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明
(鐵道黨校 黨建和基本理論教研部,北京 100088)
作為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殿堂的巨擘,郭沫若傾注畢生精力,為中華文明的翻譯事業(yè)注入甘洌清泉。在馬克思主義文獻翻譯方面,經典著作主要有《政治經濟學批判》(1931年12月)、《神圣家族》(1936年5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938年10月),其他有《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1924年,河上肇著)、《黑格爾式的思辨的秘密》(1936年,馬克思著)等。而且,郭沫若差點兒翻譯《資本論》。郭沫若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不僅極大提升了自己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加速邁向馬克思主義之路,而且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大眾化以及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文學的建立發(fā)展,均做出了重大貢獻,深具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
撰寫于1857至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乃馬克思首部正式公開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經典,由柏林敦克爾出版社1859年6月出版,全書涵蓋三部分,即《序言》《商品》《貨幣或簡單流通》?!墩谓洕鷮W批判導言》是馬克思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的20余天,為即將著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而撰的“總的導言”。1930年5月,郭沫若正式譯完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一節(jié),冠以《經濟學方法論》登載于《社會科學講座》第1卷(1930年6月出版)。接著,郭沫若耗時大半年,于1930年12月譯完《政治經濟學批判》,1931年12月交上海神州國光社付梓,這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個中譯本。該譯本涵括三部分,即馬克思1859年序言,資本一般,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在1932年5月出版的《讀書雜志》《中國社會史的論戰(zhàn)》專號第1卷(王禮錫、陸晶清主編)上,《政治經濟學批判》郭沫若譯本被專門廣而告之:“本書的譯文,忠實流暢,郭先生譯此書時,尤特別審慎。排列格式,一依原樣,并經郭先生親身校對,絕無錯文錯字,讀者一讀便知?!痹撟g本1946年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再版,到1951年4月已發(fā)行至第6版,印數達13500冊。郭沫若后來憶道:“我也翻譯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兩部書都經王禮錫的接受,由神州國光社出版。前一書出版時把我寫的一篇序言丟掉了,后一書一直被積壓著,是在抗戰(zhàn)期才出版了的。”
民國時期,我國學者譯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主要有三種范型:一是摘譯若干段落,像高語罕遵循河上肇《辯證法經典》為底本而節(jié)譯《A.一般意識形態(tài),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若干段落;二是摘譯章節(jié),像郭沫若遵循梁贊諾夫主持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一卷)(系MEGA1)為底本摘譯出《費爾巴哈》一章,以及周建人遵循英國勞倫斯與威沙特公司出版的阿多拉茨基版本的英譯本為底本,摘譯出《費爾巴哈》一章;三是轉譯、述評與闡發(fā),像章克標對《費爾巴哈》一章之“名著精髓”式的轉譯及闡釋。自譯介的源頭勘正,我國學者譯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版本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一為日本渠道,像高語罕;二為歐洲渠道,像周建人;三為蘇聯渠道,像郭沫若及荃麟。