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耕屹 劉昌衍
立足本土 奮起博擊
——縣(區(qū))廣播電視臺現狀調查
□ 劉耕屹 劉昌衍
在各種新興媒體撲面而來,電視觀眾以“雪崩”式速度急劇分化的今天,處于最基層的縣(區(qū))廣播電視臺有哪些新變化,與新媒體融合做得怎樣?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最近對江西省撫州市轄內十一個縣(區(qū))的廣播電視臺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入的調查。
縣(區(qū))廣播電視臺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普及農村廣播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1986年,為實現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紀末戶戶人人都能看到電視”的奮斗目標,在“四級辦臺、混合覆蓋”的具體要求下,各縣(區(qū))政府紛紛建立了以傳輸央視頻道與省綜合頻道為主的縣 (區(qū))有線電視臺,并相繼創(chuàng)辦了自采自編的電視新聞欄目。不少人回憶說,那時無論走到農村還是城市,百姓家中凡有電視機的,十戶就有八戶收看的是本縣(區(qū))頻道。然而,這種興盛的光輝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逐漸減弱。這是因為一方面江西省廣電網絡公司開始對市縣有線傳輸網進行贖買收購,整合全省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另一方面全國各省級衛(wèi)星頻道紛紛“跨省落地”,再加上頻道專業(yè)化“新理論”的引導下,名目繁多的頻道蜂擁而上,使得市縣觀眾收看的電視頻道增多。據央視網披露,央視現有面向國內觀眾的開路頻道與數字頻道總數就達68個,省級地面頻道也以十計數迅速擴張,全都涌入了本省廣電傳輸網,對“足不出戶”的市、縣級地面頻道構成無情壓制之勢。尤其是近幾年,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4G移動傳輸“井噴式”增長,縣(區(qū))廣播電視臺,尤其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縣(區(qū))臺更是雪上加霜,日趨邊緣化。
如果說,由于現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所帶來的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具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那么找出癥結,激發(fā)內生動力,適應變化,則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調查情況看,現階段縣(區(qū))廣播電視臺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一、對自身的社會屬性認識不完整??h(區(qū))有線臺自建立以來,就一直裹挾在被改革的旋渦之中。先后經歷了“頻道整頓”“網臺分營”“兩臺合并”“局臺分離”等改革的洗禮。實事求是地說,每一次改革都是對縣(區(qū))臺的性質、任務認識的逐步明晰,是對縣(區(qū))臺社會屬性認識的逐步深化。而如今一些縣(區(qū))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楚地知道政治屬性的重要性,卻忽視媒體的經濟屬性,羞于談經營。
二、行政化管理傾向嚴重。從已經完成“局臺分離”的部分縣(區(qū))臺現狀來看,其行政化管理傾向不容忽視。一是領導干部配置的行政化。表現在領導干部職數的核定不切合實際。如一編制數為24人,實際在崗33人的臺(超編數為自行聘用人員),核定的正、副科級領導干部數為三正四副。對于一個不是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縣級廣播電視臺來說,再用發(fā)展的眼光、超前的設計,也難以容納如此多的領導職數。另外,領導的任用,過于注重其身份,不是干部編制,就不能予以任命。因而在實際執(zhí)行中,縣(區(qū))臺一定程度上成為上級機關提拔領導干部的安置點、過渡站。二是內部管理行政化?!奥槿鸽m小五臟俱全”。以一個在崗人員僅為23人的臺為例,其全員分工是:臺領導4人、辦公室4人、新聞部6人(其中1人兼播音)、編輯部4人、總編室1人、播出部4人。以電視一周三播(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周末《每周新聞回顧》),每次播出的節(jié)目時長10分鐘的自采新聞節(jié)目量計算,平均計算到新聞部每人每周出產節(jié)目量為5.45分鐘,全臺人均計算僅為1.30分鐘。盡管用這種計算方法來衡量一個電視人的工作效率不太準確,但也可窺見行政化機構設置的弊端了。
三、主動與新媒體融合的動力不足。調查發(fā)現,十一個縣(區(qū))臺中自辦獨立網站的僅為一個,建有微信公眾號的也只有三個。其他的要么是經過政府網站上網,要么連政府網站都沒有上。究其原因,一是“家丑不可外揚”,因為在每個縣(區(qū))臺的新聞節(jié)目中,多多少少有一些批評性的報道,由此不上傳到網絡上去。二是新聞節(jié)目上網壓力大。由于節(jié)目上網具有傳播范圍無法控制,且可反復查看的特點,稍有不慎,容易釀成新聞事故,甚至影響到國家信息安全。從這個角度看,確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必要。三是人、財、物缺乏,經濟狀況捉襟見肘,無能力向新媒體轉移。
