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書珍河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
?
《慈悲》中的互文性解讀
肖書珍
河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
摘要:作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美國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發(fā)表了她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第九部小說《慈悲》,莫里森第一次把她的目光投向了十七世紀奴隸制還未完全建立的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投向了所有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體現(xiàn)了她對超越種族和文化的人生的思考,表明了莫里森對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從小說《慈悲》和作者的互文性,歷史的互文性,其他文本的互文性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來說明小說的主要特征。
關(guān)鍵詞:《慈悲》文化身份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作為一個重要批評概念,出現(xiàn)于20世紀60年代,隨即成為后現(xiàn)代、后結(jié)構(gòu)批評和新歷史主義的標識性術(shù)語。著名的敘事學家杰拉爾德·普林斯(GeraldPrince)在其《敘事學詞典》中對互文性下了一個較為清楚易懂的定義: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且依據(jù)這種關(guān)系才能理解這個文本?;ノ男岳碚撍裱乃季S模式強調(diào)不能單純地以文本來分析文本,否則它也將落入形式主義文論的窠臼?;ノ男岳碚撘孕问椒治鰹榍腥朦c,最終讓自己的視線擴展到整個文學傳統(tǒng)和文化影響的視域之內(nèi),即一個從文本的互文性到主體的互文性(也可稱之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邏輯模式?;ノ男岳碚撘浴坝绊憽睘槠浜诵囊兀瑢⒈姸嗟挠绊懳膶W創(chuàng)作的因子納入其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從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單純地形式研究的層面,而進入到多重對話的層面。文學分析中互文理論的運用使文學評論跳出了文學本身,將作者、歷史、文化等因素含納入對文學作品的解讀。
莫里森的雙重文化身份決定著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文化身份受到傳統(tǒng)、語言、宗教、思維模式、社會價值觀、地域、性別和美學等因素的影響,文化本身就是開放的,不斷變的,雙重文化身份指的是同時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的身份。后殖民主義學者Edward W. Said(1991),Homi Bhabha(1997)均詳細解析了多重文化身份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積極和負面影響。一方面,擁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會有種身份危機感,他們不知道到底擁有哪種身份,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多種文化身份也能讓他們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和吸收新的文化。莫里森無疑把雙重文化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了極致。
(一)恢復(fù)非洲文化和歷史的使命
作為一個非裔美國作家,莫里森從童年時代就耳濡目染了無數(shù)有關(guān)黑人的故事,對傳統(tǒng)黑人文化充滿尊敬,為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由于黑人長期受到白人的奴役和歧視,黑人們被強制學習和信奉殖民文化和宗教,他們的非洲文化和歷史逐步被邊緣化和篡改。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有官方書籍和文獻開始揭示真實的奴隸歷史。為了挽救她的同胞的身份危機和缺失,為了還原真實的黑人歷史,莫里森不遺余力擔負起宣揚非洲文化和歷史的使命。莫里森始終關(guān)注著美國黑人種族的現(xiàn)實和未來。黑人如何擺脫心靈的重負,進而獲得精神上的獨立和文化上的自信,這是莫里森諸小說中一以貫之的一條線索。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莫里森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
