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
《嘉莉妹妹》中的女“騎士”
——消費社會中的女性身份尋求
吳淼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摘要:通過分析美國現(xiàn)代小說家西奧多·德萊賽的《嘉莉妹妹》,本文作者認為消費社會為女性自我身份的形成和自主權的獲得提供了機會。小說面世伊始,便吸引了各界關于作者在描繪嘉莉妹妹的商品拜物,地位攀爬和不正當情感關系時的“縱容”態(tài)度的批評。然而,消費社會的發(fā)展為女性實現(xiàn)自我、打破父權枷鎖提供了條件。隨著消費社會中商品和選擇的不斷激增,嘉莉妹妹通過包裝和提升自我獲得了成功的身份尋求體驗。
關鍵詞:《嘉莉妹妹》消費社會女性身份實現(xiàn)自我
提到“身份形成”,首先需要界定“身份”(identity)一詞的概念。在傳統(tǒng)心理學和社會學中,“身份”被定義為人對自身個體性的定位,通常被認為是固定且靜止的。然而在現(xiàn)代消費文化的情境下,這一概念多有變化。隨著大宗商品生產的發(fā)展和商品數(shù)量的激增,以碎片式身份為特征的消費社會逐漸成形。身份是“被構建且一直處于生成(becoming)過程中的”(斯托里:134),即每一個個體的身份形成都是動態(tài)、無止境的,且常常被消費文化所影響?!拔沂钦l”由“我消費什么”“我住在哪兒”以及“我與誰交往”等等決定。這一過程正是生產和改善自我的過程。身份形成包括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的形成過程。個人身份指個人的自我認知,反映其個人特點和自我定位,而社會身份更與團體成員或其他團體對個人的自我意識的塑造作用相關。個人身份與社會身份息息相關,自我意識常常受到社會身份的影響。
本文主體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方面主要論述嘉莉對服裝的狂熱追求。嘉莉的狂熱商品拜物不能否定“美就是財富”這一事實。在這個“以貌取人”的時代,女性沒有理由放棄追求美的權利。第二方面是嘉莉的“文化資本”積累。這一過程主要發(fā)生于嘉莉與艾姆斯相識之后,其品味與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三方面是嘉莉的獨立職業(yè)女性身份。嘉莉表演天賦的施展為其謀求到一份工作,提升了其自豪感和滿足感,使其最終成長為經濟獨立的新女性。
在小說開頭,德萊賽描述了初入都市的嘉莉嘗試在商場謀求職位時的青澀和忐忑。當嘉莉沿著商場的走道,看著展臺上陳列的“吸引人,讓人眼花繚亂”(德萊塞:33)的飾品和珠寶時,嘉莉感受到了欲望的碰撞。她艷羨那里穿著入時、得體、又有工作的女售貨員;而她們的獨立讓嘉莉意識到自己的卑微。作為初來乍到、打扮土氣的求職者,嘉莉絲毫引起不了那些女售貨員們的注意,柜臺上琳瑯滿目的誘人商品也遠不在嘉莉的承擔能力之內。百貨商場之行可算是芝加哥贈予嘉莉的第一課,點燃了嘉莉內心尋找更好、更光鮮自我的欲望。
