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雅
心中桃源
◎王靜雅
桃源在何處?桃源在心里。
其實,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桃源之地。所謂的世外桃源,便是夢想自由的地方。
世外桃源有沒有?那就要引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陶淵明式生活,一直被很多人向往,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一定誰都能追求。梁實秋說:“人要適合于理性的生活,要改善生活狀態(tài),所以才要工作”。因為生活,故入大流而群居,工作、養(yǎng)家、培育下一代。這些,都無法脫離人際的枷鎖。
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美麗的桃源。浙江寧海東部,綿綿茶山腳下,有一個靜謐幽深之所,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情人谷。情人谷之深處,便是那生養(yǎng)我母親的小山村。自古華山一條道,去情人谷則有兩路:一條可溯西林水源而上,另一條可由茶山步道而繞行。
茶山,峰林廣闊,山脈交融。自西林而上,百草無爭,山谷幽靜。谷中之水清澈無染,蜿蜒流淌,泉源貫通。谷中之木青翠挺拔,高可參天,底則俯吻大地,卻少有曲躬之勢。谷中之花寧靜安然,各自妍放,千姿各具,無一有作矯的展示。谷中的空氣沁涼芬芳,似露若酒,可滌一身之鉛華。
溯溪流而行,漫經(jīng)幽谷,直達山村。一路鳥語花香,小蟲和鳴。沿途有一段不是很寬,卻堆壘有致的石頭路。此路,早在我的太公在世時聚力而成。踩在如今早已平滑的石頭小徑,可以想像,他們當(dāng)年那揮汗如雨、呦喊并忙碌時的景象。歷史的文明,長眠在黃土之下的血汗,見證了原始的勞作生息??v然如此,甘苦相摻,悲喜互融,不枉此生。抑或是因世外的硝煙四起,這片人跡罕至、幾近原始的山林,也難免會被打破寧靜。解放前,某軍潰敗,強弩末勢,直逼山村。我的太婆,一個包著小腳的老人,站起來說:我留下,你們走!形勢所逼,家人不得不灑淚躲避深山。太婆被抓,押制帶路。沿途崎嶇,巉峭迂回,難免一路跌倒一路爬起。稍微有良知的士兵或許會拉上一把,粗暴蠻橫者則用槍背無情敲擊。難以想象,一個小腳老人,那時是用怎樣不屈的精神,堅持走過那段漫長險峻的路途?漸行漸遠,小腳的蹣跚與戰(zhàn)兵粗獷的步伐慢慢拉遠了,躲在山林里一直跟蹤的外公,趁機迅速把太婆拉進了深林。
硝煙彌散,故人已逝。當(dāng)所有的滄桑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沉淀,精神猶在。
我沿著古老的源泉,一次次踏入那片寧靜的桃源。在這塵囂俱靜的山谷中,我能感應(yīng)到心靈的皈依與自在??v是一路的風(fēng)塵,在打開院門的那刻,一切皆得以釋落。耳邊的風(fēng)語,是千百年來不變的叮嚀,叮嚀并撫慰著一顆游子的心。憑院臨風(fēng),我嘗試著與隱匿深谷中的空靈對話。然而,我滿腔激情,它始終緘默,徒留下我那一串串掏盡心扉的問符。
群峰依然,山巒如煙。在兒時的記憶中,縈繞屋前與屋側(cè)的溪流永遠是我閑時玩耍的主題。魚、蝦或是躲在溪石下生性膽怯的石蟹,還有那片風(fēng)起如濤的竹海,對于孩提的時光來說,無疑是一筆挖掘不盡的寶藏,同時也是自給自足、以日作息的山里人家所獨特的精神輔糧。在那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自然哺育了單純而知足的心靈。男耕女織,歲月靜好。
“最高貴的心靈,最能知足自滿。”英國詩人斯賓塞的這句話,曾深得美國哲學(xué)家梭羅的強烈共鳴。梭羅的一生向往自然,身體力行,持之以恒地尋求生命的自然之光。在他看來,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nèi)心的愉悅和輕松。然而,生活的發(fā)展畢竟離不開塵囂的抑揚與落定。走出群山才能展望深遠,跨過長河才能懂得細流的涵義。
走出群山,凝望自然。自然是人類最渴望的家園,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桃源。我的心中隱藏著一個美麗的桃源,每個人的心中都應(yīng)有個屬于自己的理想桃源。
(責(zé)任編輯 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