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梅
最近,我和前來支教的如皋師范附屬小學的朱老師閑聊時,聽她說起了教學中的一段小插曲。一堂練習課上,朱老師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一個三角形,三個角度數(shù)的比是2∶3∶5,這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數(shù)是多少?這道題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按比例分配”部分的一道非常典型的題目。如果仔細觀察題目中的“比”,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直角三角形,那么最大角的度數(shù)不用計算便知是90°。朱老師本以為班上會有幾名思維活躍的同學發(fā)現(xiàn)這種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但是學生的表現(xiàn)卻令朱老師大失所望。讀完題目后,學生們立刻拿起筆在草稿紙上計算起來,所有的學生不約而同地使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計算這道題目??粗鴮W生們奮筆疾書的樣子,朱老師著急了。她在黑板上寫下“2∶3∶5”,讓學生們停下筆,仔細觀察這個“比”,再去計算??墒钱攲W生們再次埋頭計算時,朱老師發(fā)現(xiàn)他們依然選擇“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計算。
這段小插曲,給我心靈很大的震撼。難道是我們的學生不聰明?那為什么遇到問題時他們只會用書本上的方法來解決呢?學生的思維被誰侵占了?種種疑問在我的腦海中徘徊。
恰巧此時,學校舉行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位年輕老師執(zhí)教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為我解開了心中的謎團。
【課堂再現(xiàn)】
片段一: 課始,教師播放《田忌賽馬》的故事。
師:聽完故事,你知道田忌是怎樣取得比賽的勝利的嗎?(生回答)
幻燈片出示表格:
師:借助于表格,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出田忌是怎樣取勝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出示課題)
片段二:幻燈片出示課程表。
師:從表格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回答)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使用到表格?(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表格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
師:你覺得使用表格整理信息有什么優(yōu)點?(生討論后回答)
片段三:幻燈片出示例題中的問題情境。
小軍、小華、小明三個好伙伴去超市購買練習本。小軍買三本練習本用去15元,小華買5本練習本用去多少元?小明用40元錢能買幾本練習本?
師:從題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回答)
師:題目中的信息有點兒亂,你準備怎樣整理信息?
(生異口同聲地說:列表)
師:那就用列表的策略在表格中先整理信息,再幫小華算一算買5本練習本需要多少元。(出示表格)
【隨機調(diào)查】
課后,我對這個班的20名學生進行了隨機調(diào)查。
學生覺得用“列表”的策略解決本節(jié)課的數(shù)學問題15%的學生認為很好,40%的學生認為煩,還有45%的學生認為可用可不用。交流中,學生是這樣說的:“其實這道題目不用列表我們也能解決,可是書上是這樣做的,老師也是這樣講的,練習上也要求列表,雖然列表有點兒煩,但是還是這樣去做吧?!?/p>
【思考】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學生們并沒有從內(nèi)心真正認可“列表”的策略或者說學生們并沒有真正感受到“列表”策略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只是礙于教師的要求,被動地使用教材和教師指定的方法進行練習。學生的心里話一方面道出了他們的無奈,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思維狀況:唯教師、唯課本。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的這種思維狀況呢?
