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騫(廣州華南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高職院校體育改革趨勢研究
王騫
(廣州華南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摘 要:高職教育一直是國家所關注的重點之一,體育教育作為高職教育中的一門學科,對學生的影響深遠,怎樣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體育教育,發(fā)揮體育教育作用,擁有健康的身體一直是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重點所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怎樣的改革才能讓體育教育發(fā)揮出更大的效果?該文通過研究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目前各大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觀念,對體育教育改革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研究,以期能對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發(fā)展盡以綿薄之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趨勢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相對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更偏重于培養(yǎng)職業(yè)型、技術型、應用型專業(yè)人才。但是,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過程中卻過多的注重其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如人際關系、身體素質等。隨著國家與社會對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重視,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越來越受各方關注,推動了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今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怎樣去改革現(xiàn)有的體育教育模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身體素質是值得當前體育教育工作者去研究探討的問題。
自1985年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至2012年,我國先后建立了1288所高職院校,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各大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其中以以下三點為主。
(1)自己所學內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師怎么示范即怎么做,不知為何要這樣做,教師不教的也不會自己去預習摸索,使體育課成為了學生心中的游戲課。重視理論教學,教予學生科學的訓練方法,使學生重視體育教育這門學科,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
(2)體育教學過程中管理松散,教學時間難以充分利用。通過調查,在90min的體育課程中,學生實際活動的時間不超過40 min,即總課時的44%;整理隊伍、報數(shù)點名約需15 min,即總課時的17%;講解示范本堂課程內容和回顧上節(jié)課上內容約25 min,即總課時的28%;隊伍調整、休息等需占10 min,即總課時的11%。通過此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在每周90 min的體育課程當中,教師教授新知識的時間與學生進行鍛煉的時間都不長,體育教學成果可想而知。
(3)高職院校體育軟硬件設施不足。體育設施的不足一直是各級院校的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都不具備室內運動場所,一旦天氣不好,將使學生們本來就短的鍛煉時間被壓縮得更短,甚至有的學校連標準的400m田徑場都沒有。與此同時,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以及其知識更新不受校方重視,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等也是制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發(fā)展進步的原因之一。
通過對各大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者的學術觀點進行研究,總結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點。
(1)從思想方面入手。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認為當前的高職體育教育應把目標定位為身體與心理健康為主,運動技能為輔。以各項體育運動為方法,以身體鍛煉為主體,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結合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體育素質。
(2)從教學內容方面入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實用性,降低體育運動的難度,增加健身性。使學生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達到終身體育的期望。
(3)從教學管理方面入手。在教育過程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體育教育,多與其他體育教育工作者交流學習,增加自己的教學管理經(jīng)驗。
(4)從提高學生興趣入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改進教學方法、降低學習壓力、更新體育項目、更新器械、建設體育場地等方法提高學生體育鍛煉學習的興趣。
(5)從提高教師積極性入手。重視體育教師的教學需求,關心體育教師教學問題,鼓勵體育教師的再深造,提高體育教師積極性,讓體育教師更主動、熱情、積極地參與工作。
通過對自身工作狀況總結,并結合其他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觀點,筆者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方向探究發(fā)現(xiàn),未來的體育教育將離不開以下幾點。
3.1將重視體育教學方法
體育教育是一門始終貫穿于學生生涯的課程,想要更好的將這個課程學好,就需要有針對性的,科學、系統(tǒng)的進行學習。
