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宋教仁之死觸動了民初脆弱的政治聯(lián)盟;孫中山、黃興等由此發(fā)難,似乎也找錯了機會;袁世凱得理得勢而不讓人,缺少君子風度,并隱然露出了獨裁傾向;袁世凱隱而不顯的傾向被那些心腹幕僚捕捉到了,于是這些幕僚出于一種特殊心理予以迎合,遂使民初政治越走越邪乎。
籌組政治會議
在袁世凱民元設想中,國會、國務院之外,總統(tǒng)府還應有一個“行政咨詢院”,由各省派員組成,以溝通內外,協(xié)調政策,但后來因為“各代表性質不明,主張歧出,良法美意,致成具文”,甚為可惜。
在國會癱瘓、憲法起草中止背景下,召集一個協(xié)商會議,尋找對策,未嘗不是一個辦法。但這個辦法應以補選議員、維持國會為終極目標,無論如何不能動搖國基。11月7日,梁啟超、張謇謁袁世凱,當面表達這個意思,“籌論維持國會之法??偨y(tǒng)以事屬整治內亂,無與國會,已電各省速集候補議員云?!睋Q言之,袁世凱此時并沒有解散國會的意思,政治會議只是一個協(xié)商機構,并不是為了取代國會。
依據(jù)這個思路,袁世凱11月26日特頒明令,派員籌組政治會議。12月12日,袁世凱特任李經羲為政治會議議長;14日,據(jù)副總統(tǒng)黎元洪建議,任張國淦為副議長。據(jù)張說,黎元洪之所以推薦他加入政治會議并出任副議長,主要是“希望多少有點補救”。言下之意,黎元洪已覺得袁世凱溢出“共和常軌”了。
平等、自由、共和“正解”
12月15日,政治會議在北海承光殿開會。袁世凱于會議委員覲見時發(fā)表了一篇“開會訓詞”。這是民國史上一份重要文件,也是袁世凱思想轉折一大關鍵。在這篇訓詞中,袁世凱結合民初政治實際談了對平等、自由和共和的認識,以為政治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國人錯誤理解了這三個美好的概念。
應該承認,袁世凱“訓詞”對平等、自由、共和真精神的辨析是對的。中國在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中,確實被激進主義誤導過,只是作為那時中國最高政治領袖,袁世凱的重新解讀,一方面反映了中國人在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及民國初年動蕩后需要秩序、穩(wěn)定;另一方面政治領袖如此強調秩序、穩(wěn)定,則勢必遏止自由、民主、平等、共和,讓政治倒退。好像辛亥后一切亂象,均因“革命偉人”鼓吹平等、自由、共和而起。
在袁世凱看來,平等、自由、共和,都被孫中山、黃興等人曲解了,這是民初政治動蕩的根源。撥亂反正,就是要剔除對平等、自由、共和的誤解誤讀,重建社會秩序、人倫綱常。袁世凱對孫黃的指責不必過于計較,但其對當時內政外交棘手交織的分析,很值得注意。
他認為,民國建立以來,外交乏力,中俄交涉困難重重,庫倫獨立尚未取消;西藏交涉也不容易,英人至今不肯讓步。其他各國虎視眈眈,欲利用中國政治易代這一特殊時期向亞東大陸染指問鼎。在此種背景下,中國決不可以共和成立而高枕無憂,更不可陷入內部紛爭削弱政府能力。茍內政修明,則列強之對我自必親睦。否則,我先自伐,又何怪人。
再創(chuàng)造法機關
袁世凱在政治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的訓詞,是他對兩年來民國政治亂象的反思,也是他出任正式大總統(tǒng)后發(fā)表的政治見解。這個發(fā)言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民主政治基本原則開始產生不信任,不再認為政治紛爭都應在民主政治框架內解決。他此時并沒有明白表示要解散國會,另設造法機關;但他也不再為絕對的民主共和背書,不再否認解散國會的可能性。
解散國會,以政治會議為立法機關。此事關涉國家體制改變,李經羲當然不敢輕易表態(tài),他問張國淦的意見。張列舉國會不當解散的理由,建議袁總統(tǒng)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安排遞補,無論如何不能以政治會議作為立法機關。張國淦還說,補選議員,重開國會,是總統(tǒng)的意思。但楊士琦不以為然,他說:解散國會也是大總統(tǒng)的意思。
可以相信,解散國會;補選議員,重開國會;這兩層意思,袁世凱都說過,張國淦、楊士琦所說都有依據(jù)。這一方面表明袁世凱此時并無一定之見;另一方面意味著隨著形勢發(fā)展,任何情況都可能發(fā)生。
12月16日,各省都督黎元洪等聯(lián)名致電袁世凱,以為國會開會已七個月了,靡費數(shù)百萬,立法毫無成績,建議大總統(tǒng)對那些還留在北京的“穩(wěn)健”議員“給資回籍”,予以遣散,并請大總統(tǒng)咨詢政治會議以救國大計及增修約法程序。
各省都督的意思非常簡單:解散第一屆國會,另組由各省代表構成的制憲會議,仿美國往事,為民國制良法。
袁世凱沒有輕率答應解散國會的要求,而是將這個建議提交政治會議討論答復。12月29日,政治會議第一次會議以為此議委實重大,根據(jù)會議規(guī)則,指定蔡鍔、饒漢祥、許鼎霖、朱文劭、顧鰲、孫毓筠等為審查員,提交報告。
各審查員對解散國會、另組造法機關的建議進行了審慎討論,1914年1月6日向政治會議提出報告書。9日,政治會議通過議決,以為各省都督黎元洪等解散國會、另組造法機關的建議不無可采。解散這個名存實亡的國會,另開憲政新路,在政治會議委員看來,并不違和。
政治會議認為,各省都督原電所請另候召集一節(jié),系屬度勢審時正當辦法。解散國會,并不意味著永遠不要國會,而是在解散后,修法造法,然后再尋找機會,重新開張。
約法確實需要增修,需要再造;議員確實需要補選,需要重選。政治會議的結論、建議,有其正當性,合乎政治邏輯。大總統(tǒng)袁世凱遂于第二天下令停止國會“殘留”議員職務,內閣總理熊希齡等全體閣員為之副署。
一個并不在約法框架內的政治會議,解散了約法框架內的國會?!安恢v政治”的政治會議,必將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代價。
(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