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筠璨++魏潔
[摘要]香爐設計是中國古代香具設計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香爐造型優(yōu)美,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豐富的藝術之美,飽含文人賢士的生活態(tài)度與情感訴求。香文化與香具的發(fā)展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發(fā)展史的縮影,它與華夏民族共同經歷風風雨雨,也見證了輝煌的華夏文明。
[關鍵詞]通感設計 香爐 意境美學
中國的香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不斷地延續(xù)、更新、演變;香具的設計與制造,不斷地為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增輝,成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具之一。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香文化與香爐起源,并在秦漢倆朝飛速發(fā)展,隨后于隋唐時期逐漸完善,鼎盛于宋、元、明、清,但卻沒落與近現(xiàn)代。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代表性的爐式,如:漢代的博山爐;三國時期的鏤空熏爐;唐代的筒式爐、香獸、香毬;宋代的鼎式爐、鬲式爐、簋式爐、雙耳三足爐等。在材質的選擇上,漢代主要為青銅器與陶器,唐代為金銀器,宋代為瓷器,明清時期則以琺瑯器居多。除了生活用香,香具也被廣泛的應用于宗教領域,香爐的發(fā)展史,同時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史。香文化與香具的發(fā)展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發(fā)展史的縮影,它與華夏民族共同經歷風風雨雨,也見證了輝煌的華夏文明。
一、通感的界定
通感又被稱之為“移覺”,指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契合自我意識,使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轉換。簡單的說,通感就是使功能和活動范圍不同的感覺器官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其本質是感觀間的映射,同時有隱喻的品質。人的感官有較低層與較高層之分,觸覺、味覺、嗅覺屬于較低層的感覺,而聽覺和視覺則屬于較高級的感覺。我們在采用通感的方式理解事物時,會運用較低級的感官概念去表達較高級的感官中的概念。
二、中國古代香爐設計基于文人情感的意境美學
意境是中國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明末清初,著名學者王國在《人間詞話》中也有所描述“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
香爐其本來的功能有熏衣、熏被、熏屋以及佛教用香。其實,對于達官貴族,文人士大夫們而言,他們更加注重香爐的造型美,借助香煙裊裊溢出,借助燃香之時的味與靜來烘托一種情境氛圍,以達到身心俱靜,超凡脫俗的效果,人們可以在特定的意境中遠離紛爭的世俗,獲得一時的解脫。對于這方面的考量,在古代典型香爐的設計中即可看出。如:漢代的典型香爐——博山爐,其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它博山形的器蓋,在出土的博山爐中我們可以看出博山爐的演變過程:早期的博山率爐蓋為圓豆形而到后期逐漸高聳呈山形,爐蓋分為上下倆層,上層鑄重疊的山巒,路附上鏤刻飛翔的神獸,如虎、龍。朱雀等;蓋頂凸起裝飾部分由單一鳥形、圈形逐漸變?yōu)樯叫雾?;爐柄為雙手叉腰的羽人形象,或為半蹲的人物造型,到了西漢晚期,出于實用的考慮,一部分博山爐爐座下還設計了承盤,用以盛水輔助熏香,同時又可以承接爐灰避免環(huán)境污染,這是中國最早的“綠色設計”的典范。這種形態(tài)的變化,正與中國人燃香時想營造的意境息息相關,在古人的心中,山代表安定、生長、養(yǎng)物,人們認為山上居住著各種神靈,因此逐漸產生了人們對于山的敬仰與崇拜。為了給使用者營造流云四繞、神人居住、海中仙山的仙境美,博山爐爐蓋的設計多為高聳的山形,層巒疊嶂,有些還有飛禽走獸穿梭其間,其出煙鏤孔往往依山勢而鏤,有一些還將鏤孔隱藏于山巒之間,若影若現(xiàn)。當香料在香爐腹部燃燒時,山峰被淡淡地香煙所籠罩,美不勝收。
三、中國古代香爐使用中的多維度通感體驗
焚香的過程其實是從真實到意象,從意象到空靈的多維度通感體驗。視覺意象通過主體的聯(lián)想、理解、經驗、情感等,帶動了全面感覺的迸發(fā),由視覺帶動了觸覺、嗅覺、聽覺等感覺的共鳴。
視覺,即觀感,主要是由香爐的色彩、紋樣、空間結構帶給人一系列豐富的訊息;嗅覺,在香爐中的體現(xiàn)即為“香”,是燃香帶給人們的疏離感的一種體現(xiàn);“觸”強調的是人與物之間的對話;聽覺,則強調爐與周圍環(huán)境的融合。許多人多半以為這是故弄玄虛的說辭,其實不然,《列子·皇帝篇》中寫道:“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而蘇州獅子園里“讀畫”“聽香”的牌匾赫然在目。