根據(jù)高職教育的特點,有選擇的將體育運動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體育教育,讓學生的每一節(jié)課都能將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說現(xiàn)在大部分高職院校會開展健美操、籃球、排球、武術、國標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展是不分專業(yè)不分性別的,作為教師統(tǒng)一教授,但是對于學生而言,至少70%的女生對籃球、排球和武術不感興趣,80%的男生對健美操、國標不感興趣,在學生沒有興趣的前提下進行教學,教學結果可想而知。只有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果,而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根據(jù)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
而類似于籃球、排球這一類的課程都是從中學就開始學習的,但是真正對于這些運動的具體規(guī)則、標準動作清楚明白的卻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理論教育,不同于少年對于理論知識的難以理解,作為一名高職學生有著高度的學習理解能力,能正確的理解并應用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所以,作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應重視理論教學,讓學生能系統(tǒng)、科學的學習體育知識,避免依葫蘆畫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xiàn)象一直發(fā)生。
3.2將注重課堂管理
為了能科學、系統(tǒng)地展開體育教學,就需要從教師做起,教師將注重課堂管理,對上課時間進行細致的劃分,對于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預先設定,對于每位學生認真負責。
對于90 min的體育課程進行細致劃分,每一分鐘做什么,教師應做到了然于心,并隨時檢驗自己的教學計劃是否有實施到位,為什么沒達到理想效果或提前完成教學計劃,下節(jié)課應當做怎樣的調整。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并做指導,幫助他們當堂完成學習任務,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提高自己的體育素質。
3.3將注重體育設施的配備與完善
體育運動是一門既挑地方又不挑地方、既挑器材又不挑器材的一門課程,簡單的一塊空地、一個繩子即可開展體育運動,麻煩的需要專業(yè)的場地與器械。
想要更好的發(fā)展體育教育,高職院校不可避免的是對體育設施的完善。一個標準的跑道,一個橡膠籃球場,一座室內體育場,或者是夠幾個班級同時上課的籃球、網(wǎng)球、羽毛球。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職業(yè)型人才的搖籃,不可避免的情況之一是人數(shù)不多,針對本校情況,有計劃地開展體育課程,配備體育設施才是合理的完善。比如說以金融、管理類專業(yè)為主的高職院校可根據(jù)本校主要就業(yè)方向開展網(wǎng)球、國標等體育課程,有條件的學??砷_展高爾夫球教學。開展對學生未來工作有幫助的體育運動,從立意上就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人物。
3.4將以終身體育為目標進行教學
體育本應作為人類一生的事業(yè),但因各種原因導致大多數(shù)人只在學校體育課程中才進行體育鍛煉,未來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將以終身體育為目標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教授適合終身運動的運動項目,促使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后自主鍛煉,培養(yǎng)健康良好的體魄建設祖國。
3.5將注重對于體育教師的考核評價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導者,對于學生影響重大。對于體育教學成果、教師教學方法、教學課堂情況進行考核評價,能起到診斷與激勵的作用。過去的考核忽略了教學過程,只關注結果,忽略了學生意見,過于片面。未來對體育教師的考核評價將開始重視過程,重視學生意見,走向綜合性評價模式。
首先,高職院校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前,學校領導要對體育教師現(xiàn)行工作進行了解,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進行改革,不能盲目地亂指揮。在改革過程中應當加強對體育教師的關心以及指導,調動體育教師們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投身于改革工作。
其次,教師應在業(yè)務素質上下狠功夫,及時了解行業(yè)動態(tài),學習新知識、新理論,精益求精,否則將適應不了新形勢,被時代淘汰。
再次,體育理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tǒng)地進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增加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提高學生體育技能水平,規(guī)范學生運動行為等都離不開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因此要把體育理論教育作為重中之重,認真對待。
最后,對于體育教學改革應注意體育課自身特點,充分利用90min的課時,將理論知識、運動方法、運動實踐行之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形成一種以科學知識武裝人,以運動方法改變人,以運動實踐鍛煉人的新的體育教學體系是目前高職院校改革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吳援平.高等職業(yè)院校體育改革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J].經(jīng)營管理者,2014(9):369.
[2]姜振芳:淺談普通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J].才智,2014 (3):140.
[3]劉杰.再談現(xiàn)代體育特征與高職院校體育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4(5):123-145.
[4]宋菊強,錢春華.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改革的設想[J].才智,2014(12):213.
[5]薛文標.關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設想[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20(3):87-88.
[6]周登蒿.學校體育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7]張威,張雅云.體育與健康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G80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a)-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