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摘要:網(wǎng)絡大環(huán)境下,信息化教學已成為一種常風的教學方式。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學,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被動從課堂接受知識,轉變?yōu)槔谜n后隨時隨地學習,是信息化教學的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以C#程序設計單元教學為例,借助該課程的學習平臺及課程資源庫,按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對教學進行了相關的設計。整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對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訓練,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信息化;學習平臺;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6-0123-02
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與飛速發(fā)展,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正在上演一場別開生面的開放教育的全球性變革。2012年以來,MOOC在全球迅速崛起,一舉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新動向。2003年4月,國家教育部高教司于宣布啟動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并計劃于2003-2007五年內建設1500門精品課程[1] 。2011年,教育部啟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2013年5月,基于對精品課程建設體會及多年教學實踐與探索,加之國外發(fā)展如火如荼的MOOC運動,我國開始對原國家精品課程進行轉型升級,隔月,改造后的首批120門資源共享課通過愛課程網(wǎng)(www.icourses.edu.cn)正式免費上線。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無論是在高職教育的教育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建設網(wǎng)絡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公開課等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
公共學習資源的開放,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并不意味著他們會主動參與學習。高職學生是高等院校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一方面理論基礎比較差,另一方面學習自覺性不強,尤其對高等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倍感吃力。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共同課題。
2 信息平臺下教學方法的變化
在以網(wǎng)絡為主導的信息社會里,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不斷自組織和自適應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促進信息的共享、流通與增值[2]。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和素質。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當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需求,以“學生和知識傳播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3]。運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教學,已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趨勢。教師準備課程完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置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等等。這樣學習者由課堂中教學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學習動機自然會提高。下面以C#程序設計單元教學為例,以開發(fā)的精品課程網(wǎng)站為平臺,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庫,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
3 信息平臺下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由于C#程序設計前導課程是《C程序設計基礎》,后續(xù)課程是《C#高級編程》。該課程作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目標要注重語言基礎,使學生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方面得到提升?;诖耍虒W的設計思路:按課前預習、課堂解讀、課后拓展三個階段實施教學。本單元以計算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為任務載體,采用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課堂教學方法,借助信息化學習平臺、錄屏軟件、多媒體視頻、思維導圖、電子教室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xiàn)教學目標。
3.1 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階段以提前讓學生參與學習為目的,教師通過本課程的信息化學習平臺發(fā)布預習任務單,學生下載預習任務單,并以小組的方式收集資料,并上傳。
3.2 課堂解讀
課堂解讀階段分為知識回顧、情境導入、任務實施、總結評價四個子環(huán)節(jié),
1)知識回顧
知識回顧子環(huán)節(jié)切記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復習以前的知識,教師要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或者借助視頻提出一些相關實際需求,要求學生解決,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狀態(tài)。
2)情境導入
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收集了計算器相關圖片,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展示學生收集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鼓勵學生開始動手自己完成這些計算器的設計工作,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任務實施
學生首先有了對界面的具體認識,在此基礎上,只需要介紹的工具箱的相關工具的使用,學生們已經(jīng)很快根據(jù)自己收集的圖片設計出不同形態(tài)的計算器界面。
實現(xiàn)計算器的運算功能”是本次課的難點,高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為了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讓各小組各抒己見,確定需要實現(xiàn)計算器的哪些功能,對學生思維進行發(fā)散訓練,在全面分析問題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師這時扮演一個聆聽及記錄的角色,課堂的主導是學生。
既然有發(fā)散,當然離不開思維的集中。在學生表述完自己的思想后,教師對記錄的思維進行梳理,運用學習平臺上的MindManger軟件將思維過程繪制成思維導圖,并在重點處加上注釋。思維導圖相當于建筑的施工藍圖,學生有了這張思維導圖,可以進行代碼編寫及調試了。
4)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子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學習的肯定。首先讓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予以評價,完成后通過學習平臺進行在線自評,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接著進行小組交叉答辯,旨在檢查本次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后教師總結,針對學生在本次課的優(yōu)缺點進行點評,讓學生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利用課后進行修改和完善。
課堂的整個過程,教師采用錄屏軟件進行實時錄屏,課后將錄屏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課后復習鞏固。
3.3 課后拓展
課后在學習平臺上,由學生自行選取拓展任務,對課堂外知識進行拓展,教師借助學習平臺,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同時,在課程資源庫中,教師將所有單元教學的相關素材、源代碼、ppt已經(jīng)上傳,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行下載,為了保證自覺學習效果,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讓學生進行學習檢測,改變了以往固定時間,筆試作答的形式,增加了學習的靈活性。
4 結束語
借助信息化學習平臺,使用教學錄像、多媒體視頻、錄屏軟件、思維導圖、電子教室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實現(xiàn)了三個優(yōu)化:通過優(yōu)化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通過優(yōu)化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優(yōu)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 王穎, 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 2012(8).
[2] 萬新恒. 國內外校園信息化進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3] 孫中范. 關于高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 中國高教研究,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