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寧·
在清代《紅樓夢》劇中,許鴻磐的北雜劇《三釵夢》得到了較高的評價:“在所有《紅樓夢》改編戲曲中較有特色,余者多為平庸之作?!薄肚宕s劇選》并評為:“文不谫陋,且有佳句,足以動人?!毕抻隗w例,《三釵夢》并未試圖展現《紅樓夢》完整故事,而是以晴雯被逐、黛玉之死和寶釵之寡來演繹紅樓女兒的青春、婚戀與人生悲劇。作為改編作品,《三釵夢》有著自己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造和剪裁,全劇一本四折,以寶玉的出走和黛、釵、雯三人的升仙、頓悟來揭示人生的虛幻和無常,故名“三釵夢”。
《三釵夢》雖然篇幅短小,但對《紅樓夢》精神的理解并不膚淺。原著第五回中《紅樓夢曲》所預示的眾多女性青春和生命的隕落,在劇中借晴雯、黛玉、寶釵三個人物得到了集中的展現和演繹。劇作者在《三釵夢北曲小序》中寫道:“余謂讀《紅樓夢》,以為悲且恨者,莫如晴雯之逐、黛玉之死、寶釵之寡?!蹦贻p美麗的女性的不幸命運正是《紅樓夢》所展示的人生悲劇中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劇中所選的三釵,正是這一群美好而又薄命的女兒們中的代表人物。
在《三釵夢》中,三位“根器最深,遭逢亦苦”的女兒的悲劇命運,首先被理解為因情所困。開場時渺渺真人即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若不空,孽障無窮?!蚁胧郎?,惟情欲一關,最難打破也?!钡谒恼劢Y尾處警幻仙姑又勸告世人:“你道是情根種,哪知道孽債完時,回首也皆空?!郎嫌星榈娜撕牵毧雌?,莫把聰明成懵懂?!薄都t樓夢》曾名“情僧錄”,書中以“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表現有“情”、多“情”的煩惱?!都t樓夢》中核心人物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二尤、香菱的終身之誤,晴雯、司棋、芳官、四兒等人的被逐,齡官、五兒癡情愿望的破滅——種種不幸遭際都與各自的情愛糾葛有關。所以,《三釵夢》中將紅樓女兒的大悲劇理解為由情引起、為情所困、“情關難破”、“因情生恨”的解讀是適當和準確的。
《三釵夢》也時時流露出對世事無常的悲嘆,和對人生虛幻的感慨。作者在《三釵夢北曲小序》中寫道:“夫晴雯之逐,夢也;黛玉之死,亦夢也;寶釵之先溷塵而后證果,則夢中之又演夢焉!嗟乎!人生如夢耳!余亦在夢中?!眲≈械谒恼蹖氣O也有唱詞云:“世事等空花,人生如夢寐?!边@種人生如夢的感慨,與小說原著中流露出的人生幻滅感也有一脈相承之處。在《紅樓夢》第一回中,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對頑石所說的一番話,也表達了類似的感嘆:“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尤為難得的是,在人物描寫上,《三釵夢》沒有將寶玉和三釵演繹成一般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依照原著描寫,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人物形象的個性。劇中所塑造的寶釵形象尤其比較符合原著精神?!都t樓夢》小說中所刻畫的寶釵端莊渾厚,不動聲色,從未與黛玉有正面爭奪婚姻的舉動或言辭。在《三釵夢》中,寶釵這些性格得到了得到了恰當的演繹和保持。作者認識到寶玉寶釵婚姻不幸的本質是父母之命“強配鸞凰”,而非寶釵或他人對寶黛婚姻的故意破壞,這一點高出了其他丑化、妖魔化寶釵形象的同時代劇作。劇中的寶釵有這樣的唱詞:“我與你姊妹勝親的,這心事有天知?!幕?,弄的你翠黛銷,悲長逝;弄的我玉釵斷,恨遠離。”劇作家沒有簡單地將寶釵與黛玉對立起來,而是將她們同樣看作愛情婚姻的受害者;也沒有改變主人公的悲劇結局。又由這種悲劇意識上升到人生無常的哲學感悟,與原著中“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懷金悼玉”的悲劇境界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之處。這些解讀和見識也遠高于同時代的眾多同題作品。
