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6-2491(2015)03-0013-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初京城詩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12CZW038。
*作者簡介:白一瑾(1980- ),女,四川都江堰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明清詩文。
在清初京城詩壇上,申涵光無疑是個極特殊的人物。他是一位義不仕清的遺民,卻頻繁活躍于“天子腳下”的京城,與諸多清廷大僚交游往來,不拘形跡。他并非京籍文士,卻在京城詩壇上詩名卓著,甚至使得他所領軍的遺民文學社團“河朔詩派”,亦藉由他的關系而在京城揚名。這位詩人在京城的交游活動,和文學聲望的建立,頗有值得研究之處。
一 申涵光在京城的文學活動
1.順治十年入京請恤:
申涵光(1619-1677),字和孟,又作孚盟、孚孟、鳧盟,又號聰山,直隸永年人。明右仆寺丞申佳胤子。明諸生,入清不仕。其詩學杜,一以沉郁頓挫為宗。著有《聰山集》詩集八卷、文集三卷。生平事跡見《清史稿·文苑傳》、申涵煜等《申鳧盟先生年譜》。
申涵光在入清以后,有十年隱居在永年故里,“事親課弟,足跡絕城市”(《清史稿》本傳)。他在入清后的首次入京,是在順治十年,為甲申殉節(jié)的父親申佳胤申請贈謚。順治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順治帝下詔“訪甲申死難諸臣”。王崇簡、魏裔介等上疏,內列申父佳胤之名。但禮部經過討論之后,于順治十年將申佳胤從贈謚的名單中除去。其原因相當復雜,或因贈謚人數太多而名額有限,“或以數多,置九人不錄,先君遺焉”;或因各上疏中關于申佳胤死因的描述不同,“顧流傳錯互,聞見異辭,或誤列太仆為自縊” [1](P490)。申涵光得知這一消息后,倍感悲憤,決意入京為父辯白?!对娂孕颉吩?“予聞之,憤扼嘔血,謀扣閽?!边@一記載,足可以窺見申涵光當時的心態(tài):他本人是義不仕清的遺民,其父又是甲申之變中以死殉明的節(jié)烈之臣,對清人給予的所謂“贈謚”,本來并不如何看重;但清廷竟將已經列入“甲申死難諸臣”贈謚名單的申佳胤剔除,等于是公開否認申佳胤的殉國行為,這當然令申涵光無法容忍。這才是他得悉消息以后“憤扼嘔血”并且決心入京為亡父爭個公道的真正原因。
申涵光以順治十年閏六月從家鄉(xiāng)啟程,適逢京畿洪災,路途艱難,一路掙扎入京?!赌曜V》對此記載頗詳:
儀部覆殉難疏,遺九人,端愍公與焉,公遂有都門之役。時大霖雨,道無行人者月余,攜兩童子跨驢行泥淖中,雨不絕。至淖沱水漲,守四月乃渡。至新樂,水倍闊,留旅社月余。改道無極,行水中百余里,遇深水處,募人扶掖,兩足凌空,氣咽肉顫。至方順橋偶病,覆被晝臥,屋壞急起,枕擊碎,傷踝。次早行,足陷泥中,膠不可上,跌行傷足,雨至衣濕,寒栗無人色。踏泥行田禾中,豪佃執(zhí)白棒虎視,時遭捶撻。又六日抵都,人皆驚為飛渡也。徒跣號于燕市,諸正人皆大不平。給諫周公體觀復上書言之,部議仍執(zhí)前說。時公卿能詩者皆充分與交,公亦以布衣自待,名噪長安。 [1](P560-561)
