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綜述*

2015-11-28 06:31尉小榮
中國電化教育 2015年11期
關鍵詞:指標體系評估信息化

盧 春,尉小榮,吳 砥

(1.湖北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2.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研究基地(華中),湖北 武漢 430079)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綜述*

盧 春1,尉小榮2,吳 砥2

(1.湖北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2.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研究基地(華中),湖北 武漢 430079)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對于科學準確反映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指導我國教育信息化科學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文通過文獻調研,分析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狀況以及評估相關主要研究成果,歸納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的關鍵內容,梳理其研究視角,跟蹤我國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的研究趨勢以及未來發(fā)展方向。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積極拓展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的實踐領域,逐步加大績效評估研究成果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政策制定的影響,對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yè)發(fā)展,推動績效評估向客觀化、科學化、實用化的方向邁進,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分析

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重建設”到“重應用”的發(fā)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重視一系列設備、資源和軟件的基礎建設。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目前關注重點逐步轉到應用水平和應用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實際效果,重視教育信息化在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是反映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實際效果、投入產出情況的重要依據,已受到各地區(qū)、學校的逐步重視,相關評估活動也在積極開展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整體戰(zhàn)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1]。2012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2],并啟動了“三通兩平臺”“教學點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等重點工作。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也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3]。通過近十年的巨大投入,隨著高?;ヂ?lián)網絡建設到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實施,再到“農遠工程”的全面開展,以及全國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的逐步完善,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發(fā)展快車道,中央財政以及地方配套在教育信息化領域投資過千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顯著提升,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應用水平偏低,從社會層面來看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投入和社會產出之間依然存在巨大落差[4]。

隨著對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關注的不斷提升,為了實現(xiàn)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從起步階段向應用階段的全面升級,有必要將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的績效評估納入其發(fā)展整體框架中,并給予重點關注,同時評估重點也應逐步由建設水平評估轉變?yōu)榭冃皆u估。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不僅是《規(guī)劃》制定之初的科學設想,也是當下教育信息化工作開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各層面相關政策均對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工作進行了長遠布局。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5]中明確提出“支持推動教育評估評價的科學化、多樣化和模式創(chuàng)新”,各省也積極開展教育信息化相關評估工作。湖北省作為國家教育信息化試點省,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采取省級督導、縣級自評、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他評的“三評并舉”方式進行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概述

各級機構面向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巨大,其中基礎設施的高投入同應用效果的低產出不僅是公眾關注的教育領域焦點問題,同時也是各級教育部門提升管理效能的現(xiàn)實難題。從省、市級層面對區(qū)域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投入產出進行評價,通過績效評估的科學手段找出影響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是解決目前發(fā)展現(xiàn)實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相關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是依據教育信息化目標或績效標準,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思路,運用信息技術等手段采用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辦法,對區(qū)域或機構的教育信息化實施過程、目標完成情況、實施效益等給予評價。目前相關評估主要包括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評價。宏觀層面績效評估可反映國家(或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提供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和實證數(shù)據,使得教育決策的過程有據可依,逐步從經驗決策走向科學決策;微觀層面績效評估可以反映學校信息化發(fā)展、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等發(fā)展情況。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應依據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結果,有方向、有重點地加強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預期目標。

二、國際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情況

世界發(fā)達國家及有關國際組織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2010)提出,變革美國教育,必須進行革命性的結構變革而不是細枝末節(jié)的修修補補,要求各級教育系統(tǒng)持續(xù)對教育系統(tǒng)的績效進行監(jiān)督和測量。

目前國際上有很多組織開展實施國際范圍的大型評估,如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xié)會(IEA)。其中,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6]、國際數(shù)學和科學測試項目(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7]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全球范圍的大型績效研究項目,以PISA項目為例,亞太地區(qū)國家為數(shù)眾多,如表1所示[8]。

