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榮
摘 要:非語言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師生情感、語言語調(diào)、身姿手勢和直觀教具等手段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演示和說明教學內(nèi)容,以達到提高課堂效果的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重點分析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非語言行為及其功能,探究利用英語課堂非語言教學法優(yōu)化教學結(jié)構(gòu)、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關(guān)鍵詞:非語言行為;教學結(jié)構(gòu);優(yōu)化教學;教學效率
語言作為一種聲音符號在產(chǎn)生以前,古人類除了用少量的低頻率的吼聲,主要通過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個體距離遠近、身體氣息等來傳遞信息,這就是最原始的非語言交流行為。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類并未摒棄這一種非語言形式,反而更為頻繁地在使用。研究表明,在日常交際中,語言傳遞的信息僅是一小部分,非語言行為在情感和態(tài)度的表達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它既可以獨立表現(xiàn)意義,也可以對語言行為表達的意義進行補充。
非語言行為用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許多方面對教學起到特殊的輔助作用。(1)師生行為表現(xiàn)的可視性;(2)對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和要求的明確性;(3)回應(yīng)與強調(diào)適時性;(4)態(tài)度與感情表露性;(5)對學生對話的引導性;(6)課堂教學可控性。同時可以幫助師生傳達感情,又可以幫助教師減少課堂贅言、簡化講解,節(jié)約口授時間。
非語言行為主要分主觀非語言行為和客觀非語言行為。主觀非語言行帶有一定的表演性,包括肢體動作、目光行為、語言表情;客觀非語言行為主要是空間距離和媒體展示等。英語教師將這些行為引入英語教學中,不應(yīng)該只滿足于發(fā)揮其傳遞信息的功能,還應(yīng)該利用這兩種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加強師生間情感交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及時反饋課堂教學信息并有效地控制學生的課堂行為。
非語言行為用于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主要有如下表現(xiàn):
一、肢體動作
1.身體動作
教師站在學生面前,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秩序,成為一種無聲的指令和無形的威儀,同時有助于教師的表情、動作的發(fā)揮和方便組織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適當?shù)刈邉?,可以兼顧師生間的多邊交往,更好地監(jiān)督和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教師從講臺走到學生中參與學生的討論,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象征性的身姿可以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緒,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舉動讀出其中的要求、喜愛、關(guān)心、信任和評價。在課堂上,教師身體的前傾表示關(guān)切和詢問或者是等待,身體的抬頭后昂表示思考,身體靜止后轉(zhuǎn)向表示對其他同學的關(guān)注或征求意見,攤開雙手同時肩部向上一聳,則表示無可奈何等等。
2.手勢動作
手勢行為在演說中備受人們的重視,手勢是無聲的語言,手勢動作變化最快、最多、最大,而且給人以很豐富的表達力,在信息的傳播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歐美人在交談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說話的同時伴隨著許多手部動作,起到了傳遞信息的輔助作用。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師可在某一時刻用手勢語來表示教師所想要的學生參加活動的性質(zhì)。如:在教語言句型時,指著自己的衣著或可能帶有的教具,來教“This is a suit ( map,bag,etc. )”或者在教“He is not...”時就搖手,“He is tall.”手掌向下抬高,或者“She is five.”時,就伸出5根手指。另外,簡單的手勢還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只手,掌心向里,向著自己招動)“Its OK!”(向上豎起拇指)。在教學數(shù)字、表示層遞關(guān)系、伴隨教學內(nèi)容指揮學生有節(jié)奏地進行操練、練習時,手勢動作都比語言省時、直觀。
二、目光行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毖凵竦淖饔每梢员硎究隙ā⒎穸?、疑問、期待、鼓勵、嚴肅、容忍、警告等諸多的情緒和態(tài)度變化。而這些復雜的情感都是可以通過眼神來完成的。如,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Arent you studying English now?”的同時睜大眼睛的表示詢問和驚訝;“Let me see.”轉(zhuǎn)動雙眼則表示正在思考,閉合雙眼則表示陷入沉思。彈出的眼珠就是表示憤怒。開始上課前,目光掃視全班能起到“Be quiet,please. Time for class.”的非語言提醒;微笑的眼光則表示贊許和肯定;盯著學生的目光,表示老師對某個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已引起注意,告誡學生要注意聽講;提出問題后,用目光環(huán)視全班,表示期待和鼓勵。
三、臉部表情
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都能通過臉部肌肉的活動表現(xiàn)出來。初中英語課本上有許多新知識是要求英語教師通過表情來呈現(xiàn)給學生的。如,在講述英語故事“On the island ”中,說到“Somebody took our picnic basket.” “I feel a little afraid.”時,教師就假裝著急害怕狀;介紹“Dont worry?”時,則應(yīng)做出安慰狀等等。
四、空間距離
行為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決定雙方的距離。人際間的空間距離取決于控制被控制、服從被服從、友善和敵意、信任和懷疑的程度。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一樣,要特別注意師生間的個體距離,太遠了容易失去控制,影響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太近的距離,特別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承受距離,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恐懼和不安的心理,反而影響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走動到被提問的學生面前,往往能更好地完成問答,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他(她)的回答很重要,老師很重視他,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教師站在學生的面前,思想開小差的學生就會馬上收斂自己的行為,轉(zhuǎn)為集中精力聽課,這比教師停下課來提醒違紀學生效果更好,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錯誤并立即改正,另一方面尊重他(她)的自尊心。對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在高興之余,親撫學生的腦袋或輕拍學生的肩膀(男女生有別),無意中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心理,并促使他(她)再接再厲,同時又融洽了師生關(guān)系。這是任何語言都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五、媒體展示
非語言的教學媒體工具分為:視聽覺媒體(包括圖片、錄音、錄像、幻燈、投影、實物等)、交互媒體、計算機多媒體等直觀教具。選擇合適的媒體形式在適當?shù)臅r候向?qū)W生展示,這比冗長的話語表達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用圖片再現(xiàn)英語情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節(jié)省了不少講解的時間。英語錄音和錄像能使學生很快地融入英語情景中。英語的實時動畫和悅耳動聽的音樂,能使學習內(nèi)容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學生因此由被動學習者變成了始終保持高度學習興趣的主動參與者。
綜上所述,語言傳授和非語言行為都是傳授新知、培育人才的手段。語言傳授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手段,而非語言行為則是教師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構(gòu)成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把非語言形式用于簡化英語教學語言、優(yōu)化英語教學效果,這也是英語教學工作者深入教學改革的任務(wù)之一。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杜,1999.
[2]郝銘鑒,孫為.中國應(yīng)用禮儀大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