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科
徐州琴書是采用徐州方音以說唱相間的方式敘述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云板和墜琴、二胡等,故早期俗稱“打揚琴”或“唱揚琴”。又因已知的最早藝人及其活動年代是在清代的同治年間,所以,一般認為形成于那個時期。而從所采用的主要唱腔曲調(diào)是屬【鳳陽歌】和【垛子板】等等的情形去看,其形成淵源,與當?shù)氐男∏莩绕涫歉浇貐^(qū)同時流行的蘇北琴書和山東琴書,又有著難以撇清的血緣關系。至于從形成初期即與當?shù)亓餍械摹敖z弦”演唱的密切關聯(lián),包括節(jié)目的移植、曲調(diào)的借用、尤其是藝人的共享,使得其在“分門立戶”之前,與許多相類的曲藝形式,有著彼此間相互滲透融匯又各自間借鑒化用的復雜影響;甚至有觀點認為,徐州琴書就是從徐州絲弦發(fā)展演變而來。這就使得徐州琴書的發(fā)展與演變,既是自身形態(tài)獨特構建與地位確立的曲折演變過程,也是與其他相鄰相類的曲藝形式互動激揚并各自分化整合的豐富發(fā)展過程。其流布地域因而雖以徐州為核心,但同時也延展至江蘇與河南、安徽、山東接壤的豫東、魯南和皖北地區(qū)。
徐州琴書的藝術傳統(tǒng)非常深厚。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不僅累積形成了《張廷秀趕考》《王天寶下蘇州》《李雙喜借年》《十把穿金扇》和《江寧府》《月唐》《楊家將》等中長篇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而且編演過《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和《敵后武工隊》等表現(xiàn)革命歷史的新節(jié)目。許多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短篇節(jié)目如《豬八戒拱地》《楊八姐游春》《馬前潑水》和《郭巨埋兒》等等,更是膾炙人口,常演不衰。這使得徐州琴書在歷史上不僅傳人很多、而且流派紛呈。比如,依不同的流布地區(qū)而有所謂的“上路”(徐州地區(qū)的豐縣、沛縣和鄰近的安徽蕭縣與碭山縣一帶)和“下路”(邳縣、睢寧、銅山和宿遷一帶)之別。知名藝人也不少,如早期的慶廷舉,現(xiàn)代的張宜琴、劉學義、杜濟清、周瑞祥,當代的邢培生、丁蘭英、崔金霞、崔金蘭、張棟寶、魏云彩、張金俠、孫成才和張巧玲等,而且成為流布地域廣大民眾最為喜愛的娛樂形式之一。曾幾何時,“街頭巷尾有琴聲,大人小孩會哼哼”成為徐州琴書演出活躍且深受歡迎的鮮明寫照。
然而,徐州琴書的這種獨特審美價值和歷史文化地位,并非無可撼動。一個時期以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社會現(xiàn)代化步履的不斷加快,包括徐州琴書在內(nèi)的曲藝等各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形式,普遍面臨著傳人匱乏和創(chuàng)演低迷的堪憂狀況。對于徐州琴書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學術的關注、記錄和整理、研究,都很不夠。徐州琴書的珍貴歷史文化價值與當下堪憂的發(fā)展狀況之間,出現(xiàn)了非常巨大的反差甚至落差,急需在扶助即保護的意義上,對其進行全面而又深刻的傳承與弘揚。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2008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徐州琴書認定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使之成為國家層面進行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這一方面是確認了徐州琴書在國家、民族層面和藝術、文化意義上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起全社會對于徐州琴書傳承與發(fā)展的熱切關注。
正是由于這樣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背景,于雅琳同志所著全面觀照徐州琴書歷史、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徐州琴書概論》一書,便具有了多重的價值與意義。
徐州琴書與其它許多曲藝品種一樣,形式雖然十分獨特,價值雖然非常巨大,但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原因,對其的研究卻非常匱乏。除了文化觀念的偏頗與學術意識的缺乏,資料積累的不足和學理工具的欠缺,也是此類藝術文化形式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并使研究長期滯后的重要原因。這就使得此類研究包括類似《徐州琴書概論》之類學術著述的寫作,必然面臨著先天條件不足與后天操作的艱難。然而,也正是這些困難與問題,恰恰從一個側面證明著此類研究的難能可貴,反襯出《徐州琴書概論》別樣的學術品格。
于雅琳同志作為一名在高等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師,能夠在本人從事音樂學研究的專業(yè)基礎上,延展視野,拓寬路徑,進行包蘊了文學、音樂、語言、表演等學科內(nèi)容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即《徐州琴書概論》的寫作,本身即體現(xiàn)出非??膳宓膶W術勇氣,具有令人欽敬的文化情懷,也深具獨特敏銳的學術眼光。不是嗎?如果沒有肯下苦功的鉆研精神,不去開展非常艱苦的田野調(diào)查,不自己動手“燒制”所需的學術“磚瓦”,面對非常貧瘠的學術資源,如何來建構這樣的學術“大廈”?如果沒有立足腳下,勇于擔當,有為自己成長的土地開拓奉獻和為自己生活與工作的徐州大地上的曲藝之花“培土澆水”并“樹碑立傳”的灼熱情感,怎么能夠放著其他的學術時髦不趕,放著另外的“終南捷徑”不走,卻心甘情愿地在這片近乎荒蕪的園地里躬身耕耘?如果沒有獨特的學術眼光和不凡的文化追求,沒有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激揚本土文化自尊、樹立地域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覺意識,怎么能夠進行如此艱難的研究與寫作?從而“一不小心”至少是在客觀上使得《徐州琴書概論》同時具有了曲種研究的開疆拓土性探索與填補空白性創(chuàng)新?
也正因此,面對這樣一部并非十全十美的著作,我們一定會在可能不是十分解渴和滿足的同時,對于作者的艱辛付出與開拓創(chuàng)新,表示我們的深切敬意與熱忱禮贊!畢竟,許多更為細密周延的研究與寫作,需要更加豐富的資料支撐和相對豐沛的成果借鑒。而這些,恰恰都是此書寫作極為緊缺的條件。同時,由于此書寫作對知識背景的全面要求及作者本人專業(yè)背景的相對單一,也使一些內(nèi)容的研究和表達,不一定十分精細與深到,仍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的余地。畢竟,這是一部開拓與開創(chuàng)之作,篳路藍縷,瑕不掩瑜。相信作者的此項研究,還會不斷拓展并繼續(xù)深入。祝愿能夠以此為契機,持續(xù)開展對于徐州琴書歷史與藝術的深入和全面探究,努力為包括徐州琴書在內(nèi)的曲藝學研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