值得注意的是,申涵光的入京請恤,絕不是一時激憤的貿然之舉,而是申氏家族經過各種考量和籌備之后,有意識選擇的策略。目的正是要以申涵光的道德身份和文學成就,在京城激起盡量大的反響,以期有助于事情的解決。所以,整個請恤過程并非申涵光一人的孤軍奮戰(zhàn),而是申氏兄弟的群策群力。不僅申涵光本人徒跣入京,而其弟申涵煜等,也在京城多方奔走,以申佳胤殉國事為題材組織吟詠活動,擴大影響,為請恤造勢。丁耀亢《題永平申太仆殉難冊》注云:“公以奉差在外,聞寇至入都赴井。仲子涵煜征詩?!?[2](P168)其文系于順治九年,足以說明早在申涵光入京之前,申氏家族已經在京城為申佳胤的“殉難”大力制造輿論,獲取關注。
從實際效果來看,申氏兄弟的輿論造勢行為,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申涵光以甲申殉難者的遺孤孝子,和守節(jié)不仕的布衣遺民雙重身份入京請恤,兼之他入京途中遍歷各種艱難險阻、苦難崎嶇的傳奇經歷,在京城文化圈特別是仕清大僚中必然會引起極大轟動。后來方文在《贈申鳧盟處士》中寫道:“君家節(jié)愍公,竭忠事先皇。所痛甲申變,致命同沅湘。君能守其訓,不復蹈名場。自稱老布衣,戢影南山岡。此義尤可欽,豈止詩人行。” [3](P714)申涵光作為明季殉難諸臣的后代,一直堅守氣節(jié)、義不仕清,過著清苦自守、遠離名利場的遺民生活,本次出于不得已才涉足城市,重趼入京為父請恤,這種身為“忠臣孝子”的道德意義,和他的詩歌成就相輔相成,使得他入京以后很快就被京城文化圈所普遍接受和認可。
實際上,在申涵光入京之前,他的忠臣遺孤身份,和他的詩歌成就,已經在當時有較大的名氣;但由于他一直隱居鄉(xiāng)里,過著嚴格的遺民生活,所以時人輾轉求其詩而不得。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申涵光一旦出山,馬上就能在京城造成極大影響。正如傅維鱗《申鳧盟詩序》所言:“申子皭然于塵埃之外,然從山中來者,未嘗不稱申子詩,而申子詩名遂噪海內。海內士大夫君子欲見申子而不可得,相與轉求郵寄,殺青幾遍天下。予亦只獲見申子詩,而其人杳然不可見?!瓡r國朝揚忠節(jié),申子始徒步走京師,為吁圣天子節(jié)愍年伯首列旌表京師??N紳先生因申子之詩,欲識申子之人,既而服其人,而其詩益重。……千百世后申子當列孝義傳,又不徒以詩名重矣。”[4](P759)
考查當時京城文化圈的情形,可以看到,申涵光入京請恤,在順治十年的京城已經成為相當知名的文化事件,而在京之仕清官員,也頗有藉由申涵光請恤事件,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賦詩吟詠,抒發(fā)明亡之慟者。當時在京城任職的宋琬,即有《申素園先生挽詞》,注云:“甲申之難先生死焉,申公鳧盟時方叩闕請恤?!逼湓娫?“乾坤何事竟滄桑,野草磷磷碧血光。浩氣自能昭日月,忠魂原不計蒸嘗。定為精衛(wèi)填東海,時駕文螭覽大荒。況有遺孤嵇紹在,彩毫五色倍琳瑯?!?[5](P65)
由于順治十年的入京請恤之舉,申涵光在京城文化圈中收獲了大量人望,在京仕清文人中,頗有因申涵光之忠臣孝子身份,而與其結交推挽者??忌旰忭樦问暝诰┏墙煌嘶略娙恕⑽氖棵?,較值得注意者,有如下數人:
楊思圣。
他與申涵光的交往早在明朝未亡之時。崇禎十七年二月,甲申國變之際,申涵光送母入都,因病隱居西山,依殷岳兄弟,遂與楊思圣訂交。申涵光《且亭詩序》:“方天下未亂時,予與殷伯巖兄弟鋤茅廣羊絕頂,椓地負薪,有終焉之志。已而猶龍來,相得益歡?!?[1](P477)楊思圣《秋懷》詩,亦提到當年與申涵光、殷岳隱居廣羊之事:“可憐數子追隨地,不見于今已十年?!弊⒃啤耙粫r同志者有申鳧盟殷伯巖兄弟。” [6](P690)后來,楊思圣還曾對魏裔介提及此事,魏裔介《申鳧盟詩序》:“猶龍曰:是未足盡之也。曩者天運板蕩,滄海橫流,余與鳧盟及殷子伯巖誅茅廣羊之間,登高長嘯,時人莫測,儼然杜陵野老與高李二子氣酬吹臺時也?!?[7](P115)
其后,就是申涵光本次以父恤典事再入京城,再一次見到楊思圣,并為其詩集作序:“今歲來京師,沖泥千里,面垢不襪。猶龍顧予蕭寺,班荊道故,退然若布衣,因嘆息泣下?!?[1](P477)楊思圣因此作有《喜申鳧盟至都門》詩:“意外勞相訪,秋風人正閑。喜深無一語,驚定始開顏。欵欵悲霜鬢,遲遲話故山。長安非昔日,莫畏鶴書還。”“不堪今夕會,重憶亂離初。人老干戈里,交存生死余。山川幾命駕,涕淚共裁書。十載還耕約,相看愧鬢疏?!?[6](P650)
申涵光在京期間,楊思圣是他來往最為頻繁的京城仕宦詩人之一。也正是楊思圣將他推薦到了京城仕宦詩人的圈子里,讓他得以結識魏裔介等人。申涵光后來在《將訪猶龍于晉臬途中作歌》中回憶道:“昔歲來尋燕市酒,醉向君堂十有九。有時雪暗泥深晝掩扉,仆子持書瓶在肘?!?[1](P428)順治十年九月重陽,申涵光即系在楊思圣寓所度過,楊思圣有《九日申鳧盟小集敝齋》,以詩中“連宵風雨暗金臺” [6](P691)句,可知系申涵光在京期間所作。申涵光離開京城之時,楊思圣先后作有《喬文衣申鳧盟觀仲社集敝齋時鳧盟將歸里》 [6](P651)、《送申鳧盟并呈殷伯巖》 [6](P652)、《再送申鳧盟》 [6](P691)等詩作相送。
魏裔介。
他與申涵光相識的時間,或有爭議。按其《申鳧盟詩序》記載:“癸巳夏,大雨數旬,燕趙皆為澤國。申子重趼千里,訪余燕邸,劇談今昔,得以聞所未聞?!?[7](P115)則在申涵光入京的順治十年,二人已經見面。然而他又在《申隨叔制藝序》提到,申涵光最早是與魏裔介之弟訂交的,而魏裔介本人與申涵光的交往,則遲至順治十一年:“申子鳧盟與余弟辨若定交已久,而余于甲午始識之,蓋以余有褒錄幽忠一疏,為太仆端愍公再三申論,鳧盟始至長安一謁。匪是,則長安聲利之地,欲覓鳧盟之跡,豈可得哉!” [7](P201)不過,《申隨叔制藝序》中所提及之《褒錄幽忠曠典疏》系作于順治九年,申涵光的“始至長安一謁”明顯應是在順治十年,魏裔介此處或對兩人定交時間記憶有誤。申魏兩人初次訂交,仍應系于順治十年夏申涵光入京以后不久。
魏裔介與申涵光相識的具體過程,系源于楊思圣的介紹。魏裔介《申鳧盟詩序》:“余聞申子鳧盟有年矣,未及一握手也。數過猶龍案頭,得讀鳧盟詩數篇,為之擊節(jié)。猶龍曰:是未足盡之也。曩者天運板蕩,滄海橫流,余與鳧盟及殷子伯巖誅茅廣羊之間,登高長嘯,時人莫測,儼然杜陵野老與高李二子氣酬吹臺時也。今余珥筆秘省,而鳧盟方閉戶著書,不問人間事,吾不能測其學之所涯際矣。余又不禁心折。” [7](P115)楊思圣與申涵光交期篤厚,相當了解他的為人與創(chuàng)作,他對申涵光的贊賞,正為申涵光訪魏裔介時兩人“劇談今昔”的投契情形,做了鋪墊。