在《慈悲》中,莫里森借助黑人奴隸弗洛倫斯和她母親之口反復(fù)提到“羽毛”?!坝鹈焙汀傍B”象征著“飛翔”,“黑人會飛翔”是非洲一古老傳說。弗洛倫斯出生和生長在新大陸,對非洲文化一無所知,但依靠骨子里存留的一點兒非洲文化的記憶,憑借本能,她竟能讀懂只有非洲人才能讀懂的標記,一次次轉(zhuǎn)危為安,找回自己的非洲文化身份。莫里森想通過弗洛倫斯的故事告訴讀者:只有那些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非洲人才能取得獨立的自我。
(二)創(chuàng)作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小說的能力
既然莫里森出生成長在美國,不可否認,白人文化對莫里森也有著極深地影響。如果說莫里森擁有的黑人文化為她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她的白人文化身份使得她呼吁恢復(fù)黑人文化和歷史的聲音得以在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得到認可。
作為一部較成熟的作品,《慈悲》反映了莫里森的許多后現(xiàn)代主義美學思想,如不確定性和多重敘事等。在種族主義和奴隸制的影響下,小說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具有矛盾沖突的多重性格,同時也無法確定誰才是主要人物。此外,拯救了女主人熱寶貝卡卡性命和俘獲了弗洛倫斯芳心的鐵匠的名字自始至終是個謎;莫里森采用的多重敘事等都顯示了小說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點。實際上,多重敘事的寫作特點顛覆了主流話語的單一敘事,那些被邊緣化了的人物都被賦予了講述他們心聲故事的權(quán)利。例如,《慈悲》中弗洛倫斯被母親拋棄這一事件被Jacob,弗洛倫斯和她母親三個人敘述,讀者可以結(jié)合三個人物的敘述弄清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莫里森同時是兩種文化的局內(nèi)人和局外人,這種多重文化意識為她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
新歷史主義認為,文學既沒有完全超越時空,也沒有完全再現(xiàn)了歷史。把文學與人生、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權(quán)力話語的關(guān)系作為自己分析的中心問題,打破那種文字游戲的解構(gòu)策略,而使歷史意識的恢復(fù)成為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原則。
(一)《慈悲》中真實事件的移植
莫里森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叫瑪格麗特加納的黑人女奴在向北方逃跑的過程中,為了免遭奴隸主的追捕親手割斷了自己孩子的咽喉?;诖耍锷瓌?chuàng)作了《寵兒》,講述一個被母親殺死的女孩數(shù)年后又重返人間尋求母愛的故事。作為一個更成熟的作品,莫里森在《慈悲》的描寫中,把這一情節(jié)作為作品的中心事件展開,移植到小說的兩個故事中。她不僅關(guān)注著沒有人身自由權(quán)利的黑人奴隸,還把眼光投射到每一被壓迫的種族。弗洛倫斯被母親拋棄這一情節(jié)是“殺嬰”故事的第一次移植,因為被母親拋棄,弗洛倫斯一直對母親充滿怨恨并忍受著精神折磨。直到文章最后一節(jié),在弗洛倫斯母親的訴說中,讀者才明白為什么這位母親央求雅各布把她女兒作為債務(wù)的一部分帶走,為什么要忍受母女的永遠分離。這位奴隸母親自己遭受著莊園主的欺凌,當她覺察到莊園主又把目光投向她一天天長大的女兒時,這位母親意識到唯一能保護女兒的是讓女兒永遠離開這里,尤其是當她在雅各布的目光中看到了和她的主人不一樣的東西時,當?shù)弥鸥鞑家魝€奴隸抵債,她就把女兒推了出去。這種拋棄正是出于母親對女兒的愛護,可弗洛倫斯卻誤解了母親,母女在終生分離的痛苦中忍受著精神上的折磨?,F(xiàn)實中的瑪格麗特和小說中弗洛倫斯的母親有兩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在遭受到性侵之后生下的孩子;其次,他們都不得不選擇和自己孩子的永遠分離。唯一不同的是瑪格麗特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弗洛倫斯的母親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在美國野蠻的奴隸制度下,母愛也被扭曲。
如果說弗洛倫斯和她母親的故事表明了黑人奴隸所遭受的痛苦,那么寡婦伊令和女兒珍的遭遇則顯示了美國奴隸制早期所有社會底層的婦女所忍受的痛苦折磨。寡婦伊令和她的孩子們擁有一片村里人垂涎三尺但實際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女兒珍的斜眼疾被村里人視她為撒旦化身的罪證,如果珍是撒旦化身,她們一家的土地將會被剝奪,他們將沒有任何生活來源。傳統(tǒng)教義認為魔鬼是不會流血的,為了證明自己的女兒不是撒旦化身,伊令每日用鞭子抽打珍直到血流斑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和孩子,伊令不得不使女兒每日遭受肉體的折磨。這次移植顯示了莫里森對美國早期殘酷奴隸制的無情揭露。為了增加場景的真實性,莫里森在作品中穿插了歷史事件?!傲吣昵?,一支由黑人、土著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獲得自由的奴隸、奴隸及契約勞工——組成的隊伍發(fā)動了對抗當?shù)剜l(xiāng)紳階層的戰(zhàn)爭?!睉?zhàn)爭失敗后,“引發(fā)了一系列維護秩序、鎮(zhèn)壓騷亂的新法律的形成禁止解放黑奴,禁止黑人集會、旅游和攜帶武器;收于任何白人以任何理由殺害任何黑人的特權(quán)”。作為一位睿智的作家和思想家,莫里森同時關(guān)注著奴隸制下黑人和所有被壓迫者的悲慘遭遇,顯示了莫里森超越種族的思想。