在第七章中,嘉莉忐忑接過德魯埃遞來的兩張十美元鈔票時,第一念是要去商場里為自己買一件新夾克。試穿時,嘉莉面朝鏡子打量自己,“鏡子里自己的模樣,使她忍不住地開心,兩朵喜悅的紅暈浮上臉頰”(德萊塞:108)。法國時尚設計師可可·香奈兒曾經說過:“穿著破舊的裙子,人們記住你的裙子;穿著優(yōu)雅的裙子,人們記住穿裙子的女人?!泵利惖姆棽粌H代表女人的外表,亦代表其品位和生活方式。需要強調的是,嘉莉美麗外表的意義來源于兩個層面:一是自我評價,二是他者關注。兩者同樣重要,亦互相影響。借助悅己悅人的外表,嘉莉的卓越感由心而生。做工于血汗制鞋工廠、借住在姐姐米妮的簡陋公寓等殘酷經歷使嘉莉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中連連碰壁,而這一卓越感恰好為嘉莉身份缺失的困境帶來轉機。身著優(yōu)雅的服裝增添了嘉莉的安全感,將她與制鞋工廠里的女工和貧窮的家庭主婦米妮區(qū)別開來。另一方面,當外表被別人,男人抑或是其他女人,注視時,嘉莉收獲的是存在感。對一名孤獨、貧窮、青澀的外鄉(xiāng)女孩來說,外表的缺陷無疑會阻礙其融入社會,置其于社會邊緣。斯圖爾特·尤恩(Stuart Ewen)對人類意識的分析進行論證時指出:“我們對于自身的意識大部分是他人對我們產生的意識的反映……我們對自己的印象也就是我們的鄰居對我們的印象?!保?4)因此,他人的評價對身份形成十分重要。嘉莉對衣服的專注是環(huán)境壓力的必然產物,激勵嘉莉創(chuàng)造保護外殼。另外,通過被別人注視來構建身份的過程絕非被動。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指出:“外表的愉悅不僅僅是被男性注視時產生的愉悅,還包括控制自己的外表以及控制他人注視自己的外表時產生的愉悅?!保?22)當嘉莉的美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注意力時,實際的主動權已經握在嘉莉自己手上。這種控制力促進個體性的構建,促進力量向被注視主體傳輸。
嘉莉之后的發(fā)展進一步說明美麗外表不僅可以為女人帶來男人的艷羨、女性的尊重,而且?guī)碜孕藕土α?。隨著嘉莉的眼界日益開闊、外表更加動人、情感更加豐富,嘉莉對自己困于男性權利的“被包養(yǎng)(kept)”狀態(tài)日益厭惡,不滿情緒與日俱增。與紐約鄰居萬斯太太的相識打破了嘉莉的瑣碎乏味的生活,加速了嘉莉的覺醒。與赫斯伍斯特一同在萬斯太太的公寓里聚會時,嘉莉“發(fā)現(xiàn)自己穿得不夠體面,和萬斯太太相比差得很遠”(德萊塞:453)。與萬斯太太一同漫游于百老匯大街時,嘉莉敏感地覺察到過往男人為萬斯太太投來的目光。
“驀然一驚,她發(fā)現(xiàn)自己正置于這股時尚的潮流中,躋身在這個炫耀的地方……然而同時,她又渴望著能以同等的地位來這里享受以下在炫耀隊伍里出風頭的樂趣。”(德萊塞:457-458)
這是嘉莉人生的過渡階段。在與赫斯特伍德同居的兩年中,嘉莉像一個被動的女奴寄居在男性控制之下。她具有天分和熱情,但卻被壓制在赫斯特伍德的小公寓里。日常的家庭瑣碎將嘉莉自我提升的熱情打磨殆盡。新鄰居萬斯太太的出現(xiàn)如同一劑催化劑重新燃起了嘉莉內心的情感和欲望。在意識到萬斯太太的優(yōu)越性的那一刻,嘉莉的平等意識被喚醒,內心的不甘化作嘉莉的動力,促使她最終離開赫斯特伍德,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成為一名演員的夢想。通過刻畫嘉莉一角,德萊塞創(chuàng)造了一位新女性的形象,而她的身份正是在“消費”的過程中構建起來。
作為最常見的消費品之一,服裝在體現(xiàn)個體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對美的追求始于物質,卻可以超越物質,被賦予重要意義。對于女性來說,服裝賦予女性控制自己外表和社會地位的權利。在這個資源觸手可得的消費社會,女性有何理由不去利用這些財富,構建更出色的自我呢?
