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程程
摘要:舞蹈教案是舞蹈教師上課的重要依據(jù),是舞蹈實踐教學課堂中的文字凝煉。本人以中專傣族民間舞實際教學案例分析為基礎,將中專四年級學生作為教學對象,對傣族民間舞第一課的實際教學提煉成文字教案,并進行結構上的分析與闡述,最終形成一篇具有價值性的舞蹈教案結構分析性文章。
關鍵詞:民間舞;教案;傣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68-02
本人以傣族民間舞課教案為例,對中專民族民間舞課的教案結構進行分析,從教學內(nèi)容與目的、教學重點與突破、教學方法與過程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傣族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專4~5年級民間舞課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傣族舞蹈有極其鮮明的風格特點與韻味美,婀娜多姿的“孔雀舞”、厚重平穩(wěn)的“象腳舞”、活潑歡快的“嘎光舞”等廣為人民所喜愛,因此傣族舞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民間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人針對中專四年級民間舞第一課,通過自己的實踐教學方式,進行實際教案之分析。
一、傣族民間舞實際教學內(nèi)容與目的
1.教學內(nèi)容。傣族舞蹈第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以基本體態(tài)、動律、手位與手型等單一訓練、基礎組合訓練為主,主要教學內(nèi)容有:①上身挺拔姿態(tài)感與“三道彎”體態(tài)訓練;②屈伸動律,慢下快上訓練;③屈掌手、掌型手、爪型手、屈掌手與嘴型手訓練;④傣族七個手位變換訓練。再輔以綜合性“體態(tài)與動律短句組合”與“手位與手型變化短句組合”兩項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中穿插本人獨特的教學方法,最終讓同學們充分認識與掌握傣族舞蹈的基礎內(nèi)容,并對接下來的傣族教學產(chǎn)生學習興趣。
2.教學目的。技能目的:通過第一節(jié)傣族民間舞的基礎訓練,使學生了解與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風格特征、舞姿特點、體態(tài)特征與基本節(jié)奏等特點;并能夠準確掌握基本體態(tài)與動律、手型和手位等訓練動作。知識目的:通過第一節(jié)傣族舞蹈學習,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環(huán)境、習俗、服飾與音樂等相關的人文知識,培養(yǎng)民族情感和尊重民族文化;擴展知識面,提高鑒賞、審美與思考能力。思考目的:通過傣族舞蹈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會反思傣族舞蹈與已學過的東北秧歌、藏族、蒙族舞蹈中的動作區(qū)別與質(zhì)感區(qū)別,向?qū)W生滲透傣族“情、韻、美”的舞蹈風格特征,感受傣族舞蹈獨特的風格。
二、傣族民間舞教學重點與突破
1.教學重點?!叭缽潯斌w態(tài)特征之重點:在傣族舞蹈第一課中,教師必須讓學生掌握“三道彎”的基本體態(tài)特征;并啟發(fā)他們了解“三道彎”的形成與運動方式,讓學生將此體態(tài)貫穿在整個傣族舞蹈學習中,是學好傣族舞蹈的第一大重點。手型、手位變化與動律之重點:豐富的手型與手位變化速度訓練、屈伸動律節(jié)奏訓練,是增強傣族舞蹈的立體感與節(jié)奏感的基礎。尤其是手型與手位的變換,相比之前東北秧歌、藏族、蒙族來說豐富很多,對于初學傣族民間舞的學生,要做到邊學邊思考,傣族與之前學過的民族舞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2.重點突破。針對教學中的重點,教師在課前必須有預見性和重點突破的能力,也是一種課堂的控制能力。體態(tài)特征之突破:通過形象示范、生動比喻,講解傣族體態(tài)的特點與重點。例如,傣族舞蹈“三道彎”與蛇、鳥、孔雀等圖騰崇拜的關系,再配合傣族視頻資料,直觀地啟發(fā)同學們對重點體態(tài)的認識與思考,從而掌握體態(tài)特征的關鍵點。手型與手位變化、動律訓練之突破:此環(huán)節(jié)可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對比,教師逐一糾正手型、手位準確位置,對比屈伸動律的節(jié)奏處理,從而初步感知手型、手位變換的基本規(guī)律與屈伸動律的膝蓋彈性。
三、傣族民間舞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
1.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中,教師要遵循舞蹈教育學的根本原理來“總結、提煉、升華這些規(guī)律,使之理論化,更好地去指導實踐,這就是舞蹈教育學最根本的任務”。①示范法。是民間舞教學的基礎,對教師的舞蹈表現(xiàn)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師準確的示范動作,才能讓同學直觀感受到傣族舞蹈的基本風格特點、舞姿體態(tài)特征與動作韻律等。是學生對傣族舞蹈課程產(chǎn)生興趣與學習動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②動作講解法。在示范法后對傣族基礎動作進行分解講解,講解過程貫穿趣味性的傣族課外知識,多比喻、對比,使學生在視覺與聽覺雙重感受中對傣族舞蹈動作進行思考。③師生互動。通過以上兩種教學方法,學生能清晰地了解傣族舞蹈基本特征,再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單一動作模仿環(huán)節(jié),老師帶領學生體驗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練習,屈伸動律練習,手位、手型練習。并展開互動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問,教師糾正與解答。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多觀察、多練習,教師多鼓勵、多引導、多幫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特別強調(diào),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并盡可能地親自糾正與解答每一位同學的問題,做到以仁愛之心面對所有學生。④綜合訓練。通過以上幾種教學方法后,配合音樂從單一訓練—基礎組合訓練—短句組合訓練這樣的步驟進行訓練,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最終完成“體態(tài)與動律短句組合”與“手位與手型變化短句組合”。
