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建新+童子權+顏頤欣+吳麗華
摘要:結合哈爾濱理工大學電子設計競賽實際情況,對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在教學改革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行了總結,分析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電子設計競賽;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5-0167-02
一、引言
在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電子設計競賽已成為對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yè)教育教學成果的一種檢驗,比賽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相關專業(yè)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綜合水平[1,2]。哈爾濱理工大學多年來一直積極參加這項比賽,且成績優(yōu)異,多次獲得國家一、二等獎,省一、二等獎的良好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學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更與參賽同學的刻苦鉆研、指導教師的辛勤勞動密不可分。本文從電子設計競賽對大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入手,對近年來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呈現(xiàn)出的趨勢和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總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解決辦法。
二、電子設計競賽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截至2014年,作者作為指導教師已經(jīng)連續(xù)參與了八年電子設計競賽,在歷屆參賽隊員中,總體來說,能夠獲獎的同學大多都是有較好的專業(yè)基礎,尤其是較強的上進心,他們能夠把電子設計競賽作為一種學習、鍛煉和展示個人電子設計創(chuàng)新才能的舞臺,使得電子設計競賽在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名副其實。如今,電子設計競賽像一個招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和認可,幾乎成了評判學生電子設計技能的一項檢驗工具[3]。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只要學生參加過電子設計競賽,并且在比賽中踏踏實實地承擔過一定的工作,這些同學中95%以上都能找到一個相對理想的工作。目前我校學生在報名、培訓、正式比賽等方面正發(fā)生著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報名參賽非常積極。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哈爾濱理工大學近幾年來,在全國電子設計競賽以及黑龍江省電子設計競賽的報名人數(shù)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早些年,因為報名人數(shù)少,幾乎都是老師主動發(fā)現(xiàn)并鼓勵學生參加電子設計競賽,甚至還要做思想工作。近幾年來,隨著我校教務部門逐年加大宣傳和資金支持力度,學生報名參賽的熱情得到很大提高。
2.更加注重課堂學習,尤其是更加重視電子信息類的基礎課的學習。很多相關任課教師一致反映,近年來我校大學生在電工電路、測控電路、傳感器、模擬電子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可編程邏輯器件等課堂上表現(xiàn)出積極熱情的學習態(tài)度,出勤率高、教學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在電子設計競賽的帶動下,很多學生一改被動學習應付考試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逐漸增強,越來越愿意摸索主動的學習方式,更渴望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3.在電子設計競賽的帶動下,學生在其他實踐性活動中的熱情也不斷提高。如在創(chuàng)新性實驗、開放性實驗等課外活動方面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為了能夠獲得實踐動手能力,學生們更注重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爭取校內外的鍛煉機會。如有的同學去公司短期實習,或幫助老師做科研課題,參加校內的各類科技社團活動以及其他科技競賽活動等。
4.電子設計競賽參賽學生覆蓋面顯著提高。從競賽學生覆蓋面上來看,近年來,在報名的學生中,不僅有大二、大三學生的身影,也有部分大一學生的參與。從參賽學生的專業(yè)上看,所覆蓋的專業(yè)包括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自動化、軟件工程、應用物理、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電類相關專業(yè),甚至還有非電類的工科高年級同學參加比賽,如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專業(yè)也有少量同學參加比賽。這些同學的參與,反映了學校的宣傳力度,也反映了學生對電子設計競賽的重視程度。他們在基礎知識還未準備充分之前就來了解、感受和體會電子設計競賽的氛圍,為日后參加比賽做好鋪墊,也使得在日后的理論課學習中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
