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健
金石碑版,這幾年在拍賣市場風生水起。筆者亦是碑拓愛好者,并按自己的興趣進行專題集藏,“鴛鴦志”即是專題之。
鴛鴦志,乃同穴而埋、同坑而出,并人各有“志”之夫妻墓志稱謂也。收藏鴛鴦志,前人早已有之,然最著稱者莫過于民國大書家于右任先生了,其書齋名即為“鴛鴦七志齋”,于髯公藏魏隋墓志原石數(shù)百品,其中有鴛鴦志七,故其名。筆者書笈中有民國十九年堅瓠閣主人白堅武刊校的《鴛鴦七志齋藏石目錄》線裝本薄冊(圖一),對其藏石一羅列。民國元老中藏碑志者有三人,除于老外,另外兩人為千唐志齋主人張鈁,曲石精廬主人李根源。此兩人均以藏唐志為主,張鈁以多為勝,有千石之累,無人過之;李根源以精為勝,數(shù)量不足前者之什一,然其最得意之藏,乃唐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層樓”作者王之渙墓志,以補唐史無傳之憾,章太炎作跋云:“誦其詩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本末,真大快也?!?/p>
話說鴛鴦志來由,乃源于古禮。夫妻合葬之禮約始于周,《禮記》中《檀弓》篇,便是專門論述當時喪葬制度與禮儀的,文中有“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薄抖Y記正義》中“周公蓋祔”之句,鄭玄注:“祔謂合葬?!笨追f達疏:“祔即合也,言將后喪合前喪?!彼?,夫妻合葬的墓志,除“鴛鴦志”這個浪漫的名稱外,較準確的名稱為“合祔志”(亦稱“袷祔”)。當然,“祔”并不限于夫妻合葬,后人葬于父母或先祖墓旁,亦稱“祔”。
筆者亦喜集藏鴛鴦志,然非碑志原石,僅拓片而已。在筆者所藏的鴛鴦志中,年代最早的要數(shù)西晉趙仲南博士墓碑與其妻趙衛(wèi)夫人墓碑的拓片了。此鴛鴦志拓片,已由碑志出土所在地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大開本單獨出版。晉志在碑志發(fā)展史上是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尤其是西晉碑志,它處于漢代立于地表之上的豎式碑志,向東晉及南北朝隋唐流行的埋于墓穴之下的臥式墓志發(fā)展的過渡期。
從地表之墓碑演變成地穴之墓志,其背景即是魏晉之間的禁碑令。建安十年,曹操針對當時奢糜之風盛行的厚葬習俗,下令禁止立碑。曹魏大將軍王倫葬兄時便未立碑,其云“只畏王典,不得為銘”。西晉上承曹魏禁碑余續(xù),晉武帝再次下詔:“碑表私美,興長虛偽,莫大于此,一禁斷之?!薄短接[》卷五八九“文部、碑”也記有晉令:“諸葬者,皆不得立祠堂、石碑、石表、石獸?!比簧嫌姓撸掠袑Σ?,立碑之風并未完全剎住,一些貴族官宦的墓葬仍然十分豪侈,只是礙于禁令,將地表的墓碑,移至墓室之內(nèi),避人耳目而已。上海圖書館碑帖專家仲威先生撰文說:“魏晉禁碑,促使墓碑小型化,并由地面轉(zhuǎn)入地下,直接誘發(fā)了墓志的產(chǎn)生?!彼裕瑫x碑既是漢碑形式之式微,也是此后沿襲千年之墓志形式的起源。西晉墓碑的形制仍延續(xù)漢碑,由碑額與碑身組成,碑額有園首、圭首、方首之分。只是碑體的大小減縮了許多,一般只有五六十厘米高,與漢碑動輒二米高已大為瘦身。
晉碑傳世極少,其中西晉碑志已出土傳世者,僅見二十余種,稀若星鳳,比漢碑還少。且晉碑埋于地下,未受風雨侵蝕,刻畫如新,不若漢碑字跡斑駁,故西晉墓碑受到后世金石家和書家之珍視。