表1 亞太地區(qū)參與國際學生評價項目國家數(shù)量

續(xù)表1

從國際機構來看,國際組織機構針對不同地區(qū)制定并發(fā)布教育信息化評估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均側重于信息化對教育所形成的結果及影響。從2005年開始,“ICT促發(fā)展伙伴關系”聯(lián)盟制定并發(fā)布一系列“ICT核心指標”,該聯(lián)盟主要成員有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聯(lián)合國貿易發(fā)展論壇(UNCTAD)、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銀行等十余所組織機構[9]。2005年,作為“ICT促發(fā)展伙伴關系聯(lián)盟”主要成員之一的世界銀行開展了一項針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研究,以ICT對學生學習能力與成績的影響、監(jiān)控與評估、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規(guī)劃和實踐、具體教學工具、教師教學、內容與課程、教育和學校政策等視角對ICT在教育中的應用進行評價[10]。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教育信息化評估指南》報告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水平評估概念框架,主要由6個要素組成:學校、系統(tǒng)、教師特征、ICT教學實踐、學生特征、學習成果。201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共同評估制定并在東亞和東南亞開展了教育績效標桿管理試點工程(SABER),SABER構成指標框架主要包括“政治承諾”“學校參與”“基礎設施”“教師發(fā)展”“運用”“參與、技能和輸出”“結果和影響”以及“公平”[11]。

在國家層面,2011年由美國聯(lián)邦政府資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技術應用于教育的國際經驗》研究報告正式發(fā)布,其中包含21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國別報告,報告建議在國際層面加強合作,共同采集相關數(shù)據,增進各國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實踐方面的交流,并評估其成效[12]。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起步早,評估體系完善,并且評估工作通常是以項目的形式開展。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開發(fā)了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STaR)評估量表,部分州從2001年開始推行使用STaR評估量表衡量本地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硬件及網絡環(huán)境、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數(shù)字化資源、學生考核與成績是STaR評估體系關注的主要內容[13]。英國教育通訊和技術署(BECTA)在2006年發(fā)布了學校信息化自我評估體系(SRF),學校利用對自身的信息化發(fā)展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并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學校信息化。經過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領導力與管理、發(fā)展規(guī)劃、學習能力、評估、專業(yè)發(fā)展、資源等六個要素[14]。加拿大統(tǒng)計署與加拿大教育部長委員會聯(lián)合實施了泛加拿大教育評估指標項目(PCEIP),教育信息化評估作為該項目的組成部分,其評估要素主要包含生機比、連接網絡比率、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開展學習活動情況,以及ICT應用面臨的障礙等[15]。對以上三個國家開展教育信息化所采用的評估框架進行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16]。

表2 美國STaR、英國SRF、加拿大PCEIP評估框架比較

亞太地區(qū)國家關于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對日本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的是一系列大型項目,項目投入、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與共享、教師、學生成為其進行教育信息化評估的要素[17]。韓國教育信息化評估的特點是注重對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的評價[18][19],其評估要素包括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與共享、教學活動信息化應用、行政管理信息化應用、學術研究信息化建設、教學與研究信息數(shù)據庫建設等[20]。韓國的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采用訪問、能力、使用和滿意度四項指數(shù)測定學校教育信息化綜合發(fā)展水平[21]。

世界各國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評估實踐。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會定期對本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實施進行專門的研究評估,研究規(guī)劃實施的有效性,明確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為推進下一個規(guī)劃提供一些建議。從總的趨勢來看,一方面對學校教育信息化推進進行持續(xù)跟蹤評估應貫穿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實施整個過程,建立一種周期性滾動績效評估的機制,可以正確處理存量與增量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學校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信息化評估數(shù)據庫的建立極為重要,通過數(shù)據庫可以準確了解各級學校的信息化現(xiàn)狀,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提供政策建議。

三、國內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分析

(一)相關學術論文統(tǒng)計

選取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數(shù)據庫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作為數(shù)據來源,檢索時段設定為2003-2014年,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或CSSCI,檢索“((主題=教育信息化)并且(主題=評價))”,共獲得213篇相關文獻。檢索“((主題=教育信息化)并且(主題=績效))”,共獲得74篇相關文獻。檢索“((主題=教育信息化)并且(篇名=績效))”,共獲得43篇相關文獻。相關參考文獻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國內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2003-2014年研究論文年度分布

