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呈瑩
摘要:鋼琴演奏是對音樂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要完美地演繹作品,塑造藝術形象,體驗其內在情感內涵,就要求演奏者除具有一定鋼琴技能外,還須具有豐富的音樂想象和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只有其相互融合才能使音樂有靈魂、有活力。本文以臺灣作曲家馬水龍的《雨港素描》組曲為例,就鋼琴演奏中如何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音樂豐富內涵,繼而完美詮釋作品做研究與分析,以此來為其他同仁演繹提供幫助與借鑒。
關鍵詞:鋼琴演奏 想象 創(chuàng)造性思維 《雨港素描》組曲
鋼琴音樂是演奏者以鋼琴特有的音質來傳達情感,以可聽的聲態(tài)、情態(tài)、動態(tài)等元素來塑造音樂形象,顯現(xiàn)畫面的一種聽覺藝術。鋼琴作品演奏者相較于原作品創(chuàng)作者而言,對其所實施的演奏屬于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全面感悟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實質內涵,同時還需要將自身的理解融入其中,催生鋼琴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以及由此而來的感情色調及其變化,就需要依賴想象來實現(xiàn)對作品主題的把握、情境的意會,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向人們展示作品的藝術魅力。為了更好地演繹鋼琴作品,就需要演奏者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音樂演奏技能,同時將心靈感悟帶入其中,在思想與靈魂的碰撞之下迸發(fā)出鋼琴作品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同時,在演奏過程中也是演奏者自身聯(lián)想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相互融合的階段,是其完美詮釋作品內涵的重要手段。
一、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源于演奏者綜合素質
鋼琴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內心與靈魂的直觀體現(xiàn),因而具有自身獨特的一面,繼而形成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風格。而改風格則是作曲家基于所處時代背景、社會文化底蘊積淀之下的感悟,是一種利用音樂符號與語言進行堆積與運用的異質性風貌。換而言之,鋼琴作品最終的形成,是作曲家、演奏者在藝術造詣之上的進一步升華,突破了傳統(tǒng)思維與時代的束縛,將自身推向更高發(fā)展階段、走向創(chuàng)作的成熟。
(一)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者所必須具有的能力之一,同時其人文素養(yǎng)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聽眾的接受及認可程度。針對人文素養(yǎng)問題,俄羅斯旅美知名鋼琴家弗拉迪米爾·霍洛維茨在其自述中曾經做出過如下的描述:音符是先于音樂而獨立存在的個體,音樂則是對音符組合的演繹。要想創(chuàng)作出能夠被世界音樂愛好者認可的作品,作曲家首先需要熟練運用音符,之后將自身的生存時代背景、對于音樂的摯愛之情、對于人生的思考與感悟融入到樂譜創(chuàng)作工作中,從而利用樂譜來闡釋作曲家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最終才能在大同小異的鋼琴作品中凸顯出自身獨特的魅力,使其成為風格迥異且知名度較高的經典作品?;阡撉僮髌吠昝姥堇[的目的,演奏者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成為了其中的關鍵之所在。
《雨港素描》組曲是臺灣作曲家馬水龍于1969年出國深造前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要描寫的是故鄉(xiāng)臺灣基隆雨港的情境,該曲將雨港以不同角度及面向加以擷取,并以生動的節(jié)奏及和聲描繪,或線勾或點描的西洋音樂元素呈現(xiàn)出中國雨港樣貌,尤具感觸品味。曾被評為“以如畫的手借音符來寫景”,體現(xiàn)了作曲家濃郁的故鄉(xiāng)情結。
(二)音樂能力
從整體結構上感知作品,了解樂譜上記載的各種標識,這是作曲家傳達心靈信息的重要方式,如該曲中音樂術語的記載,Lento( 慢慢的) 、Andant (行板) 、rubato(自由節(jié)奏) 等等。這些標識是對音樂速度的提示,也是對音樂涵義的另類暗示,對演奏者把握整體音樂風格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雨港素描》包含了四首特性小曲,每一首都描繪了不一樣的音樂形象和情緒,是作曲家通過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自然和生活中的音響進行模擬,運用獨特的音型設計再現(xiàn)故鄉(xiāng)的美景。例如:第一首《雨》前3個小節(jié)伴奏聲部仿佛雷聲陣陣從遙遠的天邊傳來,隨后在旋律聲部使用八度重復音和小二度音程模擬淅瀝的小雨聲(見譜例1)。之后出現(xiàn)五連音、六連音、小二度的和聲音程與八度重復,越來越密集的音響制造出一種更加緊張的效果,猶如雨點越來越大直至傾盆大雨。最后,重復前面的音型,在連綿的細雨中逐漸消失,恢復寧靜。
鋼琴作品演奏者在對樂譜進行不斷詮釋過程中,利用自身良好的音樂功底與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將節(jié)奏、組合形式予以不斷變化,以此來演繹出樂符背后所蘊藏的豐沛情感。而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演繹者不斷外延的思維空間。另外,針對弱音踏板的運用及對不同層次音色的控制等方面賦予個性,令音樂形象更具感知性、可觸性。
二、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原并豐富作曲家創(chuàng)作情感
