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舜
(邵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CT、MRI診斷原發(fā)性肝癌及評估其介入治療術后的臨床觀察
李 舜
(邵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目的 比較分析CT、MRI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方面的具體情況,并且評估分析介入治療在術后的臨床表現。方法以某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入院治療的10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地劃分為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兩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實驗組采用MRI進行診斷治療,對照組采用CT進行診斷治療,然后對比這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以及病理診斷結果。結果在經過CT進行診斷的符合率為88%,而利用MRI進行診斷的符合率為96%,其中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較之于CT、MRI在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結果上更為準確,應該作為臨床的首選診斷方法。
原發(fā)性肝癌;臨床診斷;病理診斷;磁共振現象
在我國,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其致死率非常的高,在眾多的惡性腫瘤致死因素中,排名第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影像學方法也趨于多樣化,并且影像學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的深入發(fā)展,利用影像學方法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術前診斷以及術后療效的具體評估越來越準確。目前,醫(yī)學影像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了解對肝臟病灶的鑒別診斷能力以及檢出率,本文將對CT、MRI在對原發(fā)性肝病的臨床診斷效果作具體的比較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在某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入院治療的100例肝癌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的年齡42~74歲,平均的年齡為56.4歲。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具體包括:肝硬化病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甲胎蛋白持續(xù)增加,同時伴有消瘦、乏力、間斷性的上腹部或者是敢去疼痛以及程度不一的黃疸等[1]。
1.2方法:以某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入院治療的10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地劃分為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兩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實驗組采用MRI進行診斷治療,對照組采用CT進行診斷治療,然后對CT、MRI在對原發(fā)性肝病的臨床診斷效果作具體的比較分析,進而得出對原發(fā)性肝癌最為有效的診斷方法。
1.3觀察對比:對這100例患者分別進行了CT診斷以及MRI診斷之后,比較分析患者的病理診斷符合度以及符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在這次研究中出現的所有數據都是利用相應的統(tǒng)計軟件經過具體的處理以及分析的,處理數據運用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CT、MRI檢查結果跟患者的病理診斷的符合度以及符合率作具體的比較,可以得出,CT檢查結果的符合數為44,符合率為88%,而MRI檢查結果的符合數為48,符合率為96%,這兩種檢查方法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由此可以看出,MRI的診斷黃準確率高于CT。因此在對肝癌TACE進行術后評估時,最好選擇MRI檢查。
在我國,在對肝癌TACE術后進行療效評估時,大多是利用影像學手段,如CT、MRI等。利用CT平掃進行肝癌的常規(guī)診斷,可以看出很多的肝癌密度比較的低,極少數是混合密度,在已經壞死的病變中心,往往密度會更低,鈣化以及病變出血時,可以看到病變部位呈高密度影。CT對三期掃描具有增強的作用,在動脈期,腫瘤會得到顯著的強化,是一種結節(jié)性的高密度影,強化呈均勻或者是不均勻形式,對于瘤灶,通過肝動脈早期就攝取對比劑,瘤灶的強化作用就會比正常的肝實質較早,使肝實質的密度呈均勻增大,而瘤灶在一方面,血流的速度相對較快,而另一方面,沒有再進一步攝取到對比劑,因此瘤灶的CT值就會迅速降低,在延遲期,腫瘤的密度就會有所降低。CT能夠對動態(tài)掃描的時間密度進行加強,使腫瘤在影像學上表現出“快進快出”的特點。
表1 兩組患者診斷符合率對比
在對肝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之后,因為在腫瘤病灶內部以及周邊沉積著碘油,通過觀察碘油的具體沉積情況,就能夠對治療前后肝內的病灶大小以及病灶數量的變化情況、門脈的受累、四周臟器的轉移情況以及碘油的沉積形式等有所了解,一般情況下,如果碘油沉積的密度越大,分布越均勻,可以說明腫瘤的壞死率就會非常的高,在碘油沉積較少甚至是無碘油沉積的區(qū)域,腫瘤的存活率就會非常的高。通過CT的平掃,能夠對瘤體在治療之后的具體變化情況有所反映,如壞死、液化、纖維化、囊變、新病灶以及有無存活瘤組織等。而在雙期對掃描進行加強,就可以使平掃所看到的東西更加的清晰,同時能夠對新發(fā)病灶以及殘瘤組織的血液供應情況進行具體的反映[2]。
醫(yī)學專家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肝癌組織的HPA值在經過TACE術后要比術前小,由此可以說明,TACE術可以對腫瘤區(qū)域的動脈血管進行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阻斷,而肝癌患者的HPI值依然比正常的肝臟組織值高,可以說明,在腫瘤的殘留區(qū),動脈血供較之于正常的肝臟組織豐富,出現這種現象,可能的原因就是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醫(yī)學研究表明,灌注成像在準確度上要比加強掃描的準確度高,同時能夠對腫瘤殘留區(qū)的血供類型進行具體判斷,進而確定出最為合適的治療方法。
在目前,對原發(fā)性肝癌的一個重要的診斷手段就是通過MRI分平掃以及增強的方法,快速的增強動態(tài)掃描。對腫瘤區(qū)進行MRI平掃,在T1WI呈現出低信號,在T2WI表現為稍高密度或者是不均勻的高密度,有些學者曾經將這種信號稱作“癌樣信號”。對于動態(tài)增強掃描序列,其在動脈期呈現出高信號,在門脈期呈現出低信號或者是等信號,而在延遲期呈現為等信號。
因為在MRI上,碘油是不呈現出任何信號的,所以MRI影像相對于CT就會很好的排除了來自碘油的干預影響,最終就會更為清晰的顯示出腫瘤組織的殘留以及壞死的具體情況。歸于肝癌組織,其在術后的主要病理成分是玻璃樣變或者是凝固性壞死,具體的臨床表現為組織的失水,因此在MRI上,腫瘤壞死在表現上都是一致的,均表現為低信號,只是殘留腫瘤組織在T2WI上依然表現為高信號。利用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以使診斷的結果更加的準確,在腫瘤殘留區(qū)的動脈區(qū),主要通過供血血管度對比劑的攝取而呈現出高信號,在腫瘤的壞死區(qū)域則沒有增強。在對一些不夠典型的表現方面,MRI鑒別診斷技術欠佳。肝癌在經過TACE術后能夠形成纖維性包膜,這種包膜可以很好的抑制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以及腫瘤的生長,同時也可以使腫瘤變?。?]。
總而言之,MRI能夠對肝癌TACE術后組織進行非常準確的療效評估。且MRI的統(tǒng)計學意義要高于CT。因此在對肝癌TACE進行術后評估時,最好選擇MRI檢查。
[1]何毅,賈偉君,宋建軍.CT與MRI診斷原發(fā)性膽囊癌的比較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4,15(3):31-32.
[2]謝敏.磁共振成像(MRI)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中的價值[J].中外醫(yī)療,2013,32(23):59-61.
[3]梁紅杰.原發(fā)性肝癌的螺旋CT診斷分析[J].醫(y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12,21(6):89-91.
R735.7
B
1671-8194(2015)19-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