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王宇紅,譚 琥,李 峰,蔡光先△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000;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410000)
補陽還五湯源自清代醫(yī)學家王清任的著作——《醫(yī)林改錯》,它主要由黃芪、川芎、紅花、赤芍、當歸尾、桃仁、地龍等7 味藥物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的效果,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為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方中重用黃芪,以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xié)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為佐藥[1]。該方自問世以來,由于臨床效果顯著,受到了許多醫(yī)家的推崇,故一直沿用至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醫(yī)藥工作者從不同角度探尋補陽還五湯的功效,并通過實驗研究使得補陽還五湯的臨床藥理研究得到不斷完善。本文主要從有效藥物成分、藥效機制、藥物劑量變化等方面對補陽還五湯的研究資料進行簡單的梳理,希望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尋找到更適合臨床運用的最佳配方、劑型。
中藥復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它通過多成分、多靶點發(fā)揮多層次的效應,而任何藥物的效應都來自于該藥的一些特定藥物分子組成,因此中藥復方也有其一定的藥效物質基礎[2]。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抗血栓形成、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腦缺血及在灌注損傷等作用[3]。為了弄清楚補陽還五湯中哪些物質發(fā)揮效應、提高有效物質加工含量,越來越多的中醫(yī)藥工作者在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xiàn)代的藥理學,選用不同的實驗方法、新的技術、新的理論思路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4]。
鄧常青等研究組提取了該方的七類化學組分,證實生物堿、總苷、多糖、苷元和揮發(fā)油類組分對小鼠抗腦缺血具有顯著作用,并且按一定比例的配伍可發(fā)揮很好的效果[5-6]。同時該研究小組還對補陽還五湯抗腦缺血、抗血栓、抗血管內膜增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補陽還五湯當中一些物質參與了抑制腦缺血后炎癥反應和細胞凋亡途徑,如生物堿可抑制髓質區(qū)白細胞介素1β 表達的升高[7],苷可抑制腦組織半胱氨酸蛋白酶1 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 表達的升高,并可抑制其mRNA 表達的升高[8-9];補陽還五湯通過抑制凝血酶原激活蛋白激酶C 信號途徑從而對血管內皮細胞抗凝、纖溶和表達粘附發(fā)揮作用,如通過凝血酶原刺激培養(yǎng)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株ECV-304,使細胞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增多、TF、TFPI、ICAM-1 與E-選擇素的mRNA 表達升高[10-11];補陽還五湯可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增生內膜中細胞外基質的合成,促進ECM 降解[12-13]。并且該實驗小組還通過采用血漿藥理學證實了補陽還五湯當中的總生物堿和苷可抑制VSMC 增殖,增加G0/G1 細胞數(shù)量,下調PCNA 和c-fos 基因表達,抑制cyclinD1 和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P21 蛋白的表達[14-15]。吳常青等采用MCAO 模型和血清藥理學驗證了補陽還五湯當中的總苷和黃酮類物質可抑制LDH 活性,降低MDA、TNF-α、IL-1β、IL-6 的水平從而保護腦缺血再灌注損傷、降低腦組織的炎癥反應[16]。補陽還五湯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經典明方,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對其抗腦缺血的作用機制展開了探尋。周賽男等采用MCAO 模型觀察了補陽還五湯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TLR4 的表達,其機制可能是補陽還五湯通過調節(jié)TLR4 介導的炎癥信號傳導通路而降低TLR4 蛋白表達減輕腦缺血后損傷,實現(xiàn)腦保護作用[17]。同時還驗證了補陽還五湯可能通過促血管生成、擴血管、抗凝、溶栓等改善腦缺血局部微循環(huán),減輕腦水腫及氧自由基損傷,保護腦組織,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小梗死面積[18]。劉志婷等通過觀察補陽還五湯對小鼠局灶性腦缺血后生長相關蛋白43 和突觸素表達的影響證實了補陽還五湯能促進小鼠缺血周邊區(qū)軸突芽生標記GAP-43 和突觸發(fā)生標記SYP 表達從而促進腦缺血后神經功能恢復可能和缺血周邊區(qū)神經軸突再生和突觸可塑性[19]。劉芳等通過觀察補陽還五湯對大鼠腦缺血后蛋白激酶B1和c-Jun 氨基末端激酶1/2 表達的影響驗證了補陽還五湯可能通過AKT/JNK 通路來激活細胞轉錄因子細胞周期蛋白D1 促進細胞周期G0/G1 期的轉換,達到促進細胞增殖的作用減少腦缺血后梗死面積,減輕腦組織的水腫,從而達到腦保護的作用[20-22]。鄧常青研究組采用線栓法建立大鼠MCAO 模型,研究了補陽還五湯對腦缺血再灌注后腦組織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異性蛋白酶蛋白表達的變化,并驗證補陽還五湯當中生物堿、多糖、苷及苷元有效成分對再灌注誘導的PMNL 浸潤的影響[23-24]。
