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圓,張曉東
(南京大學哲學系,江蘇南京210046)
儒家倫理的批判與歪曲:論龔自珍的儒家倫理觀
方 圓,張曉東
(南京大學哲學系,江蘇南京210046)
龔自珍的儒家倫理觀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反駁孟子性善論,主張善惡后起與人性自私;二是強調尊情與自我實現(xiàn),批判儒家倫理對個性的束縛;三是抨擊儒家倫理的虛偽性。龔自珍對儒家倫理的批判,揭示了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弊病,也有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真精神的歪曲和誤解。龔自珍的儒家倫理觀具有時代性,它標示著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危機和困境。
人性自私;尊情;啟蒙;儒家倫理危機
今天人們都用這樣的詞語來表征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現(xiàn)代狀況:斷裂、瓦解、打碎、危機等,那么這一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它的時間段在歷史坐標的哪里?這種狀況的發(fā)生是否具有歷史必然性?通常的看法都會把目光轉向歷史上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為在打倒孔家店和西方文化沖擊的浪潮中,儒家思想漸漸遭遇了斷裂的命運。賀麟則在《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中指出了儒家思想斷裂的最初根源,他認為:“儒家思想之正式被中國青年們猛烈地反對,雖說是起于新文化運動,但儒家思想的消沉、僵化、無生氣,失掉孔孟的真精神和應付新文化需要的無能,卻早腐蝕在五四運動以前。”[1]儒家思想的消沉、僵化和失去真精神,自晚明以降就開始了,這種消沉之風氣一直蔓延到清代,主要表現(xiàn)為儒家倫理真精神的消沉。龔自珍的儒家倫理觀就代表了這一時期思想的一般特征,他的儒家倫理觀既有對傳統(tǒng)倫理的合理批判,也有導致儒家倫理“真精神”喪失的誤解。正是這種批判和誤解,標示了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危機與困境。
對人性論的研究是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重要課題,以孟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人性論提出人性本善:一方面,通過“內(nèi)得于己”的心性存養(yǎng)來“為天地立心”,追求個體的道德境界和美好心靈;另一方面,通過“外得于人”的道德實踐“為萬世開太平”,尋求社會的和諧與秩序。誠如朱子所言:“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保?]186孟子以人異于禽獸的道德心為人性,闡明人性本善,還通過“存心養(yǎng)性”、“推己及人”和“行不忍人之政”強調善心的存養(yǎng)擴充和外在落實。性善論奠定了儒家心性論的基本內(nèi)容,同時也凝煉了中國傳統(tǒng)價值秩序的基本原則,人性本善成為儒家對人性的基本看法。
龔自珍則在人性論上肯定告子而批判孟子,他在《闡告子》中直言:“龔氏之言性也,則宗無善無不善而已矣,善惡皆后起者。夫無善也,則可以為桀矣;無不善也,則可以為堯矣?!保?]129人性沒有先驗的善與惡的區(qū)別,善惡是相互對立、抑制的;后天如果沒有給人性增添善的一面,那么惡的一面增長,人就成為桀那樣的惡人,反之就會成為堯那樣的圣賢。龔自珍否認孟子人性本善的定論,相比孟子對人性的先驗規(guī)定,更強調教育、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把人性看作是處在不穩(wěn)定的變化狀態(tài)中。他認為:“治人耳,曾不治人之性,有功于教耳,無功于性?!保?]129教育可以使人遠惡近善,人性無善無不善的事實并沒有因教育而改變。人性的善惡都是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在《壬癸之際胎觀第七》中也指出“仁義、廉恥非固有”。
不僅主張善惡后起,龔自珍還提出人性自私,給傳統(tǒng)儒家性善論當頭棒喝。在龔自珍看來,孟子的“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孟子·盡心下》)不過是一種自以為是的片面言論。龔自珍指出了仁愛之心的虛偽性,他說:“圣帝哲后……究其所為之實,亦不過曰:庇我子孫,保我國家而已,何以不愛他人之國家,而愛其國家?何以不庇他人之子孫,而庇其子孫?……忠臣何以不忠他人之君,而忠其君?孝子何以不慈他人之親而慈其親?寡妻貞婦何以不公此身于都市,乃私自貞私自保也?”[3]92在他看來,自私才是人性的實情,人們不是“泛愛眾”、“推己及人”,而只是親其親、子其子。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人禽之別亦在于人有私,動物沒有私,因而不知父子,不分親疏。龔自珍還為人的自私本性尋找了形而上的根據(jù),“敢問私者何所始也?天有私也,地有私也,日月有私也。”[3]92“天”在儒家倫理中一直是道德價值的來源,是人性善的超越根據(jù),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jīng)·大雅》)。余英時指出:“中國儒家相信‘道之大原出于天’,這是價值的源頭。”[4]天地有私的提法,無疑是對傳統(tǒng)儒家“天”觀念的猛烈沖擊,也切斷了儒家一直肯認的道德價值根源。宋代理學家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欲”、“天理為公,人欲為私”的道德原則,也因此失去了形上的基礎??傊徸哉淙诵宰运降挠^點,表現(xiàn)了他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尖銳批判。