5.比賽時克服困難的意識變得越來越強,堅韌不拔、知難而上的精神和態(tài)度更好地得到了體現(xiàn)。黑龍江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時間上相對寬松,比賽時間一般為一周左右(2014年開始改為四天),難度一般,工作量較大;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時間非常緊迫,比賽的試題不僅難度大,而且對動手能力等具有較高的綜合要求。從比賽開始發(fā)放試題到結束上交作品共四天三夜,隊員們在這短短的四天時間內既要根據(jù)要求設計、焊接、調試硬件電路,還要編制大量軟件,并進行軟硬件聯(lián)合調試。比賽期間,隊員們幾乎沒有時間休息,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甚至所有隊員都要熬通宵趕進度。即使在這樣的緊張氛圍中,參賽隊員們仍然能夠打起精神、熱情高漲地完成比賽任務。盡管參賽過程非常辛苦,但同學們從來不抱怨,而且比賽過后都覺得很有成就感。甚至多年以后回憶起參加電子設計競賽的經(jīng)歷,仍覺得很自豪。畢業(yè)六年的趙威同學(該同學2009年榮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一等獎,后來考取了英國倫敦城市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目前正在香港大學電氣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這樣說道:“電子設計競賽真的很鍛煉人!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我勇敢去迎接挑戰(zhàn)的信心”。而且這個同學總結說:“真正的才能是逼出來的,只有接受這樣的磨煉才能真正成長!”。
三、電子設計競賽中暴露出的問題及對策
當然也正是由于社會各界對電子設計競賽的認可度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對電子設計競賽結果期望過高等原因,在部分參賽隊員身上也暴露出了如下一些問題。
1.知識發(fā)展不均衡,缺乏綜合設計能力。為了能夠參加電子設計競賽,有部分大學生有“電子設計競賽專業(yè)戶”傾向,只注重跟電子技術直接相關的課程的學習,而忽略一些基礎課和平臺課的學習,使得一些學生知識結構發(fā)展極不均衡,更談不上成體系。在與學生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模擬電子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測控電路等課程很受學生們的歡迎;相比之下,一些對電子設計也很重要但偏重理論基礎的課程反而備受冷落,如復變函數(shù)與積分變換、信號系統(tǒng)、自動控制理論等,致使很多學生只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設計工具,缺乏對比賽試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最終導致這些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很難得到提升,缺乏后勁,更難做到創(chuàng)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對自己的專業(yè)未能建立起完整的體系結構,認識不到各門課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因此,在專業(yè)課授課過程中,應該經(jīng)常給學生梳理課程體系結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見到“樹木”,又能看到“森林”,強調建立完整知識體系的重要性,不至于忽視體系中的理論基礎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能分析、能解決、能設計、能調試的電子設計綜合能力。
2.個別學生功利心太強。功利心實際在某個層面上與上進心有一定聯(lián)系,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好“度”,上進心往往會轉化成功利心。接觸過的學生中,有部分同學為了能夠獲得一個較好的比賽成績,把較大的時間和經(jīng)歷用在了選擇隊友和尋找指導教師上。比如,曾經(jīng)有一個同學在大學一年級剛入學時,就通過電子郵件開始跟我聯(lián)系說自己非常喜歡電子知識,想?yún)⒓与娮釉O計競賽。當時我頗受感動,以為他具有濃厚的興趣。然而,接觸幾次發(fā)現(xiàn),這個同學根本就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只是一個“社會活動家”。當然,這是個案,但卻值得深思。它表明培訓過程不僅要講授知識,也要在學習動機上加以引導。電子競賽屬于課外學習活動,決不能把競賽獲獎當成學習的終極目標,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獲獎,使之認識到應該把精力放在培訓及比賽過程中,珍惜比賽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淡化比賽結果。
3.部分同學團隊協(xié)作能力差。在比賽準備和培訓的過程中有部分同學喜歡“單打獨斗”,試圖把自己鍛煉成一個全能的隊員,而忽視自己是三人團隊的一員,忽略集體力量大的事實,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為,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之所以安排三人小組組隊參加比賽,正是為了充分發(fā)揮集體互補優(yōu)勢。一個同學既能設計又能調試,既能編程又能撰寫報告,而且表達能力強,是很難做到的。即使能夠做到,比賽時由于工作量較大,在時間上也是不允許的。因此,電子競賽培訓過程中,作為指導教師需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各個隊員的優(yōu)勢所在,通過分組訓練不斷地組合并優(yōu)化小組成員搭配,不斷提升每個隊員的信心,使得每個隊員在各自團隊中均衡地發(fā)揮出自身的優(yōu)勢。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優(yōu)秀隊員只有在團隊中才能有最出色的表現(xiàn),團隊力量是無窮的。
四、結束語
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如火如荼的發(fā)展,目前已超越了單純競賽的范疇,不斷地推動著高等學校電子信息學科教學的改革,同時也在學生中間傳遞著積極的正能量。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電子設計競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窺見教學改革的方向,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揚長避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偉,吳小玲,段磊,等.以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為契機促進大學生知識融合[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370-372.
[2]丁偉,蔣學斌.依托電子設計競賽培養(yǎng)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45,59.
[3]王可寧,劉纏牢,王偉,等.測控信息技術領域提高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J].信息技術,2012,(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