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說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艱難性了,除了談到寫作時,會有人露出一句“讀寫一家”或“讀是寫的基礎”。
這里有客觀原因。閱讀在高考試卷中要分四個部分:科技說明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典詩歌閱讀,現(xiàn)代散文閱讀(新課改卷又將其設置為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選擇閱讀),其中有客觀性選擇題,也有主觀性表述題。既可以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內容復雜,形式多樣,方式靈活,掩蓋了他們作為閱讀題的共性。當然忽略它們的更主要原因在主觀方面。閱讀題考查既要考查師生的閱讀經驗,也要考查師生的閱讀技巧,加上閱讀時見仁見智的歧見。所以,閱讀題的解答,下了功夫也不一定見效。因此,長期以來許多人諱言于此,即使有,堂而皇之又空洞無物的一句“多讀”便大而化之地塞住眾人之口?;谏鲜鲈?,了解閱讀的過程,探討閱讀的規(guī)律,讓學生對閱讀能夠心中有數,從而取得好的成績,是我們應當思考的。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隨實踐而發(fā)展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踐。
基于這個原理,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便不應當一味的沿襲小學初中一貫的串講課文的語文教學法。的確,文選式的教材編寫慣例讓我們的語文課本從小學到大學一貫制,也促使我們的教師習慣于從入選的幾篇文章中追尋微言大義。一學期下來,匆匆忙忙的學習,緊緊張張的練習,還沒有讀幾篇文章,時間就過去了。
引導學生,要求學生大量的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情感體驗,老師的指導盡量簡要,甚至只要點撥即可,這或許是高中語文應當走的一條正確的道路。
我們給學生講了那么多,分析了那么多,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這個目的,這個認識,只有從實踐中產生,并隨實踐而發(fā)展。沒有學生大量的感性認識、閱讀實踐,提高閱讀能力便是一句空話。畢竟,澡盆里練不出游泳健將嘛!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實踐與認識的多次反復。
基于這個原理,我們便應認識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絕不是一個短暫的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如上所述,我們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兩年(以前是兩年半)的時間都是在這種少慢差費的文選式教學中的“精心研讀”中度過的,在剩下的一年時間里由老師的精講細講要轉變?yōu)閷W生的理解分析,直至寫出正確答案,除了幾個有天賦的幾個有運氣的,大多數的人只能犧牲了。
遵循新課改的理念,從高中入學開始,語文學習就應當從教師中心轉變?yōu)閷W生中心。教師要適應這一點,并切實具備基于這一點的知識儲備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適應這一點,進而具備適應這一點的工具準備(字詞典之類)、心理準備和能力準備。大量的的閱讀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經驗、知識儲備、情感體驗,為能力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基于這一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自然也就由起初學生的大量閱讀,積累一定量的感性認識,逐步深化,進入第二階段。
在這一階段內,需要有教師做主導,對學生進行閱讀知識的理論輔導,引導學生把握閱讀的過程,理性認識閱讀的內容,掌握閱讀的方法,甚至形成閱讀的模式,讓學生從理論的高度把握閱讀。由單篇的,具體的閱讀對象深化為對閱讀本質的把握。這是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階段。不在這個階段進行深入細致的工作,就會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果,學生只會永遠停留在“外行看熱鬧”的階段,讀的東西再多,充其量也只是個“四腳書櫥”而已。感性認識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閱讀水平乃至語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是個“空中樓閣”。
這個階段需要教師的閱讀理論素養(yǎng)、閱讀知識儲備和邏輯分析能力,能夠深入淺出又能準確入微的介紹閱讀知識。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乃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都是大忌。同時也需要學生積累大量的閱讀理論術語、閱讀理論知識,形成閱讀的慣性思維乃至閱讀的模式,甚至答題的模式。否則,“老虎吃天,無處下口”,言不及義乃至答非所問,都是不可避免的。
閱讀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用理性認識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即用閱讀理論知識、術語乃至程式分析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結構、手法、感情、語言和其他特色的過程。同樣,在這個階段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來輔助學生達到這個層次,也需要包括練習在內的大量具體而瑣碎的工作。
王旭忠,教師,現(xiàn)居甘肅高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