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梅
(西華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南充 637009)
《三國志》書法特點歷來是學(xué)者爭論的問題之一?!对洝份d:“自《三國志》魏紀創(chuàng)回護之法,歷代本紀遂皆奉以為式?!盵1]壽志的回護之法,被認為是“曲筆”寫史,有違良史“直書實錄”精神。趙翼認為:“蓋壽修書在晉時,故于魏晉革易之處,不得不多所回護?!盵1]陳壽撰寫《三國志》時為晉臣,晉承魏之統(tǒng),偽魏即偽晉。所以,壽志中多回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趙翼將范曄《后漢書》和壽志進行對比,清晰的呈現(xiàn)壽志回護之處。 正如,陳壽認為曹操起義是受命于天,順應(yīng)民心。而范曄則認為曹操是自我起義,沒有得到天子認可,其行為是不正當?shù)摹M瑯?,關(guān)于司馬昭弒君,壽志寫司馬昭有討賊之功。對此,《札記》中載:“此猶曲筆之甚矣”,但同時又提到陳壽“身仕與晉,不敢不為晉諱也?!庇纱丝梢姡悏刍刈o之法實則為無奈之舉。
其次,對壽志“諱敗夸勝”、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筆法《札記》中也做了剖析。譬如:諸葛亮圍陳倉,斬魏將;蜀破魏雍州;諸葛亮出岐山,張郃被殺等等《魏志》均不寫。這種為正統(tǒng)避諱的手法,實則出于政治的考慮。但《札記》中也記述了壽志書事得實之處。
最后,趙翼認為“《三國志》雖多回護,而其裁剪斟酌處,亦自有下筆不茍者,參訂他書,而后知其矜慎也?!盵1]足見趙翼對壽志敘事是較為推崇的。且陳壽立傳,有增有刪,并在傳后附與之相關(guān)之人,以省人人立傳之煩。一言蔽之,《札記》博引他史、相互參訂、有理有據(jù),讓讀者了然于胸。
《札記》對壽志中錯誤的地方,進行了考證。趙翼指出,劉備崩于魏文帝黃初四年,而明帝時尚稱劉備,此必有誤。二者,壽志中關(guān)于孫松與諸葛亮的關(guān)系,趙翼認為,其文義不明晰,讓人讀來不免有所模糊。還有,趙翼也對陳壽因私怨貶低諸葛亮“將略非所長”的說法進行了指正。其通過陳壽校訂《諸葛集》,言表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等褒嘉之詞。以此說明陳壽并沒有因父被髠而貶低諸葛亮。由此可見,趙氏具有嚴謹?shù)闹问窇B(tài)度,在指出壽志原文中受爭論的問題后,并對爭議進行詳實論證,令人信服。
其次,《札記》中對于魏晉禪代事件有明晰的闡述。趙翼認為,曹操是在漢國祚垂死之時,努力經(jīng)營,延長漢國祚二十多年。司馬氏是在魏皇室未衰之際,乘機偷竊權(quán)柄。因此,魏晉禪代是有很大差別的。再者,趙翼也進一步評述了魏晉禪代與宋齊梁陳等的不同,魏晉禪代是及子才取代前朝,并未加害前代皇帝。而自劉宋至隋,都是自身稱帝,并馬上加害前代皇帝。這也是魏晉禪代與之后朝代的不同之處。此外,趙翼對劉備借荊州之事的真實性也表示懷疑,他通過史事和傳紀相結(jié)合的方法分析認為,借荊州實為借兵力之說。
趙翼對三國之主用人策略進行了分析對比。其認為曹操以權(quán)術(shù)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對于曹操能夠棄嫌錄用先臣后叛之人,趙翼認為,因為曹操起事初期,想要借眾人之力成就事業(yè),所以不惜一切招攬人才。等到削平群雄,大勢已定,曾經(jīng)為其出謀劃策之人,如孔融、許攸等皆被誅殺。操開始能用度外之人,實則不過滿足一時之需。對于劉備,趙氏則通過引證史事,來分析劉備性格。如劉平遣刺客刺殺劉備,刺客反將實情告?zhèn)洌灰约皠涠啻瓮侗贾敛煌胤?,皆受禮待;白帝城托孤,更是言辭肺腑,感人涕泣。此種事實,可見其肝膽本性、真性情之流露。對于孫氏兄弟,趙翼認為,孫氏兄弟“以人主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1]可見,孫氏兄弟雖為人主,也能坦誠過錯,自我反省。此處趙翼對三國之主性情的評述,可謂剖析入微,精確獨到。
讀完趙翼《廿二史札記·三國志》,對陳壽《三國志》則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趙翼對《三國志》中爭論的問題,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札記》旁征博引,理論充分,正反對照,清楚明晰。但書中也存在錯誤,例如:所列舉的人物和所在之傳混淆不清;陳留王不稱元皇帝,而僅以陳留王記事的疑問以及裴松之注所引書目和撰者姓名有訛誤等具體性錯誤。瑕不掩瑜,趙翼之《札記》對《三國志》曲筆直筆、帝魏帝蜀、貶諸葛等爭論都給出了自己的論證觀點,并且史料充分,論證方法得體,不失為一部值得后人研讀和借鑒的扛鼎之作。
[1](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