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相互依存,只有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能力才能激發(fā)鋼琴作品演奏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普通心理學中的解釋: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改造則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散的過程。組曲中第四首《廟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馬水龍寫出的這首曲子,其靈感源于一次偶然事件。那天晚上,剛回到故鄉(xiāng)基隆,在一個他常去的小攤要了一碗紅豆冰,邊吃邊悠閑地望著熟悉的街道,街燈下熙攘的人流。突然,茫茫夜空驟降陣雨,噼哩啪啦擊打攤棚頂,遠處又傳來廟中的北管聲、鑼鼓聲、鎖吶聲混合交響,各種聲音紛來踏至,一股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使馬水龍匆匆趕回家中,一氣呵成寫出了《廟口》。全曲幾乎通篇運用均勻的十六分音符的單音流動,特別是在前面近十個小節(jié)一直重復的固定音型(見譜例2),中段則這種音型的變化重復(見譜例3),有一段特別的旋律由遠及近,別有風味,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種喧鬧繁榮的景象。
在演奏時鋼琴演奏者就要把自己想象成作曲者,感受作者的情緒、情感,好似心身都處在這樣一種情景中,眼里有廟前的水果攤、紅豆冰、熙熙攘攘的人潮,耳中有廟中的北管聲、鑼鼓聲,嗩吶聲和外面突然間天降驟雨,噼里啪啦地雨聲,還原了作曲家當時的創(chuàng)作情景,表達了作曲家童年的夢幻與年少的憧憬,比較完美地演繹了作曲家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音符后面真正的內涵。
三、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更充分拓展音樂作品內涵
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生于想象,但它又高于想象。想象可以是無序的,天馬行空的,但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行。心理學解釋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lián)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但它應建立在想象基礎之上。如第三首《撿貝殼的少女》,左手是后附點四分音符的固定低音音型的律動(見譜例4),仿佛海浪擊打著巖石,又仿佛海螺的嗚聲,一次一次永遠不息;右手主題的韻律搖曳裊娜,則可想象成一位長發(fā)飄飄、俏皮可愛的少女赤腳走在濕濕軟軟的沙灘上,彎腰拾貝,與藍天、大海相映成趣。
根據這樣的想象,在中段的三連音、六連音、四對三的節(jié)奏以及時而的滑音處,可以演奏得更連貫、更歌唱,更富有律動性,節(jié)奏也可稍作輕快的處理。這樣的演奏方式,在曲譜中并沒有明確的注釋,演奏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合理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演繹,令音樂中的形象更生動,情感更豐富,使得聽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打破了時空的界限,與作曲家、作品和演奏者產生共鳴。
四、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相結合是鋼琴演奏成功的助力
鋼琴演奏是由樂譜、鋼琴和演奏者三者合一的創(chuàng)作演繹過程。而在這其中,樂譜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作為鋼琴演奏過程中的一個腳本注解,通過其中的各種音符來還原鋼琴作品原作者創(chuàng)作的真實意圖、蘊含的充沛情感。因而,鋼琴作品演奏者在演繹該作品時,為了更好的詮釋作品內涵,往往會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創(chuàng)造性思維帶入表演之中,利用嫻熟的演奏技巧、對樂譜內容的深度挖掘,以此來打動聽眾。當這一切都具備時,將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相結合毫無疑問成為演奏者更好地演繹作品時的巨大助力,二者是并列的、互補的,缺一不可的。
以本文研究選取的鋼琴作品組曲中《雨港夜景》為例,在作品被演奏者演繹之初,作曲家就明確而清晰地標記出了rubato的術語標記(見譜例5),rubato是指在彈奏時始終堅持樂譜上提示的基本速度,只對其中某些單拍的速度進行做細微的變化。此外,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者為了能夠進一步打動聽眾,在作品譜曲時并沒有采用嚴格而固定的硬性規(guī)定內容,而是賦予了鋼琴作品演奏者更加自主的演繹空間,以供其充分將自身對于該曲目創(chuàng)作經歷、時代背景、作曲家性格的詮釋等內容自由發(fā)揮,從而實現(xiàn)演繹者與作品創(chuàng)作者之間形成思想的共鳴?!队旮垡咕啊凡捎枚喾N相似的音塊、音群及單音流動的織體模擬傳統(tǒng)彈撥樂器中刮奏、琶音等特殊的演奏技法來營造夜晚雨港寧靜安詳?shù)臍夥?。在演奏時,rubato能很好地激發(fā)演奏者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同時又是對演奏者人文素養(yǎng)和音樂能力的一種考驗,只有將它們相互結合,才能令樂曲不至于喪失原本的趣味;正確對待與處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方能夠促使鋼琴作品表演者更加完美地演繹該作品。
綜上所述,在面對鋼琴作品演奏時,必須將表演者的技巧及其對于鋼琴作品內涵的詮釋、心得融入其中,方能夠完美的演繹,否則就談不上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也就無法傳輸音樂后面的靈魂和生命,也會使鋼琴演奏變得平淡無味,像沒有生命的音符組合,更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只有在對樂譜內容進行深層挖掘剖析后豐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賦予其內心的情感體驗,才能使鋼琴演奏更加生動有靈性,充滿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方慶.淺談鋼琴教學中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J].美與時代,2003,(07).
[2]張斯絮.看見琴聲聽見畫 雨港印象故鄉(xiāng)情——簡析鋼琴組曲《雨港素描》[J].鋼琴藝術,2008,(09).
[3]吳曉娜,張藝帆.鋼琴演奏中的音樂設計[J].黃鐘,2004,(04).
[4]馬水龍.雨港素描[M].臺北:亞洲作曲家聯(lián)盟中華民國總會,1980.
[5]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6]戚斌.肖邦作品中的rubato運用[J].黃河之聲,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