楊思圣與魏裔介皆系順治時代京城士林名流,頗有提攜后進士人的能力。申涵光在《楊方伯傳》中記載:“公與今冢宰魏公裔介同年友善,……天下稱曰‘楊魏’。士之自負才能,來闕下者,必攜卷軸謁兩公,得其一言以為榮。兩公亦勤勤汲引,一藝之長,延譽恐后,蓋因而成名者多矣?!?[6](P622-623)而申涵光在京城的一舉成名,也正是與楊思圣、魏裔介二人的推介密切相關。魏裔介《荊園小語序》:“申鳧盟困守菰蘆中,至長安,與余晤復,與楊猶龍魏環(huán)極諸子游,無脛而走,不翼而飛,詩名遂噪海內?!保?](P148)
魏象樞。
他也是在申涵光于順治十年入京時,出于對其忠孝品格的景仰,而與之訂交的。魏象樞《書申鳧盟遺筆后》:“余交鳧盟垂三十年,初以端愍公奉旨咨察旌表,時鳧盟從淫霖漲水中,徒步入都,志在伏闕上書,以明殉難始末。余知其為孝子也,遂定交?!?[8](P608)
王崇簡。
他與申涵光訂交的時間不詳,但仍然可覓蛛絲馬跡。順治八年初,王崇簡有《寄贈申鳧盟》寄申涵光,并且提及申父甲申殉難之事:“秣陵云擾后,寤寐憶君多。吾道存薇蕨,風塵亂薜蘿。暇心棲大麓,清夢越漳河。何日偕瓢笠,幽巖聽浩歌。” [9](P120)王崇簡與申涵光皆曾在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后南下避難,“秣陵云擾后”句,很可能指兩人在崇禎十七年至順治二年期間,在南京曾會面并有過交往。申涵光歸里之時,王崇簡并有《送申鳧盟歸里》詩:“前子來國門,豈欲曳長裾?誰將先賢節(jié),臚列為上書?持茲勵世意,豈為阿私歟?相向說微尚,攬?zhí)闉殪[。夏秋滯京華,酒歌杯暫舒?!?[9](P134)
梁清標。
兩人訂交的時間不詳,但此前并無有所交往的記載,很可能是在申涵光順治十年入京后結識。順治十年冬,申涵光歸里,梁清標有《送申鳧盟還廣平》:“騎驢來闕下,憐爾放歌余。避世身甘隱,終天恨未舒。從容殉國日,珍重易名書。吾道滄洲貴,無煩更卜居。” [10](P66)對申涵光的忠義傳家、遺民氣節(jié),以及詩文成就,均有極高評價。
龔鼎孳。
申涵光離京時,有《出都前一日韓圣秋紀伯紫徐德蜚張青琱鄧叔奇社集龔孝升先生龍松館分韻得真字》:“十載垂竿愧隱淪,暫來京國益酸辛。人情漸覺悲歌少,酒客依然意氣真。塞外霜高回雁影,松間月小照龍鱗。明朝匹馬燕南路,冰雪將無念遠人?!?[1](P454)后來龔鼎孳在《燕市四子詩序》中,回憶自己在順治十年與申涵光的這段交往:“鳧盟乃今招魂魄于銅駝落日石麟秋雨之間,其聲激越而竅寥,即遠踰西臺,呼朱鳥竹如意,擊石俱碎時,韋杜尺五,固王褒傷心淚也?!?[11](卷四)
宋琬。
宋琬《申素園先生挽詞》小注云“甲申之難,先生死焉。長公鳧盟,時方叩闕請恤?!?[5](P65)可知當時宋琬亦知道并關注申涵光為父請恤一事。其后,宋琬于順治十年冬備兵秦州,申涵光有《送宋玉叔吏部備兵隴右》送之:“我初入都時,君方罷藤署。傾心縱譚謔,恐我先歸去。君今官赴秦,畫戟雙朱輪。念我胡留滯,翻作送歸人?!?[1](P420)