1938年11月,上海言行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了郭沫若于20年代末譯就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出版時書名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郭沫若譯就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內容涵括《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序言及第一章《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與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在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節(jié)譯過程中,學術大師郭沫若首次亮出要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開展文獻學研究。概言之,他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摘譯,既深度契合當時緊張火熱的抗戰(zhàn)現實社會實際,又密切關聯于當時文藝界關于馬克思主義人民大眾的文藝觀之學術辯論,還密切關聯于當時文藝界關于文學新現實主義的論爭。比如,郭沫若在論及文藝之現實主義時,尤其呼吁文藝之真實性。他一再聲明,現實主義并非單純的寫實主義,必須深刻體悟到藝術之真實,其實較“現實的真實有時還要真實”。
《神圣家族》的節(jié)譯本《藝術的真實》是郭沫若1936年譯就的,原題為《藝術作品之真實性》,1936年5月由東京質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3月將之作為郭沫若系列譯著予以再版。《藝術的真實》主要是《神圣家族》第五章之后內容,涵括八部分:抽象與具體性、思辨的方法之虛偽的自由、思辨的文藝批評之畸形的一例、布爾喬治浪漫主義文學之肯定的典型之暴露、被揭發(fā)了的“立場”之秘密等。郭沫若《藝術的真實》翻譯,底本是阿拉多次克德文版《馬恩全集》第3冊,糾錯了日譯本。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全稱是《神圣家庭,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合撰于1844年9至于11月間,1845年2月于法蘭克福出版單行本。該書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著的抨擊青年黑格爾派主觀唯心主義并闡發(fā)唯物史觀的著作,還是一部馬克思主義文學力作和美學經典。
從譯者素質稟賦看,郭沫若不僅德文、日文、英文功底扎實,而且科學學養(yǎng)深厚,還兼具豐富的翻譯知識、經驗。他1914年東渡扶桑后,便發(fā)憤攻讀日文及科學知識,烈火一樣的激情,如饑似渴,半年后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隨后三年以及帝國大學四年,郭沫若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熱情鉆研各國語言及其他知識,夙興夜寐。他后來于《學生時代》里憶道:“三部的課程以德文的時間最多,因為日本醫(yī)學是以德國為祖,一個禮拜有十幾、二十個鐘頭的德文。此外,拉丁文、英文也須得學習。日本高等學校的功課,有一半乃至以上是學外國語,有第一外國語,第二外國語。甚至向我們學醫(yī)的人在第一德語、第二英語之外,還要學第三種拉丁語。一個禮拜的外國語時間在二十二三個鐘點以上?!痹跂|瀛,迫于生計,加之志存高遠,渴求新知,郭沫若翻譯了大量文學、美學等社會科學文獻,這為他后來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青年郭沫若一腔熱血,赤子情懷,逐步具有了強烈的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熱望。在創(chuàng)造社朋友鼎力相助下,1924年4月,郭沫若為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河上肇著)而專程再次漂洋赴日。其實,他此時生活清苦,譯書原想是掙錢家用。但始料未及的是,此書剛剛譯就,郭沫若精神立獲“涅槃”,當即“頓悟”而“大清明”。他于《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里吐露:“我最初來此的生活計劃,便是迻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我對于這書的內容雖然也并不能十分滿意,如他不贊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圖,我覺得不是馬克思的本旨。但我譯完此書所得的教益殊覺不鮮!我從前只是茫然地對于個人資本主義懷著憎恨,對于社會革命懷著信心,如今更得著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感情作用了。這書的譯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個轉換期。把我從半眠狀態(tài)喚醒了的是它,把我從歧路的彷徨里引出了的是它,把我從死的暗影里救出了的是它。我對于作者非常感謝,我對于馬克思、列寧非常感謝。”《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翻譯之后,郭沫若便徹底摒棄了日本留學時期內化的泛神論思想,正式開始認同、接受馬克思主義宇宙觀。從此,他便“從文藝運動的陣營里轉進到革命運動的戰(zhàn)線里來了”(《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序》)。該書甫一出版,便迅速于國內傳播開來,備受眾多進步青年喜愛,也讓執(zhí)政者感到恐懼,從而很快遭到封殺、停版,有的青年因讀了該書而慘遭當局殺戮。聞知此情此景,郭沫若悲憤萬分,“中夜四五嘆”,因此更堅定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信念和信仰,也更注重翻譯的內容比選及質量保證。1925年前后,朋友們動議郭沫若翻譯《資本論》,這讓他大為驚喜。他后來動情回憶:“我當時感受著十二分的愉快,并且預定了一個五年譯完的計劃……如果能為譯完《資本論》而死,要算是一種光榮的死?!?/p>