2.傣族民間舞教學過程。在以上宏觀的對傣族舞蹈課程框架結構簡述后,下面將進行實際教學過程階段的詳細分析。①新課導入方法。導入課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準備動作”,成功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導入方式:新授課導入利用3/1的時間,由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視聽手段,將傣族圖片、舞蹈視頻加入教學中進行賞析與認識,使同學了解傣族的風土人情、文化特征、民族性格、民族服飾、舞蹈形態(tài)與舞蹈風格后,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有效地引起學生對傣族舞蹈學習的求知欲。導入介紹:傣族居住在我國云南西雙版納地區(qū),屬亞熱帶氣候,常年服飾都是以短衣筒裙為主。上古時期傣族就對蛇、鳥圖騰有所崇拜,故舞姿特點呈現(xiàn)出與蛇相似的“三道彎”并一直貫穿在當今傣族舞蹈中,形成了傣族舞蹈重要的舞姿特征之一。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孔雀舞”、“象腳舞”,許多舞蹈動作模仿孔雀的挺拔與高貴的造型感;模仿象腳的沉重、全腳踏地的厚重動律感等;這些都是形成傣族民間舞蹈元素的基本條件。②新授課教學方式。初步示范與講解:教師配合音樂先進行傣族舞蹈組合動作示范,將基本體態(tài)、動律、手位與手型貫穿在示范組合舞蹈中,讓同學直觀感受到傣族舞蹈的基本風格特點、舞姿體態(tài)特征與動作韻律等。講解一之“三道彎”的形成:“三道彎”的形成與他們對蛇、鳥、孔雀的崇拜有關;與姑娘穿緊身上衣、長筒裙有關;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有關;與他們視孔雀為圣鳥有關等。講解二之動律的形成:動律形成與西雙版納地區(qū)天氣濕熱、人們不喜歡激烈的運動有關;與模仿大象的動作有關等。訓練步驟及要求:訓練步驟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至繁的教學規(guī)律,分為單一訓練、組合訓練與綜合訓練。單一訓練及要求:注意上身挺拔與直立、掌握身體“三道彎”造型為主,要求第一道彎從腳部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單一屈伸動律訓練以節(jié)奏2/4拍的音樂連綿不斷的節(jié)奏型進行訓練,舞蹈基本動律多保持雙腿半蹲狀態(tài),屈伸動律慢下快上、腳多為后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下時穩(wěn)而不拙,并在屈伸基礎上帶動身體左右晃動與搖擺,這種動律如同大象在森林中漫步,具有一股內(nèi)在含蓄穩(wěn)健的力量美。單一手位與手型訓練以屈掌手、掌型手、爪型手、冠型手與嘴型手的變換為主,并配合手型進行七個手位的復合訓練,需注意手指的力量與變換的速度。組合訓練及要求:在單一訓練完成較好的基礎上,進行組合訓練階段?!绑w態(tài)與變化組合”,要求注重體態(tài)與舞姿間的韻律美;“動律變化組合”,要求動律快慢的對比與連貫性;“手位與手型變化組合”,要求位置的準確性。綜合訓練:把以上單一與組合訓練相結合,最終在本堂課中體現(xiàn)“體態(tài)與動律短句組合”與“手位手型變化短句組合”兩個綜合性組合訓練。訓練方法:首先,同步型訓練,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做同一組動作,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過程,邊做邊強調(diào)教學的重點,加深學生邊動邊思考的能力、模仿能力與動作記憶能力。其次,反射型訓練,針對同步性訓練時學生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請幾名同學依次示范,老師再進行示范,其他學生對比與思考老師與同學動作的不同之處,最終得出結論,達到學生糾正動作的能力與學生對比反思的能力。最后,重復訓練,是在前兩種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老師的動作要求與要領后,獨自重復進行組合練習并配音樂,邊做邊思考老師的要求,起到肌肉記憶與重復思考的能力。
四、傣族民間舞課堂小結
課程的最后對本節(jié)課知識與技能進行歸納總結。本節(jié)課是傣族民間舞“開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對傣族及傣族舞蹈有基本的了解與認知,能基本掌握體態(tài)、動律、手位與手型變換的重點要求,并對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與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思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所學動作的掌握與學習程度是怎樣的?例如,本人在實踐教學中的總結如下:“體態(tài)與動律短句組合”訓練中還存在銜接上的問題,膝蓋的彈性不夠,體態(tài)“三道彎”變換時胯部擺動等問題;“手位與手型短句組合”,基本位置掌握得不錯,但還需注重手型變化的干凈利落與手指的感覺;并要求課下反復練習與琢磨。
對課下練習提出要求。讓學生以集體、分組與個人的練習方式進行復習。從單一動作練習到短句綜合練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為接下來的傣族民間舞蹈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4.
[2]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7.
[3]王昑.關于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學習與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1).
[4]馬嘯.“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