申涵光入京后的“徒跣號燕市中”,在京城廣泛進行文學活動,擴大影響,使得“諸正人皆大不平”,時任戶科給事中的周體觀又一次上疏,但“部儀仍執(zhí)前說”,第一次行動并未獲得成功。于是,他遂在當年冬返回永年故里。王崇簡《送申鳧盟歸里》一詩在《青箱堂詩集》中系于順治十年,即是明證。申涵光本人《歸途抒懷》更明言“今夏多霪雨,北征望燕丘。跋涉洪濤中,騎驢如操舟?!覠o希世心,胡為久淹留?霜雪催歸人,征鞍及歲周?!?[1](P420)足見他返鄉(xiāng)是在“跋涉洪濤”入京的當年。
雖然本次申涵光入京為父請恤的行為未能成功,但他已經將自身的忠臣孝子兼遺民詩人的形象,廣泛流布到京城文化圈中。而他在京城藉由文學活動所結交的各類清廷大僚、士林名流,更為請恤行動的最終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以后的順治十二年,正是申涵光在京城結交的仕宦友人之一的魏裔介,以兵科都給事中的身份再次上疏:“惟是死難情真,而未經褒錄者,獨遺太仆寺寺丞申佳胤一人?!纯梢宰钥O之參差,遂使忠魂烈節(jié),郁郁于塞泉之下也。伏乞皇上敕下該部再加察訪,一體褒恤?!?[7](P24)是年禮部終于準許贈恤:“隨于順治十二年八月十六日行文直隸督撫學院,詳察申佳胤死難緣由去后,又于十月二十三日行催。今于十一月十二日準直隸總督李蔭祖咨開,看得永年縣鄉(xiāng)宦、原任太仆寺寺丞申佳胤,守義殉難捐軀,允宜褒恤?!笨梢哉f,如果沒有這些具有實際權力和話語權的清廷官員友人的鼎力相助,申涵光以永年一介布衣寒士的身份,是不可能為父親請恤成功的。
2.申涵光順治十年后在京的文學交際活動:
為了對魏裔介在請恤事件中的鼎力相助表示感謝,申涵光于順治十三年春,再入京城,并接受魏裔介之請,為校《觀始集》。這是他入清以后的第二次入京。本次申涵光在京城停留時間相當短,不久即啟程前往太原,訪友人楊思圣,是年四月已經回到永年故里,是以在京城并未開展大規(guī)模的文化交際活動。較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次入京期間結識了陳祚明。陳系順治時代京城著名文學團體“燕臺七子”中唯一的布衣詩人,順治十二年方到京城?!痘羯饺思肪硪挥小洞热仕潞L南鹿题终型酚^方漣鳧盟右舟翼蒼顥亭雅集漫賦》一詩,系于順治十三年春。此外,順治十三年冬,申涵光還有一次短暫的入京,王崇簡有《米吉士申鳧盟小飲》 [9](P158),系于順治十三年。
順治十八年到康熙元年期間,申涵光曾數次入京,但都沒有開展如順治十年那樣大規(guī)模的唱和聚會。先是順治十八年春,申涵光以春貢入國學,到京后謝病不赴。是年秋,其弟申涵盼成進士,選庶吉士,迎養(yǎng)申母入京,申涵光一路相送至京師。然次年春,申母即在京去世,申涵光復奔喪入京。這期間,申涵光一方面家事繁雜,另一方面或也有不愿赴國子監(jiān),不希望惹人注意的因素,是以并未在京城進行多少文學活動。其中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為王崇簡之《青箱堂詩集》作序?!肚嘞涮迷娦颉吩?“王敬哉先生詩集既有刻,行世久矣。辛丑謝病,上大宗伯印。林居清暇,乃匯丙申以后六年之詩,將續(xù)前刻。緘書千里走一介謂光曰:‘為我刪定之?!镏畼I(yè),非他世態(tài)可比,幸以古道自處也。” [1](P476)