可是,《三釵夢》盡管在上述的幾個方面對原著進行了比較恰當的解讀,但劇本對《紅樓夢》偉大精神的理解和詮釋,畢竟仍有自身的局限。在努力接近和演繹原著精神的同時,仍有許多方面是對原作精神的誤解和背離。
首先從視野上說,《紅樓夢》中所寫的悲劇,固然包含三釵,但三釵乃至更多紅樓女性、整個家族、社會的悲劇,背后都有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絕非作者筆下這種互不相連的偶然事件所能夠解釋和涵蓋。其次,對人物、人物關系以及《紅樓夢》之“夢”的涵義的理解都有與原著有出入甚至出入很大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釵夢》中沒有理清寶黛愛情關系和寶玉與其他女性關系的本質區(qū)別。
劇中的寶玉是一個博愛多情的公子哥兒:“惟是性愛溫柔,情耽花月。且喜姨表姐薛寶釵、姑表妹林黛玉,皆羞花之貌,詠絮之才。同俺住在這大觀園中,時親芳澤,已屬此生之幸。更有侍女晴雯,容貌竟與林妹妹一般?!倍煊窈蛯氂裰g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知己之愛則完全被忽略或誤解。原著中寶玉黛玉的愛情是真摯和專一的,“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之死與寶玉出家都和婚姻的不自主有相當重要的關系,這一點在劇中也沒有得到準確的呈現。雖然劇中借林黛玉之口表明兩人“意合情投”、寶玉的“癡性兒只為咱日夜愁”,但寶黛相處、寶玉出家這些場面在劇中都未出現,也沒有描寫黛玉死后寶玉的反應。所以劇中黛玉對寶玉的愛慕,更像是一廂情愿的癡念。這樣的處理表明,作家并沒有真正理解、也就無法準確演繹寶黛之間有現代意味的愛情關系和情感追求。
同樣的,對寶玉與晴雯之間超越主仆、類似朋友伙伴的追求人格平等的關系,在劇中也沒有得到準確的認識和處理。劇中寶玉將黛玉呼作瀟湘妃子、將晴雯稱作瀟湘次妃,這顯然是對三人的關系曖昧化、庸俗化理解。將晴雯的死看作是擅寵、邀寵而遭到了嫉妒,因此引發(fā)的報復和迫害,無疑更是對晴雯與寶玉純潔感情的一種歪曲。寶玉對晴雯的敬重、親昵態(tài)度,是人格平等基礎上對女兒的仰慕和憐惜,以及長久相處所建立的深厚情誼,這一點在原著寶玉所撰《芙蓉女兒誄》中對晴雯的悲悼中寫得很清楚:“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高標見嫉,閨幃恨比長沙;直烈遭危,巾幗慘于羽野?!槛鞜熐?,昨猶我畫;指環(huán)玉冷,今倩誰溫?……汝南淚血,斑斑灑向西風;梓澤余衷,默默訴憑冷月?!?/p>
寶玉對晴雯的人品有敬仰,對晴雯被冤屈、陷害有憤慨和同情,對與晴雯的朝夕相處有不舍和留戀,對晴雯之死有痛惜和懷念。這種感情,在劇中卻被描述成一般的男女情愛:“恨不哭卿哭死,同一搭,并葬在這花根下?;鲂┻B理奇葩,并蒂奇瓜,便天荒地老也難甘罷?!边@種纏綿悱惻與原著蕩氣回腸的情感氛圍并不完全相同。
(二)對原著人物性格命運的誤解和背離?!度O夢》中,寶玉、黛玉,包括晴雯身上的詩意人格、叛逆反抗精神沒有得到呈現,人物的塑造和描述過于簡單化和平庸化。寶玉的形象尤其模糊并且矛盾,一開始以多情公子形象出現的寶玉,對眾女兒表現出殷切的親近芳澤之心,對晴雯的死也表現出沉痛的關懷和悼念,還比較接近小說中的人物;但這樣的寶玉,突然沒有理由地與寶釵成婚,沒有理由地參加鄉(xiāng)試,沒有理由地遁入空門,這一系列舉動之間,看不到任何前因后果。無論聯系原著還是拋開原著,人物的行動邏輯都難以自圓其說。
劇中的黛玉雖展現出了命運不自主的痛苦,但也流于簡單化和表面化——作者將黛玉凄苦處境理解為:“倒似那倩女魂異地沉浮。再休提的親娘舅,和那假疼人的外祖母,誰瞅睬俺將死的丫頭?!睂①Z府特定環(huán)境、特定人物關系看作造成黛玉悲劇的主要因素,未免膚淺。而黛玉死后立刻飛升的情節(jié),嚴重消解了黛玉之死這個大悲劇的隆重、莊嚴、悲涼氣氛,顯得平淡乏味,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不僅如此,劇中還讓黛玉在死后說出“言空色界,位列仙班,好不自在也”、“剪除了魔障也,莫懺悔風流……打破情關可也大撒手……把那些舊恨新愁,都撒在大荒山青埂峰后”這樣的話。這些宣揚超脫頓悟的言詞,與人物性格不夠貼合,更像是作家自我意識的流露。而且升仙后的黛玉形象不但與臨死之前所表現出的癡情、傷感、矜持性格相去甚遠,而且更加淺薄直露,失掉了黛玉絳珠仙子的優(yōu)美高潔風姿,相比原著中的描寫更是大為遜色。
