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芬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101-01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它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lián)且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實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fā)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fā)展的關鍵。
2.家庭教育的連續(xù)性
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家風的好壞往往會影響幾代人,甚至于十幾代、幾十代,從而說明家庭教育具有連續(xù)性。
3.家庭教育的權威性
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yǎng)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zhì)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于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要采用剛?cè)嵯酀姆椒?。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tài)度上首先協(xié)調(diào)一致,并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4.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fā)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tài)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fā)事件時,表現(xiàn)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wěn)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作用。
5.家庭教育的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正,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指明:“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fā)展是提高人口素質(zhì)的基礎,是人類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zhì),從兒童抓起?!边@項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關系到國家是否后繼有人的百年大計。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chǎn),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yōu)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對身邊發(fā)生的親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yǎng)理性辨別能力的良好基礎,做為家長應利用這一特點幫助孩子在這種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發(fā)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過濾社會信息,優(yōu)化孩子幼小的心靈。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嵤?,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fā)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丑惡的卑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制丑陋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