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逸,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黨支部書記。上海市普教系統(tǒng)名師基地政治一組成員,上海市松江區(qū)青聯會員,上海市德育重點項目負責人;市、區(qū)兩級品德與社會中心組成員,松江區(qū)學科名師。曾獲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一等獎、上海市青年教師課題二等獎。
課改至今,有關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研究并不少見,但對教學過程中如何制定目標的問題,研究并不多,特別是缺少教師可直接借鑒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力求從學習目標制定的描述,來討論《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目標的確立依據和表述規(guī)范,以期為學習目標的制定提供一些參考。
一、學習目標的確立依據
1.相關課程政策
教師和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習內容的載體,很多人認為教材就是學習內容,這等于將教材固定成為一個僵死的教學資源。此處的政策,指的首先是代表國家意志,在國家政策層面上規(guī)定了學習目標的基本范圍和要求的課程標準,其次為教材和教學參考等。
(1)《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罢n程標準是制定學習目標的首要政策依據。因為課程標準的核心是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學習目標的上位概念,所以課程標準在國家政策層面上規(guī)定了學習目標的基本范圍和要求?!闭n程標準具有普適、基礎和上位的特點,因此在分析課程標準時教師需要將濃縮的課程標準進行分解,并找到與本科學習內容方向相適應的階段目標,使學習目標更具有操作性。
(2)《品德與社會》教材。教材是各地方教研部門根據課程標準,依據各自不同的區(qū)域情況編寫的教學材料。與課程標準相比,它具有地方性,具體而靈活。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正確把握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使學習目標更符合編寫的初衷,使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良好銜接。同時,教材中的每節(jié)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層層遞進的,因此要兼顧到教材前后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聯系或鋪墊,以保證學生知識學習和認知發(fā)展的延續(xù)性。
2.對學習者的分析
作為知識的受體,學習者的特征決定了學習目標制定過程中所應顧及的學習難度和密度,因此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必須對學習者進行分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情分析。
(1)學習者的特質。學習者的特質一般包含一些心理指標,例如學生的年齡、學習動機和興趣等,不同的心理特質對同樣的資源會產生不同的反饋,因此學習目標的制定必須考慮學習者的心理特質。例如,家庭和社區(qū),都是人所歸屬的共同體,在這兩個類似的認知環(huán)境中,一年級的學習目標著重于對于家庭成員的認識,體會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的歸屬感,而對三年級學生就更進一步,要求他們能夠逐漸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2)學習者分布。同一班級的學生在知識結構、理解能力、經驗或經歷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確定學習目標時必須進行分層設計,以適應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需要。根據統(tǒng)計學理論,同一班級中的學生認知水平一般呈正態(tài)分布,因此確立的學習目標需要契合大多數同學的學習需要,并針對學有余力的同學有一定的拓展,同時兼顧學習困難的同學。
考慮學習者的分布,還包含了座位的安排。一個班級中人數眾多,由于位置的關系,有些學生不能清楚地看到老師或是課件演示的內容,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該兼顧到這一點。
3.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不僅是對學習目標的實施,也是對學習目標本身的正確性和適切性的驗證。因此,教學實踐也應該作為學習目標制定的重要依據。
(1)課堂教學效果?!敖處熤贫ǖ膶W習目標在進行教學實踐嘗試之前都只是一種計劃形態(tài),只有經過實際的教學過程才能落到實處?!币虼私處熢诮虒W中還要觀察學習者的參與度與達標程度,作為調整學習目標的依據。
(2)《品德與社會》教學參考。教參即教材編寫者提出的一些文本解讀和教學建議(包括學習目標的制定),通常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教研員、以及學科專家共同編制,是豐厚教學實踐的積累。因此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認真研讀教參,根據實際情況明確本課學習目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學習內容。
將教參上的學習目標原封不動地作為自己教學的學習目標,也是片面死板的,因為教學是根據教學主體、受體、教學環(huán)境而靈活變動的,不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參建議的學習目標,就容易犯照本宣科的錯誤。