“不管龔自珍是否意識到,他的人性論實際上是對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挑戰(zhàn),代表了民主主義的啟蒙思想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批判?!保?]龔自珍主張人性自私不僅表達了個體獨立的啟蒙精神,也揭示出傳統(tǒng)倫理的內(nèi)在困境。傳統(tǒng)儒家倫理通過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道德踐履,即“外得于人”的道德實踐,來實現(xiàn)仁者愛人的道德追求。孟子強調“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盡心上》),忠恕之道是儒家一以貫之的要求。龔自珍卻認為:“孟子,其言天下之私言也,乃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曳蚰裕煜轮凉珶o私也,兼愛無差等,孟子以為無父。今曰大公無私,則人耶,則禽耶?”[3]92通過對人性自私的闡述,龔自珍揭露了儒家仁愛的差等性以及仁者愛人的虛偽性。正如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評論的那樣:“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lián)系的增加,因之,我們傳統(tǒng)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lián)系中發(fā)生意義。”[6]在血緣宗法建構的傳統(tǒng)社會中,親親具有價值優(yōu)先性,君子“強恕而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真正落實,人人親其親的“自私”事實凸顯了儒家倫理的內(nèi)在困境。
龔自珍對“私”的肯定,邏輯必然地轉化為對個性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高揚。他主張尊重人的人格、個性和情感,反對對人的個性的束縛和壓抑。
首先,龔自珍反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把人束縛于宗法血緣、天命道德和倫理綱常中?!洞髮W》有言:“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眰鹘y(tǒng)倫理給了每個人倫理上的安止之處,把人看做道德實踐中的人,以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秩序。而龔自珍認為:“儒家之言,以天為宗,以命為極,以事父事君為踐履。君有父之嚴,有天之威;有可知,有弗可知,而范圍乎我之生?!保?]83他不滿意神秘的天、命對人性的束縛,反對封建倫理綱常對人性的扼殺。于是,在論述宇宙萬物生成的過程時,龔自珍大膽地提出了“我”本體,一個實體性的“我”概念。他說:“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變造毛羽肖翹,我理造文字言語,我氣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別造倫紀。”[3]13這一論斷非常具有革命性,把傳統(tǒng)的宇宙論、天人關系完全顛倒過來,通過“我”的作用重構價值基礎,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秩序的反抗和主體意識的覺醒。這種反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為個性解放的啟蒙倫理訴求提供了形而上的基礎。
其次,龔自珍主張個性獨立和自我實現(xiàn)。當他面對官場的阿諛奉承,士大夫無恥地屈服于君主的淫威時,龔自珍嚴厲斥責他們的無恥,沒有個性和尊嚴。他說:“歷覽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進之年,而恥已存者寡矣!官亦久,則氣愈媮,望愈崇;則諂愈固;地益近,則媚亦益工?!保?]31這種諂媚無恥,不僅危害國家社稷,也喪失了個體的獨立性和人格。龔自珍認為,官僚士大夫的無恥行為顯示了封建倫理綱常的虛偽專橫,封建倫理只不過培養(yǎng)了無人格的貪心利祿之徒。龔自珍還強調要根據(jù)自我的不同性情,實現(xiàn)每個人的價值?!笆看蠓蛞韵救震B(yǎng)子弟之性情,既養(yǎng)之于家,國人又養(yǎng)之于國,天胎地息,以深以安,于是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保?]338只有順著每個人的不同性情,才能真正塑造人才,實現(xiàn)“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效果。