反思這堂課的教學,教師為了將“列表”的策略深深地根植入學生的頭腦,可謂費盡心思。片段一通過故事情境,引入“列表”策略;片段二結(jié)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列表”。可以說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鋪墊和暗示,已經(jīng)牢牢地鎖定了學生的思維。因而片段三中當教師出示問題情境時,學生不假思索地說出了教師想要的答案。在學生的潛意識里,“列表”的策略已經(jīng)成為解決這類問題的唯一方法。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就只會用這唯一的策略去解決問題了。
且不說教材中的問題情境能否真正體現(xiàn)“列表”策略的價值,也不說學生是否真正經(jīng)歷了策略的形成過程,感受到策略的價值,內(nèi)化為自身解決問題的需求。單就這個問題本身而言,如果教師事前沒有作過多的暗示和鋪墊,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呈現(xiàn)出的策略也許就不單單是課本上的了。在另一個班,課始,老師直接出示問題情境,讓學生用已經(jīng)學過的方法整理信息并解決問題。有的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表示數(shù)量關(guān)系;有的學生在題目中重要的信息下面圈圈點點;有的學生直接在頭腦中整理信息,用無形的記號進行整理;還有的學生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多種多樣的方法,體現(xiàn)出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比較。有比較才會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比較能引導學生感受策略的價值,從而將策略內(nèi)化為自身解決問題的需要。
可見,不是學生不聰明,也不是學生想不出書本以外的方法,是教師的教學行為侵占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沒有機會去思考課本以外的方法。教師不想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因為那樣既費時又容易偏離學習目標,會給課堂帶來不可預知的變數(shù),使教師難以駕馭課堂。教師不愿“鋌而走險”,于是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策略”被生硬地塞進了學生的大腦中,而那些富有個性化的思維被教師悄悄地扼殺在無形之中。長此以往,學生們變得唯教師、唯課本(課本上的方法一定是最好的),只會機械復制、模仿教材的方法,富有個性的數(shù)學思考被模式化、程序化的方法所代替,發(fā)生朱老師所說的那段小插曲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類似于上述的教學設計,常常被很多教師冠以“扎實、有效”的美名,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屢見不鮮!
再來看看下面所列舉的教學現(xiàn)象,也許你不會覺得陌生。
現(xiàn)象一:課后,在閑談中,老師們經(jīng)常會這樣說:“一道題目不能給學生講幾種方法,否則他們一種方法也掌握不了,為了應對考試,讓他們牢牢掌握課本上的基本方法就行了!”在隨堂聽課和研討觀摩中,常??吹浇處熃o學生歸納題型特點、分解解題步驟、規(guī)定解答方法。學生們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現(xiàn)象二:教材和練習本上除了基本題型外,還安排了思考題和拓展應用題。對這些較為靈活又稍有難度的題目,教師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一帶而過。教師們說:“講了也就幾個學生聽得懂,不如不講,講多了反而會讓中下的學生混淆,只要學生能解決書本上的基本題目就行了。”于是,最能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思考題成了陪襯。
現(xiàn)象三:在隨堂聽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總是在學生獨立完成題目之前,對題目中容易“摔跟頭”的地方和學生難以獨立完成的題目,作一定的點撥或講解。教師們說:“這樣做主要是降低學生解題的難度,避免錯誤,同時在批改作業(yè)時教師也可以輕松一些?!彼自捳f:“吃一塹,長一智”,學生不獨立面對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不經(jīng)歷摔跟頭自己爬起來的過程,又怎能獲得認知的提升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呢?
現(xiàn)象四:某次測驗,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把一批樹苗按5:3的比例分給甲、乙兩組栽,甲組栽了48棵,正好栽了本組任務的4/5。這批樹苗一共多少棵?大多數(shù)學生用常規(guī)方法分步解答,但有一位學生直接用48×2=96(棵)。閱卷老師認為題目中沒有“2”這個條件,不知學生是從哪里拼湊出來的數(shù),就算答案是對的,也講不出數(shù)學理由。于是,一個紅叉否定了學生的非常規(guī)解法。長此以往,學生還會有創(chuàng)新的解法嗎?
種種教學現(xiàn)象表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老師,你侵占了學生的思維。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當代的少年兒童是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賦予教師的應盡職責。陶行知先生認為:小學生“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chuàng)造”。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你的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出發(fā)點,鼓勵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思考問題。不唯老師、不唯課本,合理引導和拓展學生的巧思妙解,使之敢于存異,善于創(chuàng)新。我想,這是每一個有社會良知的數(shù)學老師必須做到的。
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為《你侵占學生的思維了嗎?》,今天,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數(shù)學教師,每天都應該在心中質(zhì)問自己:“你侵占學生的思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