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艷
摘 要:植物標本在植物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臘葉標本和浸制標本2種類型。該文闡述了臘葉標本在采集時的注意事項及浸制標本的制作方法。筆者根據(jù)野外采集及教學經(jīng)驗,總結了植物標本在植物學教學中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橋梁,為植物學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植物學的積極性,為本科生將來繼續(xù)研究生的學習奠定基礎,并且能夠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關鍵詞:植物標本;臘葉標本;浸制標本;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1-46-02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Specimens in Botany Teaching
Wang Gua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the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the Biodiversity Study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 in Southwest Anhui,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133,China)
Abstract:Plant specime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any teaching,including herbarium and plant specimens in solution.This study stated the precations of plant collection and making methods of plant specimens in solution.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plant specimens in plant teaching was a bridge in theory and practice,had a better basis on botany teaching,rais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botany,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to continue graduate study in the future,and enhanced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Key words:Plant specimens;Herbarium;Plant specimens in solution;Plant teaching;Application
植物學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園林及園藝專業(yè)非常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主要研究植物的細胞和組織、種子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和繁殖器官以及植物的系統(tǒng)分類。掌握各種常見植物的分類和主要形態(tài)特征并能識別常見植物是植物學課程的難點和重點。而植物標本是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參考資料。其包含了物種的大量信息,如形態(tài)特征、地理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物候期等[1]。筆者一直從事植物學的教學及學生野外實習工作,經(jīng)常外出采集、制作植物標本,深知植物標本在植物學教學的重要價值,現(xiàn)就植物標本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分述如下。
1 植物標本的類型
1.1 臘葉標本 臘葉標本是植物某一部分或小形草本植物的全株經(jīng)整形壓干而成[2]。臘葉標本的采集需注意以下幾點:(1)采集時間。完整的標本要求有根、莖、葉、花和果實,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進行采集,一般春秋季節(jié)是黃金采集季節(jié)。在晴天上午9:00以后進行最好,因為受雨水或露水淋濕的植物水分較多,不利壓干,會使標本變干甚至腐爛。(2)不同類型植物的采集。要在生長正常、發(fā)育健全的植株上采集,采集標本不易過大,長30cm,寬20cm即可;過密的枝條和葉,可以疏去一部分,但疏去的部分必須留有痕跡;雌雄異株的植物,必須同時采集雌株與雄株的枝條;木本脫皮植物在采集時應在植株上采取帶葉的花枝或果枝及一小塊樹皮,避免鑒定錯誤;草本植物,應采集整個植物體,包括根部,它能反映出地下部分的形態(tài),地上部分除莖、葉外,盡量應有花和果;寄生植物必須連同寄主一起采集;多數(shù)水生植物具有細長帶葉的莖,并具有粘滑性,從水里取出時莖、葉相貼附,失去自然狀態(tài),此類標本可帶回住處,放入水盆中漂浮,等莖、葉舒展以后,在用臺紙從水里托出,連同臺紙放入標本夾內(nèi)[2]。
1.2 浸制標本 浸制標本是采用保存液來防腐的標本,能清晰地顯示生物體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nèi)部構造,還能長期保持生物體的原來色澤。不同顏色標本處理方法有所不同,制作時需進行比較和選擇。
1.2.1 綠色植物標本浸制 其原理是利用醋酸作用把葉綠體分子中的鎂離子分離出來,使它成為沒有鎂離子的葉綠素—植物黑素,然后使另一金屬元素(醋酸銅中的銅)進入植物黑素中,使葉綠素分子中心核的結構恢復有機金屬化合狀態(tài)。據(jù)此原理,先把植物浸在醋酸銅溶液中煮一下,這時綠色變成褐色,說明葉綠素已經(jīng)轉變?yōu)橹参锖谒兀ù姿嶙饔茫?,過一段時間,植物恢復綠色,即銅離子代替了鎂離子,使葉綠素分子中心核的結構又恢復有機金屬化合狀態(tài),這種由銅原子作核心的葉綠素,不溶于福爾馬林液及70%酒精,并且穩(wěn)定,不易分解破壞。經(jīng)此處理的綠色植物可長期保存[3]。
1.2.2 黃色植物標本浸制 植物體內(nèi)因含類胡蘿卜素和核黃素而表現(xiàn)為黃色,主要是花及成熟果實。常用的方法是將0.5%亞硫酸、1%酒精和3%甘油混合,將葉或花放入混合液內(nèi)直接保存即可[3]。
1.2.3 紅色植物標本浸制 植物體呈現(xiàn)紅色主要是由于花青素的作用,少數(shù)植物是由于類胡蘿卜素的作用,表現(xiàn)紅色的部位主要是花及成熟的果實。可直接將花或果實于2%的亞硫酸液中保存[3]。