以教育信息化為主題的文獻中,關注評價內容的文獻整體呈現(xiàn)增長趨勢,尤其在2006年達到頂峰,雖然在后續(xù)幾年出現(xiàn)了回落,但在2011年又出現(xiàn)一個論文數(shù)量的高潮,恰逢《規(guī)劃》制定期間。從最開始的零星研究到幾年后的增長,教育信息化評價研究顯然已經引起了國內學校的關注,尤其是最近幾年,相關研究論文數(shù)量的逐步走高表明該領域一直是國內的研究熱點。在關于評價的研究論文中,以“績效”為主題的論文數(shù)量大約占到一半的比例,表明利用績效思想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科學評價已成為主流。同時以“績效”為篇名的論文逐步呈增長趨勢,2011年達到頂峰。

(二)國內相關研究項目

國內關于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相對較晚,直到近十年績效評估相關技術和方法才進入到教育信息化領域,這些研究通過各個層次的基金項目得到資助。

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檢索的學術期刊及其支持基金項目進行梳理,僅列舉省級以上資助項目。通過比對各層次項目資助數(shù)量,在對發(fā)表論文受資助項目來看,國內高級別(國家級、部級)項目與省級項目基本持平。結合相關學術論文研究內容進行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有較大部分仍在進行理論研究,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較多,實證研究較少,對績效評估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操作性方法研究較少,如表3所示。

表3 國內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支持項目

通過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內容分析,國內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相關研究可歸納為: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績效評估方法、績效評估實證研究、績效評估實踐研究。

(三)對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的研究

近幾年國內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主要構建原則如下所述。張紅英提出制定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應遵循目的性、科學性、全面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實際以及可延續(xù)性等原則[22]。胡明輝認為遠程教育績效評價應遵循動態(tài)性原則、注意外溢性收益[23]。陳明選認為中小學校園網教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以營造學習環(huán)境、支持課堂教學、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目標[24]。劉鵬圖等提出了績效指標體系構建應遵循科學性、整體性、可操作性、現(xiàn)實性、可延續(xù)性等原則[25]。鄭蘭楨等認為評價指標的制定應遵循“以需求為主導,以應用為根本”的原則[26]。張喜艷等認為教育信息化績效具有廣泛性、相關性、遞進性和遲效性、無形性和不可評估性、不確定性等特征[27]。

總的來說,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及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應當遵循如下幾個主要原則:科學性、可操作性、可延續(xù)性。

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主要用于評價和指導教育信息化相關技術和政策的具體實施,指標的制定一方面要關注教育發(fā)展的相關規(guī)律,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信息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時關注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指標體系內原有指標和新納入指標都應當進行必要性和相關性分析,利用盡可能少的指標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刻畫和描述。

可操作性原則:在指標的設定過程中,特別是在測量層面指標的制定上,既要考慮前面提到的科學性,同時還應重點關注指標在現(xiàn)實中的可采集性問題,要求指標通俗易懂而且方便各級教育部門和機構進行數(shù)據的收集及處理,同時還應當與現(xiàn)有官方統(tǒng)計數(shù)字相結合,減少數(shù)據的重復采集,準確、及時地收集到各學校、各部門相應的信息資料。

可延續(xù)性原則: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參與的過程,并且是動態(tài)、循序漸進、不斷發(fā)展的。指標體系的在時間上要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能夠為一段時間內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指明方向,找到關鍵影響因素;另一方面在內容的延續(xù)性上相關指標體系也需要及時更新和調整,不斷適應實踐和發(fā)展的需求。

(四)對績效評估指標的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的研究方面,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關注重點從基礎設施轉向教學應用,評估體系指標數(shù)量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從不同維度下指標數(shù)量變化來看,對于管理信息化和保障措施方面的關注呈降低趨勢,轉而更加關注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實效。

2010年黃瓊珍提出了體現(xiàn)信息化教學資源投入成本和產出效益績效評價指標[28]。2010年化方等提出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績效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指標權重[29]。2011年成江榮等同樣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30]。2011年陳巍巍等提出了包括人力、財力、個人消費、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效應、服務與管理等高校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31]。2012年吳海燕等根據教育信息化業(yè)務模型建立了績效評價元模型和相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32]。2013年王麗紅提出了適用于學校層面的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模型[33]。2014年吳砥等提出了包括基礎設施、數(shù)字教育資源、教與學應用、管理信息化、保障機制等五部分的教育信息化指標體系[34]。