基于自我實現(xiàn)和個性解放的要求,龔自珍還強調尊情。早在龔自珍之前,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就表達了對傳統(tǒng)理欲關系的不滿。戴震認為“心知之自然”與“血氣之自然”[7]是一本的,不能肯定一個否定另一個,亦即不認為有天理、人欲的區(qū)分。以戴震為代表的清代啟蒙思想家,肯定人的情欲,指責宋明理學是“以理殺人”。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風氣下,龔自珍大膽肯定情的價值和尊嚴,他說:“情之為物也,亦當有意乎鋤之矣;鋤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保?]232對于人除之不去的情感——除也是除不掉的——應當允許表現(xiàn)出來,甚至給與尊重。龔自珍反對壓抑人的情欲,在他看來,人的真實情感就應該自然地流露出來。他對人性自私的強調,也是在批判傳統(tǒng)仁義道德對個人情感的壓制,肯定個人的情感表達是合乎人的本性的。龔自珍指出,封建道德要求是虛偽的,“西方之志曰:欲有三種,情欲為上”[3]89,人的真實情感相比倫理綱常更具價值優(yōu)先性。
在情欲的問題上,傳統(tǒng)倫理強調情欲要合理、符合道德規(guī)范?!吨杏埂费裕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分榈谋磉_要符合中道,情感表達的最佳狀態(tài)是和諧。漢代董仲舒提出“性仁情貪”,把情欲看成人性惡的來源。唐人李翱認為“性如水,情如沙”,強調通過對情欲的革除來復性。到宋明理學那里,性情關系更發(fā)展成天理人欲的緊張關系,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傊趥鹘y(tǒng)儒家的價值傳統(tǒng)中,情欲是被限制的,道德要求相對于感性情欲具有價值優(yōu)先性。這一特點在明末以降終于導致天理與人欲、性與情之間的緊張關系。李敖在《傳統(tǒng)下的獨白》中認為,“我們只鼓勵無限度的公開哭喪”,而男女間的真情流露“早就被我們放到冰箱里”。[8]傳統(tǒng)文化重視忠孝之類的倫理性情感的表達,而壓抑個體自身情愛的表達,龔自珍“尊情暢情,甘為情囚”表現(xiàn)了“他不受傳統(tǒng)觀念束縛,竭力維護自身體驗和那種特殊情緒的倔犟和執(zhí)著”[9]。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念,龔自珍批評儒家倫理對人的情感的壓制,從而否認封建道德要求對感性情欲的優(yōu)先性,肯定個體情感的自由表達,這也是清代學人的主流觀點。
梁啟超在回顧清代的學術時,這樣評價龔自珍以及他在清代學術史上的貢獻:“譏切時政,詆排專制;晚歲亦耽佛學,好談名理?!m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jīng)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保?0]龔自珍學識龐雜,并沒有形成大思想家應有的思想體系。但是他針砭時弊、抨擊傳統(tǒng)倫理思想之弊端,則開啟了晚清思想解放的風氣,成為時代的表率。在古老中國出現(xiàn)未有之變局的前夜,他成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驅。龔自珍對儒家倫理的批判是尖銳而深刻的,他的觀點表達了清代啟蒙和思想解放的要求。
傳統(tǒng)的禮義廉恥的倫理原則,原是維持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到了清代,這種道德本身虛偽專橫、等級森嚴的特點,成了功名利祿追求者遮羞的表象。尤其是官場道德,本身已經(jīng)退變?yōu)槌髳?、羞恥、諂媚的遮羞面紗。在龔自珍看來,原本代表儒雅、教養(yǎng)品格的儒者,如今是厚顏無恥的表征?!疤m臺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諸師自有真,未肯俯儒術。后代儒益尊,儒者顏亦厚。洋洋朝野間,流亦不止久。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3]487清代儒者不知恥,德卑而位高,已經(jīng)不能代表傳統(tǒng)儒者的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境界追求。龔自珍主張“知恥”,“斥責當時官僚士大夫缺乏人格,缺乏個性,只知成為權勢的奴嬸和鉀客,而不知為國家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11]當時士大夫打著忠孝的幌子謀取私利,封建道德觀念的虛偽性在他們身上顯露無疑。龔自珍說:“曰吾欲吾君之通古今之故,實欲以自受其學;欲吾君之燭萬物之隱,實欲以自通其情;欲君之賞罰予奪,不爽于毫發(fā),實欲以償其功?!保?]84從君臣關系的實際中,龔自珍深刻揭露了傳統(tǒng)儒家忠孝倫理的虛偽性。總之,龔自珍的儒家倫理觀對傳統(tǒng)倫理弊病的揭示是深刻的,龔自珍的批判同時也有對儒家倫理真精神的誤解和歪曲。
首先,龔自珍沒有看到性善論的超越價值。傳統(tǒng)儒家的性善論之根本在于天人合一,通過性善論給人以向上的追求和精神寄托。正如錢穆所說:“蓋孟子道性善,其實不外二義:啟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一也。鞭促吾人向上之努力,二也?!保?2]孟子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盡心上》),又說人性是“天之所與我者”(《告子上》),性善論實現(xiàn)了“性與天道”的貫通,孟子的功績正是在于把“君王行為”的“德”轉化、落實為“個體心性道德”[13],使性善論一開始就內(nèi)含著超越價值與形上關懷。性善論視域下的人,是挺立于天地之間的道德的人。而龔自珍卻從“天有私”得出人性自私的結論,顯然背離了傳統(tǒng)儒家人性論的根本精神,正如二程批評荀子性惡論那樣:“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保?]185段玉裁勉勵外孫“博聞強記,多識蓄德,努力為名儒”[3]598。從龔自珍的人性論來看,他似乎沒有完成外公的期許,龔自珍的“天有私、地有私”恰是阻塞了儒家的向上追求與終極關懷的理想之路。