以唐代的香毬為例。香毬,又稱香囊,被中香爐或被中香毬,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香爐之一。香毬的結構特殊,無論香毬如何滾動,里面燃燒著的香料都不會灑出是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其材質多為金銀,種類主要有四種。一,手持式香毬,這類香毬又被稱為暖手爐,是明清時期人們使用的暖手爐的前身;二,被中香爐,主要的作用是床上熏被,此類香毬一般底上有一個托盤;三,袖香,又名香袖,是將香毬裝入小私馕中,明清時期的香囊由此產生;四,可懸掛香毬,這類香毬都有一根可以懸掛的銀質繩,人們將其懸掛在房梁上,用于熏香屋子,亦可掛在床沿上,熏香床,同時,古代的貴人或妃子在外出時會將其掛在車上,被后人譽為“香車寶馬”。
(1)香毬的視覺質感
香毬的視覺質感主要由香毬的色彩、香毬的器形與其表面鏤空紋樣共同組成。香毬的材質為金、銀這類貴金屬,因此香毬有著金屬固有色彩的美感,同時,香毬的形狀為球體,會給人飽滿幸福的感覺。其球形的表面,加之金、銀對光線的反射能力很強,會反射四周環(huán)境物的反射光,表現(xiàn)光影層次明亮豐富,所以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香毬反射的光線多少,強度大小也有著一定的變化,會使人產生視覺上的流動感與光滑感,以促使視覺興奮。
(2)香毬的觸覺質感
“觸”這是一個動作,是使用者和器物之間的溝通。一般而言,一個器物的觸覺質感是由視覺質感調動的,當視覺感受到欣喜時,總會激發(fā)觸覺去全面感受器物。香毬的觸覺質感分為自然質感與人為質感。在自然質感方面,金、銀的價值貴重,人們自然對其有一定的偏愛,并喜于佩戴或攜帶;與此同時,香毬做工精美,表面光滑,裝飾考究,易于使用者接觸,從而使人產生細膩、高貴、光潔、愉悅的感受,加之香毬華美絢麗,這又恰好迎合了唐人雄心萬丈的自信并符合唐朝統(tǒng)一強大的國勢。
(3)香氈的嗅覺質感
古人或將香毬拿于手間,或將其置于被中,或將其掛于屋檐,無一例外都是為了更好地感受香毬的“香”。聞香,是香器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使用價值。香爐的造型結構與當時的文化形態(tài)息息相關,像香毬這種趨近于封閉的結構,使得爐腹有充分的空間容納香氣,讓香氣在長久的回環(huán)往復中增添醇和與圓融,香氣存留的形態(tài)和時間也會更長,爐蓋對香料起到一種遮蔽的作用,制造疏離感、朦朧感、神秘感。從容納香氣到釋放香氣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
(4)香毬的聽覺質感
香毬和其它的香爐一樣,其體極靜,其用極動。當香爐懸掛在屋里,香煙正冉冉升起,屋內一片寧靜與安詳;當主人打開窗戶,風從屋外吹入,香氣自然流散,這種流動似風聲一般,倘若其體極靜,這時候是會聽見響動的。分散的香煙似靈魂,形式自由,變化萬千,無拘無束。這種狀態(tài)是自然的,松弛的,無需刻意強求便能讓焚香者聽從內心的召喚,香毬在這時成為了你的朋友,讓你與它真誠自由的溝通。
四、中國古代香爐中通感思維對現(xiàn)代設計的思考
(1)對現(xiàn)代香爐設計的思考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代文人雅士將焚香與插花、掛畫、烹茶并稱為四藝,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內容。但自明清之后,“香道”文化一直衰落,只被少數(shù)文人及收藏家津津樂道。這一方面是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人們過多的追求物質而非精神;另一方面,則是現(xiàn)代香爐再設計的缺失。
在現(xiàn)代香爐設計中,我們更應該注重人與器的互動,香爐更有促進思悟冥想的作用,這是其他器具所不曾有的。在“觸”上,要體現(xiàn)使用者從欣賞到賞玩的整個過程,讓其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因此要考究香爐的使用材質;在“視”上,器皿以古樸為最高致韻,因此應追求香爐的古樸風格,這也是歷史文化的延續(xù);在“嗅”上,應考究器型鏤空部分,以求燃香之時的別樣的美感與疏離感;在“聽”覺上,要使得香爐設計考究,柔和婉轉使人觀之澄心靜氣。
(2)對現(xiàn)代產品設計的思考
現(xiàn)代產品設計,尤其是當下基于互聯(lián)網產品設計所追求的用戶體驗設計是一種純主觀,在用戶使用產品時建立起來的感受,用戶在使用一個產品之前,使用期間及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認知印象、生理與心理反應等感覺。香爐,它是一件器物,但是它卻兼具有用性、易用性、友好性與審美性、并且在使用者的參與使用中,能夠很好的與使用者進行溝通和完美的用戶體驗?,F(xiàn)階段,評價一個互聯(lián)網產品是否為一個好設計的時候已經加入了能夠讓用戶產生情感寄托的評價標準,這給產品視覺設計師們既帶來了機遇,同時又是一種挑戰(zhàn)。將香爐設計中通感的設計思維應用于互聯(lián)網產品設計中,可以使得互聯(lián)網產品在有用、易用的基礎上,更好地追求給用戶新鮮感、廣闊感與豐富感,讓其飽含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