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訪談
我的文學路,始于《赤子心》
——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訪談錄之鄒進篇
訪問者:姜紅偉
受訪人:鄒 進
姜紅偉: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大學生詩歌的黃金時代,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鄒 進: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詩歌運動,嚴格來說不是一場運動。要冠以運動必須要有主旨、組織,圍繞一個活動或一本雜志、一定的時間等等,這些特征好像都不存在。這期間出現(xiàn)過一本雜志《這一代》,只辦了一期就被停刊了,差一點成為一場“運動”。
姜紅偉: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壇上,吉林大學的言志詩社和《赤子心》詩刊都是地標式建筑。能否請您談談參加言志詩社和參與編輯《赤子心》詩刊的往事?
鄒 進:在80年代初,各個大學出現(xiàn)了文學社團,除我們吉大,還有山大、武大、復旦、北大等。這些社團多集中在77級。吉大中文系只有我們一個班,以后很多年都是一個班,是個小系,但是個大班,一個班80人。成立詩社時,一下涌進來20多人,真有點像是一場“運動”。那時學校對社團持開放的態(tài)度,還鼓勵同學們結(jié)社,那是緣于80年代政治祥和的大環(huán)境。我們的社團叫“言志詩社”,起名的時候大家發(fā)表意見,其實最后都是徐敬亞說了算,他是大哥嘛。我不喜歡這個名字,我說雖然詩言志,這誰都知道不消說,詩還言情呢。我們需要一個能體現(xiàn)我們面貌的名字,也就是不要那么具體。但我說了不算數(shù)。我們詩社有意思,從來沒有說誰負責,沒有過社長、主編之類的。但從創(chuàng)立,盡管有人進有人出,一直到了畢業(yè)才散伙。期間我們出了九期雜志,雜志的名字叫“赤子心”。這名字又是怎么起出來的呢?也是每一個人提名,意見不統(tǒng)一。有人提到《語絲》的由來,也跟我們一樣各人不一致,最后魯迅提議抓鬮,隨手找一本雜志,說好第幾頁的第幾個字,然后再第幾頁的第幾個字,刊名就找到了。我們也這樣試,找了幾次都沒有“語絲”這么文學的名字,還是不行。當時《今天》的影響,可以用摧毀式的來比喻,它用創(chuàng)作改變了年輕人的觀念,以致改變著社會,那才是一場真正的運動。年輕人把《今天》奉為圭臬,把《今天》上的作者視為導師,現(xiàn)在叫大腕?!督裉臁芬仓怀鲞^九期,但那是改變中國的九期雜志。所以我們起名字的時候,也會想到《今天》,往它身上靠,起的有昨天、明天、未來,諸如此類吧。赤子心好像也是老徐起的,那時我們甚至都不明確赤子的字義。剛出生的嬰兒,子生赤色,故為赤子??梢员扔鳠釔圩鎳瑢ψ鎳艺\的人。這似乎都不是當時我們的心理情節(jié)。不管言志也好,赤子也好,都有點揣摩學校和系領導的意思,表示我們是端正的,不會借社團亂來的。由于出了九期《赤子心》,后來也沒有人再提言志詩社,只知道有赤子心詩社了。當時大學生文學社團,我們出刊是比較早的,所以影響也比較大。我那時還懵懂,能把自己的習作刻在蠟紙上,已經(jīng)是莫大的榮耀了,不要說對《今天》里的那些大腕,對我們詩社的老徐、王小妮,都是十分尊敬的,他們上學之前都已有過發(fā)表作品的經(jīng)歷。記得有一次中午下課回到宿舍,老徐在樓道里叫住我說,鄒進你的詩寫得不錯啊,再拿幾首來我給你看看。他是指我們前一天晚上系里搞詩歌朗誦會,我朗讀了《石頭城放歌》。那首詩現(xiàn)在是不好意思拿給人看的,而是我的朗誦激情震撼了幾乎所有人。老徐這么一叫,叫我受寵若驚,回宿舍恨不得把寫的東西毫無保留都拿給他看。那時詩社還沒成立。詩社成立的時候,就第一批把我吸納進去了。赤子心幾個字是公木給題的,那時老徐他們應該已經(jīng)有了更大的抱負,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用赤子心這本油印刊物,敲開了中國文學的大門。