嘉莉的身份形成經歷不僅體現(xiàn)在她對有形物質,如服裝、住房和食物的追求上,也體現(xiàn)在她對無形物質的追求,如音樂和文學。這種對無形物質的追求也對其之后藝術人生的開啟奠定了基礎。
嘉莉對娛樂和藝術的熱情和其內心躁動的好奇心在第四章中初見端倪。在收到制鞋廠的第一份工資后,嘉莉邀請姐姐米妮一同去電影院看電影。盡管收入少得可憐,嘉莉仍然渴望在自己的購買力內,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對娛樂的向往。而米妮的拒絕也預示了今后兩姐妹迥然不同的生活軌跡。另外,嘉莉對音樂的熱情也不斷被激發(fā)出來。在小說前半部,鄰居彈奏的鋼琴曲撩撥著嘉莉的心弦。之后,萬斯太太的出現(xiàn)再次影響了嘉莉對音樂的理解。
“透過分隔兩家客廳的薄墻壁,她聽得到她的琴聲,非常喜愛她選的那些歡快的曲子和她出色的演奏。她自己只能彈奏一些平庸無奇的曲子,在嘉莉聽來,萬斯太太精彩多樣的演奏近乎偉大的藝術?!保ǖ氯R塞:451)
在這一幕中,萬斯太太彈奏鋼琴的卓越才能使嘉莉自慚形穢。嘉莉再次把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幸運的是,嘉莉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習者,沖勁十足。她與萬斯太太不斷親密的關系成為其品位提升的前提。
另一位對嘉莉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出場得益于萬斯太太的引薦,即萬斯太太的表兄艾姆斯。艾姆斯的生活哲學成為嘉莉心智成長的良藥。從艾姆斯身上,嘉莉感受到一襲異于且高于德魯埃和赫斯特伍德的特質,一種學者的氣質。例如,在文學品味方面,當談論到艾伯特·羅斯的小說時,艾姆斯對其嗤之以鼻,他說:“他寫的玩意兒和《朵拉·索恩》一樣爛?!保ǖ氯R塞:477)而《朵拉·索恩》恰巧是嘉莉以前讀過的一本書;說者無心,但艾姆斯的話使嘉莉對陷入深深的自我反思。
“嘉莉覺得這似乎是對她的指責。她曾讀過《朵拉·索恩》,或者說以前讀過。她自己覺得這本書很一般,但是她猜其他人認為這本書很不錯……她低下了頭,第一次因為無知而感到痛苦?!保ǖ氯R塞:477)
隨著與艾姆斯關系的日益密切,艾姆斯的品位和審美對嘉莉的影響也不斷加深。如此一來,在文章末尾嘉莉在自己的豪華套房里閱讀的書不再是《朵拉·索恩》,而是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也就說得通了。另外,艾姆斯對現(xiàn)代人炫耀式消費的批判使嘉莉妹妹的注意力從對物質的追求逐漸向精神境界的提升轉移。
累內·韋勒克(Rene Wellek)曾經提出:“生活的目的在于藝術?!保?09)確實,在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何不改為“為生活而藝術”?如今對美和藝術的追求很大程度變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亦是一種生活實踐方式,通過賦予生活藝術的形式來提高生活層次。麥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指出:“在消費社會中,生活方式能夠體現(xiàn)個體性、自我表達以及前衛(wèi)的意識。”(83)嘉莉的生活軌跡就是對其很好的詮釋。通過追求物質的完善和精神的豐滿,嘉莉力求優(yōu)質的生活和娛樂方式。這種不遺余力的追求是對自我的表達,是其個體性不斷完善的體現(xiàn)。
嘉莉演員生涯的開啟是其邁向獨立現(xiàn)代女性的又一大步。初入芝加哥,嘉莉一無所有,一無所知,連找工作也沒有底氣。與德魯埃和赫斯特伍德的相識是嘉莉人生的兩大轉折點。他們對嘉莉物質上的資助改變了嘉莉的生活狀態(tài),激發(fā)了她對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然而,嘉莉不滿足于被男人包養(yǎng),依附于男人不是嘉莉想要的歸宿。因此,打破枷鎖、贏取獨立成為嘉莉的理想。
