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玲
《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一書,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全球首發(fā);2014年該書中譯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發(fā)行,是中國家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周錫瑞先生為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多年來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是當今美國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
當你偶然從書架上拾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會被封面上那個獨樹一幟的“葉”字所吸引。“葉”既是書中那個中國家族的姓氏,又預示著這個家族成員將會如“樹葉”一般隨著近現代中國的狂風飄零輾轉。周錫瑞之所以選取葉家作為研究對象,很大程度歸因于他和葉家的特殊關系——周錫瑞的岳丈即是葉篤莊,這使他能夠接觸到葉家不同尋常的大量文獻資料。自晚清以來,葉家“既非中國聲光騰焯的門閥世族,也非尋常人家,是屬于社會中層的精英門第”。由此,葉家族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包括族譜、年譜、詩文、傳記(含墓志、行狀)、奏折、日記、回憶錄等,這些都成為該書重要的史料來源。更重要的是,周錫瑞對葉家族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形成了豐富的口述史資料。此外,他也搜集了大量相關檔案、地方志以及其它出版物等史料。如此翔實的史料基礎,使得較為詳盡地描述這個家族從十九世紀早期至今的生活經歷成為可能。
同時,葉家自身的特點和典型性也賦予了該書某些突出的特質。葉家的緣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錢塘教諭葉盛二,第四世葉華高中進士,這些成為葉家顯赫的起點。自此之后的數百年,葉家一直維系著社會中層的精英地位。葉家這種罕見的家族延續(xù)性,使得該書得以覆蓋較長的歷史時期——從十四世紀至今,重點在十九、二十世紀,從而展現出從帝制晚期至民國至共和國時期的家庭制度和家庭生活漫長的發(fā)展脈絡。“這使得它能夠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討論影響這個家庭和整個國家的那些變革”。這也是該書和中國大陸近些年涌現出來的家族史著述的不同之處。并且,作為社會中層的精英門第,葉家在百年歷史中的浮沉命運既有其獨特性,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這不僅使該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相當一部分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周錫瑞在序言中指出該書獨特的方法論和書寫方式,即“將重大歷史事件和變革拉回到個人生活的層面來描述”,“以此勾勒歷史演進的人性化層面”。他進一步說明:“本書基于這樣一個論點,即‘個人即政治’。如果我們不能領悟大的歷史進程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我們就不能充分理解這些歷史進程。相反,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小習性也有助于塑造人們所生活的和決定歷史進程的大社會?!币虼?,本書的目標是“為這段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描繪出一些人性化的色彩,在這段社會和政治變革的關鍵時期,記錄一個中國家庭真實的人生遭際”。縱觀全書,我認為作者成功地實現了這一方法論和上述意圖。
作者以葉姓族人在晚清、民國和共和國時期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為切入點,向讀者展示了宏大歷史事件和變革對家族和個人生活的深刻影響,進而揭示了個人生活與宏觀歷史相輔相成的共構關系。
故事始自十九世紀,當時中國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破壞性內亂。這迫使一些葉姓族人,主要是葉坤厚和葉伯英父子,不得不帶領全家離開安慶。同時,他們對大規(guī)模內亂的竭力鎮(zhèn)壓,使得他們在帝國晚期的官僚體系中得以擢升,這是晚清官員的重要升遷途徑。這些在內亂中不斷升遷的官員成為重要的地方管理者,他們的治理方式和思想深刻影響著清朝的地方社會。在奉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的帝制時期,葉家族人也不例外地以儒家思想處理政務和維系龐大家族。二十世紀初,葉家的重要分支從農業(yè)大省安徽和河南遷徙到了天津。在那里,他們經歷了軍閥混戰(zhàn)、國民政府表面有序的統(tǒng)治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上世紀三十年代葉家年輕一代離開家族與私塾,接觸的學校教育,促使他們在個性和生活上更為獨立。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葉氏家族成員或留守天津或遷徙西南內陸地區(qū),如蒲公英一樣散落中國各地,他們在戰(zhàn)爭和革命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都為抗戰(zhàn)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貢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整個家族以一種新的形式重新構建:由夫妻和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配偶關系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新中國連續(xù)不斷的政治運動不時地挑戰(zhàn)著家庭紐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達到頂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文革”結束時,葉家的家庭紐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牢固。