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的社會適應性分析——以刑法修改為例
黃儉
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檢察院 200234
[摘要]刑法能增強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性,保證社會秩序的完善,并且從刑法自身來說,需要在改革的過程中,保持其適應性不變,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確定性和靈活性,同時對于刑法的修改工作來說,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條款的修改,更多的是立法改革,將立法工作的中心向法律修改的轉變,能更好的推動我國依法治國的實現(xiàn),促進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制社會進程的加快。本文以刑法修改為例,對法律的社會適應性進行分析,通過本文的分析結果更好的展現(xiàn)了刑法的社會適應性、確定性和靈活性,刑法修改還會保持自身機構的穩(wěn)定,滿足社會生活的需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相關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立法改革;法律適應性;刑法修改
刑法修改的社會適應性是指相對固定、簡單的法律修改工作能滿足社會生活復雜的要求,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深入分析,刑法修改的社會適應性也可以說是刑法自身靈活性和確定性的體現(xiàn),刑法靈活性越高,確定性卻強,那么刑法的社會適應性也會越強。在常見的法律制度中,一般來說都存在著符合社會復雜變化的適應性機制,而這一機制也就符合了刑法社會適應性的要求,法律的社會適應性分析一直以來就是各方學者研究的重點,而對刑法社會適應性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對法律變通和維護刑法穩(wěn)定性的角度來進行。
法律語言的精準度和靈活度直接決定著法律修改的質量,也會對法律的具體應用產生重要的影響,刑法的語言修改需要在刑法的社會適應性機制的建構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并且塑造法律的確定性和強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刑法修改以靈活性,這一確定性和靈活性之間的變化全靠著刑法語言來展開。
(一)刑法修改中精確語言的社會適應性
刑法從法律屬性上來說具有最大的強制性和確定性,強調法律本身的尊嚴和法律語言的確定性,而這一法律的確定性主要是通過刑法語言來展示的,從刑法的實用角度來看,對于刑法的語言描述需要清晰、準確、具象,并不能含有模棱兩可、歧義類型的語言,否則在之后的量刑時,就會出現(xiàn)障礙,影響法律的形象。對刑法法律語言的要求也就是對法律語言準確性的要求,要求法律語言在描述上是肯定的、清楚的、簡單的、準確的,并且從事物最基本的特點中進行法律價值觀和邏輯層面的展示,法律語言的準確性要求刑法能對具體的違法行為作出基礎的量刑結果,二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讓刑法被更多的人理解并且接受,產生預期的實踐效果,而且能成為社會公眾行為的有效指引。刑法修改對于語言上的精確和準確能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刑法的適應價值,人民群眾可以根據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自身的行為,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行為和法律后果之間的對等,如果行為觸犯了法律,那么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并且這種處罰并沒有例外,這也是法律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同時在刑法修改上需要對刑法語言進行更為準確的展示,這種準確的展示并不是簡明的刑法語言,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復雜性,簡單情況下的刑法語言并不能實現(xiàn)對一種行為的所有約束,寥寥數(shù)語,在之后根據刑法審判的時候就會產生司法漏洞,因此在刑法修改初期就需要對刑法語言進行進一步的衡量,保證刑法語言的嚴謹和完善,對于每一種行為都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這種詳細的規(guī)定能讓我國刑法的實施過程更為嚴格,避免司法機關的主觀判斷對刑法結果而產生的影響。
(二)刑法修改中靈活語言的社會適應性
盡管刑法修改中語言的精確性能保證法律的確定性,但是過于精確的刑法語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律的普遍性,讓法律本身的覆蓋范圍受到影響,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進行精簡,將刑法所面對事實和規(guī)范的有限性與辯證性進行語言上的修飾,刑法修改需要包括一般意義上的評價標準,尤其是對于大范圍內的事實和規(guī)范來說,這一矛盾就會愈加凸顯,因此需要對法律語言進行靈活性的變動,賦予了刑法新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并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模棱兩可,而且和法律的確定性語言也并不相悖,這種法律語言的“不確定性”能讓法律擁有更強的適應性,而且能適應于新的事實。法律語言的不確定性有時候是一種技巧的展示,也有時候是對于法律的一種無奈的展示,而立法人員希望在一些法律問題上給司法機構更多的裁量權力,因此會采用一些“不確定性”的語言,并且這種語言類型在刑法中并不罕見。刑法的高精度語言一種都是法律尊嚴的體現(xiàn),而“不確定”的法律語言也讓刑法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靈活性必須控制在安全的范圍之內。
(一)刑法條款的精確與詳盡
對于刑法條款的修改,需要保證其精確性,但是精確性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簡單描述或者復雜描述,只需要在邏輯上減小犯罪構成的內涵,增加犯罪構成的外延,否則會造成較大的法律漏洞,很難發(fā)揮法律的尊嚴。立法人員在對于刑法修改的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通過對犯罪構成的描述和對犯罪性質的描述以及具體的出發(fā)政策來進行量刑,這也是其科學性所在,可以說刑法修改的科學性就是讓其表達明確,并且具有較為深刻的內涵,違法行為能及時收到相應的懲處。