進入康熙時代以后,由于其弟申涵盼在京作庶吉士,申涵光在廣平故里和京城之間的來往也就愈加頻繁。其中可考者包括:康熙三年夏,申涵光送季弟涵盼入京師,通過臨清以水路入京,八月歸里。其后,康熙五年春、六年秋、八年春,申涵光皆有入京視弟之行。以魏裔介所作長詩《申子鳧盟永年人學道工詩余之好友也別后或數年而一遇或一年而一遇遇則必相傾倒今歲春杪至都談深浮白醉后竟不自知踏月而去端陽后復欲歸里余既久宦倦翼思還則望申子結廬于洺水之側以俯仰二儀錯綜人物凌霄漢而出宇宙勿使禽尚笑人于千載之上耳于其行也作此贈之》 [7](P488)即可知申涵光在京城往來之頻繁。
不過,申涵光雖然經常來往于京城且交接清廷大僚,但其遺民之志卻始終不改??滴跗吣?,清廷訪求隱逸,魏裔介欲舉薦申涵光,申遂作書婉拒。而他對自己已然出仕的弟弟申涵盼,態(tài)度也頗為復雜。他在《家誡示舍弟觀仲隨叔》中寫道:“升沉各異志,鳥獸各異群。君行乘華車,我行猶負薪。下車感高義,自顧非等倫。草野難與居,在遠猶可欽。相思無終斁,吾其東海濱?!?[1](P424)《守歲三弟宅諸甥侄畢在》更云:“一室娛心看老幼,百年稱意各行藏?!?[1](P458)他并未因三弟仕清而心有芥蒂,不再與之來往,且尊重弟弟的選擇;但他本人仍然堅持遺民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稊M古》一詩,更說明他至死不肯出仕,以遺民身份終老;卻肯于往來京城繁華場中,與諸多清廷大僚皆為摯友的原因:
高樓臨廣陌,中有千金姝。
采蘭朝結帶,裁荷晚作襦。
葳蕤閉重關,自樂笙與竽。
使君驅五馬,樓前立踟躕。
豈無媒妁言,未敢明區(qū)區(qū)。
獨居競高節(jié),令名冰雪俱。
惜乏山水幽,當此大道衢。 [1](P421)
詩中的佳人,顯然是申涵光的自喻。雖然在這位佳人的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使君驅五馬,樓前立踟躕”的情形,但她卻仍然能恪守名節(jié)。申涵光認為:“惜乏山水幽,當此大道衢”,他所生存的環(huán)境決定了他不可能完全與清廷大僚們毫無往來,他也不糾結于此,而是在這一過程中仍然守住自己的大節(jié)。
二 入京對申涵光文學聲望的影響
申涵光在順康時代京城詩壇上的頻繁活動,對他本人乃至他所屬之“河朔詩派”的揚名和擴大影響力,有非常大的作用。
申涵光在詩壇上成名,并不始于順治十年。按魏裔介《申鳧盟傳》記載:“(申涵光)為詩多且久,自秘惜不以示人。有好事者傳之,遂名噪于壇坫。人爭錄寫,一時紙貴?!?[7](P299)不過,申涵光雖然詩歌成就斐然,但他作為遺民,入清后一直困守永年故里,“閉戶著書,不問人間事” [7](P115),生活方式相當封閉,因而在詩壇上的名聲,并不甚顯赫。除了楊思圣等寥寥幾位舊友以外,詩壇上對他所知甚少。他在京城仕宦詩人中將影響力擴展開來,正是從順治十年入京為父請恤開始的:“自是詩文相往來無虛日,長安士夫高才博學,蜚聲藝苑者,莫不求識面,愿結鄰,巷中之車滿矣?!?[7](P299)
