一旦美國經(jīng)濟開始好轉,美國就只顧自己的利益退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從而使美元匯率相對于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加劇資本從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經(jīng)濟體流出,同時使新興經(jīng)濟體以美元計價的債務增加。1999年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潘明確地說,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會像關注美國的福利狀況那樣關注世界其他地方的福利”。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全球經(jīng)濟、金融危機頻發(fā)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由于歷史的慣性,也由于當今世界還沒有一種貨幣能替代美元,所以美元仍然掌握著全球最大的金融話語權。而這時美元的發(fā)行沒有了黃金的約束,美元成為純粹的信用貨幣,但美國的法償貨幣卻執(zhí)行著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常運轉時期相比,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頻頻發(fā)生的經(jīng)濟、金融危機,歸根到底是美元無約束發(fā)行的惡果。表2是1973~2014年美元指數(shù)的變化與全球經(jīng)濟、金融危機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31年中,無論美元是強勢還是弱勢,都使世界經(jīng)濟和金融處于動蕩之中。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和全球經(jīng)濟的滯脹,其根源都在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使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貨幣供給量不再受黃金儲備的約束而急速增長。20世紀80年代第三世界國家陷入償債能力不足而不是流動性不足的、長達10年的債務危機,其始作俑者仍然是美元匯率的波動使這些國家的貿(mào)易條件惡化,以及美國為走出經(jīng)濟滯脹為期10年的加息周期。在美元從弱勢美元向強勢美元轉化過程中,美國的財政和國際收支的“雙赤字”急劇膨脹,美國為了走出困境對日本和德國施加壓力,強迫日元和馬克升值,導致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日本經(jīng)濟步入長達10年的持續(xù)低迷。20世紀90年代,美元的弱勢使美國經(jīng)濟得以復蘇,再加上美國政府改善財政赤字的努力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美元從弱勢轉為強勢。這種轉換使盯住美元的泰國貨幣也隨之升值。而泰國國內(nèi)糟糕的經(jīng)濟使泰國貨幣在國內(nèi)貶值。泰國貨幣的對外升值和對內(nèi)貶值成為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資本發(fā)動攻擊的空間,東南亞金融危機于是爆發(fā)。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僅使美國經(jīng)濟受到重創(chuàng),也把世界拖入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大危機之中。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再次轉為弱勢,美元指數(shù)在80左右徘徊。雖然美聯(lián)儲宣布將在2014年10月結束這一政策,但這將再次使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jīng)濟體陷入經(jīng)濟困境中。因此,不管美國是推行還是結束寬松貨幣政策,受損害的都是其他國家。由于歐元在美元指數(shù)中占了近58%的比重,所以美元的弱勢使歐元對美元處于強勢之中。歐元區(qū)債務危機雖然有歐元區(qū)國家的內(nèi)部問題,但不能不說與歐元相對于美元處于強勢有關。
四、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40年后國際社會對匯率問題的討論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由于各國都不再規(guī)定紙幣的含金量,兩種貨幣(紙幣)之間的比價失去了可比較的中心和基礎,再加上匯率的波動幅度已經(jīng)沒有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那樣的限制,因此匯率頻繁而大幅度的波動就成為國際金融領域的常態(tài)。美國正是利用這種“常態(tài)”,不顧國際利益,讓美元或從弱勢轉化為強勢,或從強勢轉化為弱勢。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是因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沒能回答和解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匯率水平的決定問題。
就理論上層面而言,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后,國際金融理論界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匯率決定理論,但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并沒有解決在純粹紙幣制度下,在各國紙幣已經(jīng)不再規(guī)定含金量的背景下,各國貨幣(紙幣)之間的平價(即水平)應該如何決定的問題。它們實際上是影響匯率變動因素的理論。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匯率理論。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放經(jīng)濟的宏觀經(jīng)濟模型——蒙代爾—弗萊明匯率決定模型(M-F模型)將貨幣的購買力從國內(nèi)購買商品和勞務擴展到國與國之間的貿(mào)易,提出了貿(mào)易和資本流量均衡對均衡匯率的決定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彈性價格的貨幣模型認為,匯率變化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強調貨幣(需求與供給)和其他資產(chǎn)(如股票)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與此同時,多恩布希模型出現(xiàn)。這一模型認為,在長期,貨幣與實體經(jīng)濟變量共同影響均衡匯率,而在短期,資產(chǎn)市場均衡條件和預期通過套利決定著均衡匯率。隨著時間的變化,匯率由商品市場和資產(chǎn)市場的交互作用決定。隨后,匯率決定的資產(chǎn)市場模型出現(xiàn)。這一模型強調(至少在短期內(nèi))匯率水平是由金融資產(chǎn)的供給與需求決定的,而經(jīng)常項目余額是匯率的主要決定性因素,即經(jīng)常項目余額的盈余/赤字影響到本國持有的外國資產(chǎn)凈額的增加/減少,進而影響到對外國貨幣需求上升,對本幣需求下降,最后影響到外匯匯率上升。之后,匯率的貨幣替代模型出現(xiàn),認為國內(nèi)外貨幣替代程度越高,匯率波動就越大。以上所討論的都是匯率的宏觀經(jīng)濟模型。1985之后,匯率決定的微觀經(jīng)濟模型出現(xiàn),強調市場參與者的態(tài)度對匯率決定的重要性,包括信息在參與者間的傳播、參與者的行為、合同簽訂、交易數(shù)量、匯率波動。再后來,匯率決定的信息模型出現(xiàn),強調新信息和預期。