懷著助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在國內廣泛傳播并迅速中國化的強烈愿望和神圣使命,郭沫若毅然決然投身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和中國古代史研究之中,付出了大量時間、心血、智慧、情感。1927年歲尾,郭沫若潛居上海日本租界,由周恩來安排準備乘船赴蘇,行前突患嚴重的斑疹傷寒,幾乎喪命。1928年1月于日本人開設的醫(yī)院養(yǎng)病期間,他開始刻苦系統(tǒng)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包括馬克思《資本論》(日學者高畠譯)、《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哲學的貧困》,列寧的《黨對于宗教的態(tài)度》,斯大林的《中國革命的現階段》,等等。此時,郭沫若具有強烈的譯介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動機和使命意識。他在《跨著東海》里感嘆并宣布:“中國現代化的普遍落后,連初步的科學知識,都還沒有十分普及,在物質上雖然已經被外來的資本主義吮吸得幾乎成了癱瘓,而在思想上卻儼然橫亙著一道難攻不破的萬里長城。一句老話,國情不同。不是舊有的東西,不要說辯證唯物論,就是機械唯物論都是排斥著的。要使這種新思想真正地得到廣泛的接受,必須熟練地善于使用這種方法,而使它中國化。使得一般的、尤其是有成見的中國人,要感覺著這并不是外來的異物……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已經有著它的根蒂,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正是循著那樣的規(guī)律而來。因而我的工作便主要的傾向到歷史唯物論這一部門來了。”
首先,郭沫若力倡翻譯精當,譯本非常忠于原著,對國人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具重要學術意義。比如,郭沫若翻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之于唯物史觀的經典闡述,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運動及發(fā)展原因理論,社會經濟形態(tài)及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命運理論,無不譯得準確、順暢,不亞于今日之最新譯本。郭沫若譯時是這樣表述的:“人們在其生活之社會的生產中竄入于決定的必然的,與自己意志無關涉的諸關系之總和形成社會之經濟的結構,即是一種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之所于以建立。而各種既定的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與之相應的現實的基礎。物質的生活之生產方法規(guī)約著社會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生活過程之一般。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反是自己的社會的存在決定自己的意識。到了發(fā)展中之某個階段上,社會之物質的生產力與向來于其中所活動著的既成的生產諸關系,如單依法律的表現時,則為財產諸關系,陷入于矛盾。這些關系由生產力之發(fā)展形態(tài)一變而為生產力之桎梏。于是遂有一社會革命之時期出現。隨著經濟的基礎之變革,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或緩或急的自行崩潰?!诖篌w的輪廓上,亞細亞的,古典的,封建的及其近代有產者的生產方法是可以表識為經濟的社會結構之進展的各個時代。有產者的生產諸關系是社會的生產過程中最后的對抗形態(tài),所謂對抗非個人的對抗,而是由于個人之社會的生活條件所成長著的對抗,但是在有產者社會之母胎中所發(fā)展著的生產力,同時也在制造著物質的條件以解決這項對抗。于是人類社會之前史便隨著這個社會結構而閉幕?!?/p>