隨著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的進程的加快,運用中藥藥代動力學理論研究中藥復方的有效藥物成分及有效機制、改良劑型、促進中藥新藥的開發(fā)已成為當前醫(yī)藥行業(yè)的熱門領域,為中醫(yī)藥走向國際奠定基礎。
我國的中藥藥代動力學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其發(fā)展大致經過了三個時期,進入新世紀,中藥藥動學開始迅速發(fā)展成為一門新興的熱門學科,新的理論和學說極大地豐富了中藥藥動學。當前中藥藥動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用于有效成分明確、可定量分析檢測中藥及中藥復方,被稱之為“血藥濃度法”;另一種則比較適用于組方較復雜并且藥物的有效成分不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主要采用毒理效應法、藥理效應法和微生物法等檢測方法[25]。
近幾年來,隨著對單味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技術的成熟,中醫(yī)藥研究者根據藥效-濃度的理論[26],開始逐漸探索中藥復方的藥代動力學。補陽還五湯作為臨床治療中風后遺癥治療的經典方,隨著其治療機制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科研開始涉足于探索其在體內的藥效-濃度變化的關系。賀福元等實驗研究組采用總量統(tǒng)計矩原理與指紋圖譜多信息分析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總量統(tǒng)計矩方法,并整合了補陽還五湯的三大有效部位不同成分、不同藥物動力學參數(shù),表達了多成分藥物動力學行為,更合理、更真實的揭示了中藥“黑匣子”的內幕[27-29]。同時該實驗小組還采用RP-HPLC(反向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補陽還五湯當中的多種有效成分(黃芪甲苷、川芎嗪、芍藥苷、阿魏酸等)在體內的含量及藥物動力學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大鼠血漿當中黃芪甲苷峰在保留15min 左右可完全分離;芍藥苷在體內中央室代謝速度穩(wěn)定且快,在波長為230nm 處產生較大吸收峰,峰可保留11.5min 左右完全分離;川芎嗪在波長278nm 處產生較長吸收峰,峰可保留18.5min 左右可完全分離,房室模型當中代謝穩(wěn)定,;阿魏酸在波長為322nm 處產生較大吸收峰,峰可保留21.1min 左右基本全部分離[30-35]。同時通過結合HPLC 指紋圖譜、藥物動力學、藥物動力學代謝時間、藥物濃度、效應偶聯(lián)的保留時間該研究小組還探索了補陽還五湯的譜效動力學,完整表征多成分體系生物效應的動力學行為,獲得了補陽還五湯的半衰期。實驗結果顯示補陽還五湯在大鼠體內代謝的一階距為13.14h,總量二階距為82.12h2即補陽還五湯水醇提沉液灌胃大鼠后,經9.108h 代謝50%,經(9.108±1.96)×9.0625h 后95%的有效成分被排除出體外,其中補陽還五湯當中的黃芪甲苷、芍藥苷與苦杏仁苷3 成分總量半衰期為(120.3±5.503)min,在0~502.2min 代謝95%的濃度[36-38]。
在復方的應用當中,不僅要考慮好單味藥的劑量還要考慮好各藥物之間劑量的配比,因此藥物劑量的不同可直接影響臨床療效。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為君藥且使用量大,因此歷代醫(yī)家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為了了解黃芪的最佳劑量,科研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如朱麗等發(fā)現(xiàn)不同的黃芪使用劑量可以改變補陽還五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流變學及療效,以黃芪劑量30g,60g,120g 組成補陽還五湯A、B、C 方來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以120g 黃芪的補陽還五湯對血流變指標的影響最明顯,對血粘度、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均有顯著調節(jié)作用,提高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血瘀證,還能降低患者血纖維蛋白原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抗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作用[39]。俞天虹等MCAO 模型,于大鼠缺血24h 后分別給予黃芪劑量為120g,60g,30g,15g 的補陽還五湯,采用BrdU/Nestin 免疫熒光雙標檢測室下區(qū)神經干細胞增殖情況,結果顯示黃芪劑量為120g 組的補陽還五湯顯著改善神經癥狀評分和減少大鼠右轉次數(shù),減慢VZ 內神經干細胞(Neural stem ceils,NSCS)增殖、向缺血周邊區(qū)遷移、分化為特定的神經元表型,顯著促進室下區(qū)神經干細胞增殖[40]。張林等以30g,60g,120g,180g,240g 黃 芪 的 補 陽 還 五 湯 來 觀 察MCAO 大鼠腦缺血的改善情況,結果顯示180g 的補陽還五湯能顯著降低大鼠血清IL-1 和IL-6 含量、增加IL-l0 含量。但當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用量達到240g 時,對局造性腦缺血大鼠血清中IL-6 含量的影響反而減弱[41]。
從大量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得出,對于不同的評價指標,當黃芪的劑量改變時,可以使補陽還五湯的臨床療效發(fā)生變化,但是黃芪的劑量也應該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并不是劑量越大越好,這些實驗數(shù)據為臨床醫(yī)生選擇黃芪劑量提供了有用的理論指導。