而我們另外幾個人,還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孵化器,做著有朝一日當一個詩人的夢。那時候我自己跟外界聯(lián)系不多,外聯(lián)的事都是老徐在做。詩社聚會的時候,老徐會說又跟哪個學校的社團聯(lián)系上了,《詩刊》的編輯王燕生或是雷霆來信了,然后我們?yōu)榇伺d奮一番,感覺我們是在孕育著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接著我們就更加玩命地寫作,專業(yè)課也不好好上了,外語更是不知丟到哪兒去了?,F(xiàn)在回頭看,我們詩社的幾個人,外語都不行。終于有一天,《詩刊》發(fā)表了老徐的一首長詩,題目我忘了,反正是鋪陳的長句,郭小川式的抒情,跟《今天》離得很遠,跟過去靠得很近。從詩本身說寫得還是不錯的。很快,稿費寄來了,有好幾十塊錢,那時我一個月生活費25塊錢,老徐請客,七個人在一家小店吃飯,確切說是老徐和王小妮兩人請詩社其他人吃飯,他倆的戀情已經(jīng)暴露了。記得還是用碗喝的啤酒。有飯吃總是好的,那時生活條件很差,但那頓飯吃得大家心里有點嘀咕,他倆這么一好,就等于從我們這個集體中分離出去了,他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了,后來又一同參加了青春詩會,在成為詩人的路上,明顯比我們快了許多。還有,能在《詩刊》上發(fā)表作品,還是讓人羨慕妒忌的。從那以后,大家好像都開始向雜志投稿,再不滿足于在《赤子心》上自娛自樂,感覺只有在《詩刊》、《星星》、《青春》這些雜志上發(fā)表作品才能證明自己。我們陸續(xù)都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一些作品,但真正奠定我作為大學生詩人地位的,還是因為我曾經(jīng)創(chuàng)辦了《赤子心》,在這本油印雜志上發(fā)表過作品。時隔三十五年,姜紅偉在編輯這本訪談錄時,還能想起有鄒進這么個人。
《赤子心》在當時大學生文學雜志中,應該算是水平比較高的,因為有老徐和王小妮,他們本來就有創(chuàng)作基礎,寫出的東西已經(jīng)在一個水平上,對我們其他詩社成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攜和促進。詩對絕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只是一個生理現(xiàn)象,在理性思維尚不健全而又有了感悟和激情,詩是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詩對寫作者來說,要求并不高,新詩不需要對仗,押韻,更不講究平仄,所以可以被當作信手拈來的工具,可以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分了行了就可以。近兩屆魯迅文學獎,如此國家級的大獎,也難免讓人吐槽,把那些根本不叫詩的東西評上去,說明大家不知道詩是什么,就是所謂專家批評家,都搞不清詩的標準。倒是《南方都市報》創(chuàng)設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還能體現(xiàn)中國文學的成就?!冻嘧有摹窂淖铋_始還不是一個同人雜志。激情退卻之后,詩社從最多時的二十幾人,只剩下五個人,有我、老徐、王小妮、呂貴品、蘭亞明,后來老劉、白光加入進來,一直到畢業(yè)再沒有變化,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同人雜志的面貌。我們這個詩社,老徐一直是核心,雖然沒有主編,大家輪流主編,但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圍繞在以老徐為核心的《赤子心》周圍。老徐是個自我中心者,比較另類。有一張照片,班上二十多個男生照相,大家清一色的軍裝,只有老徐一人穿著一件條絨的外套,格格不入。他不是黨員,支部跟他沒關系,在班里也當不上班長,所以詩社就是他的舞臺了,要不大學四年還不把老徐憋死。
姜紅偉:能否請您談談您在吉林大學期間的詩生活?
