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焱
《祝?!穼懹?924年2月7日,最初發(fā)表于1924年3月15日《東方雜志》第21卷第6號上,后來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是《彷徨》的首篇。
至今,《祝福》仍然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魯迅的《祝福》是東南亞華文教育中重要的一課。自1980年至1996年,一直是“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會考”試卷文學部分的必考題目,幾乎每年都會出一題。
《祝福》是一篇社會悲劇小說,講述了兩個故事:“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文本的結構采用了倒敘的方式。
在一個炮竹聲隆隆,舉國歡慶,辭舊迎新的除夕夜,祥林嫂滿懷惆悵地寂然死去。她的死讓魯四老爺震怒;她的死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消遣無聊的談資;她的死引起了“我”的思考。接著小說回顧了祥林嫂凄慘的一生:喪夫之痛——“年紀大約二十六七”“死了當家人”;逼嫁之痛——“他們說她一路只是嚎,罵,抬到賀家坳,喉嚨已經(jīng)全啞了”;喪子之痛——“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一看,只見豆撒得一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懼怕之痛——“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早飯之后,她便到鎮(zhèn)的西頭的土地廟里去求捐門檻,廟祝起初執(zhí)意不允許,直到她急得流淚,才勉強答應了。價目是大錢十二千”。綜觀祥林嫂的一生,是命運和世俗桎梏把她逼到了死角。丁玲說:“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地里趕,是一樣使她增加痛苦?!?/p>
“離去——歸來——再離去”是魯迅小說中的返鄉(xiāng)模式,《故鄉(xiāng)》《在酒樓上》就采用了這種模式,這表明作者內(nèi)心充滿惶惑和無家可歸感。這個模式暗示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的不相容性,他們注定永遠要扮演游子的角色。
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是構成小說的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這三者互相依存,互為表現(xiàn)。如果說環(huán)境是根,那情節(jié)便是莖葉,根吸收怎樣的營養(yǎng),就會有怎樣的莖葉,而花便如同小說的人物。人物塑造得是否典型在于情節(jié)是否真實,而檢驗情節(jié)真實的唯一標準便是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人物和情節(jié)存在發(fā)展的根本,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在小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卻往往為人所忽視,尤其是對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
《祝福》用不同的樣式展示了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國社會。辛亥革命帶來了近代中國的第一次裂變。
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相繼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倡導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激進的五四運動等一系列民主革命之后,中華大地依舊滿目瘡痍。面對時起時落的民主革命,魯迅有著清醒的認識。辛亥革命之前,魯迅被委任為紹興師范學堂的校長。他也曾滿懷希望,撰寫文章,針砭時弊。但是,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紹興就像中國其他地方一樣,沒有根本改變,只是換了幾個當官的人。新文化運動發(fā)動之后,魯迅從一位朋友那里聽說了《新青年》,便特地買來看,看完之后,卻沒有多大興趣。對蔡元培以后的北京大學,他的印象也不好。他說:“大學學生二千,打的暮氣甚深,蔡先生來,略與改革,似亦無大效?!鄙踔恋轿逅膶W潮發(fā)生一年多了,他還這樣說:“比年以來,國內(nèi)不靖,影響及學界,紛擾已經(jīng)一年。世之守舊者,以為此事實為亂源,二維新者則又贊揚甚至。全國學生,或被稱為禍萌,或被譽為志士,然由仆觀之,則于中國無何種影響,僅是一時之現(xiàn)象而已,謂之志士固過譽,謂之亂萌,亦甚冤也。”
魯迅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下《祝?!返?,其中滲透著他對當時中國國情的清醒認識。魯鎮(zhèn)就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沉悶、封閉、腐朽
小說中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文本開頭有一段意味深長的敘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fā)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jīng)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薄俺林亍焙汀扳g響”給人一種壓抑之感。雖然已經(jīng)到了民國,魯四老爺還是大罵康有為,這個封閉的社會對外部訊息一無所知。
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然而農(nóng)村的社會習俗依舊,封建思想依舊,“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更有意味的是對魯四老爺書房布置的描寫:長桌上松松地卷著一副對聯(lián),寫的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窗下堆著幾本舊書,一本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四書襯》,書房彌漫著腐朽的氣息。
二、等級森嚴,嚴密的思想鉗制
宋明以來,理學挾制思想領域?!按嫣炖?,滅人欲”,“餓死事下,失節(jié)事大”,還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觀念深深地烙上了民族心理,約束女子的言行舉止。準備“祝?!睍r,“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可是,“拜的卻只限于男人”,這仍然是一個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社會。
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wèi)者。祥林嫂再嫁,這在封建倫理觀念上,是女人的最大罪惡,魯四老爺當然不能容忍。祥林嫂死后,他氣憤地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彼严榱稚┝R做“謬種”,祥林嫂即便死了,也得不到饒恕。
三、迷信盛行,人情冷漠
迷信是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是魯鎮(zhèn)的人們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而且非常隆重。祥林嫂“怕黑夜,怕黑影”。她死之前問“我”:“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她怕到了陰曹地府之后被兩個丈夫撕成兩半,而聽從柳媽的建議去土地廟花了大錢十二千捐門檻,希望能消除罪孽。她對鬼神充滿敬畏、疑慮和恐慌?!豆枢l(xiāng)》中的閏土離開“我”家之前,“母親”讓他隨便挑幾件東西,除了桌子、凳子、草灰等有用的東西,還有香爐和燭臺。迷信盛行說明老百姓已經(jīng)對現(xiàn)實失去了幻想,把希望寄托于神靈。
魯迅的作品中有一類獨特的人群:“看客”。魯迅在《娜拉出走后怎樣》一文中,給“看客”下了一個具體的定義。他說:“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痹谏⑽脑姟稄统稹芬晃闹校斞冈敿毜孛枥L了“看客”的嘴臉。錢理群用“看∕被看”來說“看客”,“他們在看別人,冥冥之中,有一雙犀利的眼睛也在注視著他們”。“看客”有三大特點:無聊、無情和無恥。
在《祝?!分杏兄涡紊目纯停?/p>
1.聽祥林嫂講述阿毛故事的男男女女。
祥林嫂反反復復地向旁人傾訴,本想換來些許的同情和安慰,可是她沒有得到同類起碼的憐憫,反而成了他們?nèi)返牟牧??!坝行├吓藳]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停在眼角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边@群無聊的人們用別人痛苦的故事填塞空虛的內(nèi)心,以得到可憐的滿足。等她們聽得味同嚼蠟之時就開始嘲笑祥林嫂。
2.所謂的“善女人”柳媽。
柳媽自稱是一個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可是她的做為卻與此背道而馳。祥林嫂處境凄慘,她沒有幫助反而往祥林嫂的傷疤上撒鹽,還嚇唬她說:“你將來到了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边@些話加劇了祥林嫂的恐懼,加速了她的死亡進程。柳媽本身是受害者,同時又是施暴者。她是無主名無意識殺人集團中的一員。這是一個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祥林嫂只不過是吃人宴席上一道祭品。
“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和人民的悲慘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應該說,這兩個方面同時存在。”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祥林嫂的悲劇既是性格悲劇又是社會悲劇。
就是這樣一個沉悶、封閉、腐朽、迷信盛行、人情冷漠的社會,把祥林嫂推向了絕望的邊緣。祥林嫂的死亡和她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脫不了干系。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盱眙縣馬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