嘉莉的舞臺天賦在《煤氣燈下》中嶄露頭角。德魯埃初提演戲,嘉莉拒絕了;然而轉念一想,嘉莉覺得在舞臺上表演十分具有吸引力。初上舞臺,嘉莉十分緊張,之后卻漸入佳境。赫斯特伍德夸贊嘉莉是天生的演員,嘉莉的表現(xiàn)也得到了德魯埃的肯定。在赫斯特伍德和德魯埃的鼓勵和觀眾的掌聲中,嘉莉變得自信起來?!靶律撵`感指引著她走向前,步伐平穩(wěn)、優(yōu)雅。她漸漸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美麗且高傲?!保ǖ氯R塞:271)與赫斯特伍德私奔后,每況愈下的居住條件難以滿足嘉莉的欲望。于是,嘉莉萌生了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想法,這一想法使她再次回歸舞臺。在出演了幾部反響平庸的演出后,嘉莉獲得了一次在賭場中演出的機會。由于表現(xiàn)出色,嘉莉被選為主角。憑借過人的天賦和努力,嘉麗一躍成為百老匯名角。她的舞臺天賦再次成為嘉莉樹立信心的重要來源。對從事表演事業(yè)的嘉莉來說,觀眾的掌聲便是認可,是對其表演才能的肯定。在傳統(tǒng)父權社會,婦女的活動范圍多囿于家庭,家庭主婦就是女性的職業(yè)。女性也安于成為男性的附庸?!都卫蛎妹谩分?,米妮便是父權社會的產物,照顧家庭、對丈夫言聽計從,卻從不涉及家務以外的社會活動。然而,公共場合,如百貨商場、劇院的開放使女性從家庭轉向社會成為可能。這種轉變有助于女性社會意識的構建,允許女性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表達自我,實現(xiàn)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的覺醒。而劇院為這一解放活動提供了場地。
嘉莉的成名同時意味著經濟自主權的獲得。從一開始,嘉莉在和德魯埃和赫斯特伍德的兩段戀情中都扮演著依附的角色。盡管他們?yōu)樗峁┙疱X、服裝和公寓,嘉莉卻喪失了大部分自主權。由于缺乏安全感,她將賭注賭在婚姻上。然而德魯埃的玩世不恭以及赫斯特伍德的已婚狀態(tài)都讓她的救命稻草化為泡影。嘉莉美麗而迷人,但在愛情中也只是值得兩個男人投資的商品。兩個男人視她為博弈,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在此意義上看,嘉莉想要真正解放需以擁有自己的事業(yè)和經濟獨立為前提,而嘉莉的成名正是其擺脫寄居狀態(tài)、獲得獨立身份的理想途徑。
自消費文化進入學者視野以來,包括商品拜物、炫耀式消費在內的消費社會的產物便受到學者的廣泛詬病。有評論家指出,在充斥著符號的消費社會里,消費者是被動的受害者,消費者永不滿足的欲望是受到資本體系操控的表現(xiàn)。但這并不能抹殺消費社會的積極意義??释镔|享受本身不該被恥笑,追求高質量、體面的生活水平是每個人的權利。而對于女性來說,消費社會在女性身份的塑造、自主權的獲得方面的積極影響更是不言自明。
在《嘉莉妹妹》中,“我是誰”和“我想要什么”等問題的提出代表主人公身份和自我意識的復蘇。體面的服裝、美麗的妝容、獨立的職業(yè)等使嘉莉妹妹收獲自信、樂趣,同時也成為自己的主人,使她們從婚姻和家庭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新女性正是那些追求自由生活、敢于做出選擇、充分利用資源的女性;每位新女性都值得像德萊賽稱呼嘉莉妹妹一樣被稱為“騎士”。
參考文獻
[1] Storey,John.Cultural Consumption,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ies[A]//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C].London:Hodder Arnold,1999.
[2]西奧多·德萊賽.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3] Ewen,Stuart.Captains of Consciousness:Advertising and the Social Roots of Consumer Culture[M].New York:Basic Books, 2001.
[4] Fiske,John.Shopping for Pleasure:Malls, Power, and Resistance.The Consumer Society Reader,Juliet B. Schor and Douglas B. Holt eds.New York:The New Press,1989.
[5] Wellek,Rene.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1750 -1950[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6] Featherstone,Mike.Life Style and Consumer Culture[A]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C].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