綜上所述,現(xiàn)代中醫(yī)藥研究者通過采用現(xiàn)代中藥實驗方法證實了補陽還五湯中含有的生物堿、總苷、多糖、苷元和揮發(fā)油類等成分通過抑制腦缺血后炎癥反應和細胞凋亡途徑、抑制凝血酶原激活蛋白激酶C 信號途徑、抑制LDH 活性、激活細胞轉錄因子細胞周期蛋白等藥效機制參與促血管生成、抗血栓、擴張血管等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再生來改善腦缺血、保護腦組織,從而達到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同時運用統(tǒng)計學相關原理,整合相關數(shù)據探索了補陽還五湯的在體內的血藥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吸收情況,有利于建立補陽還五湯的時-效-量三維模型;同時相關研究者還通過實驗對比了方中君藥黃芪劑量的改變對藥效的影響,結果顯示黃芪劑量為120g 組的補陽還五湯能夠顯著改善神經癥狀評分,減慢VZ 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向缺血周邊區(qū)遷移、分化為特定的神經元表型,顯著促進室下區(qū)神經干細胞增殖。展望未來,作為中醫(yī)藥工作者我們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對補陽還五湯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新藥的開發(fā)及其臨床用藥劑量選擇作出一點貢獻:①從藥物代謝動力學角度對該方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和毒性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及其體內的時-量、時-效關系進行研究[42];②對方中主要藥效成分藥代動力學特征變化進行研究,通過建立藥動-藥效結合模型獲得有效成分與藥效的量效關系。
[1] 鄧中甲. 方劑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240.
[2] 鄧常青. 中藥復方有效組分研究的思路與實踐[J]. 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10,8(12):1107-1113.
[3] 王晚霞,李榮亨. 補陽還五湯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6(5):574-576.
[4] 付振,張念平,時曉東,等. 補陽還五湯的藥理研究[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6):178-179.
[5] 唐映紅,鄧常青,劉旺華,等. 補陽還五湯4 類有效部位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梗死體積的影響 [J]. 中草藥,2005,36(2):236-239.
[6] 鄧常青,唐映紅,賀福元. 補陽還五湯各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組方對小鼠腦缺血的影響[J]. 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9(4):1-3.
[7] 張淑萍,梁燕,鄧常青. 補陽還五湯和其有效部位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IL-1β 及相關因子表達的影響[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7(2):24-27.
[8] 唐映紅,李花,陳北陽,等. 補陽還五湯有效部位對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 表達的作用[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6):533-537.
[9] 張淑萍,梁燕,鄧常青. 補陽還五湯及其有效部位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 表達的影響[J]. 中草藥,2006,37(7):1041-1045.
[10] 梁艷,楊靜,鄧長青,等. 補陽還五湯及有效部位生物堿和苷對動脈血栓形成大鼠血漿血栓素A2、前列環(huán)素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6,12(8):28-30.
[11] 楊靜,張淑萍,鄧常青,等. 補陽還五湯及其有效部位生物堿和苷對大鼠抗凝系統(tǒng)活性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13(6):39-42.
[12] 歐明娥,唐利文,鄧長青,等. 補陽還五湯有效組分對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表達的影響及其信號轉導機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29(5):430-434.
[13] 張偉,吳露,鄧長青,等. 補陽還五湯及有效組分對大鼠增生血管內膜細胞外基質蛋白表達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1):169-173.
[14] 陳瑞芬,鄧長青,陳北陽,等. 補陽還五湯四類有效部位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 表達的作用[J]. 中醫(yī)藥導報,2009,15(6):4-8.
[15] 李花,陳剛,鄧長青. 補陽還五湯及其有效組分和三七總皂苷含藥血漿抗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誘導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作用[J]. 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9,7(11):1078-1085.
[16] 吳常青,汪春彥,董六一,等. 補陽還五湯有效部位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及機制[J]. 中草藥,2011,42(1):114-117.