從上面的簡單回顧可知,這些匯率理論實際上都是購買力平價(PPP)理論在全球經(jīng)濟、金融一體化背景下的擴展。PPP理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典型金本位制度不復存在的背景下提出的,它雖然有諸多缺陷,但它至少回答了兩國物價水平?jīng)Q定著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問題。我們不防把PPP理論稱為紙幣平價理論。
從實踐中的角度來考察,仍然是疑云未解,這里我們從國際社會在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爭論中,看看純粹紙幣本位制度下匯率決定的難題。
按照商品價值與價格關系的理論,商品價值是價格決定的基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因此,應該從貨幣價值來探討匯率的決定。但問題在于,在純粹紙幣制度下,貨幣(紙幣)已經(jīng)沒有了黃金這一基礎,那么紙幣的價值如何確定?如果貨幣(紙幣)的價值都無法確定,要準確確定貨幣的匯率也是非常棘手的。
在國際上,主要是美國一再提出人民幣低估的問題。它對中國一再施壓,要人民幣升值,甚至是大幅升值(40%),否則就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在為解決人民幣匯率是不是低估、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應該升值多少的問題上,國際學術界提出了很多評估方法,設置了許多數(shù)學模型。但由于評估方法和假設條件不同,對人民幣匯率是否低估、低估了多少,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Menzie Chinn運用購買力平價理論(PPP)計算的結果是人民幣低估了40%。而Nicholas Lardy 和Morris Goldstein同樣運用PPP理論計算的結果是人民幣匯率只低估了12%~16%。而世界銀行用購買力平價對中國的GDP進行調整后,認為人民幣匯率沒有低估。摩根士丹利經(jīng)濟學家運用基本要素均衡匯率模型,設計了多達13種模型來給貨幣估值。他們運用其中4種模型對人民幣估值,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的中間值只比正當匯率低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史蒂文·達納韋和李向明研究了人民幣幣值的8種評估方法,得出的結論從人民幣幣值沒有低估到低估了50%的都有。鄒宏元等運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宏觀經(jīng)濟平衡法,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幣只低估了6%左右。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多的結論?英國《經(jīng)濟學家》2007年6月在一篇《具有誤導性的錯位》的文章中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文章明確地指出,棘手的現(xiàn)實是,人們幾乎不可能確定某種貨幣何時處于錯位狀態(tài),更不要說確定錯位的程度了。這一點就連美國人也都不否認。美國財政部一項研究報告承認,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萬無一失地給某種貨幣準確估值。2007年8月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的一名助手馬克·索貝爾對國會說,衡量一種貨幣的公平價值是不可能的。雖然匯率模型提供了有用的見解,但是沒有可靠或精確的方法估計一國貨幣的確切匯率。助理財政部長克萊·洛厄里在接受采訪時也說,確定一種貨幣的公平價值是“非常困難的”。
之所以當今“無法可靠或精確地估計一國貨幣的確切匯率”或“公平價值”,根本原因就在于今天各國的貨幣是純粹的紙幣,而紙幣的價值是無法準確確定的。在純粹紙幣制度下,人們往往通過通貨膨脹率(CPI)考察紙幣的價值,即通貨膨脹率高,紙幣的價值低;反之反是。如此說來,高通貨膨脹率國家的貨幣就應該貶值,低通貨膨脹率國家的貨幣就應該升值。這就是20世紀初的PPP理論的基本觀點。然而,PPP理論只考慮了貨幣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能力,而沒有(也不可能)考慮當今資本在國與國之間大規(guī)模且頻繁流動的現(xiàn)實;PPP所決定的匯率只考慮了國與國之間的貿(mào)易狀況,而沒有考慮各國內(nèi)部經(jīng)濟是否均衡。因為,一國貨幣的匯率不僅影響到該國的對外經(jīng)濟關系,也會作用于國內(nèi)經(jīng)濟的變化。同時,由于各個國家CPI的計算是不同的(包含的項目不同,同一項目的權重不同),所以用各國的通貨膨脹率來衡量各國紙幣的價值會使各國貨幣價值沒有可比性??梢?,用各國通貨膨脹率來衡量各國紙幣的價值是不完全準確和不完全科學的。如果要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紙幣的價值,那么,全球各國就應該統(tǒng)一CPI的內(nèi)容和權重。
綜上所述,國際社會應該就當代的匯率理論和匯率實踐展開一次認認真真的討論,而不是聽之任之。
參考文獻:
[1]何澤榮.國際金融原理(第2版)[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5.
[2]雷思海.大對決即將爆發(fā)的中美貨幣戰(zhàn)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露西沃·薩諾,馬克·P.泰勒.匯率經(jīng)濟學(中文版)[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6.
*本文受中西部綜合實力提升計劃(海南大學)資助。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