為進一步了解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發(fā)展趨勢,參考最近幾年具有代表性評估指標體系以及分類維度,對各維度下相關指標數(shù)量進行了比較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不同維度指標數(shù)

經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體系關注重點由教學資源轉向校長領導力,由元模型又轉向基本評價模型。就整體而言,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數(shù)量呈減少趨勢。

從各類指標數(shù)量在評估體系中所占比例情況來看(如圖2所示),對管理信息化和保障措施相關指標的關注正在逐步降低,這一趨勢從側面反映教育管理信息化、保障機制建設進度快于其他方面。對教與學應用的關注度在逐步提升,表明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當前關注重點主要在技術與教育的結合上,并以此真正帶動教育模式、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的提升。

圖2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發(fā)展歷程

(五)對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涉及教育、數(shù)學、管理、信息等多個領域,一方面需要將傳統(tǒng)研究方法和理論應用到教育信息化領域中,另一方面通過相關研究以及實踐活動形成新的交叉研究方向??冃гu估的方法創(chuàng)新和應用創(chuàng)新將為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目前國內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主要是通過專家調查或專家咨詢的方式從較多指標中選取重要指標。在指標權重確定上通常采用的有德爾菲法、平衡計分卡法[35]、模糊績效評估方法、專家調查加權法。

在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模型構建方面,王有遠等通過灰色理論對教育信息化水平、經濟與社會效益、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36]。劉鵬圖等通過采用德爾菲—模糊績效評價模型來解決教育技術工程績效評價中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問題和評價過程中的定性問題。李新暉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績效成熟度模型,并定義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績效成熟度層次標準[37]。楊斌等借鑒美國STaR和英國SRF評估結構建立了包括橫向影響因素和縱向發(fā)展階段的二維績效評估模型[38]。王興華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構建了高校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39]。黃濤等引入績效技術ISPI模型分析了“農遠工程”應用發(fā)展績效[40]。張曉卉等建立了基于EEE模型的農村基層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體系[41]。張進寶等構建了教育信息化CIPO模型,該模型從四個層次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四個層次分別是情境(Context)、投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come)。該模型有助于評估者全方面綜合考察區(qū)域教育信息化全貌,并更加關注教育信息化實施所取得的效果、效益與效率的評估[42]。祝智庭、顧小清等建立了三維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三個維度分別是視角維、發(fā)展維和角色維,并在具體的評估中根據相應的評估指標分別從用戶視角、運營視角、財務視角和變革視角對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應用現(xiàn)狀進行描述[43]。焦寶聰提出的基于DEA理論的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分別對學校信息化投入和產生效益制定指標類型,通過模型計算教育信息化投入效果,并通過對比分析從總體上評價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效益狀況[44]。

(六)對績效評估實踐的研究

我國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相關研究成果已經逐步應用到教育信息化相關建設過程中,并對建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從進行實踐研究的情況來看,相關成果不斷涌現(xiàn),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對績效評價技術或手段的重視大體上呈增強趨勢。

高嶺等從績效的角度對農村教師IT培訓項目過程、方法、內容進行了評價,并提出了后續(xù)提升工作水平的建議[45]。岑健林建立了佛山市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模型,挖掘與發(fā)現(xiàn)佛山市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優(yōu)勢及存在的問題[46]。封昌權對淮安市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進行了績效調查,并據此提出了推進該市現(xiàn)代遠程教育區(qū)域推進的建議與對策[47]。鮑順萍等分析了云南省2009年普通高中新課程物理學科教師遠程培訓項目的培訓績效[48]。陳永光利用模糊方法構建績效評價模型,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效果進行實證分析[49]。胡征兵等建構了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型,并對績效技術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反思[50]。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研究基地(華中)在推動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相關規(guī)劃的過程中,正在積極探索湖北、江蘇等區(qū)域的教育信息化投入產出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并以此推動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相關政策科學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四、教育信息化績效研究趨勢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開展績效評估既是貫徹落實《規(guī)劃》的明確要求,也是確定教育信息化行動目標、實施行動方案、評價行動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國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發(fā)展重點,如“三通工程”在寬帶網絡建設、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建設、優(yōu)質資源建設和應用水平提升、師生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時,也可適度參考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較高國家的經驗。如美國采用STaR評估量表衡量地區(qū)和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英國用SRF評估學校信息化發(fā)展狀況等。