(二)刑法修改良性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刑法規(guī)范除了包含對犯罪的內容之外,還包含作為法律后果的刑罰,也就是刑法條文中的法定刑。開放的犯罪構成意味著司法機關在對犯罪的認定上享有一定的裁量權,而不確定或者相對確定的法定刑則意味著司法機關在刑罰的確定上享有裁量權。刑法中相對確定法定刑的立法模式,具有明顯的適應性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對這種法定刑模式做適應性的解讀。從這個角度來看,立法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刑法的平衡體現(xiàn),而對于量刑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都是對刑法修改準確性和靈活性的一種新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確定性和靈活性能實現(xiàn)法律的社會適應性,同時司法機構可以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在一定范圍內對罪犯進行量刑,并且這種行為受到刑法的保護,是在刑法許可范圍之內的行為,也是司法機構的職責和義務,而選擇量刑的大小和輕重以及方式則可以有四大機構的裁量人員進行合理化的調整,這樣就能在保證的量刑的準確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靈活性,并且這種靈活性可以實現(xiàn)對刑法修改的基本維護,也能增強刑法的社會適應性。
人們在刑法總則中描述它們的特征,這一方面說明了它們是值得科處刑罰的犯罪行為,另一方面讓它們與刑法分則中的各種故意犯罪分享同一犯罪構成,從而實現(xiàn)了一種高度理性化的調整。通過刑法總則、分則兩分法的理性結構,我們可以觀察到,刑法有限的基本概念是如何適應變化無窮的人類行為的。無論如何,刑法典總則、分則兩分法的體系技術都大大地強化和優(yōu)化了刑法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其以法律的簡單性應對生活事實的復雜性,充分反映了法律的理性特征。然而,盡管刑法典的體系結構以其豐富的法律組合來回答社會生活所提出的犯罪問題,仍然有可能出現(xiàn)某個特殊的案件,沒有任何一種組合可以為它提供正確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造性的司法就不可避免了。而論及創(chuàng)造性司法,刑法典的體系技術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制約刑法的解釋,比如體系性的解釋就是與刑法的體系技術相聯(lián)系的;其次,它支配著刑法適用的邏輯,無論是犯罪的認定還是刑罰的裁量,都是在刑法典的體系架構中進行的,亦即是在刑法總則和分則的共同作用下進行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法典體系技術的實踐意義。
刑法修改中規(guī)定的對于犯罪和量刑的相關內容都需要在一定的體系影響之下才能完成,從總則的角度來看,有不同的規(guī)定,然后對總則進行解釋和適用性分析,然后對于總則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分則需要根據總則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保證分則符合總則的要求,也能讓刑法具有客觀性。刑法分則在設定上如果出現(xiàn)不合理的情況,在實際司法機構中應用出現(xiàn)問題,影響司法案件的判定和量刑,那么接近方式就是根據總則的要求來進行,總則的內容與分則相比有更強的合理性,也能對整個過程進行有機調整。刑法修改之后的總則對于分則來說不僅僅是指導過程和補充過程,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分則共同完成對犯罪行為的衡量和判決。
綜上所述,法律的出現(xiàn)是人們追求法定的、公平的結果體現(xiàn),而對于刑法的改革能保證法律的確定性,也能更好的體現(xiàn)刑法的靈活性,通過對刑法修改的研究可以看出刑法的確定性與靈活性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能進一步說明法律的社會適應性。從法律的實踐性上來看出,需要相對確定限制司法裁量權,也要靈活賦予司法裁量人員靈活的裁量權力,這也是刑法修改靈活性的另一種體現(xiàn),更是最明顯的佐證。刑法的社會適應性并不是在司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而這一過程可以說是相對靜態(tài)的,通過對刑法的修改和變更,能更好的緩解刑法規(guī)定和具體的社會生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讓法律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周少華.刑法思維的理論分野及其思想資源[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2,04:75-94.
[2]馬榮春.論罪刑法定原則的安定性[J].金陵法律評論,2012,02:61-80.
[3]周少華.刑法之適應性及其法治意義[J].法學,2009,04:103-111.
[4]付子堂,胡夏楓.立法與改革:以法律修改為重心的考察[J].法學研究,2014,06:47-62.
[5]馬榮春.形式理性還是實質理性:刑法解釋論爭的一次深入研究[J].東方法學,2015,02:19-36.
[6][德]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總論)》山],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7]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224頁.
[8][美]勞倫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從社會科學角度觀察》[M].李瓊英,林欣譯,中國政法人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312頁.
[9][德]漢斯?海茵里希?耶塞克《德國刑法典》[M].“為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刑法典序”,徐久生,莊敬華譯.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