4.其他因素
學習目標的確立還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1)對教學者的分析。教師作為教學者,存在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素養(yǎng)也會影響到教學的實施質量,所以在確定學習目標時,也需要考慮教學者的情況。如喜歡學生協(xié)商討論的教師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更注重方法與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情緒體驗的教師就會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進行著重強調。
(2)現實案例與社會熱點等時事性因素。品德與社會課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因此學習目標也必須契合社會中正在發(fā)生的時事,因為其中蘊藏了當前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暴露了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揭示了社會生活中的一般準則。將學習目標與社會時事相結合,學生可以將自己在新聞、報紙、網絡中耳聞目睹的事件與學習內容相聯系,提高學習有效性,同時,對于社會事件的關注也可以促進社會參與行動的生成,為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四年級《共同維護食品安全》就適時以當時的輿論熱點——“黃浦江死豬事件”為例,將社會時事與學習目標相結合,其制定的學習目標如下。
一是了解為維護食品安全,我國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關部門和機構采取的措施,尊重相關人員的辛勤勞動。
二是掌握根據一些食品質量標志、許可證等辨別餐館和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抵制有害食品。
三是掌握主動干預食品衛(wèi)生的方法,感受維護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產生關心食品安全問題和自覺維護食品公共衛(wèi)生安全的愿望。
二、學習目標的表述規(guī)范
根據馬杰的目標表述理論,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科目特性,可以確立品德與社會目標表述應該遵循的基本規(guī)范。
1.明確主語
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因此,在表述時主語一定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2.對預期的學生行為的表述
即三個維度的行為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品德與社會目標的三個維度界定與其他課程都不相同(知識、方法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老師們對目標的三個維度始終弄不清楚。例如,把“知識”維度的目標表述為“知識與能力”或者“知識與技能”;把“方法與能力”表述為“過程與方法”等。有的則用“通過”等介詞,來表述方法與能力目標,其實質仍然是“過程與方法”,和“方法與能力”還是有區(qū)別的。找準、找好動詞,目標確立就更明晰、更具操作性了。在本學科的專業(yè)參考書《奠基從品行開始》一書中的第117頁,提供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常用的“三維目標的性質、學習水平與常用行為動詞”表,可為教師在目標確立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使目標能定位得更加精確。
3.設定條件
條件是指制約學習行為、影響學習結果產生的特定前提。有些學習目標看似全面,實則很難落實。一是目標過于空泛,就是前提條件沒有找準。如一位教師制定的《共同維護食品衛(wèi)生安全》中有這樣一條:“知道國家有關食品衛(wèi)生的標準和法規(guī),了解制定這些法規(guī)的意義?!蔽覀儾唤鲆蓡枺簢矣嘘P食品衛(wèi)生的標準和法規(guī)有很多,課上應該了解哪些?哪些是課外可以了解的?為什么這些法規(guī)需要在這堂課中了解?這些都沒有表述清楚,所以有諸多困惑,落實起來,執(zhí)教者無法把握其中的“度”。
4.預設程度
即制定的學習目標最后能達到的表現程度,如“不少于800字”、“有80%的人能說出”。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與其它學科有比較大的區(qū)別,它對可測知識的要求并不高,最重要的是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良好情感的培養(yǎng)。例如,一年級《學校生活有規(guī)律》原學習目標為:知道學校一天的主要活動內容及時間安排,體會規(guī)律性;適合學校的作息規(guī)律。修改后的學習目標為:能根據學校一天中的時間和場合選擇相應的、正確的行為和儀態(tài);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安排,感受到學校生活的多姿多彩,體會學校生活的樂趣,具有初步的時間觀念,愿意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
分析可知:修改后的目標,前者為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是低年級的主要教育目標;后者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時間安排,可以讓學生學會讀表,知道每個時間都有應該做的事情,并且從時間表上可以感受學校生活,讓學生明白只有遵守時間,才能讓學校生活有趣開心,這一點是落實情感目標的關鍵。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