同樣的,劇中對晴雯這個人物的處理,也值得商榷和討論。晴雯既是三釵之一,并且首先出場,占據《悼夢》一折的篇幅,應是劇中一個重要人物。但劇中卻未讓晴雯上場,只用寶玉追述的方式來側面描寫人物的容貌、性格和身世,這不能不是一大缺憾;而且劇中寶玉所描述的晴雯,只是一位有著絕色的容貌、悲慘的身世的婢女,卻缺少了晴雯身上那鮮明的靈動、情感的火熱,以及“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的不平之氣和剛烈之氣,這也是對人物神韻的一種損害。
(三)劇本對“紅樓夢”之“夢”理解的簡單化和表面化。《紅樓夢》原著包括但卻不等同于“三釵夢”或眾女兒夢,眾女兒“夢”也絕不僅僅是黛玉、晴雯的姻緣夢和寶釵的命婦夢。同樣《紅樓夢》悲劇包括但絕不等同于三釵或眾釵之悲,更有家族衰亡之悲、人生無常之悲、美之消逝之悲和人生種種不如意之悲苦等等。正如學者艾秀梅在《日常生活的悲劇與解救——論〈紅樓夢〉的悲劇主題》一文所指出的:
“人人不遂心”的《紅樓夢》所揭示的絕不是愛情不能自主的時代悲劇,也不是青年男女被封建家長壓迫、奴隸被主子摧殘的部分人的悲劇,而是一種普世性的悲劇,即人為著類的延續(xù)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一般圖式安排的悲劇。這一悲劇是跨越一切空間和時間的,因此人們對林黛玉的悲痛并不會因為自己婚姻的自主而減少。更為特別的是,日常生活的悲劇是使所有人都深受其害,但卻并無釀成悲劇的特定主體,甚至這一悲劇看起來是一種必要。
而這種普遍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個人對命運的逐漸消亡和磨滅的意志、信念和希望并沒有在《三釵夢》中得到傳達和表現。不僅如此,《紅樓夢》中點明主旨的“好了歌”所表現出的命運無力感、“衰草枯楊”一曲的世事悲涼感以及“字字看來皆是血”的悲天憫人情懷,更遠遠超出了《三釵夢》所表現出的兒女情愛、哀怨感傷格局。
因此《三釵夢》對《紅樓夢》的“夢”的精神的解讀始終停留在抽象的“人生如夢”的個體生命體驗。雖然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紅樓夢》的悲劇精神,但這種理解,在今天看來,也還帶著更多時代局限,并且損害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品位。
任何文學作品都直接或間接體現著作家本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取向?!度O夢》作為改編作品,對《紅樓夢》精神的不理解或誤解,首先是兩位作者人生處境的巨大差異造成的。
《三釵夢》作者許鴻磐所受的是儒家正統教育。他“年十九為諸生,二十三任鄉(xiāng)薦,二十五成進士,三十六作縣令”,早年仕途比較順利,“壯年從軍,晚而好學,善考據兼能度曲”,是一位標準的學者兼文人士大夫。許鴻磐的身世經歷,與補天無路、報國無門、潦倒困頓中度過大半生的罪臣子孫曹雪芹自然完全不同;而他的平凡家世和讀書做官的人生道路,也無法與曹雪芹所經歷的家族巨變、一敗涂地相提并論。故劇作家也無法完全理解小說貫穿始終的憤世嫉俗和叛逆精神,以及對社會人生的悲憫情懷。而士大夫立場之下對皇權的不自覺依附,尤不同于潦倒文人對皇權制度某種程度的質疑,這些更決定了《三釵夢》的作者與曹雪芹的價值觀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距離和鴻溝。這也使得《三釵夢》無法承載和表現原著精神中對現實的犀利洞察和批判態(tài)度。這是《三釵夢》對《紅樓夢》精神造成誤解的根本原因。
不僅如此,劇本和小說體裁的差異、劇作家與小說作者不同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是造成劇本最終背離原著精神的直接原因。
