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旺勤
摘 要:在現(xiàn)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與客觀評價更加受到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對于學生情感態(tài)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幫助學生激發(fā)語文學習的熱情,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了更好地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提出相關的效率提高的應對舉措,以七年級語文教學為例進行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效率
對于學生的學習歷程而言,語文屬于基礎性的學習內(nèi)容,對于學生情感和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新課標中明確地提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nèi)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能夠為造就現(xiàn)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睘榇私處熅托枰扇∮行Т胧┨嵘Z文課堂教學效率。以下筆者將結(jié)合七年級教學實例進行分析。
一、重點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授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好對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定位,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透徹的分析,更加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從而對癥下藥,根據(jù)每一篇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采用有特點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其次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知識獲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使學生在學習時形成一種“帶著問題深入教材、帶著問題認真聽課”的狀態(tài),能夠主動地聚精會神的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北師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四單元的《農(nóng)夫與蛇》這一寓言故事的授課講解中,學生圍繞著農(nóng)夫救蛇的這一行為應不應該這一核心展開論述,教師不應該直接給出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而是應當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來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一步步地將核心觀點剖析出來,也就是“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進而讓學生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能夠簡單地用對與錯、是與否來進行評判,其中既會包含著合理的因素,也會包含著不合理的因素,對這些合理與不合理的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才能最終得出一個全面的結(jié)論,通過這種思維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既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qū)W生的思辨能力進行提升。
二、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調(diào)動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仍舊對語文的學習不感興趣,在這些學生看來,語文知識的學習是十分枯燥的活動,初中生正處于情感思維活躍的時期,教師可以從“情感調(diào)動”這一層面著手,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調(diào)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學生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睆倪@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引導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比一味地知識灌輸要更加重要,因此,教師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應當在重視深入發(fā)掘知識本身所蘊含的情感的基礎上,用藝術性的方式賦予枯燥的知識以調(diào)動性的情感。有了情感的知識會讓學生更加真實深刻地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從而在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加投入,使整個課堂的教學氣氛更加融洽。那么具體來說,教師應當如何實踐這一做法呢?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泵撾x生活實際的文字教學是最讓學生反感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要調(diào)動起學生情感,就要將課文中的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離我們并不遙遠,以北師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一單元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以時空為線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的童真童趣、天真活潑的生活狀態(tài),教師就可以從這一點著手,讓中學生對自己小時候經(jīng)歷過的難忘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在大家情緒高漲的時候再對文章進行深意的挖掘,也就是“作者對于童真童趣一去不復返的唏噓感慨”,學生通過聯(lián)系實際生活就更能夠真切地體會文章中表達的這兩種情感,從而有效地理解文章的核心主旨。
三、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朗讀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它的含義并不是只單純地看書本,而是通過朗讀的方式將書中的文字進行理解,因而朗讀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工具。很多初中生在課前閱讀環(huán)節(jié)更加傾向于采用默讀的方式,出于各種心理不愿意進行朗讀,這就使得課前的氛圍顯得死氣沉沉,即使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朗讀也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進行“喧囂式”的快速閱讀,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生的大腦一是會不自覺地放空,并不能夠收獲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就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方式進行朗讀,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核心思想。
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是一項需要長期發(fā)展的互動,教師要不斷地適應新的教學形式的變化來推動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演變和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從多個層面著手開展有效性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培成.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2(07).
[2]張靜.打造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1).
[3]丁潔鈺.關于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J].文理導航:上旬,2015(08).
編輯 魯翠紅