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
《明月寺》是一篇視角獨特,構思別致的短篇小說,作家葉彌以散淡的筆墨,講述了“我”與來歷成謎的住持夫婦的邂逅,語言清朗自然,主旨含蓄,耐人尋味。
一、小說的含蓄之美
《文心雕龍·隱秀》有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敝袊鴤鹘y(tǒng)文學歷來講究含蓄之美,注重言有盡而意無窮,此即是“隱”。
小說開頭即設置懸念,借他人話語引出了這對“奇怪”的夫妻:身為住持,卻是俗家打扮,寄身寺廟,仍以夫妻相稱。這般特立獨行自然引起“我”的好奇,也勾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他們是什么人?為何身居佛寺卻又并不真心向佛?
讀完全文,夫妻二人依然是謎,然而,那看似隨意的文字里卻縈繞著一股惆悵與沉重,引起讀者無限的思考。
二、人物刻畫生動傳神
小說中對薄師傅的描寫最為精細,她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一個“薄”字,“薄薄的身體,薄薄的頭發(fā)”,此外,一雙“清而亮”的眼睛,“專注”的眼神,寥寥數語,描繪出一位清瘦單薄、純真坦率的老婦人。
除了外貌,小說還通過語言、神態(tài)以及行為舉止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如解簽時對我的開導,“我”猜測其身份時,她先驚后喜又轉悲的情緒變化,勸我“吃菜”、帶我看花等生活化的場景。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了薄師傅的溫柔純真,這是一位有涵養(yǎng)、情感豐富、經歷坎坷的知識分子,即便經歷了磨難,依然保持著待人的真誠與善良。
相比薄師傅,羅師傅所占的筆墨極少卻也不失傳神:聽到剪羅春是為他而栽,一個咳嗽四字回答,盡顯愛情中的幸福坦蕩,夾雜一分成年人的難為情;招呼“我”看云霞,對美的追求體現的是浪漫情懷;愛人離世后,羅師傅正式出家,于決絕中展現對愛情的忠貞。
三、悲劇是撕碎的美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悲劇,而悲劇的真諦就在于將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讀者看。葉彌筆下薄師傅與羅師傅的形象是單純美好的,他們善良真誠、多情浪漫;他們的愛情也是美好的,甜蜜溫馨、忠貞不移。然而,這些美好恰恰與現實的殘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說的悲劇只是生死離別嗎?相信讀者心中自有一番思量。
本文是含蓄的,所以最大的難點是主旨的探究,可以從標題、情節(jié)、背景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明月寺”是小說的標題,是薄師傅與羅師傅隱遁的“世外桃源”,也是他們故事的見證者,在小說的結尾,葉彌惆悵地寫道:“明月寺不會說話”,如果明月寺能夠說話,她希望明月寺說些什么呢?
筆者認為,應該是關于薄師傅和羅師傅的秘密,他們是誰?為什么從城里搬到這山上的小寺廟?為何身在寺廟卻又過著俗世的生活?既然心系紅塵又何必遁跡寺廟?
這些問題在文中雖然沒有正面的回答,但從字里行間卻也可以窺知一二。
“我”通過解簽時的交談,猜測薄師傅的身份是語文老師,于是“我立刻把我的感覺對薄師傅說了。我看見她先驚后喜,喜悅之色在臉上一掠而過,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驚”自然是猜到了,猜錯是不用吃驚的,老師這份職業(yè)一定帶給她不少快樂,如果不認同,絕不會因之被猜中而“喜”,可既然認同,為何又有“淡淡的悲戚”?想必是那段歲月里除了美好的記憶,還有更多的不堪,直到多年以后,依然是不能觸摸的痛。
七零年春,城里“涇渭分明”的老師,不堪回首的遭遇,這些信息足以讓人聯(lián)想到那場人人談之變色的文化大浩劫。于是,答案呼之欲出,但葉彌就是不說破,讓你去猜,去想,去求證。比起直接痛陳悲苦,這種含蓄而深沉的悲涼或許更能打動人心,這也是小說構思獨特之處。
那場文化浩劫不過是短短十年,而薄師傅與羅師傅卻在明月寺住了三十年,他們眷念紅塵不想出家,然而,紅塵之大卻早已沒有容身之地,只能孤獨地隱遁在這“世外桃源”,他們渴望朋友,渴望溫暖與理解,與素昧平生的“我”一見如故,對“我”的離去戀戀不舍,鄭重請求“我”的再次拜訪,這又何嘗不是孤獨的極致表現?
傷害或許已經停止,但傷痛永遠不會平息。三十年,沒有親人拜訪,沒有朋友探望,他們隱遁世外,即便有愛情的慰藉卻依然承受著世俗的苦痛與孤獨,不死不休,這或許才是最大的悲劇。
1.小說為什么以“明月寺”為題,請簡要分析。
2.如何理解“她先驚后喜,喜悅之色在臉上一掠而過,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3.薄師傅是作者重點刻畫的人物,請簡要分析其形象。
附:參考答案
參見“美點賞析”和“難點指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