再如郭沫若翻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喻示、透顯唯物史觀根本表征、核心吁求的翻譯表述,其準確性、流暢性和當代翻譯難分伯仲。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八、九、十、十一條,郭沫若分別譯為:“一切從來的唯物論(費爾巴哈的也包含在這里面),其主要缺陷是,對象、現實、感官界只在客觀或直觀之形態(tài)下被把握著;而不是作為可感性的人的營為、實踐,不是主觀的?!运涣私狻锩摹磳嵺`批判的營為之意義?!薄耙磺猩鐣畹谋举|是實踐的。凡是把學理導誘到神秘主義的一切的神秘,其合理的解釋是在人的實踐之中,在此實踐之了解中?!薄瓣P照的唯物論,即是把感官界不作為實踐的營為的唯物論,其所達到的最高點,是各個的個人與有產者的社會之直觀。”“舊式的唯物論之立腳點是有產者的社會,新式的之立腳點是人的社會或社會性的人類。”“哲學者們只曾把世界作種種解釋;目前是歸結到,要改革世界?!笨梢钥闯?,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唯物史觀“實踐性”這一最重要理論品格,在譯者郭沫若的筆下已得到非常好的表述,使受眾印象深刻。
其次,郭沫若譯本充分替受眾著想,有很多創(chuàng)造性“亮點”呈現,這突出表現在治學嚴謹、心思縝密的他對篇章的細致注釋及版本的科學遴選上。比如,郭沫若翻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果斷以自己新撰《譯者弁言》替換梁贊諾夫《編者導言》,將所舍梁贊諾夫導言內容予以精當通俗概括,并簡述了馬克思原稿及恩格斯修改稿,還介紹并使用了原編者厘定的六項規(guī)則。同時,郭沫若亦有不少個人“發(fā)明”。正如他自己所言:“本譯書對于原編者之六項規(guī)則,大體上是在一律遵守著,但一些無關宏旨的廢字、廢句以及腳注,則多半略去了。因為文中多插入廢字廢句轉使正文有難讀之嫌,而某字某句為馬克思或昂格斯所加或所改,均一一注出,亦覺不勝其煩。這在讀中譯文的讀者都是無甚必要的事情?!薄叭逵糜坝。@很是譯者所希望的事情,同此希望的人,我想來一定也不會少。因為李氏所整理的成果尚有存疑的地方,而且其判讀也不能保其必無千慮之失。”郭沫若將梁贊諾夫的誤譯及幾處可疑之處予以點明,以提請讀者注意。基于對讀者閱讀的照顧,有些地方,郭沫若的注釋非常完備、細致,比如,有條注釋提及莎士比亞作品的馬伏里奧,郭沫若指出該對話源于莎士比亞的《十二夜》,并通過比較德譯本、英譯本而指出謬誤所在。此外,他還進一步向感興趣的中國讀者,推薦閱讀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唯物論論述以及恩格斯撰于1886年初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
又如,郭沫若著手節(jié)譯《神圣家族》時,原本朋友建議用日本《理論季刊》登載的馬克思恩格斯《藝術論體系》為底本,但是,經過仔細的版本比選,郭沫若厘定德文原著為翻譯底本。他在譯本《前言》中坦言:“我現在卻根據《神圣家族》之德文原本,逐節(jié)地適譯了出來。所根據的原本是阿多拉次克(V·Adoratskij)的《馬昂全集》第三冊(一九三二年)中所載,我在各節(jié)之末把原書的頁數附記著了,以便有該項德文原書的人作對照。日譯有好些地方分明弄錯了,懂日文的人請拿來校對一下便可以明白?!渡袷ゼ易濉繁臼邱R昂二人合著,原書共分九章,前三章及第四章之半出于昂,以下均出于馬。本摘錄均錄自第五章以下,全部都是馬的手筆?!瓰樯陨悦獬@種難解的障礙,我釆仿了日本譯者的辦法,在文后附了一些零星的注腳?!笨梢姡舻陌姹具x擇非常正確。他節(jié)譯的《神圣家族》,文后計有17條附注:第1條“巴黎的秘密”(概述小說基本內容);第2、3條分別為“蘇澤里加”“悠然徐”,是人物介紹,他們是《巴黎的秘密》評論者、作者;第4至16條分別介紹《巴黎的秘密》人物,涵括魯多爾夫、最聽話同伴、女工、屠夫、花馬利等;第17條為佛羅拉屈里斯丹,是一位法籍改良社會主義者。借助這17條附注,郭沫若給予了閱讀者之于《巴黎的秘密》的故事情結、人物事跡等的背景知識,這非常有助于受眾對《神圣家族》的全面準確理解。
郭沫若翻譯的這三部馬克思主義文獻,都是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橫空出世的標志性著作。三本譯著的翻譯、出版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發(fā)展史的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在我國長達22年(自1938年11月至1960年11月)的歷史時期之內,郭沫若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摘譯本始終為我國各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主導性權威性版本。郭沫若摘譯、出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當時及較長歷史時期內,豐富、充實及提升了國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素養(yǎng)。應該承認,這不僅對我國唯物史觀的宣傳和普及起到了有力促進的積極作用,而且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也大有裨益。又如,“意識形態(tài)”一詞即郭沫若當年于翻譯《政治經濟學批判》時首先使用一個譯名而亮出,并且一直被認同、接受,沿用至今。