當然,葉家族人并不只是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洪流中飄零翻轉的樹葉,他們更是締造這百年歷史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這儼然構成了一幅晚清民國直至1949年以來的家族生活的延綿畫卷。由此可見,作者按部就班地描摹了一百多年以來葉氏族人的生活經歷及其背后的宏大歷史事件,但他卻努力將兩者緊密貼合,將宏大歷史事件融入個人的生活經歷,進而揭示中國宏大歷史事件更為廣闊和真實鮮活的面貌。正如本書封底推介性文字所言:“這部著作中,周錫瑞所描寫的都是熟悉的歷史事件,但他用全新的手法去闡述,用家族成員的命運沉浮深度豐富了那段歷史?!?/p>
在努力展現葉家百年歷史和中國宏觀歷史的互動過程中,作者揭示了“葉家在內亂、戰(zhàn)爭和革命的混亂年代中表現出的韌性”。太平天國的內亂、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以及新中國初期的運動都曾使葉家族人不斷離散和遷徙,但動亂結束時,葉家族人又重新聚居在一起。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葉家?guī)讉€核心家庭都陷入了妻離子散的境地:父親們被捕入獄或被下放五七干校,子女們則上山下鄉(xiāng),妻子們留守家中或病逝。并且,各種政治壓力迫使家庭成員疏遠其中的“黑五類”甚至被要求斷絕家庭關系。歷史的詭譎之處在于“文革”力圖削弱家庭紐帶,以建立個人與國家的直接聯系,卻又處處遵循著家庭關系。雖然葉家核心家庭之間的橫向聯系在“文革”期間基本上中止,但是小家庭卻彼此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蛟S正是由于“文革”期間的家庭關系造成家庭成員彼此患難與共,“文革的實際結果可能是強化了家庭紐帶”,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和深思。
在百年動蕩中,葉家保留了家庭的完整性,但是它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正如周錫瑞在書中所言:“中國所有關于家庭力量的陳詞濫調中,都需要一個限定性的說明,即家庭的本質和內涵是不斷變化的?!爆F代家庭的流動性和周期性的離散是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歷程開始的時候,太平天國的亂軍占領了安慶,葉坤厚和葉伯英父子被迫帶著家人跋山涉水逃離安徽老家。在逃亡中,葉坤厚的大家族基本上都待在一起,年輕一代仍然追隨著老一輩的足跡。在安土重遷的帝制時代,這樣的舉家逃亡絕非易事,也是非常之舉。在之后的歲月中,葉家人以家中主要成員宦游所至,先后聚族于開封、保定等地,最終于二十世紀初定居天津。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的戰(zhàn)爭和革命給葉家?guī)砹诵乱惠喌牧鲃雍碗x散,葉家兄弟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抗戰(zhàn)爆發(fā)初期,他們每個人都跟隨著自己的朋友、同學和組織圈子,走上了通往不同目的地的不同道路,而非像他們的先祖那樣舉家逃亡。新中國成立后,大多數分散的葉家兄弟又聚在北京,其他兄弟姐妹則散居各地——天津、上海、重慶、東北和遠在西南的昆明?,F在年輕一代葉家人有很多人定居美國或歐洲,或是在海南、廣州做生意——“這一局面是現代中國城市家庭流動性更強的一種延伸”。家庭結構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由夫妻和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逐漸取代了帝制晚期的大家庭。十九世紀中期,葉伯英娶妻生子后仍與祖母、父親、叔父及其家人住在一起,維持著一個龐大家族,并輔佐父親處理衙門事務,直至中年。這種大家庭形式一直持續(xù)到了民國前期葉崇質在天津的家。后來,他的兒子們稱這個他們自幼生長的大家庭為“封建制”。三十年代,葉家兄弟在分家后就自立門戶。新中國成立后,葉家兄弟都組建了各自的核心家庭。雖然這些核心家庭之間互有聯系,但是家庭生活卻彼此獨立。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中國歷史的變遷,百年葉家的日常家庭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帝制晚期葉氏大家族的生活處處遵循著也體現著儒家“忠孝”的道德原則及各種禮法,家庭生活的重心是對父母盡孝和培養(yǎng)兒子們接受儒家教育并舉業(yè)。民國前期,葉崇質也以儒家思想治理和維系在天津的大家庭,對母親盡孝,培養(yǎng)兒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從葉崇質孩子們的名字即可捕捉到這位深受傳統(tǒng)熏陶的士大夫的儒家道德觀:在確定“篤”為輩分后,兒子們的名字分別為“仁”、“智”、“義”、“信”、“莊”、“廉”、“正”、“成”、“全”、“慎”,女兒們的名字則取自三個不同的女性特征——“雅”、“頌”、“柔”。新中國成立后,葉家的各個核心家庭在文化和價值觀上存有很大的差異。家庭生活很大程度上根據夫妻的工作和志趣而定,如葉方在沈陽的大家庭,因其為黨的高級干部,過著一種優(yōu)渥的生活,而葉篤莊、孫竦的家庭則住在北京郊區(qū),過著田園式的書香生活。但他們都很重視教育,為新中國的進步而培養(yǎng)各自的孩子。此外,女性地位的轉變和逐步提高是根本性的。十九世紀家族女性在家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她們不能參加家庭之外的社交活動。直至民國早期,葉崇質還覺得教女兒們識字和刺繡之外的東西時不合適的,但葉崇質幾個較年幼的兒子都選擇了受過教育的女子作為配偶;共和國時期,他們的妻子都有工作,雖然不如她們的丈夫出色。現在年輕一代葉家人在男女平等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尤其在學術領域,在五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葉家人中有三位是女性。