比較申涵光在順治十年前后的詩壇名氣變化,一個實例是:黃傳祖纂于順治八年之《扶輪續(xù)集》中,并未收錄任何申涵光作品。而纂于順治十一年之《扶輪廣集》,不僅在凡例中對申涵光大加稱許,乃至將他視為直隸詩壇的代表性人物:“畿輔首善地,近日倡興古學,……諸生申鳧盟,秀掩王孟,遂空冀群?!鼻以诩羞x申涵光五古3首、七古2首、五律5首、七律3首、五言排律1首、五絕1首,七絕更達12首之多,在當時畿輔詩人中首屈一指。如此明顯的前后變化,顯然是申涵光在順治十年入京請恤,揚名京城以后的結果。
順治十年以后的申涵光,雖然并未在京定居,卻已被視為京城文化圈內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而且是立足于京城文化圈的年輕后輩詩人結交和景仰的對象。
王士禎結交申涵光的過程,足以看出申涵光在順治后期京城詩壇上的聲望。順治十五年,甫中進士的王士禎,即作書申涵光,申明結交之意。其書在今所流傳的王氏詩文集中不載,但以申涵光《王貽上書來》一詩來看:“交道今誰繼?升沉異所親。圣君新及第,遣札問垂綸。兄弟知名舊,文章作合真。異時謀把臂,煙海幸比鄰?!?[1](P442)足可知王士禎是在中進士不久,即有意識地主動作書結交申涵光。后來到了順治十八年,王士禎尚于淮安作《歲暮懷人絕句》六十首,其一即寫申涵光:“廣平申大今詞杰,未識容顏眼便青。”另一位與王士禎兄弟頗有交往,在名氣上也可頡頏的年輕后進文人汪琬,更提到他在順治時代,與王士祿在京時諷詠欣賞申涵光作品的經歷:“申和孟五七言詩,氣體極高老。予尤愛其七言絕句,暇日與王六諷詠數首,嘆謂:含蓄凄淡,使置唐人詩選中,未知可與誰比?!?[12](P6192)足見當時申涵光其人其詩,在京城文化圈中的名氣之大,流傳之廣。
甫入京城文化圈不久的王士禎,不僅對申涵光視為前輩,后來甚至還有藉由申涵光結交河朔詩派其他人物的行為??滴醵晔辉露?,王士禎在揚州任推官,即有詩寄申涵光,兼及河朔詩派另一詩人張蓋?!吨寥諔焉犋D盟兼寄張覆輿》:“晚雪融長至,春風到廣羊。有書來遠道,知汝臥清漳。久客諳吳語,行歌憶楚狂。如聞巖壑里,慢世得琴張?!?[13](P379)張蓋與同邑申涵光、雞澤殷岳并稱畿南三才子,均系河朔詩派重要人物。明亡后憂憤成狂,自閉村外土室中,歲時一出拜母,雖妻子不得見。詩作亦極少外傳,唯身后由申涵光輯其遺詩百余篇纂成集。顯然,如果沒有順治十年申涵光入京后在京城文化圈的揚名,作為新科進士、詩壇晚輩的王士禎,是很難想到要主動去結交這位隱居不仕清的“廣平詞杰”申涵光,更不會想到去結交那位自閉于土室之中的遺民張蓋。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八年,申涵光還得到了一位身為京城仕宦文人的弟子田雯。《蒙齋年譜》:“己酉,三十五歲,從申鳧盟先生學詩,官舍人時始學為詩,與先生上下議論,乃得源流溯源,分門啟腑?!?[14](P351)田雯更記載兩人學詩時問答交流的情形:“余問聰山,老杜望岳詩‘夫如何’‘青未了’六字,畢竟作何解?曰:‘子美一生,唯中年諸詩靜練有神,晚則頹放,此則少時有意造奇,非其至者?!?[15](P362)田雯作為新晉進士,又是康熙時代京城著名文學團體“金臺十子”成員,而能師從于申涵光這位遺民人士,足以證明,申涵光作為清初京城詩壇的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詩風和詩學主張,已能在京城詩壇的仕宦詩人圈子里開花結果。