筆者收藏西晉趙仲南博士墓碑與其妻趙衛(wèi)夫人墓碑(圖二、圖三),2009年秋于河南安陽同坑出土,名符其實的鴛鴦志。趙仲南碑殘損嚴重,碑額已毀。其妻趙衛(wèi)夫人碑較為完整,磚質(zhì),碑高82cm,寬36cm,在晉碑中已算大個子了。碑額為圜首,上刻三道暈痕,額書篆體“晉故趙衛(wèi)夫人之碑”。碑身陰陽兩面均刻有碑文,書體在隸楷之間,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體演變期,故此碑拓極具鑒賞與研究價值。
筆者收藏的另一鴛鴦志,亦頗有名聲,它便是蘭陵縣公蕭鑒墓志和蘭陵蕭氏夫人虞秀姚墓志。2009年兩志同出于西安附近郊縣。蕭鑒,為梁昭明太子五世孫,其曾祖與祖父,均為南朝后梁的君主。蕭鑒夫人虞秀姚乃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的女兒,虞秀姚墓志銘中對虞世南的記載為:“父南,皇朝弘文館學士,秘書大監(jiān),永興縣開國公,贈禮部尚書,謚文懿。”虞秀姚稱虞世南為“父南”,而不稱“父世南”,因“世”字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虞氏乃浙江余姚望族,余姚文史專家商略,是研究虞氏家族史的權(quán)威,著有《漢唐會稽虞氏古甓墓志匯釋》,并正在整理虞世南年譜,他檢讀過虞世南女兒虞秀姚志文后說,其中有些資料可對以前的虞氏世系研究作出修正,頗有文獻價值。
古代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在鴛鴦志中亦能充分看出。男女從出生就有璋瓦之別,生是如此,死亦如此,男女死后的殯葬待遇亦大不相同。從鴛鴦志的志蓋題寫就能看出其中端倪,如男的志蓋有姓氏或再加官職,女的志蓋大多只寫夫姓,不寫本姓。筆者收藏的另幾個鴛鴦志便是如此。如唐代陸渾縣令崔?與夫人李氏的志蓋,分別書寫為“故陸渾縣令崔公墓志”、“唐故崔公合附墓志銘”。唐茍寰與夫人房氏墓志,志蓋分別書寫為“大唐故茍府君墓志銘”、“唐故茍府君袷祔墓志”(圖四、圖五)。從中可看出封建時代男尊女卑、夫貴妻賤的性別歧視。
故黃宗羲《金石要例》“書合葬例”條謂:“婦人從夫,故志合葬者,其題只書某官某公墓志銘或墓表,未有書暨配某氏也。張說為《蕭灌神道碑》云‘南城侯之夫人同刻碑銘,其題‘贈吏部尚書蕭公神道碑,其妻韋氏書事實于內(nèi),題則不列。自唐至元,皆無夫婦同列者。此當起近世王慎中集中,如‘處士陳東莊公暨配黎氏墓表,益不而足也?!?/p>
然黃宗羲所論“自唐至元,皆無夫婦同列者”云云,有些絕對化,從已出土的墓志來看,并非如此。清人梁玉繩在《志銘廣例》中即有駁論。
筆者所藏碑拓中便有數(shù)張夫婦合志同列者,如《大唐元府君與夫人司馬合葬墓志銘》(著錄于《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目錄17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今人楊向奎著《唐代墓志義例研究》一書,其“夫妻合葬墓志首題的書寫”一節(jié)中,據(jù)周紹良主編的《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編》統(tǒng)計,在兩編約5200方墓志中有180方唐代夫妻合葬墓志首題書寫妻姓。故該書作者認為唐代墓志中夫妻合志不書妻是常例,書妻是特例,黃宗羲忽視了常例與特例的區(qū)別。
然筆者認為,梨洲所論,非關(guān)其學術(shù)水準,蓋其時墓志出土少,所見者甚罕,而導致其結(jié)論失之偏頗。想當年,晚于梨洲個半世紀的阮元與張廷濟亦只收藏古代墓磚八塊而已,各取書齋名為“八磚吟館”、“八磚精舍”。如今地不藏寶,古物獻瑞,才有了今天學術(shù)研究的大量數(shù)據(jù)與物證。今昔相比,喜兮悲兮,難以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