鄒 進:進入詩社后,創(chuàng)作進步得非???。與其說是個人創(chuàng)作,不如叫做集體創(chuàng)作。每人詩寫出來后就在詩社傳看,大家在上面批注,提個人的意見,有的人認真分析評論,像小妮;有的人嬉笑調(diào)侃,像白光;有的人煽情賣萌,像老蘭。這些原稿我基本都保留著,已經(jīng)是比較珍貴的資料了。要是以后有誰搞詩歌圖書館,我可以捐出來。這些活動大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是在課下,自習時間創(chuàng)作,到了上課,不好好聽課,開始傳閱作品。我們是個大班,全班八十人一起上課,座位是自由的,先來后到,所以要傳閱一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麻煩前后的同學傳遞,不免影響別人聽課,還不能讓老師看見。不過授課老師一般也不管就是了。盡管讓同學傳來傳去也招人煩,但我們是在寫詩,又不是傳情書,自己也感覺有特權一樣。
自己感覺詩寫得好了,就蠢蠢欲動,想投稿了。除了《詩刊》、《星星》、《人民文學》,還有《青春》、《芒種》、《萌芽》也是經(jīng)常投的。沒想到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歷程。稿子投出去,天天等著回音,魂不守舍,那種創(chuàng)作、交流的快樂都沒有了。開始雜志社還給回信,多是體面的感謝話,回復多是油印的,偶爾下面有一兩行編輯的手寫體,就讓我受寵若驚了。投出去的稿很長時間沒有回音,然后再投另一家。其實同時投也沒問題,效率更高,但守著不能一稿多投的規(guī)定,生怕兩個雜志都采用了,被追究一稿兩投。那時候真是很單純。后來我到了《中國》,特別是《人民文學》這樣的皇家刊物,來稿三天一麻袋,但我還是能體諒作者的心情,盡量地親自寫退稿信,手寫體的。大學期間投稿無數(shù),錄用寥寥,統(tǒng)共發(fā)表了十幾首詩。奇怪的是,自己認為好的都沒有發(fā)出來,發(fā)出來的那些現(xiàn)在都不好意思讓人看。
姜紅偉:當年,您創(chuàng)作的那首《雖然》曾經(jīng)很受讀者喜歡,能否談談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過程?
鄒 進:《雖然》是一首情詩,寫得很好,很多同學都能背下來,現(xiàn)在有些聚會場合我還經(jīng)常朗誦它,投了好多雜志都被退稿,或干脆沒有回音。把情詩寫到這個水平還不容易呢:“雖然我沒有愛上哪個/其實我已經(jīng)愛得很多/凡是純潔正直的姑娘/都被我深深地愛過。雖然我已經(jīng)愛得很多/但還是懷著愛的寂寞/因為還沒有一個姑娘,從心里真正地愛我。 等到有一天愛到狂熱/胸中盛不住愛的圣火/我會對她們其中一個/把一切都向她訴說/等到那時候愛得難過/就會奔騰起愛的狂波/我要用我滾燙的熱吻/把她薄薄的嘴唇燒破。”這首詩雖然沒有政治含義,沒有歷史和生活的沉重感,作為一首表達年輕人朦朧的愛情,熾熱的情感,有對象而不直說的表達方式,無疑是一首好詩!跟前蘇聯(lián)歌曲《紅梅花兒開》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沒有發(fā)表出來,耽誤了一個詩人的成長。
姜紅偉:目前,詩壇上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是繼朦朧詩運動之后、第三代詩歌運動之前的一場重要的詩歌運動,您認為呢?
鄒 進: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詩歌,叫它運動也好,它是由朦朧詩運動喚發(fā)出來的,是一個現(xiàn)象,它和第三代詩歌運動不同。第三代詩歌的作者不滿朦朧派詩人給他們的壓抑,并且在創(chuàng)作上已經(jīng)趨于成熟,他們擺脫了后文革式的語言,更加生活化,日常化,更多關注一些小事,而不是國家大事和英雄主義情節(jié)。大學生詩歌更多還是對《今天》的崇拜和摹仿,是朦朧詩詩人的擁躉。而第三代詩人已經(jīng)不承認他們跟朦朧詩的傳承和學習關系,他們要搬開壓在身上的大山,提出“打倒北島”,要自立門戶。其實許多第三代詩歌運動的詩人就是80年代初畢業(yè)的大學生,只是他們不滿或想顛覆朦朧詩的基本特征和價值取向。
姜紅偉: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一本文學刊物在文壇上影響特別大,這就是著名的《中國》文學月刊。我知道您曾經(jīng)在該刊擔任詩歌編輯,為中國當代詩歌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能否請您談談您在《中國》當詩歌編輯的故事?