四、專業(yè)人員流動渠道不暢通。作為體制內的事業(yè)單位,縣(區(qū))廣播電視臺招用人員“逢進必考”本無不妥。但目前在程序設計上,用人單位卻無法介入,出現“進來的無法用,能用的進不來”的現象。如播音員崗位的招聘,對應聘人員的鏡頭形象有特別的要求。但規(guī)定的招聘程序是:先是筆試公共課程《綜合基礎知識》,合格者取前三名進入專業(yè)面試,最后錄取一名。又如:記者崗位的招聘,用人單位只能報所需數額,不能有“性別”要求,否則涉嫌性別歧視。由于電視記者與其他媒體的記者不同,往往集攝像與寫稿于一身,設備負荷較重,并且為拍攝一個畫面,爬山涉水、風餐露宿是常事,對體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外跑記者崗位以男性為宜。再如:編導崗位對寫作能力要求較高,而文字功底是需要較長時期的實踐積累才能掌握的。多個臺為了留住人才,希望從自行聘用的人員中,挑選一些優(yōu)秀者,通過考試轉為正式編制,但這些人往往離校多年,難以通過與電視專業(yè)沒有絲毫關聯(lián)的公共課程考試關。如一名在記者崗位聘用了八年的人員,表現非常優(yōu)秀,已經擔任了新聞部副主任之職,臺里曾兩次安排他參加招聘考試,都在公共課程中被“刷”了下來。
面對洶盠澎湃的新媒體的沖擊,縣(區(qū))臺不僅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加大扶持力度,審時度勢,加快融合新媒體的進程,同時更要腳踏實地,在融合中保持與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為此,現階段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正確理解新聞與宣傳的辯證關系,按新聞規(guī)律做新聞??h(區(qū))臺雖然由于地域的限制,新聞資源有限,但做好本土新聞是其優(yōu)勢,方法也較多。一是時政新聞要快。時政新聞是每個縣(區(qū))臺的主打內容,所占比例達40-60%。在一周三播的節(jié)目周期中,如果按常規(guī)出牌,新聞往往成了舊聞。因此,對于重大事件新聞,一定要在“快”字上下工夫。二是民生新聞要做深。民生新聞大多是老百姓身邊的瑣碎事,如果只滿足于一般新聞事實的報道,觀眾同樣“多而生厭”。因此,要在“深”字上尋求突破,達到以事說理、潛移默化之功效。三是“四季歌”新聞要做活。這里所說“四季歌”新聞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呈規(guī)律性發(fā)生,而且必須報道的事實。“活”是“四季歌”新聞的靈魂。“活”,就意味著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反復比較,挖掘新看點;意味著“攀登,攀登,再攀登”,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二是正確看待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關系,在融合中兩相互長。新興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并非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同六十年前,當電視走進千家萬戶時,有人曾預言電影會從此消失。然而根據美國電影協(xié)會統(tǒng)計,2012年全球票房收入347億美元,比2011年的326億美元增長6.4%。①2014年全球票房375億美元,其中中國電影市場達47億美元。②電影不但沒有消亡,而且發(fā)展勢頭強勁。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金溪縣廣播電視臺在與新媒體融合中,不僅創(chuàng)辦有自己的公眾號,著手籌建自己的移動廣播電視臺,2014年10月還在縣政府的扶持下,對傳統(tǒng)廣播進行了升級改造,全縣城鄉(xiāng)安裝調頻喇叭1300余只,每天固定播出三次,總時長4小時。電臺試播不久,就有部門找來合辦廣播專題欄目,廣告商也聞聲而來。在其他縣也聽到了群眾要求恢復城鄉(xiāng)廣播的呼聲。這說明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并不只是傳播形式的改變,更是辦臺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央視新媒體研究部主任黎斌說得好:“……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產業(yè)融合都是手段,根本在于內容產品以用戶的融合。一切不連接用戶,不服務用戶,不以用戶為王的媒體融合策略都是跑偏。”③
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和思想工作,營造面向未來奮起博擊的氛圍。古人云:“上下同欲者勝?!碧幱诖筠D型時期的縣(區(qū))臺,既要謀事更要謀人,按照打造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效率新聞團隊要求,極力營造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自覺約束的遵紀氛圍;極力營造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學習氛圍;極力營造腳踏實地,認真做好每一條新聞的創(chuàng)優(yōu)氛圍;極力營造人人都有創(chuàng)意,個個都是人才的創(chuàng)新氛圍;極力營造培養(yǎng)人才,留住人才,“英雄不問來路”的用人氛圍。
(作者單位:撫州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
①《2014年全球電影業(yè)發(fā)展現狀分析》,中商情報網,2014年7月3日。
②《2014年全球電影票房增長16億美元,過半來自中國市場》,人民網,2015年1月7日。
③《廣電獨家》央視黎斌《傳統(tǒng)媒體的兩大生死關》,微信公眾號“中廣互聯(lián)”,201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