葉家的家族史無疑是一個個案微觀研究。正如裴宜理所言:“本書像一面棱鏡,發(fā)人深思,且人性化,猶如一部引人入勝的現代中國歷史劇?!弊髡咭匀~姓族人不平凡的生活為切入點,對十九、二十世紀中國宏觀歷史進行微觀考察,展現了鮮為人知的歷史圖景,豐富和加深了我們對歷史的整體認識,他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重新審視對歷史的想象。這一點不妨舉三個例子。
提到十九世紀中后期的中國歷史,人們通常會想到西方列強發(fā)動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人們也會想到“洋務運動”,洋務派如何采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建設造船廠、兵工廠、工廠以及鐵路來增強政府的實力,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但是,書中的第一部分卻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歷史圖景。作為清朝重要的內陸官員,葉坤厚和葉伯英更關心的是國內的叛亂和地方的治理,而不是外敵的入侵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威力。在兩人的宦海沉浮中,即使葉伯英曾經在直隸為官十七年,而且頗得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賞識,類似“洋務運動”的自強努力和對“外患”的關心絲毫沒有被提及。他們一直以來都致力于發(fā)展儒學和經世致用的治國方案: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組織團練和保甲,賑災以及對違法者的快速懲處;甚至在奏對之中可以看到他們的國際視野同國家權力控制者尚有很大的差距。這啟發(fā)我們進一步探討十九世紀晚期中國朝廷統(tǒng)治的實質,也讓我們思考“洋務運動”實際的規(guī)模及其影響力,更讓我們反思“沖擊——反應”模式的解釋力。
第二個時段是二十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中國依次發(fā)生了新文化運動、北伐戰(zhàn)爭和國民政府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然而這些風云變幻對于葉家來說只是一個淡淡的影子,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產生多大影響。此時,葉家依舊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族,依舊享受著他們舒適的生活。只有大家長葉崇質能夠與外界頻繁聯系和交往,女眷中只有張?zhí)蛉撕痛蠓蛉四軌蛲獬鰠⒓由蠈由鐣纳缃换顒?。男孩們在南開中學接受教育,但只是走讀生,錯過了課后的體育和戲劇活動;他們也開始接觸一些新觀念,但這對他們生活影響仍然非常小。女孩們更加封閉,直到小女兒在二十年代末被準許上小學之前,她們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也很少被允許走出家門;兩個年長的女兒甚至還裹了一段時間的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葉家生活中的矛盾性:既趨于保守,又有開明之處——讓兒子們接受新式教育。
第三個例子是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家庭生活片段。最特別的是葉方在沈陽的大家庭,因為他的家庭是省級干部家庭,一個保姆。這個家庭有八個孩子,有一套日本人修建的大房子,每個孩子有一間獨立臥室。孩子們在高級干部子女享受的寄宿制幼兒園或學校上學。這類學校聘用最好的老師,配備最好的設施,提供十分豐富的食物。而作為一般知識分子家庭,葉篤莊和孫竦的家庭生活安排、對子女的教育選擇和培養(yǎng)方式則與當下的中國家庭似乎別無二致。
總體而言,本書史料詳實新穎,內容豐富充實,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性,對現有的中國家族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補充。更重要的是,周錫瑞先生在本書中實踐的“人性化”的方法論和寫作方式,啟示我們要讓歷史重新回歸到人,以人為中心描述和闡釋歷史。正如柯文在《美國歷史評論》對本書的方法論作出的貼切評價:“史學著作的慣常做法是沿不同的時間點追蹤歷史事態(tài)的發(fā)展,關注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時也會以個人在歷史事件之下的際遇為例,為他們的歷史敘述增添些生動的小插曲。周錫瑞的這部書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史學寫作方法。他向讀者提供了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必要的時間和空間的背景,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是由一個中國精英大家庭的成員們坎坷的生活經歷組成的?!蓖瑫r,本書是一個微觀個案研究,作者以葉氏家族為切入點,對宏觀歷史進行的微觀考察,從不同維度豐富和加深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也啟發(fā)我們重新審視過去對宏觀歷史的粗線條想象。雖然,葉家后人葉維麗批評該書的描寫缺乏主體性和精神實踐,尤其是“篤”字輩一代。但是,瑕不掩瑜,本書對葉家家族史的研究為目前的歷史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