其次,龔自珍誤解了儒家的理欲觀及其內(nèi)在價值。在道德原則與感性情欲的關系上,儒家肯認前者具有價值優(yōu)先性。人的情感、欲望、個性在傳統(tǒng)價值秩序中都是被限制的,這對于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是必須的。同時,對于合理的情欲儒家也持肯定態(tài)度,“蓋鐘鼓、苑囿、游觀之樂,與夫好勇、好貨、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朱熹強調的是要“循理而公于天下”,不能“縱欲而私于一幾”。[2]204因而,反思一下明末以降的“以理殺人”的提法,其中不免有誤解歪曲的嫌疑。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中,康德認為道德法則的制定必須拋開經(jīng)驗和欲望,否則道德法則就不是普遍的、絕對的,行為也會失去真正的道德價值。儒家的精神亦是如此,道德價值必須比感性欲望優(yōu)先,感性情欲永遠不能指導我們的行為。因此龔自珍主張自我、自由、情感表現(xiàn)等現(xiàn)代啟蒙價值觀,而貶低道德原則的優(yōu)先性,一定程度上是矯枉過正的。在《龔自珍全集》的前言中,鮑正鵠評論道:“中國歷史上進步的知識分子在橫暴的封建主義統(tǒng)治下大膽地揭露黑暗,向往于一個合理的社會生活——作為劇烈的階級斗爭的折射或回響——是數(shù)見不鮮的。”明末以降的許多思想家都是如此,僵化的封建統(tǒng)治,難免激起知識分子的反動。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情感上的義憤,這些反動往往不加區(qū)分地把儒家思想的真精神與封建禮教等同起來,一起批判指責。傳統(tǒng)倫理固然有其弊端,但是晚明以降的儒者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理解也有歪曲,儒學所蘊含的普遍的終極關懷與人文睿智卻被視為封建禮教而拋棄。
龔自珍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批判具有那個時代的一般特點,其儒家倫理觀一方面揭示了儒家倫理的虛偽僵化和內(nèi)在困境,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清代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真精神缺乏同情理解。這兩方面標示著清代以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危機與挫折,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命——倫理型文化——的危機與困境。當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包含著深深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弘揚傳統(tǒng)文化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我們既要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要反省龔自珍以及那個時代的學人對儒家文化弊病的針砭,以一種“反省的”態(tài)度重建民族文化傳統(tǒng)。
[1]賀麟.儒家思想的新開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87.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5]陳銘.龔自珍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19.
[6]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
[7]戴震.孟子字義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2:19.
[8]李敖.傳統(tǒng)下的獨白[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10:10.
[9]程亞林.龔自珍“尊情說”新探[J].文藝理論研究,2000(1):95.
[10]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0:114.
[11]李漢武.論龔自珍倫理思想的近代意義[J].海南大學學報,1989(1):96.
[12]錢穆.四書釋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3]李澤厚.新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294.
[責任編輯 董興杰]
B249
A[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402504
2015-08-15
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美國海洋自由政策的歷史考察”(L13DSS001)階段性成果
方 圓(1991—),男,江蘇洪澤人,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生;張曉東(1969—),男,安徽廬江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