1.2.4 白色植物標本浸制 植物呈現(xiàn)白色的部位主要是花朵。將白色花朵先用硫酸銅飽和液固定綠色枝條及葉片后,再放于0.3%~0.6%亞硫酸液中直接保存即可[3]。
1.2.5 紫色植物標本浸制 植物呈現(xiàn)紫色的部位主要是花及果實。將花或果實置于30mL飽和鹽水、20mL福爾馬林和4mL甘油中,加水至1 000mL的保存液,即可保存[3]。
2 植物標本在植物學教學中的作用
2.1 植物標本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橋梁 植物學教學每年的6~7月份,學生均有15d的時間參加植物學野外實習。該實習采集時間短,一般局限于某一個林場或某個自然風景區(qū)。通過野外實習可培養(yǎng)學生對野外植物形態(tài)及所處生境的觀察能力、掌握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正確使用各種工具書(植物志、圖鑒、圖譜手冊等)的查閱、編制植物檢索表以及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等。
通過植物學野外實習,不僅可以驗證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擴大和豐富學生專業(yè)知識范圍,培養(yǎng)學生野外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4]、動手操作能力、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熱愛自然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積累一次寶貴的實習經(jīng)驗,而且還能采集到多種植物標本,促進標本室展館建設,為學生開展素質(zhì)教育提供有利的契機,挖掘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促進全面綜合發(fā)展[5]。
2.2 植物標本為植物學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植物學分類的章節(jié)中,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但因為教學進度的原因,一些材料無法采集到,特別是在冬季,很多材料無法落實,植物標本就可保證材料的落實和教學的進行。在春季或秋季,可預先將材料收集好,做成臘葉標本或浸制標本,可以在理論課和實驗課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2.3 植物標本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植物學的積極性 理論課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結合植物標本的教學,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特別是浸制標本,保持了植物的原有狀態(tài)和色澤。學生看到實物標本后,不但增加了學習的積極性,動手實踐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結合課堂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學生更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主動到學校周邊采集一些植物來做成臘葉標本和浸制標本,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2.4 植物標本為本科生將來繼續(xù)研究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本科生在植物學的野外實習過程中,能夠掌握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以及各科屬的鑒定特征,并學會檢索表的使用和制定,這為今后進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植物標本是植物研究人員的基礎,是永久的、便捷的和直觀的參考資料。植物標本還承載和記錄著當?shù)氐臍v史,例如一個地區(qū)某個時期內(nèi)的植被種類,或不同時期種類的記載、變化情況,包括一種植物首次引入該地的時間等[6]。
2.5 植物標本可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在野外的實習中,從采集標本到標本制作完成,都傾盡了學生的心血,使學生體會到每一分標本的來之不易。在采集到特有種和珍稀瀕危物種時,學生更是感受到標本的珍貴。在整個采集制作植物標本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對每一分標本要輕拿輕放,提高學生的基本功,積極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由于自然環(huán)境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一些植物受到破壞,甚至頻臨滅絕。教師要結合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及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增強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并愛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魯敏,李成,布鳳琴,等.園林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技術與實驗教學應用[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9,24(6):589-602.
[2]閆潔,崔學明.淺談植物標本的采集與壓制[J].內(nèi)蒙古林業(yè)科技,1998,3:40-42.
[3]王壯.怎樣浸制和保存原色植物標本[J].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2004,2:9-12.
[4]馬純艷,卜軍,付亮,等.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模式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286-288.
[5]章新,李紅梅,史云東.滇中高校生物學野外綜合實習探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22(12):39-42.
[6]王小梅,朱昱平.生物標本室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12,7:6-7.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