鄒 進:1985年,我從北京語言學院調(diào)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文學雜志,1986年初,牛漢提出了“新生代文學”的概念,這是一個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概念,所謂新生代就是相對朦朧詩而言,他們或是從朦朧詩脫胎而來,或是無師自通,自然天成。新生代詩歌要求詩回到詩本身,詩不是政治的詮釋,這已有共識,但詩還是語言的藝術,不是個人情緒的傳聲筒。不論什么門派,什么主張,只要達到這個基本要求,就可以歸到新生代文學的旗幟下?!吨袊芬粋€半詩歌編輯,除了我,還有半個是吳濱,他同時編小說。吳濱是山東大學中文系七七級的,他們也有一個詩社,出了楊爭光、韓東、王川平?!吨袊吩姼瓒际浅鲎晕覀儌z的凡眼??梢哉f,當時和之后很長一個時期活躍在詩壇上的人,幾乎都在《中國》上出現(xiàn)過,有第三代詩人,像胡冬、茍明軍。有漢詩運動的詩人,廖亦武、萬夏、宋渠、宋煒等等,有上海詩歌群的詩人,陳東東、宋琳、陸憶敏,還有許多不在任何團體,任何門派里的詩人,像廣東的黃燦然、北京的西川,甚至還有軼名作者。這種編輯的方針或許也來自《赤子心》。我們七個人水平不一,對詩的理解不同,創(chuàng)作手法差別更大,但我們可以把作品匯集在一起,我們從來也沒有打算創(chuàng)立一個以創(chuàng)作方法為宗旨的門派,但我們又是一個同人雜志,有著最大限度的包容,所以也把矛盾收縮到最小。如果不是大學畢業(yè),《赤子心》還會存在相當一段時間,不會在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嘎然而止。1986年底,《中國》出完最后一期后被迫???。新生代詩歌也被迫終止,在一場又一場風暴之前?!吨袊肥俏野言凇冻嘧有摹返膭?chuàng)作實踐和編輯經(jīng)驗,用來體現(xiàn)個人理想的一個場所。其實,那時我的創(chuàng)作思想還不成形,但已經(jīng)有了一個陣地,又賦予了極大的權力,一大批作者圍繞在我的周圍。我也知道他們是圍繞在《中國》周圍,《中國》代表了中國新文學的方向。短短兩年,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進步很大。因為丁玲說,編輯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雜志發(fā)表作品?二三十年代所有的文學雜志,哪個編輯自己不是作家!這極大地激發(fā)了我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我、吳濱、林千,都是《中國》的主要作者。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比自己的作者差,所以更加努力地學習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我想到大學時期投稿的艱難,而現(xiàn)在可以在自己的雜志社發(fā)表作品,還是中國作協(xié)所屬國家級的文學雜志,還給稿費。每次總編室給我做稿費都按上限給,心里特舒坦。那時工資還不到100元,一組詩的稿費就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是一個巨大的外塊。那種生活給我的感覺是又回到了《赤子心》,又回到了大學時代??上А吨袊分淮婊盍藘赡?,要不《中國》就可以把我培養(yǎng)成著名詩人。而現(xiàn)在,盡管我的詩寫得很好,人也自負,但不著名。張未民的說法是,我是在圈子外面,圈子里面的人是一種玩法。張未民是我大學同學,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吨袊吠??,我手里還積攢著大量的詩稿,很多都在發(fā)表計劃之內(nèi),只能作退稿處理。大家從《中國》終刊詞中已經(jīng)知道了《中國》被迫停刊的經(jīng)過,可以說是不可抗力,誰也不會責怪我們,在非官方文學界對我們都是同情、惋惜、聲援,對作協(xié)都是憤怒和譴責。但我還是感覺這是一個未竟的事業(yè),我還有責任把這些作品發(fā)表出來。1987年初,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運動已經(jīng)開始了,沒有馬上波及到文學界。