全民抗戰(zhàn)時期,激情四射的郭沫若秉持唯物史觀,借以歷史劇、史論載體,高舉起一面抗戰(zhàn)文化的燦爛大旗而不停四處大聲疾呼。在當時,立于時代思想巔峰之上的郭沫若,嫻熟應用他于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所掌握的唯物史觀之理論、方法和原則,并靈活與抗戰(zhàn)具體現實深度契合,文思奔騰,先后創(chuàng)作了六部著名歷史劇(即《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高漸離》《南冠草》)。這六部歷史劇不僅為郭沫若馬克思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巔峰,而且時至今日,大家于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上,就創(chuàng)作量之多、現實性之強、知名度之廣和技巧性之高來講,“還沒有出其右者”。翻譯、研究、宣傳、出版馬克思恩格斯以及米海涅里斯、摩爾根等人著作,使郭沫若以當時最新觀念、最新真理即唯物史觀為指導,來透視中國古代社會,創(chuàng)造性地將古文字、古器物研究與古代社會研究相貫通,從而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拓者。更為重要的是,郭沫若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當時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無不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綜觀一生,郭沫若不同階段的翻譯行為,乃不同階段自身所持意識形態(tài)之現實映現。毋庸置疑,欲洞見郭沫若當時宇宙觀、歷史觀、價值觀,其實特別簡單,即看一看他在當時的譯本選擇便可明晰。比如五四運動肇始,新文學運動凱歌行進,郭沫若立即把《浮士德》納入翻譯視域。他認為,五四運動和歌德青年時代的狂飆突進運動非常相似,譯出該書以及歌德的另一部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有助于反封建,有助于啟蒙國人。我們知道,郭沫若就是因為譯介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先驅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而青睞革命,使自己“思想分了質,而且定型化了,……自此以后便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附白》)。
由于赴蘇未能成行,1928年至1937年的10年間,郭沫若于日本流亡。在日本警察、特務、憲兵嚴密監(jiān)視和行動受限的極其艱難的恐怖環(huán)境下,郭沫若仍一邊孜孜不倦從事馬克思主義著作等的翻譯,一邊創(chuàng)造性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尤其是唯物史觀,來探究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史和甲骨文、金文等,不僅收獲頗豐,影響巨大,而且思想的自我錘煉、提升非常之快。侯外廬于《深切悼念郭沫若同志》里說,當年,魯迅就非??春霉舻膶W術努力,曾愉快稱贊他“有偉大的發(fā)現,路子對了,值得大家?guī)煼ā?。周恩來高度贊許郭沫若這一時期成就:“十年內,他的譯著之富,人所難及。他精研古代社會,甲骨文字,殷周青銅器銘文,兩周金文以及古代銘刻等等,用科學的方法,發(fā)現了古代的許多真實。這是一種新的努力,也是革命的努力,雖然有些論據,還值得推敲。如果說,連盧那察爾斯基都不免在退潮時期入了迷路,那我們的郭先生卻正確的走了他應該走的唯物主義的研究的道路?!?/p>
注釋:
①1924年11月,郭沫若由日本福岡攜妻兒回國,著手獨立翻譯《資本論》的計劃。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商務印書館的編審會上未獲通過。理由是“不便”!潛臺詞大約是該書的色彩會為書館帶來一些麻煩。
②1930年3月,上海樂群書店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首個中譯本,是由劉蔓翻譯。這就是我們目前見到的署名馬克斯著的《經濟學批判》(新善本)。
[1]《讀書雜志》社.中國社會史的論戰(zhàn)·第一輯(扉頁二)[M].神州國光出版社,1932.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3]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5]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郭沫若譯.上海:群益出版社,1951.
[6]夏凡編譯,張一兵審校.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梁贊諾夫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馬克思恩格斯.藝術的真實[M].郭沫若譯.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
[8]新華月報資料室.悼念郭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
[9]周恩來.我要說的話[N].新華日報,1941-1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