[17] 周賽男,藺曉源,郭樂,等. 補陽還五湯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TLR4 表達的影響 [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3,24(11):18-21.
[18] Liu BY,Song XL,Yi J et al.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Reduces Infarct Volume and Enhances Estradiol and Estradiol Receptor Concentration in Ovariectiomized Rats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4,20(10):782-786.
[19] 劉志婷,俞天虹,曲鐵兵,等. 補陽還五湯對小鼠局造型腦缺血各生長相關蛋白43 和突觸素表達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12):1070-1072.
[20] Lee JH,Kim KY,Lee YK et al. Cilostazol prevents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by enhancing casein kinase 2 phosphoryl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from chromosome 10 phosphorylation in rats[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4,308(3):896-903.
[21] Schwabe RF,Brenner DA. Mechanisms of Liver Injury. I.TNF-alpha-induced liver injury:role of IKK,JNK,and ROS pathways[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6,290(4):G583-589.
[22] 劉芳,尹天雷,戴飛躍,等. 補陽還五湯對大鼠腦缺血后蛋白激酶B1 和C-Jun 氨基末端激酶1/2 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3,20(5):275-278.
[23] 鄧常青,賀福元,唐映紅,等. 補陽還五湯及其有效部位組方對沙鼠腦缺血再灌注后海馬CAI 區(qū)超微結構的影響[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00,16(3):7-9.
[24] 劉芳. 腦健片對腦缺血損傷的干預及其主要藥效成分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 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4.
[25] 王國佐,葛金文. 中藥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5):76-78.
[26] 陳修平,李澎濤,王一濤,等. 基于藥效物質基礎的中藥藥物代謝動力學[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1,13(1):137-142.
[27] 劉俊娥,張繼平. 補陽還五湯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進展[J]. 中醫(yī)藥信息,2012,29(5):117-119.
[28] 賀福元. 中藥復方藥物動力學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及對補陽還五湯的研究[D]. 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6.
[29] 賀福元,鄧凱文,劉文龍,等. 中藥復方藥物動力學統(tǒng)計矩法的實驗驗證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3,38(2):253-261.
[30] 賀福元,鄧凱文,劉文龍,等. 中藥復方網絡藥理學及其動力學術問題的探討[C]//首屆全國方劑組成原理高峰論壇文集,2012,28(5):256-259.
[31] 李再新,吳小紅,賀福元. 大鼠血漿中補陽還五湯及總苷元的阿魏酸藥物動力學研究 [J]. 中國藥師. 2007,10(10):943-944.
[32] 賀福元,劉文龍,賀慶平. 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大鼠血漿當中補陽還五湯總生物堿中川芎嗪的含量及藥代動力學研究[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05,5(12):920-922.
[33] 鄧凱文,賀福元,劉文龍. RP-HPLC 法測定大鼠血漿中補陽還五湯及總苷中芍藥苷含量及藥物動力學研究[J].中藥材,2010,33(11):1768-1770.
[34] 李再新,吳小紅,賀福元,等. 補陽還五湯中川芎嗪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 藥物研究,2007,16(18):23-24.
[35] 李曉亮,邵旭,牛海軍,等. 高效液相色譜-蒸光發(fā)散射檢測法測定補陽還五苷酮膠囊中黃芪甲苷含量[J]. 安徽醫(yī)藥,2014,14(11):1286.
[36] 賀慶平,賀福元,鄧凱文. 高效液相色譜測定補陽還五湯及總苷部位中黃芪甲苷的含量[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6,12(7):3-5.
[37] 賀福元,鄧凱文,劉文龍. 中藥多成分體系藥物動力學:譜動學數(shù)學模型及實驗研究[C]//中國中藥雜志第十屆編委會暨中藥新產品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高端論壇,2011:11.
[38] 賀福元,鄧凱文,鄒歡,等. 中藥復方譜動學與譜效學差異性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1,36(2):136-140.
[39] 朱麗,李靜. 不同劑量黃芪配伍的補陽還五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流變學及療效的影響[J]. 陜西中醫(yī),2014,35(9):1146-1147.
[40] 俞天虹,儲利勝,劉志婷,等. 不同黃芪劑量的補陽還五湯對大鼠腦缺血后神經干細胞增殖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7):182-185.
[41] 張林,孫宏偉,馬賢德. 不同黃芪劑量的補陽還五湯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血清IL-1、IL-6、IL-10 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10):62-64.
[42] 劉芳,王宇紅,蔡光先. 補陽還五湯拆方現(xiàn)代研究概況[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3,20(8):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