(一)逐步重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是促進教育信息化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手段,缺乏宏觀通用、科學實用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巨大障礙。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于準確評估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科學指導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理論研究方面,選取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數(shù)據庫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作為數(shù)據來源,檢索時段設定為2003-2014年,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或CSSCI,檢索“((主題=教育信息化)并且(主題=指標))”,共獲得101篇相關文獻。其中2011年有10篇,2012年有9篇,2013年有15篇,2014年有10篇,表明近幾年指標體系已成為教育信息化領域研究熱點之一。而未來幾年,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方法、實踐等方面的內容將會是教育信息化領域的又一研究熱點。在政策實施方面,上海、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寧夏等20多個省市積極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個性化指標體系以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評估方案,政策的發(fā)布與實施將會進一步促進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向標準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方向發(fā)展。

(二)逐步重視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

信息化建設績效評估實踐工作必須以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合理結合。第一,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反映了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中信息化的各項關鍵影響因素,由于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地區(qū)間呈梯級差異,同一指標在不同地區(qū)間各有差異,各地區(qū)在進行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時,不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通過充分考量地域、發(fā)展階段等環(huán)境因素,并根據各區(qū)域教育信息化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狀況,以教育信息化的動態(tài)提升效果作為主要考量依據。第二,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和學校逐步重視過程性證據,各項指標均需要大量的文件、記錄或證書等作為支撐開展量化評價,推動建設一批績效評價實踐研究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基礎信息數(shù)據庫和觀測點,利用數(shù)據挖掘技術獲取多渠道基礎信息資源,跟蹤掌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xiàn)實情況。第三,我國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逐步摒棄了過去以質性評價為主的方式,將質性評價作為量化評價的補充,由量化評價明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和建設具體方向,根據質性評價對量化結果進行歸因分析。越來越多管理學等方面的評估方法也逐步遷移到了教育信息化中,例如平衡計分卡、標桿管理法、數(shù)據包絡分析法等。

(三)逐步重視以績效評估為基礎的決策支持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需要科學制定、正確實施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作為規(guī)范和保障,政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推進教育信息化深入發(fā)展的有力杠桿。第一,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是一個持續(xù)性實施過程,目前部分省市紛紛開展了教育信息化相關評估工作,積累了大量歷史性數(shù)據,能夠作為區(qū)域間教育信息化橫向對比和縱向增量分析的科學依據。評估結果的分析也更趨向于專業(yè)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引入,也確保了評估結果更加科學合理。第二,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結果也逐步成為衡量區(qū)域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產出以及建設目標達成情況的主要依據,同時大量學術和實踐研究成果也進一步推動了國家和地區(qū)教育信息化決策制定,并逐漸成為教育行政部門面向教育信息化動態(tài)監(jiān)測、動態(tài)反饋以及動態(tài)管理的科學抓手。第三,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結果也逐步成為地區(qū)和學??冃Э己说闹匾罁?,一方面作為資源分配的參考依據,能夠推動各地區(qū)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均衡發(fā)展,促進區(qū)域全民優(yōu)質教育均衡發(fā)展基本目標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引導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引領性和前瞻性。