(二)奴隸制度的再現(xiàn)
《慈悲》是一部歷史作品,讀者可以在作品中最大可能的了解當時美國歷史。莫里森曾經(jīng)說過“我試圖將奴隸制和種族分開,看看它到底是何面目,看看沒有種族主義影響的奴隸制是什么樣子。因為我不相信那是人的本性,是人們來到這片土地的原因”。所以她塑造了十七世紀的一個多種族的大家庭:白人奴隸主,白人契約工人,黑人奴隸,黑人自由人,印第安人奴隸等。1619年,第一批運抵北美的非洲人最初并不是奴隸,隨著奴隸市場的合法化,大部分黑人的身份慢慢蛻變成奴隸,但仍有少數(shù)黑人保持自由之身,文中的鐵匠就是一個自由的黑人。由此看出,那時的奴隸制和種族主義并沒有結(jié)合在一起。
黑人奴隸不僅僅遭受這身體的折磨和心理摧殘,還忍受著缺衣少居的痛苦。《慈悲》中有諸多描寫。雅各布曾經(jīng)說“每當他罕見地與這些每天都要換連衣裙卻給仆人們穿粗麻布的有錢人的太太們在一起時,他的麗貝卡對他比任何時候都要更有價值。”此外,弗洛倫斯總是央求著穿鞋子,可那時黑人奴隸是沒有鞋子穿的。自15世紀歐洲人殖民化美洲大陸后,很多印第安人被焚燒,烙印,遣散或被流放到偏遠的北方或淪為奴隸,《慈悲》印第安人琳達的家鄉(xiāng)瘟疫肆虐,士兵們焚燒了整個村子,幸存的琳達成為了奴隸。不僅是印第安人,許多落魄的歐洲人甚至是亞洲人都被運達美洲成為社會底層的受壓迫者。由此可見,在美洲殖民早期,人的膚色并不重要,那時的種族主義還沒出現(xiàn)。
(三)種族主義的顯現(xiàn)
在美洲殖民早期,奴隸制是一種建立在對所有無償勞力剝削的基礎(chǔ)上的獨立的體制,它早于種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并沒結(jié)合一起。這種分離性可以從文中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種族主義的建立是為了保護歐洲貴族的既得利益和鎮(zhèn)壓奴隸和契約工人們的反抗。由于大量的屠殺和遣散,只有少數(shù)印第安人成為奴隸,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大量黑人被運往美洲并成為奴隸。由于遭受非人折磨。許多莊園爆發(fā)了反抗奴隸主的運動,給奴隸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為了加強奴隸制的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制定了許多剝奪奴隸權(quán)利甚至生命的法律。所以,當弗洛倫斯承擔起尋找鐵匠救治瑞貝卡的任務(wù)時,她面臨許多生命的危險。除了強制的法律外,統(tǒng)治者的教堂也被賦予了給民眾洗腦的權(quán)利,人們盲目的信奉教堂教義,把患有眼疾的珍視為異類,把黑人奴隸弗洛倫斯看做非人的動物?!澳切┱J不出我的眼睛,那些仔細檢查我的身體以尋找一條尾巴…他們想看看,我的舌頭是不是像蛇一樣是分叉的,我的牙齒是不是為了將他們嚼碎而被挫得尖尖的”。所以大部分人的思想被教堂控制并成為統(tǒng)治者的幫兇和統(tǒng)治工具。
其次,種族主義并不是美洲早期奴隸制固有的體制,它是由白人構(gòu)造出來用于維護白人統(tǒng)治的。一些人并不贊同種族歧視,他們把黑人奴隸和其他勞工平等對待。所以說,他們接受奴隸制度但反對殘酷的種族主義?!洞缺分械纳窀革@示了對黑奴弗洛倫斯的同情,寡婦伊玲和她女兒珍也是少數(shù)沒有種族歧視群體的代表,在確認弗洛倫斯身份后,伊玲為最初的警覺態(tài)度向弗洛倫斯道了歉,并且給她拿來食物;女兒珍還幫助她脫離了危險。文中的情節(jié)表明:在美洲殖民早期,種族主義并不是奴隸制度的固有成分,隨著奴隸制的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被壓迫者聯(lián)合起來反抗奴隸主的壓迫,為了離間一部分白人契約工人和黑人奴隸的聯(lián)盟,建立在白人優(yōu)越論上的種族主義形成了,種族主義和奴隸制開始結(jié)合在一起。
通過分析《慈悲》和其他歷史文本的互文性,分析影響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定文化、社會、歷史因素,清晰地再現(xiàn)了美國早期殖民歷史。
參考文獻
[1] Allen,Graham. Intertexuality. London: Routledge,2000.
[2]安玉恩.英屬北美殖民地白人契約工的形成及特點探析(1607-1775)[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3]高繼海.“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敘述特色”[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
[4]胡?。兑稽c慈悲》:關(guān)于‘家’的構(gòu)建[J].外國文學評論,2010(3):200-210.
[5]姜澤甜.《一點慈悲》的新歷史主義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6] Morrison, Toni. A Mercy. New York: Knopf,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