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如霜
【摘 要】本文針對當下的語文教學,“文本細讀”的癥候,就如何有效選擇文本細讀的“落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確位:切入一點,沉入文本意蘊;連成一線,品味文本情趣;構建一面,拓寬文本空間?!包c、線、面”多維交錯,步步為營。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文本落點;提煉主線
“文本細讀”,就是從文本的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細致分析言語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面內涵。王崧舟老師說:“你要徜徉在語言之途,在漢語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詞語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標點符號來讀?!蔽谋炯氉x的過程作為老師為學生開辟登山的盤山道的過程,如果文本細讀出現(xiàn)了問題,只會為學生的攀登增加難度。當現(xiàn)階段課堂教學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出現(xiàn)解讀不到位、纏繞不清、蜻蜓點水或用課件代替文本等現(xiàn)象,學生的解讀就會缺少應有的深度,學生就會在原地打轉,就不會欣賞到文本所呈現(xiàn)的美妙,忽視了文本的主體性、本源性。那如何選擇文本細讀的“落點”?
阿基米德說:“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 就一篇文章來說,也有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這個點可能是一個標點,一個字,一個及其細微的地方。在細讀文本時,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在“點”上沉入,由“點”到“線”的層層深入,再由“線”到“面”的整體構建,從而品味文本的內涵。
一、切入一點,沉入文本意蘊
在矛盾點激發(fā)思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其實,文本細讀的過程,也就是學生不斷形成自己獨立價值判斷的過程,鼓勵發(fā)表不同的見解的過程。如《釣魚的啟示》中講到父親要將釣到的大鱸魚放掉,我想給父親講道理,他卻不容“我”爭辯?“是父親不喜歡這魚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父親很喜歡鱸魚?!澳闶菑哪男┱Z句讀懂的?”一個學生說:從“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句中,父親為釣到這么大的鱸魚而高興,很喜歡魚。另一個學生也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從“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可以看出父親也想擁有這條魚?!凹热桓赣H也喜歡大鱸魚,還偏偏要我放掉魚。他肯定不愛我,甚至討厭我?!蔽夜室膺@么說?!拔也煌饫蠋煹目捶?。在道德面前,父親堅持要我做出明智的選擇。留下魚失道德,放掉魚得道德?!薄拔乙膊煌饫蠋煹目捶?。父親希望我做個有道德的人。他的愛是一種嚴愛、大愛。”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父親不喜歡鱸魚、不愛我”兩處矛盾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文本語句的比較中明顯地感覺到這只不過是表面現(xiàn)象。文本中有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能引導學生就此開展思辯性解讀文本,定能讓學生深入觸摸文本,讓學生智慧之火迸發(fā),讓學生情感之泉涓涌。
二、連成一線,品味文本情趣
牽“一發(fā)”——由關鍵句提煉主線:《釣魚的啟示》課文講了“我”小時候一次釣魚的經歷。三十四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其中有一句“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余地的。”我以簡馭繁、高屋建瓴地用這一句話統(tǒng)領導讀全文,生發(fā)出了幾個版塊,幫助學生解讀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建筑師,正因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而這種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正是父親給予的。“不容爭辯”這個詞充分體現(xiàn)了父親的嚴格教育。理解“不容爭辯”這樣難度較大的詞語,我并沒有讓學生查詞典來代替理解的過程,用抽象的概念來解釋深奧的語言。而是以“不容爭辯”為支點,將文本的語言置于一種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產生一種新的語意張力,調動起了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了相似的記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不容爭辯”一詞打上了學生各自鮮明的個性烙印,豐富和完滿了它的內涵。因此文本細讀,就需要我們立足教材,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教材的關鍵詞、句習得點,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習得最佳的語言,獲得最佳的理解。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認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應有一條清晰明朗的主線,不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主線不明或思路混亂?!闭n堂中明晰的教學主線就好比一條精品旅游線,把學生帶進一處處風光秀麗的景點,使一堂課顯得有條有理、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且重點突出、精彩紛呈。
三、構建一面,拓寬文本空間
文本解讀,可以適當運用孟子說的“知人論世”的方法,參考一些其他的“面”上的資料,如作者簡介,家庭生活背景等等,來加深對文本的解讀。而且在細讀文本中還要注意課前勤預習,廣收集,課中巧滲透,課后多拓展,通過一系列語言文字等的巧妙組合來觸摸作者的心境、心緒和心態(tài),去品味文字后面的情韻,開掘作品蘊藏著的思想內涵。
鏈接層面,厚實文本:每一節(jié)課都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處往往也是教材蘊含深刻含義的地方,更是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教學中,我們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適時適當地利用拓展性閱讀資料,可以引領學生更深入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如《老人與海鷗》一課,文本中出現(xiàn)了兩句話: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從兩句話中“三個褪色、步行二十余里”可以讀懂老人生活樸素,舍不得花錢,可是為了海鷗卻付出了自己的所有。老人的行為令很多的學生不可理喻,為此,結合課外資料以具體的數字警示給學生,將老人對海鷗的深厚情誼展示得淋漓盡致。(補充資料:老人是一個退休工人,月工資只有308元,可是卻每天花9元左右為海鷗買餅干,一個月就是270元哪!可以體會到老人為海鷗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這樣的拓展閱讀,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給學生提供了理解課文的支撐點,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而且豐滿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文本是由一個個傳承中國文化的漢字,一個個飽含深情的語詞,一句句充滿靈性的句子組成的,需要我們慢慢地欣賞,細細地品味。“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如果我們能夠小處著眼,抓住一條主線,再從整體出發(fā),高瞻遠矚,就一定能達到文本細讀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期
[3] 徐國良.《文本解讀,語文教學的“鐵門檻” 》,2008.3
[4]《文本細讀中的“點線面體”》臺州教研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