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聰明
文學名著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集中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成果。多讀名著,可增加文化底蘊,提升文學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那么,在中考這根指揮棒的引領(lǐng)下,名著閱讀與教學的現(xiàn)狀如何呢?
一、“快餐式”名著閱讀大行其道
八年級上學期,我曾對任教班級學生的文學名著擁有量展開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為15人擁有《繁星·春水》,80人擁有《伊索寓言》,26人擁有《童年》,18人擁有《昆蟲記》,21人擁有《朝花夕拾》,29人擁有《駱駝祥子》,16人擁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對于文學名著的個人擁有量總體偏少,各出版社出版的名著識記速成類讀本以及教師自行整理的名著導讀資料(故事梗概、精彩片斷等)卻大量地擺在學生書桌上。這些資料形同一塊塊“壓縮餅干”,是擠干了水分的、被肢解的名著資料。相當一部分學生把這些資料視為應考寶典,覺得省時省力,滿足于這種粗略的“淺閱讀”,甚至因此舍本逐末,扔掉了原著,把鮮活的文學名著刪枝去葉,只記住了“枯死”的主干。這樣的閱讀,與真正意義上的名著閱讀相差甚遠。
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1)初中課程多、學習任務重,學生根本擠不出足夠的時間去翻閱厚厚的名著。(2)名著內(nèi)容浩繁,學生閱讀耗時多,見效慢,遠不如其他科目具有多練習、多做題、多得分的優(yōu)點。(3)教師對名著閱讀與教學的認知不夠。
二、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成了替代品
《西游記》《水滸》《駱駝祥子》等由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因具有極強的觀賞性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這類影視作品,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釋放學習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觀看心境中,快速地了解原著的主要情節(jié)。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省時又高效、兩全其美的好事。因此,許多教師樂行其道,有的僅對名著作簡省導讀,有的甚至連基本的名著導讀都省去不講,直接播放影視作品,導致課堂完全成了影視播放的天堂。但是,影視劇是一種經(jīng)過編導藝術(shù)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不可能與原著完全相同,二者相出入的地方通常會給學生帶來錯誤的第一印象。
三、對學生的日常閱讀管理不力
對學生課后的相關(guān)閱讀管理,很多教師缺少一些有力的措施對其加以管理,課堂強調(diào)多、課后管理少,這就導致了一個現(xiàn)象:教師按部就班地分階段上完所有名著的導讀,而部分學生到了初三還未閱讀完教材要求閱讀的名著,對于《考試說明》中要求的幾部作品,也沒有做重點閱讀。作家周國平曾說過:“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么優(yōu)秀,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學生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文學名著的閱讀中,去享用和占有這筆人類精神的財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鑒賞力,豐富和深刻學生的心靈,從而將學生靈魂上升到一種高度。
那么,面對名著閱讀與教學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閱讀效益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開展“我讀經(jīng)典名著”讀書交流活動
在名著教學中,我組織學生深入開展“我讀經(jīng)典名著”讀書交流活動。比如:在八年級上學期時,我就給學生定好階段性閱讀《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然后利用每天課前5分鐘的活動時間,指定一至兩名學生上臺講自己讀的經(jīng)典名著,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概述自認為最精彩的片段。于是,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批判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圖》,表現(xiàn)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片斷,從學生口中娓娓道來,學生既了解了名著的相關(guān)情節(jié),又為新一節(jié)課營造了良好的氣氛,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2.開設(shè)名著導讀課
在名著教學中,教師的導讀作用絕對不可忽視。我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以人物為線,如在《水滸傳》導讀課上,我告訴學生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一部英雄傳奇,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令人經(jīng)久不忘的人物形象,讓學生以某一個英雄人物為線索來讀,如李逵、吳用、武松、楊志、魯智深等,記住他們的綽號及故事情節(jié),并對這些人物做出評價。另一種是以情節(jié)為線,如在《童年》導讀課時,我讓學生找出阿廖沙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哪些痛苦與磨難的相關(guān)情節(jié)。學生循著這些人物或情節(jié)去閱讀作品,閱讀思路會更清晰。
3.制定閱讀進度表
名著的閱讀主要是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學生對大部頭作品的畏懼情緒,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要每個學生如期完成每一部紛繁復雜的名著的閱讀,是不太現(xiàn)實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會和學生一起訂出切合實際的閱讀計劃,明確閱讀任務,確定完成時間。比如:我在七年級下學期要求學生對名著閱讀進行安排:3月份讀完《童年》;4月份讀完《昆蟲記》;5月份讀完《在人間》;6月份讀完《我的大學》;7、8月份讀完《西游記》。同時,舉行名著專題檢測。在完成相應閱讀計劃的下個月初,組織一次相關(guān)名著的專題檢測,反饋閱讀成果。
總之,文學名著作為一種精神食糧,它能夠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及途徑,為學生搭建閱讀交流的平臺,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激情,加強自主、探究性閱讀,挖掘閱讀的樂趣,讓讀名著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