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水滸》 中,宋江的出場,是在何濤去鄆城縣捉拿晁蓋等人之時。宋江一出場,就干了救晁蓋這件大事,而且干得如此周密,如此成功,在極度驚險之中,他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救晁蓋這一點來說,宋江確實非常的義氣。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舍著條性命”來救晁蓋,用晁蓋的話說,是“擔著血海也似的干系”來報信。用吳用的話說,“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wǎng)里?!彼?,晁蓋感慨地說:“四海之內(nèi),名不虛傳。結(jié)義得這個兄弟,也不枉了?!?/p>
我們讀 《水滸》 至此,也感嘆宋江的沖天義氣。但是,“義氣”是這樣的一種東西:義氣永遠不可能做單純的評價。當甲對乙講義氣時,往往會牽涉到他人,比如牽涉到了丙,甚至損害了丙,我們?nèi)绾卧u價這樣的義氣?
我這樣說,是因為,當我們贊賞宋江對于晁蓋等人的大義之時,不要忘了,他同時是在損害別人。首先就是何濤。何濤此人,從個人來說,并無劣跡,不過也就是一個濟州公安局刑偵科科長,他的弟弟何清喜歡賭博,他就生氣;被上司責罰,回到家,和老婆一起發(fā)愁,可見也是一個不失正派的普通人。他來到鄆城縣抓人,是他的職責,是職務行為,與他個人品性無關。我們不能因為何濤是緝捕人員,要緝捕晁蓋等人,就說他是壞人。
何濤碰到宋江,倒地便拜,說道:“久聞大名,無緣不曾拜識?!币?,何濤是上司衙門的人,如果不是敬重宋江,他完全沒有必要在下級小吏面前如此謙恭。
何濤對宋江不僅非常尊重,而且還非常信任,馬上就把真實情況對宋江和盤托出。要知道,對這件案子,何濤自始至終都非常注意保密,務求把賊一舉抓獲。那么,他為什么對宋江如此信任呢?
第一,宋江在江湖上的名聲太大、太好,所以,他相信這樣的人決不會坑害自己。第二,宋江是鄆城縣押司,辦好這件案子,是宋江的職責所在。
但是,宋江對得起何濤的尊敬和信任嗎?從何濤的角度來看,宋江真是一個君子嗎?正是由于對宋江的信任,他才最終辦砸了事。后來在石碣村,他被阮小七割了兩只耳朵,成了殘廢,獲得了濟州知府的寬恕,沒有被流放,這是他的最好結(jié)局了。仔細想想,他又何辜?
所以,在宋江對晁蓋的“義”的另一面,是對何濤的“不義”。江湖義氣的致命問題,即在于不問是非,只問兄弟。
這樣的江湖義氣,與孔子、孟子所說的人生大義,有極大的區(qū)別。孔孟的“義”,乃是“正義”,關鍵在于一個“正”字。而江湖義氣,顧名思義,致命處在于一個“氣”字。
氣,有正氣和邪氣的區(qū)別。
只問兄弟,不問是非,結(jié)果往往就是沆瀣一氣,沆瀣一氣了,當然是“邪氣”。于是,江湖俠義,往往變?yōu)榻蔼M義”——很狹隘的、對局外人極其不公的“義氣”。
宋江豈止對何濤不義,他還對縣令不忠。
鄆城縣令時文彬,對宋江頗為關照,后來宋江殺了閻婆惜,因為“知縣卻和宋江最好”,他還百計為宋江開脫。
但是,當知縣拆開公文,要馬上差人去捉晁蓋時,宋江說:“日間去,只怕走了消息,只可差人就夜去捉。拿得晁保正來,那六人便有下落。”
宋江知道,吳用、公孫勝、劉唐都在晁蓋莊上,從縣城到晁蓋的東溪村,不過半個時辰的路程,馬上去捉,即使有人報信,那消息走漏的速度也不會快過緝捕人員的速度,即使偶然脫逃,大白天也易于抓捕。
宋江這是明擺著愚弄知縣。
太相信宋江的知縣就聽從了宋江的建議,一直等到夜里,才派人去抓捕,結(jié)果是晁蓋等人全部逃脫。
濟州知府由于沒有捕獲晁蓋等人,而被撤職,回東京聽從處罰,政治前程被葬送了。
如果照此處理,晁蓋等正賊七人從鄆城縣脫逃,而且是鄆城縣延誤時機,縣令時文彬能逃脫處罰嗎?如果他的官場前程被毀,難道不是拜他平時“最好”的宋江所賜嗎?
(選自《中國周刊》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