五、結語

從整體來看,我國教育信息化已基本進入了應用期,并正向融合期邁進?!皯脼轵寗印薄凹夹g與教學深入融合”“優(yōu)質教育均衡發(fā)展”逐步成為新的發(fā)展要求。但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動力不足,實踐指導能力較弱,一方面以績效評估為手段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機制尚未形成,目前缺少能夠直接可用于指導區(qū)域或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績效評估工具和指標;另一方面是區(qū)域或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進行前瞻性、實踐性研究支持不足,大多數(shù)研究僅關注教育信息化評估結果,缺少可用于橫向對比和縱向增量分析的歷史性數(shù)據,且評估結果也缺乏科學有效的績效評估方法作為支撐。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是一個持續(xù)性實施過程,不僅需要突出資源建設、應用效能方面的內容,探究深層次關鍵影響因素,而且還需要對比研究適應不同績效水平和發(fā)展環(huán)境下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方法,實現(xiàn)精準評估、反映實效,并進一步提升建設效能。國家應當逐步加強對地區(qū)和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引導能力,推動各級教育管理機構有方向、有重點地加強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效費比。通過績效評估的結果最大層度上減少在設備、資源等方面的重復建設,推動從制度層面上在資源集聚、服務整體購買等更為經濟的建設模式。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和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評估等專項研究;加大在制度建設、評估工具、評估流程等方面的策略研究;跟蹤國際先進國家的政策經驗,開展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現(xiàn)狀評估,提供政策分析和決策支持服務的對比研究,逐步形成重視績效評估的發(fā)展環(huán)境,以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工具為教育信息化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提供服務和保障。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3]劉延東國務委員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xxgk_144240.html,2012-09-05.

[4]余勝泉,陳莉.構建和諧“信息生態(tài)”突圍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國遠程教育,2006,(5):21-26.

[5]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EB/OL].http://emic.moe.edu.cn/edoas2/emic/messageView.jsp?infoid=1366185539419160amp;id=1409641607943155,2014-09-02.

[6]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EB/OL].http://nces.ed.gov/surveys/pisa,2015-03-03.

[7]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EB/OL].https://nces.ed.gov/TIMSS,2015-03-03.

[8]UNESCO.The Use of Student Assessment for Policy and Learning Improvement [R].Bangkok:UNESCO Bangkok,2013.

[9]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科學研究所信息化統(tǒng)計評價研究組,楊京英,熊友達.信息社會世界峰會《ICT核心指標報告》——《信息化統(tǒng)計評價研究》系列報告之三[J].中國信息界,2011,(10):67-72.

[10]Michael Trucano.Knowledge Maps:ICTs in Education[R].Washington,DC:Infodev,2005.

[11]教育信息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與行動 [EB/OL].http://www.ict.edu.cn/ebooks/b3/text/n20130425_605.shtml,2015-06-11.

[12]美國發(fā)布國際比較研究報告 聚焦21個國家和地區(qū)教育信息化政策與實踐 [EB/OL].http://www.ict.edu.cn/ebooks/b3/text/n20140604_6356.shtml,2015-06-11.

[13]汪瓊,陳瑞江,劉娜.STaR評估與教育信息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14]左曉梅.英國Becta關于學校ICT效益的研究述評[J].中國遠程教育,2011,(11):11-16.

[15]G Douglas Hodgkinson.The Role and Relevance of Ines in Canada[J].Comparative amp;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2,31(2):111-122.

[16]吳砥,尉小榮,盧春,石映輝.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指標體系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92-99.

[17]黃松愛,唐文和,董玉琦.日本基礎教育信息化最新進展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06,(8):89-93.

[18]Seung Eun CHA,Soo Jin JUN,Dai Yong KWON,et al.Measuring Achievement of Ict Competency for Students in Korea[J].Computers amp;Education,2011,56(4):990-1002.

[19]JaMee KIM,WonGyu LEE.Meanings of Criteria and Norms:Analyses and Comparisons of Ict Literacy Competenci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Computers amp; Education,2013,64(2):81-94.

[20]崔英玉,孫啟林,陶瑩.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6):48-54.

[21]JaMee KIM,WonGyu LEE.A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Students,Teachers,and Parents:in Korea[J].Computers amp;Education,2011,56(3):760-768.

[22]張紅英.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106-108.

[23]胡明輝,馬如宇.以績效評價提高農村現(xiàn)代遠程教育應用效益[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6):24-26.

[24]陳明選.中小學校園網投入教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07,(7):72-75.

[25]劉鵬圖,謝幼如.高校教育技術工程的績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1):18-21.

[26]鄭蘭楨,黎卓茹,鐘洪蕊.區(qū)域數(shù)字化教育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1):36-39.