申涵光不僅自身詩學成就卓著,而且他是清初北方重要的遺民詩學流派“河朔詩派”的領軍人物。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提及申涵光和河朔詩派,明白指出河朔詩派作為遺民文學社團的性質:“申鳧盟涵光稱詩廣平,開河朔詩派。其友雞澤殷岳伯巖、永年張蓋覆輿、曲周劉逢源津逮、邯鄲趙湛秋水,皆逸民也?!?[13](P4801)除了申涵光以外,這個詩派的成員還包括張蓋、殷岳、劉逢源、趙湛等,其中除了殷岳曾一度仕清以外,其余皆系入清不仕的遺民。這是清初京畿地區(qū)相當少見的遺民詩學團體。
在申涵光所處的順治時代至康熙前期,京畿直隸詩壇相當興盛,名家輩出?!跋壬鷽]后,河朔之詩大振,滹沱鉅鹿,燕山瀛海,高陽鄗城之間,作者林立?!?[11](卷一)這個京畿直隸詩人的創(chuàng)作高潮,有一大部分是由遺民帶動的?!拔嵊^河朔之士,風氣淳固,鏟華務根,先民典型,衣被海內,不獨近今。高邑吳橋諸君子,風流標映,蔚為物宗也。上谷簇仁砥義,衽忠席孝,睢陽血碧,常山舌奮。士生其間,率多燕趙慷慨,魯衛(wèi)奇節(jié)之風?!?[11](卷二)而申涵光正是清初燕趙詩人中的佼佼者之一?!敖鼤r燕趙間多詩人,其在邢洺之間者,楊猶龍申鳧盟殷伯巖為最著。” [11](卷六)
作為清初京畿遺民詩人,申涵光有很大的代表性,他不但成就最高,且是河朔詩派能對外產生最大影響力的招牌式人物:
國初直隸多詩人,永平張蓋命士、申涵光鳧盟、雞澤殷岳宗山,稱畿南三才子,三人皆遺民。蓋陽狂自廢,嘗獨游楚豫齊晉間,歸則閉土室,湛醉歌哭。善行草,五言高簡,力詣古人。涵光,明忠臣佳允子,潛心理學,晚益名高,著有聰山集、荊園小語諸書。岳,前舉人,順治初除知睢陽,甫至任,即投劾歸。詩宗魏晉,不喜作律詩,所作古體莽莽然,肖其為人。三人行誼,自以涵光為得中,而逸民貞操,均非塵壒所有,宜河朔人士,至今稱道不衰也。 [16](P107)
以河朔詩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畿南三才子”來看,張蓋入清后自閉于土室,不與外人交接,故他在京城幾乎不能產生任何影響力。殷岳入清后任職地方官,不久棄官歸里,與京城詩壇往來也不多。其中可考者只有順治十五年的一次入京,而且時間極短,來去匆匆,幾乎沒有在京城詩壇引發(fā)任何影響:“伯巖……游五岳名山,能詩,戊戍秋至都即旋?!?[7](P512)
而申涵光的情形,與河朔詩派其他成員不同。他在順治十年為父請恤入京,即以忠臣孝子詩人的身份在京城文化圈內激起相當大的影響力,一時公卿名士多與交接。其后更是頻繁來往于京城,與當事大老交接唱和,在京城文化圈中影響力極大?!都t豆樹館詩話》甚至認為,申涵光對清初京畿詩風的引領作用,達到了“畿南詩教,自君大振”的效果:
鳧盟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同時鉅公,皆以古獨行見推。而鳧盟遂得于泉石余閑,研求聲律,畿南詩教,自君大振。 [17](P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