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三“變”,生成精彩
“爬行”是小學體操類教材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爬行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上下肢配合完成動作的基本活動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協調性。
“爬行”按動作方法分類有低姿爬行與高姿爬行。在二年級“爬行—模仿各種動物爬行”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學生模仿鱷魚、小象和小豹三種動物的爬行等練習內容。教學過程的展開從動物模仿操開始,從比較容易的低姿爬行到小象、小豹高姿爬行的學習,最后進行“爬行趣味競速”的游戲。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中生成的具體資源,進行了三次變化,讓課堂展現不一樣的精彩。
在教學“鱷魚爬”的過程中,教師啟發(fā)學生學習“屈肘屈膝、低姿手腳協調配合爬行移行”時,學生對此動作并不感興趣,只關注爬的速度。這時教師靈機一動,在每組墊子上放置了三個塑料的小欄架。引導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小鱷魚鉆洞,看看哪只小鱷魚爬行靜悄悄,不碰倒小欄架。學生們安靜了下來,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動作完成的規(guī)范性明顯提高。教師“生成性”資源的利用首先是基于學生立場,巧妙改變情境,充分利用了學生喜歡“鉆山洞”的好奇心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下來,在“小象爬”教學時,學生嘗試后,請幾名學生出來展示,要求能做到“直臂撐地膝蓋不著地”的高姿爬行動作,學生在練習時完成動作的質量并不高。于是,教師臨時決定邀請兩名學生分別進行“小鱷魚鉆山洞”和“小象爬”動作比較,并提問:“你覺得這兩種動物的爬行有什么不一樣?”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了兩種動物爬行動作的不同。
教師看學生掌握動作的情況不錯,隨即示范了即將要學習的“小豹奔跑”的動作,讓學生結合比較,學生也很快發(fā)現“小豹奔跑”、“小象爬”的動作特點。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依次進行了兩個動作的練習。
“生成性”資源的利用需要一個比較“跳板”,正因為有了比較這一“跳板”,讓“生成性”資源推動了學生進行“小象爬”、“小豹奔跑”的探索和學習。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主要在于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將比較落實到了兩種爬行的核心技術動作上,把問題“問”到學生心里去,把活動“動”到了學生已有能力上,把各方面可以利用的學習因素調動起來。
爭強好勝是學生的天性。在游戲拓展階段,將小組成員平均分成四個小組,在圓的中間用小墊子鋪成“”的賽道,各小組成一路縱隊面向圓心分別站在圓弧的四個起點外。比賽開始依次進行爬行競速比賽,最先到達圓心的學生率先敲響圓心上的鼓,一輪比賽后統計各小組獲勝的人次,人次多的小組獲勝。為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教師制作了帶有爬行名稱的骰子,每次教師投骰子決定學生競速爬行的動作,能正確快速使用相應動作爬行到圓心者為勝者。第一輪游戲后,學生游戲的積極性明顯下降,怎么辦?教師靈機一動,第二輪比賽,讓各小組學生在這三種爬行動作中根據自己的擅長選擇一種爬行動作,讓各小組同一動作依次進行PK,馬上就激發(fā)起了學生再次挑戰(zhàn)的欲望,讓課堂練習達到了高潮。
上述片段“生成性”資源的利用,教師充分尊重和運用學生爬行能力的差異,促成學生自主選擇,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個體交響和共同體氛圍,讓整個小組的合作競速產生了一種張力,使教學情境充實飽滿,富有感染力。
—張勇衛(wèi)(江蘇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學,21300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