[27]張喜艷,解月光等.教育信息化績效特征結構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8):24-27.

[28]黃瓊珍.信息化教學資源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5):27-30.

[29]化方,楊曉宏.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績效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4):7-10.

[30]成江榮,解月光.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1,(2):47-52.

[31]陳巍巍,張雷,陳世平等.我國高校信息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51-54.

[32]吳海燕,蔣東興,袁芳等.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S1):48-52.

[33]王麗紅.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模型的制定[J].學理論,2013,(24):253-254.

[34]吳砥,尉小榮.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指標體系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1):92-99.

[35]邵國良,王滿四.基于平衡記分卡的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之構建[J].教育導刊,2008,(3):26-29.

[36]王有遠,曾卓知,艾小偉.教育信息化及其績效評價[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6-71.

[37]李新暉.教育信息化績效成熟度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7):23-27.

[38]楊斌,解月光,孫艷.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模型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9,(7):29-32.

[39]王興華.基于SEM的高校信息化績效評價模型構建[J].棗莊學院學報,2012,(6):85-93.

[40]黃濤,王繼新,林迎迎等.“農遠工程”百校五年調查與績效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4):52-55.

[41]張曉卉,解月光,王海等.基于EEE模型的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體系應用方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30-35.

[42]張進寶.從“六要素模型”到“CIPO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審視[J].中國電化教育,2008,(10):5-9.

[43]顧小清,林陽,祝智庭.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7,(5):23-27.

[44]焦寶聰,趙意煥,董黎明.基于數(shù)據包絡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7,(4):38-41.

[45]高嶺,袁新瑞,劉鳳英等.農村教師IT培訓項目績效的調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4,(17):57-60.

[46]岑健林,郭偉剛,楊柱等.佛山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0,(11):32-35.

[47]封昌權,趙可軍.淮安市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績效調查及對策[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S1):107-109.

[48]鮑順萍,賀思德,許南熙.昆明市教師遠程培訓績效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20):81-83.

[49]陳永光.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實踐及績效評價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6):71-75.

[50]胡征兵,謝小靜.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1):88-90.

盧春:博士,湖北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評估與評價指標(luchun@mail.ccnu.edu.cn)。

尉小榮:碩士,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shù)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國際比較研究(yuxr402@163.com)。

吳砥: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shù)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研究基地(華中)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數(shù)字教育技術標準、教育資源管理與知識服務(wudi@mail.ccnu.edu.cn)。

2015年8月19日

責任編輯:趙興龍

Research Summar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Lu Chun1,Yu Xiaorong2,Wu Di2
(1.Hubei Research Center of ICT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Wuhan Hubei 430079;2.The Education Ministry Strategic Research Bas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Central China),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CT in education accurately,and guiding the scienti fi c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ICT in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in research results relating to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b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ICT in education by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to summarize the key aspect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to analysi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and to track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in China.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n index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pands the practice research fi el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and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ies on policy formulation,which have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n the strengthening development of ICT i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promoting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be objective,scienti fi c and practical.

ICT in Edu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G434

A

1006—9860(2015)11—0062—08

* 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湖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監(jiān)測評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項目編號:15ZD0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指標體系評估信息化
2022城市商業(yè)魅力指標體系
月“睹”教育信息化
第四代評估理論對我國學科評估的啟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網絡空間攻防對聯(lián)合作戰(zhàn)體系支援度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層次分析法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
供給側改革指標體系初探
評估依據
信息化是醫(yī)改的重要支撐
磐安县| 邻水| 嘉义市| 杭锦旗| 隆尧县| 娱乐| 卢湾区| 拜城县| 临桂县| 介休市| 铜山县| 梅州市| 通海县| 军事| 都安| 彭水| 黎城县| 商都县| 卢湾区| 娱乐| 仁布县| 师宗县| 泾阳县| 天台县| 台东县| 西吉县| 永城市| 淮北市| 汉沽区| 定远县| 台东市| 托克托县| 东兰县| 米林县| 呼伦贝尔市| 大名县| 宁都县| 株洲市| 洪湖市| 浏阳市|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