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湖北省老河口市張集中心衛(wèi)生院,湖北 老河口 441804)
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影響的臨床研究
劉 燕
(湖北省老河口市張集中心衛(wèi)生院,湖北 老河口 441804)
目的 分析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擇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及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的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功能評分及恢復時間等差異。結果①觀察組患者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護理后,術后各個時間點的下肢功能評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②觀察組患者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護理后,下床時間、開始康復訓練時間、總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有助于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術后肢體功能狀況,加快肢體康復時間。
下肢骨折;一對一健康教育;術后恢復
健康宣教與術后指導是影響骨科患者手術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早期的康復訓練將直接提升患者的肢體功能,但是部分患者認為術后早期應制動,這與護理人員的教育指導不到位關系密切[1]。對于手術患者的傳統(tǒng)宣教模式為集體觀看影像片或者發(fā)放宣教冊子,但是對于文化水平不高、年紀偏大的患者多不適用,其無法正確理解宣教內容甚至可產生措施的想法及行為。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和指導是目前臨床提出的最新護理模式,其希望通過一對一的方法使患者正確理解圍術期注意事項,最后產生正確的動作行為,提升手術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具體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11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及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的觀察組患者,每組各5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齡17~74歲,平均(47.28±11.0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齡15~76歲,平均(48.14±11.23)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骨科住院患者常規(guī)護理方法,術前對次日手術患者進行集中宣傳教育,術后觀察生命體征,囑早日下床活動,進行肢體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具體如下:入院后對患者的學歷、職業(yè)等基本情況進行登記,根據(jù)患者的不同背景進行一對一的術前宣教及術后康復訓練指導。告知患者手術的相關過程、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意義、康復訓練的相關注意點等,明確手術的積極效果,打消患者的負面情緒,使其積極配合主動參與術后康復過程。
1.3 觀察指標
1.3.1 下肢功能評分:采用Fugl-Mc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表對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方式后的下肢功能進行評分,總分9分,分值越高,下肢功能越好。
1.3.2 恢復時間:接受不同護理模式后,比較兩組患者的下床時間、開始康復訓練時間、總住院時間等差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所得結果均按P<0.05判斷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下肢功能評分:觀察組患者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護理后,術后各個時間點的下肢功能評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情況見表1。
2.2 恢復時間:觀察組患者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護理后,下床時間、開始康復訓練時間、總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情況見表2。
下肢骨折為臨床骨科最多見的骨折類型,手術多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后,手術創(chuàng)傷大小將直接決定患者術后的肢體康復情況。下肢骨折患者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除了與手術過程密切相關外,與圍術期護理人員的教育、指導也息息相關。能夠早期積極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的患者,其康復速度與質量往往較高,但是絕大多數(shù)患者認為有創(chuàng)手術后應制動靜臥,這一觀念的執(zhí)行將直接影響患者康復[3-4]。
患者的圍術期觀念與行為主要依靠護理人員的宣教與指導,但是隨著近年來臨床患者數(shù)的激增,護理人員相對較少,對于擇期手術患者一般多選擇集中進行健康教育及術后康復訓練的培訓,由于患者的學歷、職業(yè)等背景各不相同,其理解能力也差異巨大,這就直接導致了集體宣教的效果層次不齊,可能出現(xiàn)一部分患者一知半解甚至曲解的情況[5]。鑒于圍術期健康宣教及指導對于骨折手術患者整體康復的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倡導針對患者的個體化背景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力求患者能夠正確理解圍術期操作與自我康復訓練的重要意義[6]。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方式后的下肢功能評分比較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方式后的恢復時間比較
在本文中我們就選擇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比較常規(guī)護理與一對一護理模式的臨床效益差異,具體將從下肢功能評分及恢復時間兩方面進行展開。下肢功能評分可以直觀的反應患者的術后下肢功能,也是對手術及術后康復訓練成果的最好展示。觀察組患者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后發(fā)現(xiàn),在術后各個時間點其下肢功能平均評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相較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一對一護理方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行為的執(zhí)行,最終可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擴大臨床治療效益。在康復質量之外,我們對于康復速度同樣關注,在上文中已得結果中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下床時間、開始康復訓練時間、總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可以更為有效的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理念與行為,促使患者積極開始康復訓練,最終加快肢體功能的恢復,縮短了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對一健康教育和指導有助于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術后肢體功能狀況,加快肢體康復時間,值得在日后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1] 王美萍,黃君.護理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09,8(15):182-184.
[2] 崔麗華.兩種不同健康教育方法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功能恢復影響的對比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0):930-932.
[3] 孫利娥.系統(tǒng)健康教育對四肢骨折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17):67-69.
[4] 吳瑞勤.一對一個性化健康教育規(guī)范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注射行為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11(12):3449-3451.
[5] 劉學梅,溫士玲,張偉.一對一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4):51-53.
[6] 喻小青.一對一健康教育在胃腸外科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1):185-187.
R683.42
B
1671-8194(2015)14-02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