從《三釵夢》的體裁和題材來說,《三釵夢》以雜劇的篇幅,根本無法對巨著《紅樓夢》千頭萬緒的復雜故事進行全面深入的展現;從創(chuàng)作態(tài)度來說,對許鴻磐這位經學家出身的士大夫而言,戲曲本是案頭消遣之作,是“困頓無聊”時的“破愁之具”,自然也只負責發(fā)泄和寄托作家本人的情感。所以劇中亦無意對《紅樓夢》原著精神進行更加深刻和完善的解讀,而是將原著情節(jié)加以剪裁,“自出機杼”,為己所用,借《紅樓夢》故事寫出自己的人生感慨。根據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他在眾多紅樓女兒中,選取三釵作為寄托意旨的對象:寶釵、黛玉、晴雯的前世分別為五色神芝、絳珠仙子、芙蓉仙子;且同得神瑛侍者(寶玉)護佑,深有靈性。三釵來到人世,她們空有美貌才華而未受珍重、無法主宰自身命運,分別造成被逐、身死和寡居的悲劇。這與作家所處時代失意士大夫文人的普遍人生軌跡——懷才不遇、才高運蹇、潦倒落魄,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似之處,作者既身處其中,自然既有耳聞目睹,也有親身經歷。許鴻磐中年之后,“緣事落職,嘉慶二十一年捐復知州,補河南禹州知州”,親歷過仕途的沉浮波折。又在《六觀樓曲譜六卷》卷首序自述身世:“中年宦走南北,加之遭逢坎壈。玉柱紅牙,咸歸零落?!彼€曾作自傳名為《魯南廢人傳》,心事可見一斑。因而三釵的悲劇人生能引起劇作家內心的強烈共鳴和演繹沖動,自然也就在劇中的三釵身上,寄寓了自己宦海沉浮的深切感受和慨嘆:
(一)晴雯被逐影射士大夫遭際之一——觸怒權貴、遭忌放逐。劇中寫晴雯被逐是因為身處下層而受到寵愛以致“頗招眾忌……怨毒益深”。將晴雯的遭際比作“鴇鴆為災,蘭芝見刈”。這與士大夫文人常常遭遇的因位卑而才高遭忌,被排擠、被迫害的命運如出一轍。屈原的被流放,曹植的被排擠,李白的賜金放還,左思詩中所寫的“英俊沉下僚”,孟浩然詩中所寫的“不才明主棄”,蘇軾一生被數次貶謫、下獄,都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作者自己也曾“罷官后貧無立錐,教讀為事”。晴雯的遭遇正是許多有才華、氣節(jié)的士大夫遭到誣陷迫害的一般身世命運的寫照。
(二)黛玉之死影射士大夫遭際之二——懷才不遇、仕途無望?!度O夢》中所寫的黛玉死于婚姻無望、命運不自主,是困于情愛的犧牲品。劇中黛玉的容貌、才華和人品,本來堪配寶玉,但是黛玉家世、性格的不討喜,逐漸失去了有權主宰她的命運的封建家長們的歡心。然而進一步考量,劇中黛玉對與寶玉的婚姻的憧憬,必須以封建家長的許可為前提,而無法由自己做主;正如文人將仕進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而無法完全取決于自身才華的多寡和品格的高低一樣。黛玉擁有美好資質而無法得到婚姻主宰者的青睞,正如文人空有才華而無法得到君主的青睞和官僚體系的接納一樣,同樣體現了世間美與才華的被埋沒和被毀滅的悲劇,寄托了忠君戀主、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文人士夫們的仕途失意之感。
(三)寶釵之寡影射士大夫遭際之三——隨波逐流、中道見棄。劇中將寶釵塑造成一位端莊賢淑、潔身律己的閨秀,并且將她“強配鸞凰”又無辜被棄的命運寫得哀婉動人。寶釵的嫁與寡都非本意,然而作為女子,她始終身不由己,且無人關心她的“本意”。寶釵有才學、有見識、有人品,卻因為沒有感情的婚姻而遭到丈夫的拋棄,落得青燈相伴、孤獨終身。儒家綱常之下,君主對臣屬正如丈夫對妻子,前者有權任意處置后者。也就是說,文人士大夫亦因依附皇權而隨時處在被君主任意處置的地位——而圣意變幻莫測,翻云覆雨,仕進之路往往榮辱沉浮不定,仕進者從來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唯有接受隨波逐流、一朝被棄、終被埋沒的命運。
“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義”的表現方式,本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正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所說:“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三釵夢》作者許鴻磐,正是以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感悟為基礎,在承襲《紅樓夢》原著小說對青春、美麗的生命的痛惜和悲悼的基礎上,借三釵的遭逢命運,影射著士大夫被逐、失意和被棄的三種普遍身世遭遇,自覺或不自覺地抒寫了自己作為士夫文人的“棄婦逐臣”之嘆。這一創(chuàng)作意圖也是使得本劇背離《紅樓夢》著作精神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釵夢》對《紅樓夢》精神的解讀和誤解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紅樓夢》改編戲曲作品的通病,這是一種普遍的狀況。