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薛法根曾指出:“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該簡約集中,一課一得,人人所得”。正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是啊,一堂課,學生能理解一個問題,或明白一個道理,或掌握一種方法,這便是成功的一堂課。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牢記讓學生“一課一得”的宗旨,追求教學目標的簡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潔,教學方法的簡約,以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
該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做到“一課一得”,讓學生在一片萬花叢中采擷到那朵最美的“蓮花”,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呢?筆者將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體驗和感悟,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所得所悟:
一、得意,品味語言之美
創(chuàng)建有效、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而語文課堂上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就是美妙的語言文字。對于那些經(jīng)典“美文”,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試著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引領(lǐng)學生反復“咀嚼”文本,潛心品味語言之美,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妙意境。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鄉(xiāng)下人家》描繪了一幅獨特、迷人的田園風景畫。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處美景,美美地讀一讀。接著便有學生找到了“別有風趣的瓜架”,這時候,我便順勢利導之,一問學生為什么喜歡?二問學生瓜架是怎么變化的?最后大屏幕出示句子,請學生朗讀。接下來的幾處風景欣賞學法同上。整堂課我始終引領(lǐng)著學生通過揣摩、聯(lián)想等方式走進文本,品味語言的精妙。最后以一首小詩結(jié)束這一趟的賞美之行:屋前搭瓜架,門前有鮮花,屋后長青竹。場上雞戲耍,河中鴨嬉戲。夏天傍晚飛紅霞,秋蟲歡快把歌唱,鄉(xiāng)下人家美如畫。
四年級下冊的《觸摸春天》是一篇簡短的抒情散文,文章文筆細膩,用詞豐富、優(yōu)美。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吟詠,讓學生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在品讀“安靜的手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這兩句話時,我先出示句子,然后讓學生思考:你從這個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神奇了?學生經(jīng)過自讀自悟感受到:睜著眼睛的蝴蝶與盲女孩作對比突出神奇;聯(lián)系自己抓蝴蝶、蜻蜓的經(jīng)驗與盲女孩的“悄然合攏”捉住蝴蝶作對比突出神奇;從“竟然”“奇跡”等詞來體會神奇;同時,學生還抓住“!”來體會盲女孩的神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另一方面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安靜是一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女孩。
要讓學生在語文文本中領(lǐng)略語言美的所在,鑒賞語言,在鑒賞中提升語言水平,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巧妙地運用語文課文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
二、得言,習得寫作之髓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笨梢娫陂喿x教學過程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讀寫結(jié)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文本的特點,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圍繞一個“訓練點”,做到“一課一得”,循序漸進的訓練。
如在執(zhí)教《盤古開天地》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讀讀第四自然段,然后說說這段話句式上有什么特點。讀后,學生發(fā)現(xiàn)這段話是在寫盤古的身體各部分都在發(fā)生變化,而且每一變化都用了他的什么變成宇宙世界里的某一種東西。于是,我借此契機,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小神話家,用上 “他的 ,變成了 。” 這個句式來寫一寫。”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他的手指,變成了高高的山峰。他的耳朵變成了色彩艷麗的貝殼。他的頭發(fā)變成了一根根細細的、柔軟的柳條。他的牙齒變成了各種奇峰怪石?!?/p>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內(nèi)容較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余地,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思考的空間,也成為了很好的讀寫訓練點。在教學《桂花雨》這一課時,我指導學生用豐富而靈動的想象來填補課文中“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處。整篇課文圍繞“桂花香、搖花樂、桂花雨”展開,而當作者寫到這場奇妙的“桂花雨”時,卻只用“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這一句簡單的話語一筆帶過,似乎有點意猶未盡。于是,我就抓住這個空白點,讓學生動筆寫寫他們所感受到的桂花雨。此時,學生內(nèi)心的感觸自然而然地能從筆尖流露出來。
語文教學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運用能力。因此,課堂上加強語言訓練,通過仿寫、補寫、續(xù)寫等方式,訓練寫作之法,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中的讀寫目標,使閱讀教學得到進一步深化。
三、得法,求得學文之法
“教是為了不教?!闭n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人云:“授人與魚,不若授人以漁。”我們應寓教“學法”于學課文之中,寓學“學法”于聽說讀寫之中。因此,一堂課中,如果能傳授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必將能使其終身受用不盡。
如教學《紀昌學射》一課時,可以通過抓住重點字詞和展開合理想象,讓學生學習復述故事的方法。首先借助單元導讀,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練習復述。接著引導學生比讀二、三自然段,讀懂構(gòu)段的共同點,然后憑借第二段的學習,讓學生抓住描寫人物語言和動作的關(guān)鍵詞語來進行復述。當學生基本能夠說清楚故事內(nèi)容的梗概時,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試著加入人物的語言(妻子的話、鄰居的話)再次進行復述第二段的內(nèi)容。最后告訴學生,復述課文可以通過抓住重點字詞和展開合理想象來進行。緊接著,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學以致用,運用剛才所學的復述方法自主復述第三段。如此開展教學,一堂課下來,學生學習了復述的方法,也學會了如何復述,可謂是“學有所得,學為所用”。
由此可見,一堂課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向?qū)W生進行學法指導,經(jīng)常指點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逐步把教師教的方法內(nèi)化為學生學習的經(jīng)驗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讓教師教得輕松,而且能讓學生學得愉快。
總之,我們的每一堂語文課都要抓住某一方面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或品味語言之美,或習得寫作之髓,或求得學文之法,找準著力點,有的放矢,把力氣花在刀刃上,讓學生在每節(jié)語文課上都學有所獲,力爭“一課一得”。
作者簡介:
張依丹(1983.03.18~),女,籍貫: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學歷:大學本科,畢業(yè)院校:浙江師范大學,現(xiàn)有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