盡管《中國》已經(jīng)被解散,我們還保持著1986年的熱情。我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王曉,提出要編一本“新生代詩選”,王曉找到莫文征,老莫也同意,老莫是他的頭兒。于是我就拉了我的大學同學霍用靈一起編輯這本詩選。因為作品是現(xiàn)成的,編得很快,作者都非常支持。那時出書也不容易,寫信要材料很快就能得到。到了要出版的時候,情勢有點變了,反自由化運動開始波及到文學界,老莫和王曉跟我們說篇幅不能太大,每個人的作品都要縮減,有十個印張三百頁左右就行了。他們是好心要出這書,我們也不得已同意。最后又提出我和小霍寫的前言也不能用,不能表明我們的編輯思想,免得惹出麻煩。只是出了一本詩選,我和小霍也就是個編者而已。再一次地妥協(xié),終于把這本詩選出版了,就是《情緒與感覺——新生代詩選》。
去年,我們詩社齊聚深圳,大學畢業(yè)后我們還是第一次集中聚會,但還是少了一個人,我們合影的時候特地給老劉留了一把空椅子。我們商議是時候出一本“赤子心七人詩選”了,作為我們友誼的見證,或許也可以作為當代文學史的研究資料。大家一致同意,各選各的作品,老徐寫一篇總序,老劉的詩由我代選。稿子收齊后由我編排,設計,找出版社出版。約定了交稿時間??墒且荒赀^去了,又半年過去了,不知是年齡原因呢,還是其他什么考慮,現(xiàn)在稿子也沒有匯齊,不知道何時出版。
姜紅偉:時隔多年后,當年您的作者和讀者們都很關心您的近況,能否請您談談?
鄒 進:《中國》???,我和吳濱、林千沒有服從分配,制造了不大不小一樁公案。然后飛鳥各投林,各干各的去了。我從一個文學雜志的編輯重新變成了一個文學愛好者。1988年,在老徐、呂貴品、宮瑞華(《特區(qū)文學》主編,大學同學)的安排下,我去了深圳,跳到海里去了,期間有短暫的兩年又回到作協(xié),在《人民文學》雜志當詩歌編輯,但心已經(jīng)野了,不再能被
機關式的工作和人際關系束縛。1998年我創(chuàng)辦了人天書店,現(xiàn)在在圖書館配供領域,我的書店是全國最大的,員工超過一千人。2011年,又由人天書店捐資發(fā)起成立了北京蔚藍公益基金會。有錢的圖書館,我們把書賣給它,沒有錢的圖書館,我們把書送給它。蔚藍基金的目標,是捐建一千家蔚藍圖書館,目前已經(jīng)捐建了365家。在停頓了差不多二十年之后,我又重新開始了創(chuàng)作,近年出版了四本詩集,分別是《為美麗的風景而憂傷》、《它的翅膀碩大無形,一邊是黑夜一邊是白晝》、《墜落在四月的黃昏》、《今夜倚馬而來》,除第一本主要大學前后的作品,后三本都是2006年以后創(chuàng)作的,第五本詩集《假如終將痛苦地死去》已在編排中,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散文詩現(xiàn)場
主持人語:
隨著近年來中國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日益“繁榮”,逐漸出現(xiàn)與此前不同的趨勢,那就是地域性創(chuàng)作群體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去年這個欄目刊登過伍明春撰寫的“福建散文詩”的概況性文章,而愛斐兒的這篇關于“北京散文詩”的掠影,都是以某個地域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作為闡述對象,讓我們可以縱覽散文詩創(chuàng)作所呈現(xiàn)的地域性特征。毛國聰是四川的作者,他的散文詩與眾不同,敘事性、寓言性是他鮮明的特色。曾鳴是一位詩壇前輩,他對于詩歌的判斷獨具慧眼,對于毛國聰?shù)纳⑽脑娫忈尡薇偃肜?,非常值得一讀。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當代詩壇的大多數(shù)作品抒情性的風格居多,敘事性、寓言性的作品太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毛國聰?shù)淖髌肥且环N非??少F的存在,值得發(fā)揚和更進一步深入探索。
——靈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