專就清代的《紅樓夢》戲曲來說,除《三釵夢》外的其他作品,更是無視原著精神,而借小說的閨閣兒女之態(tài)寫自己心中陳腐的才子佳人故事,正如許鴻磐所言:“傳奇曲文,庸劣無足觀者。”因此我們不必苛責某一位古人??v觀中國古代的戲曲作品,其實也從未有完全忠實于某種原著的傳統。取材歷史者,如《單刀會》《趙氏孤兒》《漢宮秋》等并沒有拘泥于正史的描述;取材詩文者,如《桃花人面》《青衫淚》《杜甫游春》之類更是隨意捏合人物事跡,以盡情點染敷衍為樂事;取材小說平話者,也未必完全依照原著格局來塑造人物,如《寶劍記》對林沖形象的改造和林沖故事的改寫。說到底,戲曲作家的創(chuàng)作往往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是作家精神世界的寫照和情感寄托,不一定要對原著亦步亦趨,也無需完全照搬原著的內容或精神。劇情或人物塑造的改造創(chuàng)新有時還會為原著帶來更為豐富的審美價值,從而得到藝術品質的提升。
然而《紅樓夢》又是一部特殊的經典作品,是一部偉大的、遺留著許多未解之謎的未完成的作品,也是一部無數文人學者力圖準確完整地解讀的作品,更是一部藝術上臻于完美的杰作,因而對這部作品的改編不能不抱著格外敬畏和謹慎的態(tài)度。直至今天,任何改編《紅樓夢》的戲曲或影視戲劇作品,無論劇本或場上之作,都應該努力追求對原著精神的盡可能接近的把握和領會,力求將這部偉大作品的精神風貌最大限度地完整準確地傳達出來,這才是對經典的尊重、解讀和傳承的正確態(tài)度。所以,包括《三釵夢》在內,對《紅樓夢》已有劇作的分析評價之中,也必須有這樣的態(tài)度——劇本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原著精神、按照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價其與原著精神的契合度,這些都應是重要的判斷尺度。這個評判尺度應該而且要能夠影響到后來的改編者和創(chuàng)作者,以及他們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藝術追求。因此,以《三釵夢》為例,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夠為今后新的紅樓戲曲及《紅樓夢》題材影視戲劇改編提供一點可資參考的借鑒。
注:
①王永寬《清代雜劇簡論》,王季思等著《中國古代戲曲論集》,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6-242頁。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 王永寬、楊海中、幺書儀編《清代雜劇選》,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34、334、320、333、334、333、332、323、328、326、328、329、329-330、323、326 頁。
⑧??[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年版,第 3、82、1109-1112頁。
?艾秀梅《日常生活的悲劇與解救——論〈紅樓夢〉的悲劇主題》,《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5期。
?? 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第二冊),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1、1491頁。
??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二),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1049、1048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7冊第543頁、第36冊第616頁、第7冊第543頁。
?[清]陳廷焯原著、屈興國輯?!栋子挲S詞話足本校注》,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